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过程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经济过程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经济过程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过程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程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886年初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0页。),对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命题以“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来赞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对这一伟大的基本思想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后的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思想和方法都得到了体现。此后,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基于革命导师们多方面的论述。过程论在马克思主义宝库中地位的确立才是无庸置疑的。

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过程论的扬弃。黑格尔虽然主张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从而“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0页。);但是,黑格尔的过程论同他的辩证法一样,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的世界是“绝对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38页。)因而,黑格尔的过程论就是他所谓的“绝对概念”的“外化”过程。由此可知,黑格尔虽然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过程”,从而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但他坚持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概念”的“外化”,因而其所主张的“过程”不外乎就是“绝对概念”的“外化”过程,故黑格尔的过程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39页。)过程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成为了完全科学的过程论。

在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看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过程是事物自身的运动过程,而不是什么“绝对概念”的“外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在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观点的基础上,强调事物总是作为过程出现,总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概莫能外。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版,451页。),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事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不再“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而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给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1页。)。于是,在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看来,自然界也应当被“理解为历史发展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2页。),“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1页。)马克思主义过程论既然把世界理解为“过程的集合体”,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就同于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26页。)虽然“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中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3页。),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3页。)但是,“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版,243页。)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同样是遵循着内在规律而自己运动的历史过程。对此,列宁曾明确写道:“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2版,33页。)。在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看来,世界由三大基本过程组成,除了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以外,另一大基本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类似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64页。),“同样的规律对所有这些过程都是适用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版,465页。)。“因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起来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96页。),并且,“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注: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序言》,载《资本论》第3卷,第1版,第17页。)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科学地揭示了:“不但自然的世界和历史的世界是统一的,而且客观世界或物质世界和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也是统一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和历史的过程。”(注:杨超:《过程论》,载《探索的十年》第21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是“过程”的科学论述,马克思主义最终确立起“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样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科学地阐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命题,不仅要论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而且还要揭示为什么一切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发展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一切事物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即过程。列宁指出:“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2版,第712页。)所谓“对立的统一”就是矛盾。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36页。)。“矛盾即过程”这一科学命题,既阐明了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又阐明了过程的本质在于矛盾的特殊性或相对性。对于过程的根源,恩格斯曾指出:“一切自然过程都有两个方面,它们建立在至少是两个起着作用的部分的关系上,建立在作用和反作用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4页。)。毛泽东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5页。)对于过程的本质,毛泽东论述道: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包括“各个特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7、311页。)

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思想和方法,考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运动规律,遂产生了经济过程论,经济过程论是过程论思想和方法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经济过程论是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过程的集合体中,经济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集。这是因为,自然过程,社会过程和思维过程是世界上三大基本过程,而经济过程又是最基本的社会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济学著述中,正是将经济系统、社会经济作为不断运动发展着的“过程”来考察和进行研究的。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进行研究的科学巨著的《资本论》,其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注:《资本论》第3卷,第29页。)于是,《资本论》第二卷就以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而《资本论》的第三卷,则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论》为我们研究经济过程提供了科学范例,全书通篇充溢着经济过程论思想的光辉。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过程论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们强调经济过程是社会过程的基础,论述了经济过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阐明了经济过程的两重性、系统性和阶段性,揭示了经济过程中主体经济和从属经济的关系,分析了经济过程中的转化与转形,并进一步论述了经济过程的波浪式发展。(注:参见王永锡、程民选:《经济过程论》,载《毛泽东过程论思想研究》,第207-222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这些关于经济过程论的思想,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著作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反映,但是,在《资本论》这部科学的鸿篇巨著中却体现得更为集中和更加深刻。譬如,在论述经济过程的客观性时,《资本论》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虽然经济活动当事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但经济过程以及经济关系都是客观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一系列在经济活动当事人背后发生的社会决定过程,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交换过程中的货币结晶,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等,说明经济过程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愿和意志。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注:《资本论》第1卷,第103页。)资本家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其所代表的那个东西的里面是没有心脏跳动的,只要工人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注:参看《资本论》第1卷,第174、262、334-335页。)又譬如,《资本论》充分表达了经济过程两重性的思想。在对生产商品的劳动(当然是一个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既把劳动看作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又把劳动看作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进而,马克思把小商品生产过程看成是劳动过程(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成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有机统一。至于经济过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等两重性分析,在《资本论》中皆有反映。以经济过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为例,《资本论》在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时所分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最为精彩。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要贯彻自己的客观要求。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反映为每件商品的价格都必须与价值相一致。恰恰相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只能是例外,商品的价格是高于价值、还是低于价值、或等于价值,取决于

当时当地的供求状况等因素,具有偶然性。不过,必然性正是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从一个长时期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大体一致的。《资本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方法运用的典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研究,既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从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中产生出来,又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运动过程及其必然发展趋势,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完整的历史画卷。围绕着这一总过程进行考察研究,《资本论》层层分析了诸多经济过程,譬如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资本论》从理论上研究了从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又涉及对商品形成过程、货币产生过程及资本形成过程的分别考察研究;同时考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过程。又譬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既考察了直接生产过程,又考察了真正的流通过程;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也是对简单再生产过程和扩大再生产过程分别进行考察,等等。

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十五大不仅重申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基本制度、发展进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基本纲领的论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众所周知。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比较集中地论述初级阶段理论的,是党的十三大报告。十三大报告规定:“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为以下五个方面:(1)逐步摆脱贫穷落后;(2)逐步变为现代化工业国;(3)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4)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各种体制;(5)艰苦创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国人民对于所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能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

十五大报告在认真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次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就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上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后,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但紧接着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阶段将是一个“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的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已不再属于初级阶段,但却是初级阶段的延伸、继续和发展,是向高度发达阶段的过渡阶段。对于这一“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初级阶段的后续阶段,虽然十五大报告没有冠以“比较发达”或其他中间性概念来定位,但既然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较之初级阶段“更长得多”的阶段,其向高度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性质是无庸置疑的,从而也就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性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限和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更清晰的确认后,十五大报告对于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作出了更为全面准确的阐述,将其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的任务:(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以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2)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3)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4)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5)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6)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文化差距;(7)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各种体制;(8)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较之十三大报告,十五大报告所提出的初级阶段的任务不仅更加系统全面,而且表述得更为深刻准确,并且还突出强调了发展进程的渐进性。

大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下面将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这一贡献。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思想和方法,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过程”是客观的,具有其内在规律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有认识和遵循其客观规律,才能推动社会经济过程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经济过程的顺利发展。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强调社会经济过程是“自然历史过程”,在历史过程前冠以“自然”二字,所欲表达的正是经济过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虽然经济过程是人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有意识的人们参与其中的社会经济过程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观点和方法并未引起重视,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数十年中,盲目冒进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大起大落,欲速不达,其病根正是在于看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客观的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也好,发动“大跃进”也好,人为地“穷过渡”也好,无一不是违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科学论断的。也正是由于违背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企图把人们的意志凌驾于客观经济过程之上,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剧烈波动,国民经济因此遭受重创,在极端情况下甚至面临崩溃的危险。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每一次遭受巨大挫折后却并未能认真总结教训,于是隔一段时间又来一次剧烈波动,致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难以正常化。

自70年代末期以来,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对于以往的高积累、高速度、高指标的盲目冒进作法提出了批评,形成了盲目追求高速度“欲速则不达”的正确认识。但是,这一正确结论主要来自于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还没有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思想和方法的高度来认识和总结。从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能够正视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发展有一个客观过程,并且承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着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发展任务,要求我们从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十三大到十五大,在进一步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不仅重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并进一步明确了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而且明确提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初级阶段的后续阶段“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这实际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作出了一个虽然是粗线条的,但却是科学的勾划: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将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阶段,然后才能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可以认为,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从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论述中,完全可以看出,报告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发展有一个客观过程,并且这一客观发展过程又划分为若干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所阐述的经济过程的客观性、规律性和阶段性在现实经济过程分析中的具体作用。长达百年之久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不发达。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表明,完成发展的任务不仅是艰巨的,而且发展的过程也是漫长的。我们必须作好长期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为基本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正是着眼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十五大在诸如所有制结构等重大问题上,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任务。譬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此,制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出了科学界定,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明确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强调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明确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并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些理论阐述和正确决策,都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的,必然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

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还特别注意了初级阶段发展进程的“渐进性”特质。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初级阶段的任务时,就用了七个“逐步”,另外两个任务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逐步”这一概念,但却表达了“逐步”发展和转变的内涵。强调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对于防止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意义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发展进程的渐进性特质,在论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初级阶段的后续阶段时也得到了体现,提出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即完成此一阶段的历史任务,不正是反映了此一阶段发展进程的渐进性特质吗?在强调发展进程的渐进性特质时,十五大报告同时指出,这种发展的渐进性是以若干发展比较快的小阶段作为补充的,即逐步发展和转变并不排斥出现发展比较快的若干小阶段。这一辩证的观点所体现的,又是经济过程论所揭示的经济过程的两重性特征,因为长期来看进程的“渐进”和短期中的“速进”并不矛盾,这种长期渐进和短期速进的统一,如同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一样,都是经济过程客观存在着的两重性的表现。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独特视角来看,十五大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阐述,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若干基本思想,其所得出的结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成果。

标签:;  ;  ;  ;  ;  ;  ;  ;  ;  ;  ;  ;  ;  ;  ;  

经济过程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