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著名的二战将领的行为及其启示_二战论文

一批著名的二战将领的行为及其启示_二战论文

一批“二战”名将的作为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将论文,启示论文,二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此从若干名将的作为的角度切入,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供读者参考。

戴高乐的坎坷遭遇和法国的沦陷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出现了飞机、坦克。但是,如何使用这些新式武器?如何发挥它们的最佳效能?不仅当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找到新的正确的作战方法。开始英法只是把坦克当作步兵进攻的支援武器;飞机也只是担负巡逻和轰炸任务。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和飞跃。二战前意大利将军朱里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和英国军事思想家富勒将军的坦克战理论都给法国年轻的军官夏尔·戴高乐以思想启迪,在此基础上戴高乐首次提出了“机械化战争论”。

1921年10月1日,戴高乐被调入圣西尔军校任战争史教员。这时,他阅读了一些战争史的书籍,并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体验,深信未来战争中技术兵器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提出了在空军紧密配合下,使用步兵和坦克联合作战的观点。在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他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进一步提出未来战争将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进攻性,战争将主要依靠高度机械化的地面部队的主动进攻取胜,单纯构筑坚固阵地的消极防御战略必将被淘汰。他深信未来战争将是快速机动的机械化战争,强调法国应该发展机动性强的坦克机械化部队。他还批评了院方在教学中坚持陈旧、过时的战术思想,结果毕业后他没能被分配到他所希望的总参谋部工作,而是到了德国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任职。后戴高乐调任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在此期间,他写了《建立职业军队》的专著,在书中他分析了法国的地理位置特点,明确指出法国和比利时接壤的边界是薄弱环节,巴黎是法国的心脏,但它却对任何来犯之敌都敞开大门。因为巴黎周围的平原开阔平坦,无险可守。他进而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法国唯一可靠的防御措施不应是构筑要塞,而应是建立一支10万人组成分编为6个机动装甲师的能随时实施进攻行动的职业机械化军队。这支军队应能熟练地使用手中武器,而且必须在陆地、海上和空中有一批精选人员。他们在部队服役时间应不少于6年,以掌握专门技术,养成进取和集体精神。这支军队在指挥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为此必须发展无线电通信。他还批评当局,指出:“马其诺防线战略意味着外交和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德军国侵占波兰后,他又上书最高统帅部,指出“一条漫长绵亘的防线是难以防守的,要吸取波兰失败的教训,组建强大的坦克预备队,以便随时消灭可能入侵之敌”。但是法国军政当局魏刚、贝当之流不但充耳不闻,置之不理,而且还公开进行压制和打击。直到1937年底,他的观点才引起新任陆军部部长达拉第的重视。1939年9月1日他升任第4装甲师师长,1940年5月,因作战有功,被晋升为准将。然而,正在这期间,德寇在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后,又攻占了荷兰、比利时,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向法国腹地突击。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两天后,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投降。戴高乐也被迫离开祖国,飞往伦敦,开始走上了新的抵抗德国法西斯的道路。

年轻的戴高乐以极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新技术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第一个提出了“机械化战争论”;也看到了法国在未来机械化战争中的处境,提出了保卫法国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当时法国当权者的错误、保守的战略指导下,他的观点和主张未能得到采纳和实行,这不能不说是导致法国失败的诸多原因之一。尽管戴高乐所走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但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有抱负、有作为的军人,最终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政治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从而成为拯救法国的历史伟人。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和德国的初期成功

德国纳粹党和法西斯政府,是世界上最反动的政治集团。最后遭到彻底的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在当时德军中也不乏在军事上有创见的革新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军事改革家。后来他被人们誉为“装甲兵之父”是不无道理的。

1922年4月,古德里安开始研究装甲兵。他在一次摩托化运输演习中受到启发,认为摩托化部队也可以参加战斗。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从中寻找使用装甲车辆的先例,并注意吸收英国人把战车当作步兵支援武器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集中使用装甲车的设想。并在《军事周刊》上发表多篇有关战车的文章,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他在《坦克指挥官》的专著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各兵种编成中,装甲车应占主要地位,其他兵种应视装甲兵的需要而居于辅助地位。他确信“装甲兵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是使它们成为一种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所以,它们的组织应以装甲师为单位,进而组织装甲军”。虽然他的观点一再遭到否决,但是,由于古德里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同时,也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的理论终于被人们所接受。在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参谋长时,开始从事装甲兵的装备和组建工作。他认为作为一种武器,必须具有装甲运动和火力两种性能,设想出了两种新型坦克:一种是轻型坦克,设计装备一门37毫米口径的大炮和两挺机关枪;一种是中轻坦克,设计装备一门75毫米口径的火炮和两挺机关枪。这两种坦克定型后,德国便进行大规模生产,并终于在当时德军运输兵总监部部长鲁兹将军的支持和帮助下,于1934年春成立了摩托化部队司令部,他出任参谋长。到1936年德先后组建了3个装甲兵师、3个轻型装甲兵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使德国有了一支新的摩托化装甲部队。这时,他担任第2装甲师师长、第16军军长。

与此同时,他通过实兵演习和作战行动的检验,确定了闪击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他所倡导的闪击战术有三个要素:奇袭、快速和集中。这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认为,奇袭达到快速,快速加强了奇袭,而集中增强前二者。三者加在一起,就可以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使其立即崩溃。战车必须集中使用。首先在狭窄的正面上实行突破,一旦突破,立即由战车和步兵合组的战斗群扫荡敌方的炮兵阵地和固定据点,向纵深扩大战果,快速推进,打乱敌军的部署。在整个作战中,战车和飞机密切配合,应成为一种惯例。他认为执行装甲兵攻击的必要条件是适当的地形、奇袭,以及在必要的深度和宽度中作集中部署。古德里安所组建的装甲部队和战车理论很快得到希特勒的赞赏。一次希特勒在参观古德里安亲自指导的实兵演习后,十分满意地说:“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东西”。从此,希特勒重用古德里安。在二战初期,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部队充当德国陆军的急先锋,以闪击战术猛冲猛打,只用了12天的时间就攻下波兰,并闪电般地占领了挪威、丹麦。接着,古德里安又率领装甲军,下辖三个装甲师,奇袭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迅速推进,攻入法国境内,在空军和炮兵有力配合下,强渡默兹河,突破法军防线,横扫法国,直逼英吉利海峡。迫使40万英法联军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取得了德国在大战初期的主动权,成为坦克战的第一个成功者。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初期之所以能取得很大进展,是古德里安指挥装甲兵实施闪击战的直接结果。但是,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集团是世界上最反动最丑恶的反人民的政治势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注定要覆灭的。古德里安死心塌地地为希特勒卖命,把自己的命运捆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战车上,随着法西斯战争的彻底失败,他也必然遭到可耻的失败下场。

苏联将帅的创举和卫国战争的胜利

在卫国战争之前,虽然苏联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的苏德条约,但是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清楚希特勒的侵略扩张野心,对法西斯德国的疯狂备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所以,在各方面都有所准备。在军事思想方面,当时苏联的军界领导人已经考虑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武装力量的组建和未来战争的作战方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认为未来战争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宏大,今后进行战争已不可能单是军队的事,整个国家都将不得不全力以赴投入战争。国家工业经济资源的快速动员能力是一个国家战斗威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人们无法预见未来战争的全过程,而只能根据国家武装力量的准备程度和军工生产的规模来判断这种战争初期阶段的大体情况。对战争的初期情况的判断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自身安全。图哈切夫斯基还确立了大纵深作战的战略战役思想,考虑到技术兵器的迅速发展,他认为,进行单个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多次连续性的战役方能奏效。这种大纵深作战的战役思想被当时苏军许多高级将领所接受。

在实际准备方面,当时苏军已先于世界各国建立了机械化军。到1941年建立了9个机械化军,装备了7000多辆坦克;建立了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等空军作战部队,装备了1700多架作战飞机;在原有空降兵旅的基础上扩建了空降兵军。在火炮方面,苏军已经有了9.25万多门各种火炮,开始组建10个反坦克炮兵旅,有了火箭炮(喀秋莎)。这些技术武器装备到1942年10月苏军已经对敌人略占优势,两者的比例是:火炮为1.5比1,坦克是1.4比1,作战飞机为1.3比1。在数量和质量上均略超过敌人。苏军还以最快速度促进了人和武器装备的结合,装备、训练了大批战略预备队和后备力量,形成了新的战斗力。苏联科学界在军队技术装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战争爆发第一天起,就成立了科学技术问题特别委员会,负责解决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前线需要的问题。他们改进了各种型号的武器装备,提高其战斗性能,制造了各种性能更高或更新的新式武器,以适应战争的需要。这一切都为战胜德寇,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坚实的物资技术准备。

在战略、战役指挥方面,朱可夫、华西里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瓦杜丁、叶廖缅科、科涅夫、索科洛夫斯基、马利诺夫斯基等一批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将帅发挥了卓越的筹划、谋略和组织指挥作用。他们都十分重视新技术兵器对军队编成和战略的深刻影响,认为在未来战争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坦克和机械化兵团,尤其是朱可夫还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的新观点。在哈勒欣河战役中,他果断地集中使用坦克兵团,大胆地指挥坦克兵团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日军主力。1940年12月,在苏军高级指挥员会议上,他作了《现代进攻战役特点》的报告,他吸取了对日作战经验,在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机械化部队为骨干的方面军和方面军群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进攻的新理论,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会后,还进行一次大型的室内演习,实施方面军群进攻,实验了他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在军队机械化、现代化的条件下,苏联军事界找到了新的作战方法。后来,他们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战役中实践了这一理论,均获得巨大的胜利。

苏联军队在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强大压力下,能够转败为胜,打垮敌人,除了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的爱国传统和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外,主要是:⒈苏军军事思想先进,他们看清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军队编成、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的深刻影响,正确地预见到未来战争的特点、规模和可能的作战方式,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⒉大力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断改进、提高其战斗性能,同时研制和生产新式武器,以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在战争期间,苏军装备了当时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除战争第一年外,直到战争结束,始终保持了对德军的绝对优势。⒊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组训技术军兵种部队,强调军人要精通手中的技术兵器和其他武器,促进人和技术武器装备的结合,形成新的战斗力。⒋能够根据敌情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情况,确立新的作战理论,创造新的作战方法,苏军将帅具有高超的战略指导和组织指挥能力。

首席战车专家巴顿和西欧战场的开辟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并非巴顿一人的功劳。但是作为美国首席战车专家巴顿和他组建的美军装甲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就十分注意新武器的发展动向,热衷于组建坦克、装甲兵部队。在组建过程中,巴顿到英国、法国坦克训练学校参观、学习,了解坦克的性能、构造和修理维护技术,研究坦克作战战例,探讨兵员训练以及战术运用等方面的问题。1918年初,他在法国朗格勒附近建立了美军第一个坦克训练中心,用法国捐助的22辆坦克组建了一个坦克旅,下辖6个连。他曾率领这个旅参加了圣·未耶尔等战役,取得了初步作战经验。巴顿回国后,根据战时的经验教训,从通讯联络和射击的稳定性方面,着手改进坦克的技术性能。经费不足,他就自己掏腰包购置技术装备,并资助机械师研制新型坦克。为了博得陆军部将军们对新坦克的支持,他让自己的妻子作驾驶表演。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使用大量机械化部队横行欧洲大陆时,巴顿十分重视欧洲战争的发展情况。他贪婪地阅读当时先进军事人物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指导原则,极力主张发展机械化部队。不过,这在当时,也只能是他的一个愿望。战争初期,美国军事上比较落后,没有像样的装甲部队,也没有独立的空军。在战争魔影日益侵袭美国的情况下,马歇尔敏锐地感到必须立即重整军备。经他向罗斯福总统力谏后,美国的军事发展计划很快得到国会批准。1939年9月,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1940年7月,他批准建立一支装甲部队,并在他的本子上写道:“乔治(巴顿)能领导部队赴汤蹈火……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1940年7月,55岁的巴顿出任装甲旅旅长,1941年晋升为少将,任第二装甲师师长。巴顿率师参加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实兵演习。演习中,穿插敌后,充分显示了坦克迅速推进、所向披靡的威力,从而证明坦克部队在未来大纵深作战中是一张不可缺少的王牌。通过演习,巴顿一举成为全军最出色最勇敢的坦克部队指挥员。1942年,巴顿任第一装甲军军长。

巴顿十分重视模拟实战训练。在出国作战前,他把部队带到加利福尼亚的沙漠地区,进行越野行军、战车演习、炮兵射击,以及挖掘战壕、构筑坚固的野战工事等训练。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后迅速增加了战斗力。尔后,他大胆地运用新的坦克作战方法于战争实践。如: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中,巴顿指挥美军第7集团军登陆后,以一个军向正北快速挺进,夺取攻击目标——墨西拿;另一个军迅速地向敌西北防线大胆迂回,攻占巴勒莫,然后调头向东、与兄弟军配合,迅速攻克墨西拿,从而胜利地结束了西西里登陆战役。

盟军在开辟第二战场过程中,不论是西西里的登陆、墨西拿的争夺、阿伦齐斯的突破、法莱斯的合围、布尔格的反击、巴斯托温的保卫、莱茵河的进军等,巴顿无役不从,攻战必克,留下了光辉的战绩。西方人士把他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名将,称他是“美国首席战车专家”,“具有天赋的攻击精神”。也是“闪电攻击的猛将”。这大概就是巴顿将军成功的秘诀。巴顿从青年时起就认识到坦克这种新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一生热爱坦克,研究坦克,改进坦克,钻研运用坦克的作战原则,使他成为一位精通坦克的战车专家和最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员。同时,他作风顽强,倡导猛冲猛打、神速进展的作战精神,这两种素质、品格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巴顿擅于指挥装甲部队作战的独特的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巴顿的成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美国战略领导者作风比较开明、谦虚、民主,罗斯福总统在关键时刻,能倾听下面意见,作出决策,进行正确的战略指导;陆军主要领导人马歇尔襟怀坦荡,深谋远虑,爱惜人才,知人善用,能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同戴高乐将军的遭遇相比,巴顿算是很幸运的。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军事斗争中凡有作为者,总是那些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并致力将其新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人。如像戴高乐、图哈切夫斯基全力推动新式武器不断完善,使之适应现代或未来战争需要;巴顿、古德里安千方百计地找到最佳方式,促进兵员和新式武器装备日益结合,形成新的战斗力;华西里列夫斯基、朱可夫创造和运用新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原则、作战方法等。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在战史上因采用新的办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的将领,不是新的物质手段的发明者,便是以正确的方法运用他以前所发明的新手段的第一人。”(《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集第187页)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新成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使之形成新的、威力强大的战斗力。

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要想使这样创造新纪元的伟大将领和优秀的军事人才出现,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有远见的战略指导,像二战时期罗斯福、斯大林那样开明、积极、有远见的战略指导;同时,要创造一个能适应新纪元要求的战略大环境。如果战略指导是错误、保守、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如法国贝当的保守主义的失败战略、德国希特勒的侵略扩张主义的反动战略,而且,战略大环境又是专横、恶劣、野蛮的,那么,不但不可能使这样的伟大将领和优秀的军事人才出现,而且还会压制人才,摧残人才。所以,战略指导者,一定要有远见卓识,能看清未来战争的发展动向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制定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创造一个迎接新纪元的战略大环境,使各方面优秀人才涌现,也使优秀的军事人才涌现。

在当代,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科学技术新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这些新技术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态,出现了新的战争形态——高技术战争。在这种历史条件和国际大环境下,从这个角度出发,总结、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侧面的历史经验,我们以为不是没有意义的。

标签:;  ;  ;  ;  ;  ;  ;  ;  ;  ;  

一批著名的二战将领的行为及其启示_二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