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_教育现代化论文

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_教育现代化论文

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社会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必然要求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我国提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则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课程总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革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力量的变动,社会实践状况的变化,教育理论的更新,共同推动着课程的变革。现在世界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过程加快,这对学校课程提出了挑战,知识增长和更新的无限性与学校课程及其内容相对稳定和有限性,必然产生尖锐的矛盾,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学校课程结构也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是推进课程的改革的动力,促使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走向现代化。未来学家德雷伯·考夫曼对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六点要求:1.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未来的预测;3.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力;4.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活动能力;5.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6.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包括自卫、安全、卫生、营养及性的教育、消费教育、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技能、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战略,有自知之明及自我克制能力。这些方面反映21世纪人才素质对课程的新要求,现代的课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和发展,一方面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应受教育者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其发展主要趋向是:1.由片面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转向兼顾学生的情意发展;2.由课程内容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开放,它不仅是以往知识的载体,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发展;3.课程设计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合作参与;4.课程的组织不限于学科的界限,向跨学科综合方向发展;5.课程的实施由教师单向传授转向师生双向共同探究。这样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全面化和科学化,课程结构综合化和最优化,课程类型多样化和个性化,课程设置开放化和合理化,课程实施整体化和弹性化,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

二、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必需

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等,其中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核心,而教育内容现代化主要体现于课程。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由于长期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基本上是以升学为中心,片面地为升学服务的,这种课程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障碍,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1.课程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基本上是单一的学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中筛选部分内容组成的各种不同学科,造成科学知识的分隔,而且我国课程是指令性的,造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一刀切,一锅煮,照顾不了学生的个别特性;2.课程门类偏多,分得过细,造成部分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课时的增多,也不符合当今科学技术知识综合化的趋势;3.课程内容偏高、偏深、偏难、偏窄、实用性偏低,脱离我国的国情,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环境,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削弱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课程结构不够合理,比例不当,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不协调,造成学生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成为知识的继承者和贮存器;5.课程功能不够健全,存在着重主科轻副科、重学业轻身体,重成绩轻动手,成为一个唯书、唯师、唯分的片面发展者。这些弊端的存在,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锁闭,知识视野相对狭窄,特殊才能无从施展,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课程现代化就必须对现行中小学的课程进行改革。一要注重课程的针对性,使课程内容与国家发展目标、教育目标相一致,适合当地条件,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相协调;二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使课程与职业生活密切联系,以适应劳动市场的需要,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三要注重课程的可接受性,使课程造就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四要注重课程的未来性,培养适应未来科技、社会生产发展人才的需要、五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应有最基本的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力;六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课程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水平,设置不同的课程,并可设置乡土课程。这样使中小课程:即保持相对稳定,又适当灵活应变,有一定的弹性;即有基本的统一要求,保证多数学生的基本水准,又有个性发展的余地,提供少数学生特殊发展的广阔天地;即保证系统严密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又能吸收和容纳新的知识成果。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转轨的必要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相应地调整和更新现行中小学的课程,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途径和必要条件,应形成以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融合相配、纵横联系、协调一致的有序课程模式,构成必修课程为基础,选修课程为导向,活动课程相配合的有机整体,并加强艺术课程,开发环境课程,试行综合课程。学校对基础课程,应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开全所有课程,按教学大纲开足课程的课时,按教学质量标准开好各门课程,保证学生学习好基础知识;对选修课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当地实际需要,选好和开好,以发展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中的才华和特长;对活动课程,应有指导纲要、教材和计划, 由封闭型活动转为开放型活动,由随意性活动转为指导性活动,由一般化活动转为个性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也必须开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艺术特垂;自然物理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等环境课程,应积极创设和组织,显性或隐性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试行综合课程,可以同性质的分支学科综合或相关学科的综合,以综合性的内容代替传统的内容,使学生将来适应科学知识综合化的需要。这样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从而对学生加强基础,减轻负担,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现代化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发展水平,真正要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个方面。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方针政策,在政策上给予正确的导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组织必要的力量编写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第二,学校领导要端正办学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增添教育现代化手段的设施,这是课程改革的保证;第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确立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并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和探索,这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当前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已出现可喜势态,并取得卓有成效的经验,今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将会逐步形成一套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以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标签:;  ;  ;  ;  ;  

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