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与肿瘤的三级预防论文_陈娟,何正秋,王培术,谢丽琼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与肿瘤的三级预防论文_陈娟,何正秋,王培术,谢丽琼

(苍溪县中医医院 四川广元 628400)

摘要:恶性肿瘤,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患恶性肿瘤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西医强调恶性肿瘤要注重三级预防,其实这种预防思想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详细的论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中医《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与西医学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将两者结合分析研究。

关键词:恶性肿瘤;预防;黄帝内经;养生

恶性肿瘤,是威胁全人类健康的病症,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RAC)《柳叶刀·肿瘤学》的报告:全世界恶性肿瘤病人预计将从2008年的1270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2220万人,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WHO认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可以通过有效的综合治疗而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有望治愈,由此总结出了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以“养生”为中心,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本文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与西医肿瘤学的三级预防结合研究,分析如下:

1.一级预防与未病先防

西医恶性肿瘤的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是指消除或者减少致癌因素,防止恶性肿瘤发生,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施。今年在我国上市的人类乳头状病毒疫苗,便是西医肿瘤学一级预防宫颈癌的措施。中医学所谓的未病先防,是指在肿瘤未发生之前,通过中医的各种养生方法,进行提前预防。未病先防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增强体质,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抵御肿瘤的发生。肿瘤是疾病的一种,跟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的结果。人体在正气亏虚,脏腑功能、阴阳平衡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医宗必读》日:“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岩”与“积”,便是西医学所谓的肿瘤。黄湘等将《黄帝内经》指导中医肿瘤的防治思想之一总结为:固护正气,未病先防【1】。可见正气在防治肿瘤方面的重要性。养生不仅能增强人体之正气,同时能避开伤害人体之邪气。难怪《黄帝内经》不惜笔墨反复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一百六十二篇中,约有四十篇涉及养生内容,占总数的四分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便论述了养生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具体措施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

2.二级预防与初恙未盛早诊愈

西医肿瘤学所谓的二级预防,又叫“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指对特定高风险人群筛检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病例,从而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养生防病,然而它决不仅仅局限于“防病于未然”。疾病的发生都有一个积微至著,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早期征象就有可能被发现。《黄帝内经》曰“司外揣内”,意思是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发生时,其本质(内部病变)会通过现象(外部证候)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外部证候,便能揣测出人体内部发生的病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素问·刺热》曰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它便是根据热病在发病之前出现的一些先兆(面部赤色)而得知内脏有热证,故而用刺法治疗热证,防止热证进一步发展变化。这是初恙未盛早诊愈的具体实例。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肠覃”、“石瘕”便相当于西医学的肿瘤,它们是各种疾病“久留”不愈而形成的,是各种病邪长期作用的结果。恶性肿瘤病的早期,为正气未衰,邪气正盛之时,此时若能及早干预治疗,祛邪抗癌,便能有效地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病在“皮毛”时容易治,如迁延不愈,发展到“五脏”阶段时,便极其难治疗了。这充分体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

3.三级预防与既病防传、病瘥防复

三级预防即康复性预防或者临床预防,是指通过各种手段,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有其独特优势,例如段连香等发表的综述指出;中医药在增效减毒、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大肠癌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

3.1 既病防传

恶性肿瘤病最怕转移,一但出现转移,便为晚期。中医学对癌瘤转移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便有系统描述,《黄帝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说文解字》曰:“传者,遽也”,指邪气的传播、扩散,《说文解字》曰:“市居曰舍”,舍为居留之意。《黄帝内经》不仅认识到肿瘤可以传舍(即转移),而且对其过程、机理也有较深入的认识。《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如果虚邪中人之后,在皮肤,我们便能及时干预治疗,便可阻断疾病继续传舍,达到既病防传的目的。

3.2病瘥防复

病瘥防复是指恶性肿瘤在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化疗等),达到临床治愈后,为防止恶性肿瘤复发,运用中医等综合治疗加以干预。有研究显示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为1.5-13.8%[3-4],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50%-70%。《素问·热论》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指出疾病在初愈时,我们要注意饮食调理,防止病邪遗留而复发,这体现了《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病瘥防复。

结论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可以归纳为:未病先防、初恙未盛早诊愈、既病防传和病瘥防复,它与西医肿瘤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其内容更加详尽、系统,对预防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湘,熊墨年,杨少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4):85-87

[2]段连香,郑坚,朱晓虹,陶丽,郭晓静.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6,3:132-135

[3]Lee HJ,Kim YH,Kim WH,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for recurrence of early gastric cancel.Jpn J Clin Oncol,2003,33(5):209-214

论文作者:陈娟,何正秋,王培术,谢丽琼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  ;  ;  ;  ;  ;  ;  ;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与肿瘤的三级预防论文_陈娟,何正秋,王培术,谢丽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