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湾经济形势分析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当前台湾经济形势分析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当前台湾经济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形势分析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经济自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不像70年代那么顺利地高速增长,呈现出摇摆不定的中速发展。1995年出现了“外热内冷”,1996年又出现“外冷内不热”,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台湾经济虽然不象东南亚各国、韩国那样受到严重冲击,但受其影响在1998年特别是这一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凸显出来,使1998年至今的台湾经济又出现“外冷内亦冷”的衰退局面。

一、台湾经济不景气的主要表现

台湾当局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或因估计不足,或是采取心理上的安抚宣示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过份乐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形势愈来愈明显。不景气的主要表现在于:

第一,经济增长率下降。尽管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台湾当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1998年台湾经济增长率都定在6%以上。随着台湾经济衰退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如进出口贸易的衰退,企业倒闭越来越多,全年达到6000家以上;1998年8月以后,有11家较具规模的集团企业因利用货币市场筹措短期资金、或因过度介入股市操作,导致运转不灵而违约交割或跳票,也有些集团企业采用以债养债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而发生财务危机,台湾当局不得不四次下调经济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8年4月份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估,台湾经济1998年增长率将下降至5%。台湾《工商时报》1999年1月1日发表的社论证实,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预估是准确的,台湾经济全年增长率只有5%。近期台湾“主计处”公布的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4.83%。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1998年台湾经济能有4.83%的增长率已算不错,不过,这是16年来经济增长率最低的一年。根据目前台湾经济的运转情况,人们估计1999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将低于5%,是台湾经济衰退的最低谷。IMF、英国经济学家和日本野村研究所对台湾经济1999年的预测值分别为3.9%、4.4%和3.8%。“行政院”主计处却还在预测会比1998年好,可望达到5.27%。(注:台湾《中华日报》1999年1月2日。)不过,近期“主计处”眼看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又修改为4.74%。

第二,对外贸易衰退,贸易顺差减少。台湾“财政部”1999年1月7日公布,台湾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54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8.9%。其中,出口1106.4亿美元,比1997年衰退9.4%,进口1047.4亿美元,比1997年衰退8.5%。贸易顺差为59亿美元,比1997年减少22.9%。

台湾电子、资讯业目前被视为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台湾的主要出口产业。但是,近几年来它几乎成为台湾业者一窝蜂发展的产业,这就引起了市场供过于求和恶性竞争的问题。1998年各国的反倾销案矛头纷纷指向台湾半导体产品。1998年10月12日美国对台湾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实行反倾销。1999年台湾若要扩大这些产品的出口,必然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反倾销措施的更大压力。

第三,近几年来房地产商盲目投资房产建筑,致使大量房屋积压待售。待售房屋就有100万套,其中新屋60万套。根据“行政院”说法,目前空屋积压资金达15000至16000亿元新台币。“央行”5年来已释出1500亿元邮储金,也无法使房地产市场回到七年一大循环的荣景。这些积压的资金,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贷款,从而引起金融系统出现大量呆帐,潜伏着金融危机。据台湾辜濂松1999年1月2日在台《中华日报》撰文的资料,台1998年金融机构总逾放金融近70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1999年经济景气如无法提升,预计银行的逾放比仍会继续攀升。

第四,股票价格下跌。将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股价指数的变动情况与台湾股价指数变动情况相比较,可以看出台湾股市除了印尼与其相似之外,是最不景气的了。韩国股价指数上涨了100.7%,泰国上涨了22.4%,菲律宾上涨了6.3%,日本上涨了3.4%,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虽然也是下跌,但没有台湾股价下跌那么大,分别只下跌6.5%、6.3%和1.9%。(注:台湾《经济日报》1999年1月1日。)台湾1998年全年股价加权指数下跌1769点,跌福为21.6%;用经济日报指数计算,下跌594点,跌幅为21.3%。在19种分类股价指数中,电子类股小涨0.07%,其余都下跌,营建业股价跌幅达44%,金融、食品类股价都跌破三成。(注:台湾《经济日报》1999年1月1日。)台湾财金当局采取了护盘措施,希望能使股价止跌回升。但是这种做法后遗症非常大,如果被救助的企业不被看好,它不但不能护盘,反而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

第五,民间投资滑落。在1998年第一季度,台湾民间投资增长达19.33%。台湾当局乐观预言,进出口贸易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减退,但民间投资的热络将带动台湾内需的扩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可是,事与愿违,民间投资自第一季度之后就迅速滑落。第二季度因出口不振,引申需求减少,以及台湾内部景气持续低迷,民间投资增长率降至7.72%,第三和第四季度亦仅分别增长7.81%(注:台湾《经济前瞻》第61期,1999年1月5日出版。)和8.6%(注:台湾《工商时报》1999年1月1日。)。这说明民间企业家对1998年和1999年台湾经济形势的看法悲观,投资信心大减。据台湾“中华征信”1998年12月30日公布的台湾500家大企业对1999年景气的看法,超过三成以上的企业主看坏,近八成五的厂商认为1999年台湾经济增长率约在3%至4.9%之间,远低于台湾当局的预测。认为1999年台湾经济会大幅好转的只有0.5%。

第六,财政将出现赤字。台湾财政1992年赤字达3780亿元新台币,1998年虽然达到收支平衡,但呈现不稳定状态。据台报报道,台行政当局举行会议,确定2000年度财政总预算规模,由于这一年度包括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全年,比平常多半年,因而财政支出数额较大,总支出规模为新台币22760亿元,在不计算债务还本的情况下,年增率为1.2%;但年度收入仅为19822亿元,总计财政缺额4872亿元。拟发行3992亿元公债,占总预算的14.8%,发行公债额创历史新高。问题还在于,1998年由于经济不景气,1998年和1999年预算收入将受影响,再加上出台那么多应急措施,增加了财政支出,使财政金融面临巨大压力。据台湾《工商时报》1999年1月5日报道,台湾当局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的会计年度,税收至少减少900亿元新台币。如果再实行减税措施,那就更加减少税收收入了。因此,1999年的财政将较困难。

综上所述,当前台湾经济不论在财政金融方面,还是在制造业和贸易业方面,都出现全面衰退的局面;不仅在1998年是如此,1999年也将是如此。这是台湾经济自石油危机以来一次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二、台湾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台湾经济自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步入衰退,已为台湾各界所共识。但是,这种衰退是短暂的,还是会经历一个衰退时期;其主要原因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由台湾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所引起?则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说,海外比岛内悲观,台湾内部则民间比官方悲观。台湾当局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这次经济衰退是由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所致。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海关统计,1998年台湾出口比上年减少9.4%。而在出口总额中,美国市场占26.6%,比上年只减少0.6%,香港及大陆市场占22.5%,比上年衰退13.4%,日本市场占8.4%,比上年减少20.2%,东盟五国市场占9.5%,比上年减少29.5%,欧洲市场占17.8%,比上年增加6.7%。(注:台湾《经济日报》1999年1月9日。)可见,在台湾1998年的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可说并没有衰退,还有所增长,衰退主要在亚洲。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过去,台湾当局采取措施的推行,台湾经济在今年底就将好转。

但一些台湾学者和舆论却不这样乐观。认为这次台湾经济的衰退,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存在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只是使问题加速显露出来的摧化剂。笔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台湾经济内部积聚已久的问题,都是台湾经济这次衰退的原因,但内部问题是更主要的,也是较难根治的问题。第一,台湾经济是一种海岛型经济,进出口贸易影响其荣枯的份量很大,但是,在台湾出口中,以1998年为例,欧、美市场占台湾出口额达到44.4%;对亚洲市场的出口占40.4%,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东盟五国和日本只占17.9%,虽然台湾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却得到美国经济景气的带动,因而冲击程度较轻。从台湾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也是如此。劳力密集的传统产品主要出口亚洲,因而这方面产品出口衰退最严重;而资讯、通信产品出口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其衰退幅度最低。台湾近年来出口总额中,科技产品占一半。因此,从出口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台湾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已为欧美市场的开拓所抵消,不能说台湾经济衰退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所致。第二,台湾经济此次衰退的时间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时间不相对应。如果此次台湾经济衰退的主因是亚洲金融危机,那么其衰退的时间应该在1997年第三、四季度就开始,至迟也不迟于1998年初。可是,这次台湾经济明显衰退却出现在1998年第二季度,特别是第四季度,而此时正是美国金融、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时候,也是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和经济逐步好转的时候。

那么,这次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台湾经济内部问题的根据是什么呢?台湾经济这次衰退的特点是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如果以1997年6月至1998年底金融市场变动作为比较基础,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计贬值14%,台湾股价指数约下跌28%,合计跌幅为42%,超过日本及香港约35%的跌幅,与新加坡、韩国的45%及50%跌幅相近,至于泰国、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则出现60%至80%的跌幅,印尼更达115%。而在经济增长方面,台湾虽然有所减缓,但还有5%左右的增长速度,而日本、香港、新加坡在1998年都是负增长,东盟各国和韩国则更陷入空前的经济萧条。以上的情况说明,亚洲的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与经济萧条是一致的,而台湾则是相背离,经济增长并未明显出现大衰退而金融市场却动荡不已。具体表现在历年来金融的管理不良、体制不全,以及公司法开放思虑不周,带来了盘根错节的金融问题与企业的财务危机,如企业的跳票、金融机构的逾放与倒账达到21年来的最高额、股市的违约交割与证券金融公司的周转困境出现、货币市场已经无法流通的不合格票据存在、民间的商业信用紧缩而银行的栏头寸充斥(注:台湾《中国时报》1998年12月26日。)。这些金融问题的根源就是股市与房市的泡沫经济。台湾《工商时报》1999年1月2日的社论指出,“前几年金融市场漫无秩序的开放,包括银行及票券公司等大量新设”,1997年“受到各种不理性因素的推波助澜,包括高层首长对股价飙升的默许与认同,使股价指数一路向上飙涨,在1997年6月底突破9000点,甚至曾涨到10000点以上,较1996年年中飙涨了一倍以上。孰知亚洲金融风暴的扩大漫延,使股市泡沫受到强力抑制,并趋于崩解”,到1998年底,“股市跌跌不休”;“而房地产泡沫更是由来已久,但崩解却极为缓慢,原因在于建商借由股市泡沫的助力,以及金融杠杆的操作,从投资人吸取大量资金,甚至勾结进而掌握金融机构,将银行存款转为己用,拿来继续推出大规模的新开发案。这种不正常的炒作手法造成房地产价格趋软,但房地建筑仍继续增加的背离现象,最近终因股市崩盘使不肖建筑业者现形,进而导致整个房地产不景气的加速恶化,乃至濒临崩盘”。

也就是说,近几年来台湾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并不是遵循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而是人为的炒作。一方面使股价脱离了帐面价而飙升,另一方面房价居高不下却还在大量建筑,使房屋的供给大大超过需求,产生价值近10万亿元的余屋量,大量资金积压在这上面,银行的贷款成为呆帐,从而出现企业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而股市价格飙升以后,遇上整个台湾经济不景气,6000家中小企业倒闭。在381家上市公司中,1998年度营业收入比1997年度负增长的有146家,占38.32%。从营业额看,1998年总计37435亿元,比上年衰退3.75%;再加上外资撤离股市,使股价直下,从10000多点降至6000余点,处于崩解状态。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崩解,直接牵涉到金融业危机的出现,从而影响到整个台湾经济的衰退和复苏速度。正如台湾《中国时报》1998年12月26日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台湾经济衰退“是一个长期、较为严重、而且必须要全力以赴的问题”,不能视为短期、可以得拖且拖的暂时现象。日本经济在经历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至今经济还未复苏过来,是台湾经济的前车之鉴。

三、对台湾当局一些应急措施的评析

台湾当局对1998年以来经济衰退制订了“振兴景气对策方案”,包括了为中小企业提供1600亿元新台币的专案融资、1500亿元邮政储金低利购屋贷款、减少关税和降低货物税、金融当局介入股市护盘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引起了产业界、学界和舆论界的不同评价。

学者和舆论界对“振兴建筑投资业措施”抨击最为激烈。在“措施”中,“央行”1500亿元新台币邮政储金低利购屋贷款,其中300亿元提供无屋民众首次购屋低利贷款,利率为5.95%,不限新屋,一人购买一户为限。其余为新屋购买贷款,期限一年。住宅学会理事长政大教授张金鹗认为,这只是短期治标办法,主要是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长期衰退,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可是,所有建筑业景气问题是否会因短期急就章式的政策而解决,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风险和危险,颇令人质疑。就笔者的理解,房地产商用贷款兴建住宅,房价高昂,大量卖不出去而积压。根据“行政院”说法,目前空屋积压资金达15000至16000亿元新台币。“央行”五年来已释出1500亿元邮储金,都无法解决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现再释出1500亿元贷款,与15000~16000亿元相比较,只占9.375%,根本是杯水车薪的举措,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说能解决问题,解决的是房屋建筑商积压而套牢的资金转移给民众而已,有失公平和正义。

劳工团体则表示,在高房价(因房屋积压)好不容易回跌到正常价时,当局为了支撑房价,竟然动用人民的纳税钱去补贴有钱人买房子,而且宣布暂停兴建6万元新台币一坪的平价住宅,使劳工美梦破碎。有的指出,优惠贷款只限购买新屋,主要是为建筑商纾困,不是为购屋者设想,是劫贫济富。

甚至连“内政部营建署”署长黄南渊也说,建筑业过去盲目投资,现在应自生自灭,“政府”何必帮忙。这句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建筑业和其他制造业一样,都在生产商品,生产多少,要看市场的需要量。只有让供求规律来调节商品房的供求,才能达到供需相对平衡。行政干预只能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获得好的预期效果。用“政府”编列预算为建商促销是见所未见。其所以如此,说到底是因为,房产与金融业关系密切,怕房地产市场危机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引起经济更不景气,才制出这个压箱法宝。但是,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所衍生的经济崩溃,即可当作他山之石。

“财政部”对降低货物税则持反对意见。认为依照货物税条例,货物课税标的共有八类商品,即烟酒、轮胎、水泥、饮料、玻璃、油气、电器、车辆。水泥税攸关整个水泥生产政策,油气则攸关“国家”能源政策,其他除了玻璃、轮胎外,都是生活消费品,与振兴景气扯不上关系。玻璃每年货物税只有大约3亿元新台币,轮胎不过600万元,就算全免税,对景气也无什么帮助。“行政院”的这个降低货物税的本意,或许是为了减轻业者的税负促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扭转经济衰退。要达到这一目的,减税政策就不是短期的应急措施,而应该是长期的政策,才能增加税源。更重要的是,应该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关于动用邮政寿险基金、军公教退抚基金、劳保基金和劳工退休基金进入股市护盘问题,台湾舆论界抨击也相当激烈。首先是揭露股市大户如何炒作股市,使股价大大脱离帐面价的不正常局面出现。据台湾《工商时报》揭露,大户炒作股市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股市开始热络,许多大户纷纷透过数家券商,以人头户进出股票,达到炒作目的。1988年“财政部”宣布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用人头户来避税更是大行其道。即使股市重挫,券商新开户人口还是有增无减。有人见到人头商机无限,干脆组成“人头公司”,专门出租人头户。时至今日,利用人头户的目的已不单是规避证交税,而更主要是用来套取低利资金以炒作股票。香港《信报》1998年11月31日刊登一篇经济评论揭露,有些台商投资东南亚中了“地雷”,但在台湾却进行炒股票,搞借壳上市的玩意,在资金宽松的情况下,美其名是进行收购合并的高级投资,但资金来源上焉者是用股票抵押借款,下焉者索性向“高利贷”借款,以炒股票得来的暴利支付沉重的利息负担。其次,抨击当局动用金融手段护盘。早在1990年6月,股市跌跌不休,证管会乃建议“财政部”将劳工退休基金投资于股市。近年来企业一连串跳票,引发股市信心危机,邮政寿险基金、军公教退抚基金、劳保基金和劳工退休基金等“四大护法”基金又衔命进场。这些基金是社会各阶层的血汗钱,用这些基金去为股市大户解套,不但让人感觉是一种“劫贫济富”的举措,而且万一股市泡沫破灭,这些民众的生活将如何保障呢?台湾当局如果要对股市干预,就应该打击股市炒作者,防止股市泡沫经济的漫延,使股市正常运行,而不是维护这种虚假的繁荣,否则,就等于默认和纵容这些炒股大户的不法行为。

至于为中小企业提供1600亿元新台币专案融资,根据台《工商时报》报道,主要是协助中小企业取得营运资金。在过去,银行由于在贷款时考虑减少风险,往往把贷款集中贷给集团企业,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并不容易,即使是名为中小企业银行也是如此,迫使中小企业到地下钱庄去融资。这次台湾当局为中小企业提供1600亿元专案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当然是佳音,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不过,从根本和长远来说,与其解决其周转资金,不如支持其技术升级,提升其竞争力更为重要。

标签:;  ;  ;  ;  ;  ;  ;  ;  ;  ;  

当前台湾经济形势分析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