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话剧“古玩”50场演出后传统的延续_话剧论文

北京民间话剧“古玩”50场演出后传统的延续_话剧论文

传统的延伸——写在北京人艺话剧《古玩》上演50场之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玩论文,话剧论文,写在论文,北京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人艺的《古玩》连续上演了五十场,场场爆满,据说黑市票炒到一、二百元一张,再一次显示了北京人艺传统风格的魅力。

记得1987年,当《天下第一楼》上演时,有的评论家就指出:北京人艺就此打住吧,不必再演出这种重复自己的戏,希望北京人艺脱开自身传统的羁绊,走所谓“创新”的路。

1992年,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一批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登台献艺,以原班人马演出了保留剧目《茶馆》,引起轰动。在为其艺术魅力深深打动的同时,评论界也有人表示担忧,慨叹“《广陵散》从此绝响矣!”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人们的忧虑并非多余。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绩,创立了北京人艺表演学派和艺术风格之后,她向何处去,便成为这个艺术团体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在当年召开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围绕北京人艺的未来,就存在着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它是特定时期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不可重复;其鼎盛时期已过,必须发展新的东西,走新的道路,不能故步自封,一味守成。二是认为,北京人艺几十年所创造的演剧体系、风格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她要创新,但必须在自己的宝贵传统上创新,而那种盲目追随西方现代派的“创新”,是不足取的,它会使北京人艺失去其原有的艺术个性。而《古玩》的成功,似乎使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现在,我们不妨从《古玩》再次回顾北京人艺的历史足迹,可以发现,北京人艺确实是有着一条它自己的艺术血脉的。文革前的《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剧,已呈现着鲜明的风格烙印,而文革后,在这近二十年中国剧坛的各种戏剧思潮翻新卷浪之时,也是叫唤她“打住”时,她却有了《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的承续。特别是90年代,北京人艺的传统以更顽强的情势表现出来,《鸟人》、《旮旯胡同》、《北京大爷》、《鱼人》,直到《古玩》,我们看到焦菊隐演剧体系、北京人艺风格不但没有“打住”,而且在延伸,在发展,绵延流长。这似乎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上述的争论,自然还可争论下去。但事实胜于雄辩。正是因为北京人艺维护了自己的艺术血脉,守住了传统的根基,才使得北京人艺在话剧尚未出走低谷的今天,不断推出新剧,创出佳绩。如果说80年代的《天下第一楼》以演出360场的盛况,显示了京味话剧的魅力的话,那么《鸟人》、《旮旯胡同》、《北京大爷》等均以演出超百场的纪录,显示了北京人艺艺术传统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古玩》,在短短的一个月中,即已演出50场,在首都文艺界再度刮起“人艺旋风”,这确实是值得话剧界思考的,特别是在纪念中国话剧九十周年之时,对北京人艺新时期发展道路的思考,也许对整个话剧界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北京人艺的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焦菊隐先生曾经提出艺术创造中的三个重要元素: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北京人艺的戏剧中,京味话语和市井风情,承载着的往往是最为典型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因此,它能在显示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之后,而不为这种地域色彩所拘囿,成为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优秀艺术。无论是《茶馆》、《天下第一楼》中的世态炎凉,人生忧患,抑或《鸟人》、《鱼人》、《古玩》中的心气、性情、意趣、韵味,都不只表现了一时一地某类人的生活状态,而是透过生动逼真的世俗风情画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内涵,并且以此不断调动观众生活阅历中的文化意识和人生感悟。这些,使得北京人艺的剧目同观众建立了持久而深厚的具有文化意蕴的沟通和联系。

其次,北京人艺的传统是民族诗性传统的反映。北京人艺演剧体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其突出表现则是熔铸着中华民族诗性灵魂和艺术精神的舞台形象的诗意整合。无论是形象创造中的“心象”学说,抑或戏剧语言的凝练、生动、富有韵味,或者是整体意韵中所呈现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都显现着重情致、重含蓄、重意境的诗化特征,在创作方法上则是一以贯之的诗化现实主义原则,这保障了人艺戏剧较高的艺术品质和较强的民族特色。当然,北京人艺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鸟人》、《古玩》中的诗意显然与《茶馆》、《龙须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精神上的相通和神韵上的一致。

再者,北京人艺的传统显示着艺术创造和欣赏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特征。长期以来,北京人艺在戏剧实践中,在锤炼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培养了钟情于它的一大批观众。焦菊隐先生在世时,就致力于打破戏剧之“我演你看”的局面,特别强调“欣赏者与创造者的共同创造”。这种艺术精神,缔结了观演之间一种契约式的默契,戏剧的艺术反映只有与观众的预期心理相适应,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反之,观众就会说,“这不像是人艺的戏”并因此不买帐。正因为北京人艺在注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同时,并未背离自己的京味文化语境,故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从《天下第一楼》的轰动,到《古玩》的成功,也许北京人艺走了一条并不自觉的发展道路,但其长期积淀的文化心态制约着其艺术选择,而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保障着其风格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

标签:;  ;  ;  ;  ;  ;  ;  ;  ;  ;  ;  ;  ;  ;  ;  

北京民间话剧“古玩”50场演出后传统的延续_话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