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特点_健康中国论文

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特点_健康中国论文

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群众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开创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是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规模宏伟、影响深远的跨世纪社会系统工程。它以健身性为其目的特征,全民性为其主体特征,终身性为其行为特征,娱乐性为其过程特征,全面性为其内容特征,明显地有别于这之前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

1 健身性——目的特征

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明确了以健身性为其目的取向,所谓“健身性”,就是遵循人体发展的生物学规律,通过积极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达到促进人体正常生长、良好发育、和谐发展、延年益寿之目的。

人类任何一类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都应有该活动固有属性所决定的自我目的取向,从而使其存在具有完备性,发展具有自治性。按理,体育以健身作为内源性目的,是不言而喻、毋容置疑的。但是,体育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际发展进程中,其行为的目的指向,并不总是与健身相一致,时常偏离其左右,甚至与其背离或反动。虽然,体育与人类的其它活动一样都不能脱离或超越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也都不能避免或排除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但相对地说,体育的发展较之其后,事实上受到了更多的社会约束和更大的发展限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就在于体育与人的其它活动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因为,体育是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而人自身自然是人存在的物质形态,是人从事其它社会活动所赖以发生的生物性基础。从积极的方面看,体育有较多的社会功能;从不利的方面讲,体育又十分容易地被其它活动所“利用”,使之成为其附属或达到某一定特定社会功用目的的手段。然而,任何不从整体出发,立足于健身性目的,而只是为谋求或突出特定社会功能的单向扩张,所造成和促使的体育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带有明显的外在功利性色彩。它往往表现为对人体局部的过度开发,或对人的个别能力的过分强化。对局部的过度开发,是以其它的相对不发展为牺牲;对个别能力的过分强化,是以其余的相对受压抑为代价。这势必在整体上破坏了人自身自然存在的和谐与发展的均衡。所以,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旗帜鲜明地以健身为目的,明确了体育与其它社会活动的联系,是一种“泛目的”的彼此相关,而不是“唯目的”的直接从属。它标志着体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的重新定位和对其本来意义的真正回归,由此走上了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的正常发展轨道。

前期的群众体育更倾向一种强身的目的取向。体育强身,崇尚力量,追求剽悍,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观。它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坚强决心。体育强身,无论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力或是军队战斗力;也无论是为了民族振兴、强国兴邦;或是看家护院,除暴安良,都具有明显的外在功利性目的。与体育强身不同,体育健身,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型体育观。这里所谓的“自然”,既包括人类更加重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自然界,也包括人类从生活上、心理上趋向自然的返朴归真,还包括文化氛围、审美情趣、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自然取向〔1〕,更包括人体自身自然生长、发育、 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陈代谢,自我组织与调整的生命活动。而追求和谐”,就是建立和保持一种生态平衡。从宏观生态上讲,和谐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统一。人与自然界的交往,不能再建立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上,而应是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思想的更新必然要求改造身外自然的生产活动与改造自身自然的体育活动有机的统一,从而为“天人合一”的体育健身观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从本体自生态讲,和谐是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协同与发展为均衡。虽然,人存有较大的发展可塑(相对动物),但不从整体平衡出发,对人自身自然进行片面的挖潜与提高,就会如同对大自然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一样,其隐患与遗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因此,体育健身更注重身心结合、内外统一、左右对称、上下协调的全面发展,其评价指标主要是以内部为生理机能参数为依据。它明显地有异于体育强身,注重肌肉的力量和筋骨的强壮,以及通过外部的行为来反映身体的素质与活动能力的评价方法。从微观生态讲,和谐是人体内携带的正常微生物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平衡,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对于体育强身观,微生态层次可以说是它无需顾及的“盲区”。更有甚者,一些极端的功利主义者不惜以破坏微生态平衡来换取一时的体能冲动(如兴奋剂的服用者)。概括地说,体育健身观,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界外在关系的调谐,也重视人体系统内部关系的调理,还重视微生态内在关系的调养。

2 全民性——主体特征

衡量群众体育的一个基本尺度是广泛性。它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程度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群体中开展的普及程度所构成的一种综合评定。前期的群众体育发展,不仅“群众体育”的含义不明确,而且“群众”也是一个外延模糊不定的集合概念。全民健身计划,既明确了以健身为目的,也明确了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因此,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主体——全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指,而是外延确切明晰的实称。

群众体育的全民性要求,从理论上讲,是体育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人类相对独立的一类社会活动。体育的活动特点是:活动主体与活动客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始终同一。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身体活动(体位变更与体姿变换)是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而且限定了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是获得体育健身之功效的唯一途径〔2〕。一人动, 健一个;全民动,则人人健。然而,要切实地启动和坚持全民健身,还必须有赖于先进的社会制度提供政治保证,有赖于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提供经济后盾。因此,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以全民为主体,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真正拥有与享用参与体育的平等权利,和政府部门积极维护与保障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利,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温饱水平提高到小康水平),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后,在总体原则上,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普及和开展体育运动的基本任务。作为推动和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方向,使前期的群众体育在非常低的起点上和相当差的条件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不仅为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全面铺开和深入奠定雄厚的基础,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是,前期的群众体育发展缺少必要的经济基础,以提供全民健身所必须的最低物质条件。在一个尚未解决温饱的国度,谈全民健身是不切实际的。虽可通过硬行的政策规范和广泛的舆论宣传,在短期内形成一种声势浩荡的全国性体育热潮,但决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深入,这是其一。其二,旧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之低下,已严重地有损民族的形象和国家的尊严。所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必须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重点抓竞技体育的提高,尽快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并通过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恢复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另一方面,扩大体育自身的影响和宣传,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激励人们的体育参与欲望和主动精神。的确,正是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前期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也使前期群众体育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带有明显的竞技体育的烙印,值得指出的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有着质的区别。从活动的主体来讲,竞技体育是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人所从事的一种十分特殊的行业。虽然它倡导和遵循平等的公平竞争原则,但事实上是“排众”的。从活动的目的来讲,竞技体育以健身为目的,以不损害或不明显损害人体的健康为前提。根据特定运动竞技的需要,对人体的局部机能或固定组合的能力构成,进行最大限度人为强化的运动训练,所造成的人体各部分发展的不均衡和各种能力素质增长的不平衡,并不是过程控制不当的不良后果,而恰恰是竞技体育无限制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不能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一些方法、手段和经验,直接地运用到健身为目的的群众体育发展中。

3 终身性——行为特征

衡量群众体育的另一个基本尺度是持久性。它是对参与体育活动的一定社会群体维持其规模相对稳定和交往日益密切的时间评价。群众体育的发展,在广延性尺度上,表现为空间的扩张与人数的增长;在持久性尺度上,表现为时间的持续与活动的深入。

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全民为主体,是一项有计划、分期进行的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需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并保证全民的主动投入。体育行为的终身性不仅在理论上是全民性必要的逻辑补充,而且是全民体育实践必然的行为要求,以终身性为其行为特征,把新时期的群众体育与一般性的群众运动作了严格的区分。它表明,新时期的群众体育发展是一种连续而平稳,持久而深入的发展,而不是因事而起,因时而兴,大涨大落的群众热潮。

终身性最表层的理解,是经常性的体育行为贯穿社会个体以生命为轴线的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在彼此间的紧密衔接与自然过渡,是个体体育行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然而,终身性更深刻的思想在于:把体育行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经常性的体育行为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体育行为的驱动力必须源于自身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凭一时兴趣的冲动。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首要的是生存,这是基础。只有在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享受;由于享受,继而追求发展。不仅追求享受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也追求享受的器官与机能的发展,更追求享受的时间与空间的发展。而发展是为了更多更充分地享用和占有(无论数量或质量);享受是为了更好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终身性作为一种体育观念的更新,就是要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有机地统一在体育行为中,并贯穿到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换句话讲,只有使体育健身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还是一种积极的自身发展,才有可能使体育行为真正建立在人们内在的需要上,从而使新时期的群众体育发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4 娱乐性——过程特征

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必然要求在活动过程中不压抑个性而合乎天性;体育行为追求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或方法,其活动过程本身具有使身心获得满足的意义。因此,新时期的群众体育的活动本性是轻松、活泼、快乐,而不是紧张、严肃、刻苦;活动过程的基调或特征是娱乐,而不是压抑个性、磨练意志的自我约束。

要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内容,要使经常性的体育参与建立在人们的内在需要上,仅靠社会的宣传、鼓动和激励(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活动过程自身具有吸引力,即娱乐性。新时期的群众体育发展虽不一味追求娱乐但新时期的群众体育开展应该是一种娱乐的体育,使人们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健身的发展。全民的体育健身不是以牺牲娱心为代价,而是以娱心为条件。活动过程的娱心与活动目的健身的有机统一,是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一大特点。

具体地说,以娱乐性为过程特征的群众体育,重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重人际交往与宽松的气氛营造,重个性的独立与解放,重过程的主动与积极参与。因此,它与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过程有极大的差异。运动训练往往是一种半强制性的,依靠个体的坚强意志和拚搏精神所支撑的过程,其间所经受的身体磨炼和心理磨砺,通常是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对于新时期以娱乐为过程特征的群众体育,它显然是不适宜的。

5 多样性——内容特征

多样性是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容特征。它是由新时期群众体育的目的特征,主体特征、行为特征和过程特征所共同决定的。从健身的角度看,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就是要满足人体系统多层结构、多重属性、多样发展的需要;从全民的角度及活动内容的多样看,就是要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职业的活动要求;从终身的角度看,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从娱乐的角度看,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就是要兼顾不同社会个性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新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应把扩充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扩张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首先,要善于从人的其它活动中获取“营养”。因为,只要是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地有或多或少的人的身体活动的参与,从而对人体自身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与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通过对其中身体活动严肃、认真的性质确定,目的转换和动作提炼,就有可能将人的其它社会活动从形式上转化为体育活动。

其次,要善于吸收、整理、改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的群体性活动,在保持其浓厚的娱乐性色彩和文化性氛围的前提下,突出其身体活动的部分,提高积极的健身功效。第三,要善于弱化体育运动的技术规范,使之泛化为一般性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是高度形式化了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形式化”,不仅表现在活动内容上有着严格的限定,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有着明显的社会化约束,活动的过程有着刻板的程序化规定,活动的评价有着统一的国际化标准,还在于这种“形式化”的行为抽象,是从竞技的需要出发,按“实效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进行加工和提炼的〔3〕,因此,确切地讲, 体育运动属于竞技体育的范畴,一方面,体育运动是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妨碍了其在群众中的顺利开展和普及。尤其是各种器材标准、场地规格、裁判规则的成人化,更是限制了儿童少年的广泛参与。弱化体育运动的技术规范,就是在群众性体育实践中,不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和束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而大胆地放宽规则尺度,降低技术难度,改变场地规格和器材标准,以及人员的参加数目,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参与群众性体育活动。

标签:;  ;  ;  ;  ;  

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特点_健康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