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一)_世界历史论文

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一)_世界历史论文

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本论文,世界历史论文,现实论文,高中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研究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发展之快,竞争之烈,规模之大,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历史时期。在行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渴望看到一部具有深厚时代气息、溶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高水平的高中世界现代历史课本。但是,现行高中《世界历史》课本的现代部分与20世纪的现实及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本文以一管之见,求教于学术界和教育界同仁,期望高中世界历史课本现代部分的编写来一个大的改革,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 改革时代要求充分反映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我们的时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潮流。五年前笔者在《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世界史》短文中,提到多年来存在于世界现代史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并呼吁“建设一部崭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世界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①。迄今通行的高中世界现代历史课本虽依据1990年《全日制教学大纲(修订本)》稍为作了一些改动,但在体系和内容上与1982年第一版相比,无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现行《世界历史》现代部分高中课本内容的基本统计数字。到本世界末还剩不到六个年头,教材以1917年为现代世界的开端,写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书中列出的最近年代,大事年表则列到1979年),共142而(自162-304页,以下不注明出处均引自1990年课本),其中1917-1945年的现代部分共114页,1945年以来的当代部分只占28页。二战结束前总共有28年,1945年以来到1990年已经45年,而且还在不断下延。而前者教材内容的比例竟占4/5,后者教材内容只占1/5。

再来研究一下,这当代部分的28页教材内容,很难说它已很好地展现并概述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潮流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我们不妨以发展和改革的潮流而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和当代民族主义国家的全球性改革浪潮,从战后初期至今近半个世纪,一直持续不断。它呈现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例如:第一,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改革趋势;第二,普遍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功能;第三,注意由单一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发展为与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措施的协调发展,重视协调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第四,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重视协调公正和效率的相互关系以及妥善解决富裕和贫困共生现象;第五,发展与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和决策者能否及时捕捉有利机遇相关。跨入90年代以来,上述当代世界性改革潮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化趋势,从而这些特点也具有跨世纪的特色,同时又在实践中发生了新的变化。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历史行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国际经济政治关系格局的变迁和世界大国的沉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改革战略的正确与否及其后果。改革救国,改革兴国,改革强国。回顾20世纪的历程;在世纪初,俄国领改革之风骚;在世纪中,美国执改革之牛耳;在世纪末,中国特色的改革后来居上。

当然,发展的潮流还包括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对当代世界的深远影响,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发展,当代各种社会制度力量的不平衡发展,世界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发展中的全球性大问题,如经济增长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增长与世界人口、经济增长与全球性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以及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等问题。邓小平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最近也强调:“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②然而,教材涉及当代科技的只有占两页篇幅的电子计算机和宇航事业。

至于当代世界的和平潮流,笔者以为它集中表现为:各种力量争取独立和平,反对全球霸权和地区霸权的进步潮流;世界各国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进步潮流;在资本主义国家间,反对美国称霸,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反对前苏联和苏共的霸道行径,主张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关系格局中,走出冷战,多极力量实行竞争共处等。马克思曾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过一个精辟而简要的概括: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当代的世界历史更是如此。

有一种说法,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太稳定,尚无定论,不宜写。当然,历史课本是绝不应预测的,也不应只讲一家偏言。但是影响全球的重大历史事件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怎样概述和评价这一客观历史事实,则是一个编写方法、学术观点以至颇为敏感的问题。我们不能以尚无定论为由,因噎废食,让教材避开这些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也不能不加甄别地因袭“传统”观点,事实上在现代世界史领域中的某些“传统”观念既不符合实际,也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在我们教材中,某些重要事实并没有提到,例如迄今教材中没有早在1958年就已成立并在其后不断发展的欧共体的叙述;关于联合国问题,教材提到了1945年的建立和1971年我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83、286页),但是联合国究竟有多少会员国,哪些是常任理事国,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却无交代;美国是两党制国家,这也个常识问题,但是教材提供的信息使学生不能明确杜鲁门、尼克松、里根总统他们分别属哪个政党(280、302-302页);教材中关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几乎没有专门提及(294页);教材还专门谈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95页),但是对具有重要影响的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措施却丝毫没有涉及,等等。只要和当代世界确实存在的重大事件作一对比,有些内容显然被忽略了,有些内容则被回避了。

还有一种说法,当代有些历史事件只不过是时事,并不算历史。对一些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目前划入历史还是时事的范围。这本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既是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早晚总要在现代世界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记得在10多年前,史学界就有此说,什么当代世界史不是历史学科云云。客观地说,由于受这种看法的影响,已使我们对极为重要的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和普及落后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了。在今天的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予当代世界的研究和普及以格外的重视。就在我国的高校历史系,近些年来,也相当普遍地开设1945年以来的当代世界史课程,当代世界史(迄今已近50年)已成为一支新兴的历史分支学科,普及当代知识是当务之急。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他还说:“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③可见,只讲国情是不够的。为了我国的腾飞,我们需要让全国人民和青年真正了解球情和科情,改变相当一些人尚处球盲和科盲阶段的不正常情况。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就不能不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当代问题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经典著作,哪一部不是对当时问题精辟的、科学的研究结晶?可见,重视当代问题研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传统,重视当代世界的研究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还要强调重视当代历史研究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二 应当正确地叙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类国家

实事求是地叙述本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是世界现代史教材必须很好解决的另一个课题。

众所周知,本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教材关于二战前苏联的叙述,似乎明显地受到世界史体系中传统苏联框架模式的影响。在占有两章21页(162-176、219-225页)的篇幅中,不仅份量过重而且像十月革命的准备和过程、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具体过程等内容也偏细。教材充分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但却较少明确指出在发展中的挫折和教训。例如苏联建设僵化模式的形成和苏联政治生活中的过火的不适当斗争等。在战后部分教材中,突出了美苏争霸并提到了苏联的传统道路“日益暴露出各种弊端”(298-302页)。然而却难以找到在苏联战前和战后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也将难以解释90年代初苏联的突然解体。笔者认为,苏联近半个世纪的过缓改革进程,并未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从而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使苏联面临难以解决的四大矛盾,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在和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社会霸权扩张主义的推行;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以及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苏共领导层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这些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内因。

如果有人把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唯一道路和模式相混同,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本世纪以来,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既面临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军事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以及思想文化的演变,妄图扼杀社会主义制度或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颜色;另一方面,又充满着推行苏联唯一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与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样化道路间的曲折斗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历史事实。如果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实践道路的多样性,很容易帮助人们明白,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的跨台。

把握多样性统一规律来认识历史和经济、政治现象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般历史规律,只是“一种近视值,一种倾向、一种平均数”。马克思在批评俄国民粹主义者对资本论的错误解释时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部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④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反对僵化地理解统一性,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认为用一般特点来取代各国具体实践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1916年列宁也写道:“在发达资本主义下一致需要的托拉斯和银行,甚至在现代帝国主义条件下,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也具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至于美、英、法等国先进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虽然基本上相同,但它的形式是更加不一样的。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的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再没有比‘为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一律用浅灰色给自己描绘这方面的未来,在理论上更贫乏、在实践上更可笑的人。”⑤

本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是客观事实,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如果我们回避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缺点和错误、曲折和教训,反而会把人们引入误区。列宁说得好:“如果从实质上来观察问题,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毛病,而一下子就确立起来的吗?”⑥他还说:“历史通常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善于估计历史的最终复杂和最离奇的曲折道路是无可争辩的。”⑦邓小平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现象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⑧

谈到现代资本主义,我们不必回避本世纪以来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一客观事实,问题在于从中悟出必要的结论。列宁在1916年上半年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名著中提出:“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比以前快得多。”⑨不久,他又指出: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决不排除资本主义在个别工业部门,个别国家或在个别时期内的惊人的发展”⑩。列宁的论断被本世纪的历史发展所证实。虽然,本世纪西方世界经历了12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是,发展的时间更长。从总体上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在个别国家、个别部门;个别地区和个别时期。虽然,腐朽趋势在深化,但是,很难说在总体上腐朽趋势超过了发展趋势。笔者以为20世纪的西方经济,有着五个相互联系的明显特点:即发展和腐朽两重趋势,以发展为主;垄断和竞争交替运行;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相辅相成;失衡发展和相互依存同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和部分居民贫困化共生。

笔者以为,我们在考察现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时,都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衡量西方经济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是依据书本或条条,还是由实践来检验,这是维护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大问题。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西方经济作过十分精辟的分析。然而,他们的理论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受到实践的一再检验。他们的某些论断,经实践检验又得到了修正和发展,从而被证明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列宁坚持实践第一的标准,就不可能建立关于早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帝国主义学说,就不可能突破旧有的论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如果不是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不可能取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如果不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第一的标准,就谈不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现代西方经济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都涉及要不要坚持实践第一标准问题。如20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是在总体上发展还是在总体上衰退?西方世界现在是总危机的、大革命形势的前夜?还是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是会很快崩溃,还是还有相当活力?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量第一手的实践材料加以全面综合和深入剖析,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本世纪民族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固然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生力军,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上百个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中的大多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加上高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集约化和现代科学管理水平,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中的政策失误,不断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世界银行1993年报告显示:1991年低中收入国家的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1010美元,其中低收入国家人均350美元,中国370美元;而高收入的工业发达国家人均21050美元,其中,日本人均26930美元、德国人均23650美元、美国人均22240美元。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人均相比,1991年相差60.14倍、1990年56倍、1988年54.6倍、1970年26.6倍、1950年为22倍。(11)如果把美国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一比较,则美国为中国的倍数是1965年10.4倍、1970年10.85倍、1983年11.93倍、1989年12.34倍、1990年14.78倍、1991年15.18倍。1992、1993年的差距虽然缩小,但是仍在二位倍数之上。这就是说,发展是新兴国家面临的生死存亡问题。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间的不平衡也在加剧,少数国家已走上了新兴工业化的脱贫之路,如以人均GNP计算,1991年的新加坡14210美元,超过了西班牙的12450美元。虽然新兴国家的工业化不会走发达资本主义的老路,但是,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资本主义力量在整体上的某些发展势头。把第三世界看成一个面孔、一种模式是不符合事实的。

注释:

①拙文:《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世界史》,1989年1月4日《光明日报》。

②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序》,1994年2月6日。

③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④列宁:《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11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131页。

⑤列宁:《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65页。

⑥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

⑦《列宁选集》,第3卷,第715页。

⑧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⑨《列宁选集》第2卷,第84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⑩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歧》,《列宁选集》第2卷,第88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根据世界银行报告综合。

标签:;  ;  ;  ;  ;  ;  ;  ;  ;  ;  ;  ;  ;  ;  ;  

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一)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