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农村的实证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进程间的动态联系——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农村论文,收入分配论文,进程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2001年的7543元,年均增长率超过8%。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2366.4元。在这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亿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农村贫困率由1980年的40.65%下降到2001年的4.75%(Ravallion等,2004)。不过,在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减贫进程却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不一致性(见图1)。

由图1可知,1980~1988年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贫困率由40.65%下降到7.99%。然而,尽管1994~1998年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相似的增长速度,减贫速度却在下降,贫困率由10.41%下降到3.24%,而1998~2000年更出现了上升。农村减贫进程为什么出现不平衡进展?贫困人口在普遍的经济增长中能否分享到好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如何影响减贫进程?本文将以贫困弹性公式为基础,构建分析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削减贫困之间关系的统一框架,着重讨论经济增长的初始水平和速度与削减贫困的关系,以及收入不平等的初始水平和变化与削减贫困的关系。并以中国农村为例,来实证检验它们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及政策含义。

已有的文献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削减贫困的关系,收入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Dollar等,2002;Bourguignon,2004;Ravallion,2001;World Bank,2003;尹恒等,2002;林伯强,2003)。但是,它们很少注意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动态的角度看,收入水平和收入不平等的初始值对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以及收入不平等的贫困效应的影响,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图1 1980~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贫困率变动趋势

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折算为1980年价格;贫困线为官方贫困线,即每人每年300元(1990年价格)。数据来自Ravallion等,2004。

二、贫困测度方法与贫困弹性

识别穷人的贫困线是所有贫困分析的起点。为了便于对贫困的历史和区域的比较与减贫效果评估,本文中我们仅用绝对贫困线。同时,还假定收入是福利水平的测度变量。

(一)总量贫困测度方法

设研究目标的个体收入X为一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函数为f(x)。我们用Foster等(1984)构建的贫困指数这里,α为社会贫困厌恶系数(α≥0)。(1)当α=0时,

设用于收入不平等测度的基尼系数为G,在收入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条件下,Atcheson等(1966)推导出基尼系数G与标准差σ之间的关系:G=2π-1,这里π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由此,

(二)贫困弹性的定义与性质

令λ(t)=,λ为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增长弹性。它表示当人均收入水平上升1%时,引起基尼系数变动的百分比。(1)当λ>0时,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收入不平等上升,称这种经济发展政策为有利于富人的经济发展政策。(2)当λ=0时,表示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状况不变,称之为分配中性的经济发展政策。(3)当λ<0时,表示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收入不平等下降,称之为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Son,2004)。

三、贫困弹性的经验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1)当基尼系数相同时,贫困的收入增长偏弹性η[,α]随着人均收入水平μ的上升而下降(见图2)。说明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收入分布保持不变,那么,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越强。并且,如果基尼系数保持不变,农村的减贫进程应该越来越快;这还意味着,在基尼系数相同的情况下,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更易于减贫。(2)当人均收入水平相同时,基尼系数越大,η[,α]越大。表明当人均收入水平相同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越弱。从反贫困政策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基尼系数越低的地区,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越强。相反,收入不平等程度越严重的地区,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越弱。即收入不平等较大的地区,难于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有效的减贫目标。

从表3可以看出:(1)当基尼系数相同时,贫困的收入分配偏弹性ε[,α]随着人均收入水平μ的上升而上升(见图3)。表明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会越强。可见,经济高增长可能弱化减贫进程,甚至增加贫困,这完全依赖于收入不平等上升的程度。(2)当人均收入水平相同时,基尼系数越大,ε[,α]越小。这就意味着,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基尼系数越高的地区,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越小。从反贫困政策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初始收入不平等越高的地区,任何旨在改善收入不平等的反贫困政策的减贫能力越弱,亦即初始基尼系数越高的地区,更难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来实现快速的减贫。

四、经济发展政策与减贫进程

(一)贫困的经济增长全弹性

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和收入分布的变化,在1998~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由2162元上升到2622元,增长21.28%;基尼系数由0.3230上升到0.3488,增长7.99%。由公式(2)可知,经济发展过程是增加了贫困还是减少了贫困,完全取决于贫困的经济增长全弹性δ[,α]的值。根据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增长弹性λ的定义,可计算得到1998~2003年中国农村平均的λ值为0.34,由表2、表3及计算得到相应的δ[,α]值(见表4)。这里只计算相对于贫困率(α=0)而言的贫困的经济增长全弹性。

由表4可以看出,贫困的经济增长全弹性δ[,α]有正有负,说明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不仅依赖于收入水平的增长,还依赖于收入分布的变化。从表4中对角线上的数字看,1998、1999和2000年实际经济发展使农村贫困加剧,而2001和2003年的经济增长却减轻了农村贫困。这就解释了图1中1998~2000年农村贫困率不降反升的原因。

(二)经济发展政策与减贫进程:政策模拟

联合国提出的到2015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贫困减半的发展目标。假定今后10年,农村居民保持年人均纯收入水平4%的增长速度,那么,可以预测,(1)如果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假设λ=-,即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上升4%时,基尼系数下降1.33%),农村贫困率将由2003年的4.13%削减到2015年的0.11%。(2)如果实施收入分配中性的经济发展政策(λ=0,即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上升4%时,基尼系数保持不变),农村贫困率将由2003年的4.13%削减到2015年的1.31%。(3)如果实施有利于富人的经济发展政策(假设λ=,即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上升4%时,基尼系数上升1.33%⑥),农村贫困率将由2003年的4.13%上升到2015年的6.74%。可见,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带来的减贫效果也差异巨大。

五、结语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收入水平和收入不平等的初始值不同,经济增长的减贫能力与收入不平等的贫困效应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减贫进程就会出现波动性和复杂性。具体而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保持和拓宽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减贫的关键引擎,但是,经济增长过程必须具有广泛的受益性和参与性,确保社会各收入阶层取得平衡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越强。因此,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如果单纯地强调GDP增长,不注意收入不平等状况,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可能弱化减贫进程,甚至增加贫困。同时,收入不平等越严重,贫困对收入不平等的反映越迟钝。这意味着,收入不平等较高的地区,难于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实现快速的减贫目标。

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即使是中等水平的经济增长率,也能实现快速的减贫目标;相反,如果实施有利于富人的经济发展政策,即使是令人满意的高经济增长率,不仅不能实现快速减贫,反而还可能增加贫困。当前,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贫困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收入不平等也不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因此,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不仅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让更多的穷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注释:

③ 这里收入数据和贫困线都使用名义值,1998~2001年和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绝对贫困线分别为:635元、625元、625元、630元和637元。

④ 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html/prdph/lsms/tools/povcal)。关于该计算方法还可参见Datt(1998)。

⑤ 这里没有用2002年的数据,因为该年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3456,小于2001年的基尼系数。为了便于比较与说明问题,我们只选择基尼系数按递增排列的年份。

⑥ 1998~2003年中国农村平均的λ值为0.34,所以这里λ取值为1/3。

标签:;  ;  ;  ;  ;  ;  ;  ;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农村的实证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