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

鲁银梭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2.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给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等农林院校也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文章阐述了浙江农林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的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和高等农林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思路。文章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的经管专业应结合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关键词: 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至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给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辽宁省地方高校以建设品牌研究院为契机,集聚资源,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3]。福建农林大学设立乡村振兴班,着力培养具有“三农”品质情怀、跨学科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时代“三农”领军人才。浙江省唯一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浙江农林大学也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浙江乃至全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普遍低,尤其是流通部门,甚至聘用一些本校老师的下岗家属做临时工,很多人没有经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加上文化层次很低,计算机基础薄弱,仅限于会操作系统中的借还功能,不能很好的和读者进行沟通,更完不成对读者所需求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以便更好更快更便捷的呈现给读者,面对一些系统、电脑故障更是束手无策,做不到游刃有余,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需求。

乡村振兴需要广泛而多元的人才,经管人才亦不可或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结合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上更加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更有竞争性的人才,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给高等农林院校带来的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有广泛的人才需求

其一,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人才的不断输入。乡村振兴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为现代农业提供智力保障[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也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乡村振兴需要专业化的农业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懂得农产品市场的农村电商人才、热爱农村的乡村旅游人才以及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撑现代化农业进程[5]

其二,农村双创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引领。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下乡创业,为农村繁荣增添新动能,让农村农业成为双创新天地。当前,农业农村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逐渐改善的软硬件环境,和充满无限商机的广阔市场,为农村双创注入了“助燃剂”,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回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其三,乡村振兴需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素质。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要发挥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就需提升农民素质和精神风貌[6]。乡村振兴还需培养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带头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通过输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素质,更好的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有先进的技术需求

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走质量兴农之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科技支撑;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科技支撑;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需要加强科技机制和政策创新支撑。实践领域广泛的技术需求也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源动力。

二、高等农林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农林院校也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7]。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阐述高等农林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一)多措并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1.重视现代农林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行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国内一些本科高校已尝试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复合培养,如杭师大钱江学院的旅游管理(为民航业培养)专业,主要为国航、厦航、南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培养相关人才;某医药院校培养具备对医药企事业进行分析、策划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医药管理人才;华北电力大学,突出电力特色,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近十门与电力相关的课程,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电力企业。浙江农林大学的经管人才培养亦可结合农林特色,挖掘乡村振兴、现代农林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并据此增加相关课程设计、强化行业实践案例,以实现现代农林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1.开设浙江省“新农人”创新实验班。浙江省“新农人”创新实验班,是拓宽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为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举措。“新农人”创新实验班由在校生和从事现代农业创业的青年组成,2年的培养周期,以农村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创业水平提升为三条主线,围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农村创业、美丽乡村四大专题,综合集中培训、实习实践、参观考察、创业孵化四大平台模块进行培育。

2.成立中国首个大学生村官学院。2014年4月12日,浙江农林大学村官学院成立,依托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为志愿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学生提供专业化辅导和规范化培训,以提升学生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村官学院旨在培养出一批对农民有感情、有一定农村工作知识、初步具有农村工作能力、有意愿为农村基层群众服务的浙江现代农林业未来领导者和基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

3.培养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这是由浙江省农业厅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旨在更好地培养农村现代领军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学员主要为浙江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和种养大户等。

4.创建浙江农民培训工作平台。2013年12月17日,浙江农民大学挂牌成立,该平台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主要承担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产研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引擎

2.校地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

1.校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

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浙江省区域特色产业(如香榧、茶叶、铁皮石斛、笋竹等等),浙江农林大学与企业积极合作共建科技示范基地,打通农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道,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不同环节的技术需求,充分整合校内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产研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4.融入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党旗领航·双培双推”行动,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通过这种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方式,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政治素质,推进优秀员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高素质的农科人才和高品质的科研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发挥科研成果的优势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是高等农林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浙江农林大学先后与天台县石梁镇共建乡镇级的乡村振兴学院,与泰顺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临安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共建乡村振兴“同心”服务基地。通过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3.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

在过去的15年里,浙江农林大学累计向25个县(区)派驻500余人次的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18个团队科技特派员、1个法人科技派员和18个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探索形成了个人特派员结对项目、团队特派员服务产业、法人特派员支撑全县的完整的科技特派员体系,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农林大学科研人员,结合各地的生态资源、农林产业优势,扶持发展了园林花卉、水果、畜牧养殖、竹木加工、农家乐等多项绿色产业;建立了一系列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

根据前期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选择蔗糖添加量、黄精浸提液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作为4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根据每组的感官评分确定黄精酸奶制作的最佳工艺。

(三)智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高等农林院校汇聚了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知名学者,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浙江农林大学通过美丽中国设计研究院、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等载体,整合农林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创新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

特色小镇是指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具有特色产业、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2]。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有特色的村庄,还可以是旅游景区、特色产业等衍生发展的服务功能综合体。

高等农林院校经管人才培养应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的优势特色相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三农”品质情怀、跨学科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时代“三农”领军人才。

畜禽、鱼虾等肉类是节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各种肉类的营养成分不同,建议在选购或食用时区别对待。一般来说,优选脂肪含量低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虾类;其次是脂肪含量较低且脂肪酸组成优于畜类脂肪的禽类;再次是脂肪含量低,铁含量丰富的畜类瘦肉。同时,建议食用时多蒸、煮、炖,少炸、烤、煎。为保证生鲜畜禽、鱼虾的风味和营养,宜按需购买、即买即食。冷冻肉类、水产类反复解冻易导致营养流失、品质变差,应在冰箱中以小份包装单独存放,并尽快食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提出了广泛而多元的需求,农林院校的经管专业应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经管人才。

黑水角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阀门卡涩和外漏故障,主要原因是阀门在开关调节过程中硬质固体颗粒进入阀杆与填料的间隙处,经长期运行后引起颗粒堆积甚至结垢而将阀杆卡住,导致阀杆输出力不足,引起阀门卡涩。并且填料被硬质固体颗粒破坏后极易出现外漏现象[3]。同时,也存在阀门执行机构的安全系数选择过小,无法在正常的气源压力下将阀门正常打开,出现卡涩问题。

(一)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8年1月,美丽中国设计研究院在浙江农林大学成立,研究院围绕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与建设景观研究、美丽中国技术工程与技术路线设计、美丽中国机制体制与政策体系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农林高校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人才输出地。浙江农林大学积极探索三农人才培养举措,主动契合和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温泉水电站位于新疆某河中游马扎尔峡谷内,水库总库容为2.07亿m3,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5 MW,以发电为主,多年平均年发电量7.61 亿kWh。 工程为大(2)型Ⅱ等,大坝为1级建筑物。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金融产品要重视网络方面的宣传,同时也应该重视结构上的创新,让其具有自身的特点[3-5]。商业银行也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金融产品,这样才能促进产品创新工作的开展。还需要从资产和负债方面进行研究,提升金融产品的种类,体现其独特性,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2.重视科技+商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当前信息革命已从数字化、网络化进入到以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生态环境管理、资源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各环节,科技和农业的融合将助推现代农业的精准化和智慧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商业、技术、人文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懂得技术知识、又了解商业模式,既精通行业趋势,又深谙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将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林院校经管人才的培养亦须把握趋势,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农业领域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木工机械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产品个性化,制造商要在和批量生产相同的周转、盈利能力和效率限制下交付定制产品,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汉诺威国际林业木工展览会的参展商将在2019年5月展示应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LIGNA展会是国际木工行业的创新市场,此届展会涵盖了以下三大主题:

2018年10月,浙江农林大学成立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院通过乡村振兴学术理论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经验传播以及机制创新,旨在为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市县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未来目标,未来课程体系可从以下方面予以优化。

伴随着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他们大多数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我国三类高校所选择的课程教学模式的类型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型课程教学模式在精英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做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近几年政策推动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唯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总体上看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1.跨学院借力开发复合型课程。借助农学院、林生院、茶文化学院的优势与特色,整合开发相关复合型课程。在内容讲授、案例选择上,也应充分体现学科的交叉、管理与科技知识的融合,以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跨学院整合实践资源。其一,学生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竞赛、“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各类竞赛,均可考虑交叉选题、跨专业组队、跨专业指导,整合其他学院实习基地和实践资源,探索校内多形式、多渠道的实践平台;其二,开展主题暑期社会实践,经管学院的品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乡村、农业和农民的认知,未来可考虑在经管各专业中进行更广泛的覆盖,结合课程、课题和专业领域,设计主题,促进学生多接触体验农村、了解农村。加大农村相关基层岗位的实习实践,促进学生对乡村的认知,提升乡村基层工作的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的重要任务,农林院校经管专业可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增加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着力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素质。

(三)强化师资建设

1.增加复合型师资的引进,适当引进具有信息技术、农林学科背景的经管专业教师,满足多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的需要,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三农”领域参加实际工作、咨询、项目开发或员工培训等,促进教师充分了解地方经济、行业前沿,积累教学所需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继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四)深化产教融合

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既是助力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亦是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高校有专业的智库,企业有丰富的实践,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进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融合,将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懂理论能实践、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1.达成共识。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希望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也希望提高品牌认知度,有足够的创新人才为己所用。因此,密切的校企合作,既有助于企业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把学生转化为人力资源和潜在用户;也有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唯有达成共赢的共识,才能实现持续长效的校企合作格局。

2.多措并举,实现深度融合。其一,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汪占熬(2018)提出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模式,即在合理的政策措施保障下,通过师生共同的创新创业项目建立的具有独立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的企业与原有高校开展各类校企合作育人活动的校企合作模式[8]。该模式有助于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促进科研、教学及实践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其二,“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即由针对某一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转变为针对整个行业和整个市场需求的“大订单式”人才培养[9][10]。该模式立足企业,面向行业,面向未来需求,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广泛的针对性和普适性。其三,定向培养模式,农林企业或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实现学校、企事业、学生、就业的无缝衔接,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性、适用性。这些模式都为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设计,高等农林院校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市场需求的必要选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载体,需要强大的师资作为后盾,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予以支撑,需要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予以推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8-02-05.

[3]韩嵩,张宝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以辽宁省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05):116-120.

[4]沈高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1-12.

[5]顾晖.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职院校的机遇与发展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0):35-36+52.

[6]李卫朝.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以乡村振兴为视角的考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32.

[7]毛平,邓良基,张禧.地方农业高校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J].高等农业教育,2018(02):20-23.

[8]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6):12-14.

[9]黎修良,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78-80.

[10]李峰,赵雪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典范——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05):172-17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top-level design to promote the overall upgrade of agriculture,progress of rural areas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rought great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y,and has also provided a broad stage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which also become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a strong grasp for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that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s undertake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including personnel train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and then discusses the talent deman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lents.The article states tha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hould combine regional features and university characters,emphasiz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an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to meet the talent deman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mpound talents;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00X(2019)18-0005-04

*基金项目: 本课题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投引入后的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编号:15CGL009)资助,受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资助

作者简介: 鲁银梭(1983-),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与公司治理。

标签:;  ;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的经管人才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