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超市纠纷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_家乐福论文

从中外超市纠纷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_家乐福论文

从中外超市之争看中国流通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争论文,中外论文,超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宣告结束,自这一天起,中国零售业全面向 外资开放。面对外资零售巨头雄厚的资金实力、庞大的营销网络,中国本土超市承受的 压力可想而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便不存在入世过渡期,中国流通业也的确存 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中外超市对垒无疑为我国流通业的改进提高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外资超市大规模扩张

作为流通业最新业态之一的超级市场(简称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而外资在 华第一家超市是于1995年进入中国的日本大荣超市,这一家超市已于2004年被中国本土 的民营性质的物美超市收购。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中、外资超市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截至2003年底,国内超市门店数达到13494家,零售额达到1442.58亿元,利润达到10 .97亿元。其中,外资超市以占国内超市总额2.61%的门店数量、11.48%的营业面积和12 .7%的营业人员,经营了占国内超市总额24.63%的资产,获得了占国内超市总额19.63% 的销售额。尽管2003年外资超市整体利润为负,但就严格定义上的“超级市场”而言, 单个大型外资超市的销售额远远高于同类内资超市的销售额。

目前,外资超市的单店规模远远高于内资超市。在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目前单 店规模最大的是外资,大卖场这个主力业态销售额最高的还是外资。截至2004年6月末 ,外资超市平均面积达1000平方米,而内资超市的平均面积不到900平方米,开办超市 的外资企业有70%开设的是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在全国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 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0%。

从流通业对外开放试点到三年过渡期结束,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进 入我国。截至2004年11月末,沃尔玛(美国)在我国已建立了大型连锁店42家,还在深圳 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法国)在我国已建立了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 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麦德龙(德国)在中国经营着21家仓储式商店,并着力由长 江三角洲地区开始实现全国布局。外资超市的大规模扩张引起业内人士对于内资超市前 景的担忧,许多商家担心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国是否会出现中外超市激烈争夺 市场的局面,本土超市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冷静分析竞争态势

事实上,中外超市激烈竞争的局面将只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虽然家乐福、沃尔玛等外 资超市拥有全球化的采购和物流配送体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规模,而相比 之下,国内本土超市规模小得多(本土前15位超市的零售总额还不足沃尔玛零售额的十 分之一),但是——

首先,由于超市本身可以细化为不同的业态,如家乐福侧重大卖场,麦德龙侧重仓储 式超市,沃尔玛实行会员制和折扣店,不同业态的超市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形成共生共荣 的商圈,因此可以预见,中外超市激烈竞争的局面只会出现在相同业态的范围内。

其次,中外超市的区域分布不同,外资超市目前大部分集中于京、津、沪以及沿海等 经济发达地区,内资超市则遍布全国。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各个地域和城市 的消费模式都有所不同,外资超市从已熟悉的城市进入相对不熟悉的城市需要一个适应 的过程,中外超市的激烈竞争一段时间内将局限于大、中城市范围内。

再次,虽然外资超市作为一个整体与内资超市之间存在竞争,但是外资超市内部的竞 争也十分激烈。例如,位于沈阳的家乐福和台资超市乐购之间以及位于上海的家乐福与 台资超市大润发、好又多、乐购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化。因此,中外超市激烈争夺市场的 局面将只是国内竞争格局的一部分,外资超市之间的竞争和内资超市之间的竞争同样不 容忽视。

中国流通业可获借鉴

从流通业对外开放试点到三年过渡期结束,外资超市的进入在加剧超市竞争的同时, 也为中国流通业发展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首先,业态多元化为中国流通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家乐福和沃尔玛由于实行仓 储会员店、大型综合超市两种不同的业态从而避免了恶性竞争,但国内的本土超市还没 有准确的业态定位,大多以家乐福为榜样,都在城区中心定位选址,开营业面积上万平 方米的综合性超市。由于各家都缺乏像家乐福那样的全球采购体系,货品与价格趋同, 导致目前许多位置相邻的国内本土超市在商品品种、价格和服务方式上相差无几,彼此 倾轧。许多城市的综合性超市已趋向饱和,且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事实上,业态定位 不清不只是本土超市的问题,许多流通企业也存在这一问题。因此,根据本企业实际情 况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业态形式,是流通企业效率提高的首要问题。

其次,作为流通业最新业态之一的超市与百货商店等其他业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超 市必须具备一套科学、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物流配送体系是否先进完备,已成为现代 超市间竞争的核心。如果能拥有自身的物流配送系统,对超市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支撑 ,因为它能降低营运成本,并使得商品的售价随之降低,从而为超市赢得更大的盈利空 间。本土超市要想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在配送方面拥有自己的精英团队。截至2003年 底,全国连锁零售企业零售配送中心的数量为1346个,自有配送率(指企业所拥有的自 有配送中心数量占企业使用的配送中心总量的比例)达到72.96%。其中,连锁零售业内 资企业零售配送中心的数量为1297个,自有配送率达到72.40%;连锁零售业外资企业零 售配送中心的数量为49个,自有配送率达到87.76%,而其中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自有 配送率更高达96.30%。可见,虽然从总量上讲,外资企业零售配送中心数量不及内资企 业,但从衡量物流配送体系完备程度的指标即自有配送率而言,外资企业自有配送程度 远远高于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则更高。鉴于超市在现代流通业发展中至关重要 ,因此,以内资超市信息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和物流配送程度的提高为先导的现代物 流配送体系的建立,是我国流通业提高效率的基础,也是我国流通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 保障。

阅读背景

超级市场(Supermarket),是指采用顾客自我服务的方式、主要经营日用生活必需品、 实行一次性结算的零售业态。超市作为一种国际新型零售业态1930年在美国产生,20世 纪9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内地。目前,我国连锁超市公司的业态类型主要包括普通超级市 场(或称社区型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仓储式超市(或称大卖场)。大型专业超市、 便利店。普通超级市场绝大部分地处繁华地段,商品以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为主;大型综 合超市经营商品的种类不只限于食品和日常消费品,而且规模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型 仓储式超市具有仓储式销售、批零合一、大批量、低价位、在城郊结合部开店的特点; 大型专业超市以仓储式销售某一类商品为主或者销售与某一个主题相关的商品;便利店 实行规范化经营、全面化服务、标准化环境,选址接近消费者居住地区。

2004年全球超市百强前十名与中国内地超市前十名对比

名次外国公司 零售额(百万美元)

中国内地公司

零售额(百万美元)

1

沃尔玛(美) 229617 联华超市

2827.2

2

家乐福(法) 65011 大连大商

2139.1

3

克罗格(美) 51760 华联超市

2121.5

4

麦德龙(德) 48349 北京华联

1600.0

5

塔吉特(美) 42722 上海农工商 1456.6

6

阿霍德(荷) 40755 北京物美

1000.5

7

物易购(英) 40071 武商集团827.2

8

艾伯森(美) 35626 重庆商社786.7

9

阿尔迪(德) 33837 新一佳超市 694.1

10 西夫韦(美) 32399 文峰大世界 672.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3—2004》数据整理,汇率按1美元 = 8.5元人 民币计算。

标签:;  ;  

从中外超市纠纷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_家乐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