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_农民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必将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找出“三农”问题的差距,评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制定相关政策、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进程,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有必要制定一套能够描述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

(一)评价依据和原则

从评价依据看,应注意把握以下五点:

1.全面贯彻和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2.贯彻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新农村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与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协调一致。在制定新农村评价指标和标准时,参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标准”。

3.参照当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农村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届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参照这部分国家有关农村发展指标的平均水平,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4.参照当前城市发展的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以及相对应的增长速度推算,目前我国农村落后于城市20年左右。因此,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是制定新农村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

5.参照百强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我国百强县发展水平接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因此,可以把百强县的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作为制定新农村标准的参照依据。

(二)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五个评价依据,通过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量化分析,确定五个方面26项指标及其标准,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新农村标准

1 粮食自给率 % ≥95

2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60

生产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发展4 人均肉类拥有量 公斤 ≥80

5 人均奶类拥有量 公斤 ≥100

6 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 % ≥60

7 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 % ≥35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000

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40

10农村住房条件% ≥90

生活11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 ≥20

宽裕12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 ≥85

13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0

14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60

15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 % 0

16人均受教育水平 年 ≥9

乡风17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7

文明18乡镇图书馆覆盖率% 100

19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 ≥85

20安全饮用水比重 % ≥80

村容21清洁能源比重% ≥70

整洁22卫生厕所比重% ≥70

23室外道路% ≥80

24森林(草地)覆盖率% ≥23

管理25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 ≥85

民主26村民自治比重% 100

1.生产发展方面

这里选择7个指标:用粮食自给率反映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用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反映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用人均肉类拥有量和人均奶类拥有量反映畜牧业发展;用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用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2.生活宽裕方面

生活宽裕具体体现在收入、消费(包括吃、住、行、用等),以及医疗、贫困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别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住房条件、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来反映。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包括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三个方面,强调农民信息化的重要性,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非常重要,信息就是生产力;二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变化的需要。

3.乡风文明方面

乡风文明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学习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分别用人均受教育水平、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乡镇图书馆覆盖率和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来反映。

4.村容整洁方面

在农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好水资源、森林和空气。新农村要干净、卫生和整洁,具有现代生活的村容村貌。我们选择了安全饮用水比重、清洁能源比重、卫生厕所比重、室外道路和森林(草地)覆盖率来反映村容整洁情况和农民生活环境。

5.管理民主方面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用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对村民自治的满意度来分别反映这两方面内容。村民自治是党在农村实现基层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政务公开是落实村民自治的重大行动,也是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2004年农村建设状况测算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我们对2004年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初步测算(见表2)。

表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结果

指标名称 单位 2004实际值 实现程度(%) 综合分值

A、生产发展62.1 18.6

粮食自给率 % 96 100

4.0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 44.3 73.8 3.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8

80.0 3.2

人均肉类拥有量公斤45

45.0 1.8

人均奶类拥有量公斤17

17.0 0.7

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 % 38

63.3 3.2

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 % 19.5 55.7 2.8

B、生活宽裕31.5 9.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632 43.9 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47.2 21.2 0.8

农村住房条件

% 70

77.8 2.3

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

% 0.6

6.0 0.2

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 39

45.9 1.8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22.5 25.0 1.0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8.1 13.5 0.5

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 % 2.8 17.6 0.5

C、乡风文明78.2 11.7

人均受教育水平 年 7.7 85.6 5.1

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 3.6 51.4 1.5

乡镇图书馆覆盖率

% 78

78.0 2.3

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

% 77

90.6 2.7

D、村容整洁60.1 12.0

安全饮用水比重 % 70

87.5 3.5

清洁能源比重

% 40

57.1 2.3

卫生厕所比重

% 10

14.3 0.6

室外道路

% 50

62.5 2.5

森林(草地)覆盖率

% 18.2 79.1 3.2

E、管理民主89.6 4.5

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

% 76

89.4 2.7

村民自治比重

% 90

90.0 1.8

综合实现程度 56.3

从总体上看,2004年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实现程度为56.3%,也就是说,目前农村总体发展水平仅达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一半略多一些。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15年里,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平均每年需要提升3个百分点。

从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看,生产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2.1%,生活宽裕的实现程度为31.5%,村容整洁的实现程度为60.1%,乡风文明的实现程度为78.2%,管理民主的实现程度为89.6%。由此可见,农民生活方面的差距最大。

分单项指标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覆盖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农村卫生厕所比重等指标的实现程度较低,分别只有25%、13.5%、43.9%、17.6%和14.3%,这些方面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难点。

二、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差距

(一)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现代化水平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难度大

与国际比较,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发达国家的1/9,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不足1/2。农业现代装备条件差:单位耕地拥有拖拉机台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科技进步率比发达国家低22个百分点,但每亩施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农地污染严重。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见表3)。

表3:2004年农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差距

世界平

占世界平均水产

发达国

占发达国家的

指标 单位 2004年

均水平 的比重% 家水平 比重%

人均耕地面积 亩

1.4 3.4 41.2 9.614.6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

45 60 75.0

谷物亩产水平 公斤 345.8 205 168.7 242

142.9

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粮食

公斤 151815643

9.7 43990

3.5

单位耕地拥有拖拉机台数台/百公顷 1 2 50.0 3 33.3

生产一公斤粮食用水量 吨1 0.25 400.0

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 公斤 450 100 450.0 83542.2

科技贡献率%

48%

70%

68.6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名义收入水平落后于城镇10年,实际值落后于城镇13年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名义值低于城镇居民1994年的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值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2年以前的水平,落后13年(见表4)。

表4: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 城乡收入比(农

年 份 入(元) 支配收入(元) 村为1)

1978 133.6343.4

2.57

1985 397.6739.1

1.86

1986 423.8900.9

2.12

1993 921.6

2577.4

2.8

1994 1221 3496.2

2.86

1997 2090.1

5160.3

2.47

1998 2162 5425.1

2.51

1999 2210.3

5854.02 2.65

2000 2253.4

6280 2.79

2001 2366.4

6859.6

2.9

2002 2475.6

7702.8

3.11

2003 2622.2

8472.2

3.23

2004 2936.4

9422 3.21

2005 3255 104933.22

(三)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十分明显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名义值落后于城镇12年,实际值落后于城镇15年以上,消费结构落后10年。

1.消费水平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2555元,名义值相当于城镇居民1993年的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值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0年以前的水平,落后15年。

2.消费结构

2005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5.5%,相当于城镇居民10年前的水平(见表5)。

表5: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恩格尔系数比较

农村居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 农村恩格尔系 城镇恩格尔

年 份 消费支出(元/

消费性支出(元

数(%) 系数(%)

人)

/人)

1993 769.65 2110.858.150.3

1997 1617.2 4185.455.146.6

1998 1590.3 4331.653.444.7

1999 1577.4 4615.952.642.1

2000 1670.1 4998 49.139.4

2001 1741.1 5309 47.738.2

2002 1834.3 6029.946.237.7

2003 1943.3 6510.945.637.1

2004 2184.7 7182.147.237.7

2005 25557943 45.536.7

从消费结构比较看,农村居民2/3的生活消费支出仍都用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上,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的支出比重为57.5%,比农村居民低10个百分点。

3.耐用消费品消费

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平均水平落后城镇6-8年(见表6)。

表6:城乡居民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

2005年

2000年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占城镇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农村占城镇的

的比重% 比重%

洗衣机40.2 95.5 42.1 28.6 90.5 31.60

电风扇

139.8172.2 81.2122.6 167.9 73.02

电冰箱20.1 90.7 22.2 12.3 80.1 15.36

摩托车40.7 25.0 162.8 21.9 18.8116.49

电话机58.3 94.4 61.8 26.4

移动电话 50.2137.0 36.6 4.3 19.5 22.05

彩色电视机84.0134.8 62.3 48.7 116.6 41.77

收录机10.0 39.3 25.4 21.6 47.93 45.07

照相机 3.9 46.9

8.3 3.1 38.4 8.07

家用电脑

2.1 41.5

5.1 0.5

9.7 5.15

家用汽车 0.77 3.4 22.60.5

(四)农民居住质量差,农民饮用水、生活能源、卫生厕所和室外道路状况与城市居民差距巨大

1.1/3的农户不能享有安全用水(见表7)。

表7:农户饮用水情况(户/百户)

农村

城镇农村2000年占城镇

2005年

2000年2000年 2000年的比重%

1.自来水37.6 27.7 81.1 34.1

2.其他卫生水33.9 37.0

0.0

3.河塘湖等非卫生水 28.5 35.3 18.9 186.7

注:城镇2000年资料来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缺少2004年城镇数据。

2.60%的农户不能使用清洁能源(见表8)。

表8:农户使用清洁能源情况(户/百户)

农村城镇农村2000年占城镇

2005年2000年 2000年2000年的比重%

清洁能源

燃气和电13.67.4

61.9 11.9

煤炭 27.1

31.7

25.6123.9

柴草及其他 59.4

61.0

12.5487.1

注:城镇2000年资料来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缺少2004年城镇数据。

3.只有13%的农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见表9)。

表9:农户卫生厕所情况

农村 城镇

农村2000年占城镇

2005年2000年

2000年

2000年的比重%

卫生厕所

1.水冲式 13.1 7.0 43.616.0

2.旱厕(城

镇为非水冲77.5 79.3 30.9

256.7

式)

3.无 9.4 13.7 25.553.6

注:城镇2000年资料来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缺少2004年城镇数据。

4.50%以上的农户室外有硬质路面(见表10)。

表10:农户室外道路情况

农村城镇

2005年2000年2000年

室外道路状况

水泥或柏油路28.360.0

石头或石板等硬

质路26.330.0

其他45.410.0

注:城镇2000年资料来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缺少2004年城镇数据。

(五)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压力大

2004年我国6岁及6岁以上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落后城镇2年,乡村文盲率是城镇文盲率的2倍(见图1)。

从区域情况看,西部地区县域初中升学率低于百强县26个百分点,高中升学率低于百强县29个百分点。

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看,2005年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比重为86%,比200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适应现代产业结构需求,就业压力大(见表11)。

表11:受教育情况区域比较(2004年)

百强县 东部 中部

西部

儿童入学率(%) 99.8 99.5 99 97.3

女童入学率(%) 9997.3 96.1

94.7

初中升学率(%) 95.9 75.2 68.4

69.5

高中升学率(%) 84.2 66.9 57.8

55.5

注:数据来源于2004年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地区差距大

1.城乡差距

2004年,平均每千农村人口(农村人口按9.4亿计算)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倍,与城镇相差12倍(见表12)。

表12:2004年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差距

单位全国 城镇 农村农村占城镇的比重%

卫生人员数 万人535.4432.8102.6

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

人 4.12 12.0 1.1

9.1

2004年农民医疗保健支出人均130.6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4;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比城镇低1.4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只有22.5%。

2.区域差距

与百强县发展水平比较,全国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低于百强县8个百分点,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低于百强县8.7人(见表13)。

表13:医疗卫生情况区域比较(2004年)

全国占百强县

全国百强县东部中部 西部 的比重%

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床)

19.9 27.5 20.919.4 19.6

72.4

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 24.7 33.4 25.825.7 21.5

74.0

万人拥有预防技术人员(人) 1.8 1.6 1.5 1.9 1.8 112.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5 8.5 13.213.6 23194.1

婴儿死亡率(%)

13.7 6.8 10 11.6 19.5 201.5

产妇住院分娩比例(%) 81.2 99.6 92.385.2 66.5

81.5

3.国际差距

2000年每千人口医生数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8人,2004年,我国农村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只有1人,不到199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至少落后世界平均水平20年以上,并且差距还在扩大(见表14)。

表14:医疗条件国际比较

中低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农村

世界

农村占 农村占中农村占中农村占高农村占高

(2004 (1990

世界比 1990低收入国 2000 低收入国 1990 收入国家 2000 收入国家

年) 年)重%家比重%家比重%比重% 比重%

每千人口医

生数(人)

1 1.6 62.51.7 58.8 1.9 52.62.441.7 2.835.7

每千人口床

位数(人)

7 41753.8 184.2 3.8184.27.988.6 7.494.6

(七)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刚刚起步,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最大

1.城乡差距

2004年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比例是农村居民的11倍。城镇中平均每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高出农村居民1.4倍(见表15)。

表15:2004年城乡社会保障对比

农村 城镇

农村占城镇的比重%

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 488

2205 22.1

占人口比重(%) 0.55.5 9.1

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亿元)16.2 172.7 9.4

人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元/人)332783 42.4

2.区域差距

从总体上看,各种区域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的覆盖率与百强县相比有较大差距(见表16)。

表16:2004年主要社会保障指标(%)

全国

百强 东部 中部 西部

农村低保人数占人口比重 0.81.2

10.7

0.5

农村传统救济人数比重1.80.3 0.7

2.3

2.6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6.2

60.4 26.2 10.9 10.3

农村养老基金覆盖率 4.7

14.5 8.4

2.9

2.2

注:数据来源于2004年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八)农村贫困程度是城市的3.6倍,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0%

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一项研究:在城乡生活水平可比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如果以贫困标准衡量或用低收入标准衡量,2004年农村贫困程度远高于城市。若以相当于城市低保水平1500元/年·人的标准衡量,农村贫困程度为17%,是城市4.7%的3.6倍,在此标准下的农村人口为16030万人,占全国的90%(见表17)。

表17:按可比标准衡量的城乡贫困状况(2004年)

食物贫困线

低贫困线 高贫困线

(接近贫困线)

(接近低收入线)

(接近城市低保线)

平均标准(元)

城市 10001300 3000

农村

680 900 1500

标准以下人口比重(%)

城市

0.1 0.2

4.7

农村

2.8 7.217

人口规模(万人) 城市30 78 1743

农村 26526794 16030

(九)农村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不平衡,贫困地区仍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全国通公路、电话和能接收电视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到达97%以上,但全国农村有自来水的村比重只有53.6%,约30%的农户缺乏安全饮用水。在交通方面,修建公路仍是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扶贫项目,主要是目前自然村通路比例只有77%。另外,有一部分村级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民出行困难(见表18)。

表18:全国和扶贫重点县农村主要基础设施(2004年)(%)

全国 扶贫重点县

1.所在村通公路的比重9897.5

2.所在村通电话的比重9797.8

3.所在村能看电视节目的比重99.390.5

4.所在村通电的比重99.496.5

5.通公路的自然村比重 77.7

6.通电的自然村比重95.3

7.通电话的自然村比重 64.6

8.能接受电视节目的自然村比重 88.0

9.有自来水的村比重53.648.6

10.有安全饮用水的农户的比重

69.968.2

注:所在村指行政村。

(十)农村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

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落后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均很严重。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见表19)。

表19:农村环保情况(2004年)

全国

百强 东部 中部 西部

污水处理厂(个/县) 0.44

1.86 0.61 0.36 0.41

县均垃圾处理站(个/县) 1.37

1.81 1.6 1.7 0.78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69.1

95.2 85.8 72.2 51.7

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 63.7

91.7 79.6 67.2 46.3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15.7

47

21.5 14.2 12.9

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效果

总的看,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刺激农民消费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粮食生产潜力有望突破1万亿斤

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将主要依靠单位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中低产田改造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良种改良和科学种田技术的改进。

我国尚有中低产田8亿亩,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启动,如果50%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将新增良田4亿亩,按每亩增产100公斤计算(即达到目前全国平均亩产300公斤水平),可望增加粮食生产能力800亿斤。

如果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改造和引进优良高产品种,则在未来5年内,单产水平有望提高10%,即每亩增加30公斤左右,还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近900亿斤。

因此,初步测算,我国在基本保持现有耕地总量情况下,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和推广良种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万亿斤以上。

(二)“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5%以上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难度明显加大。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有力保证了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特别是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量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税的全部免除,今后农民增收将更加依靠国家的“多予”和推动农村劳动力加快流动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机遇。

首先,农业收入和牧业收入有望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只要农产品价格不出现“九五”时期大幅度下跌的情况,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就不会下降。根据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产品供求情况分析,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特别是畜牧业收入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将稳步提高,畜产品价格从长期看是增长的趋势。根据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和今后的需求增长预计,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年均增加70元是有保障的(过去10年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平均增量是人均45元)。

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有可能快速增长。新农村建设项目将为农民创造二、三产业发展机会。过去10年,农民来自二、三产业人均收入年均增加额是47元,今后5-10年,农民二、三产业人均收入每年有望新增80元左右。

农民工资性收入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特别是农民在本地务工收入可能会大幅度增长。因为新农村建设项目将大量使用当地农民工,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过去10年,农民人均在本地务工收入年均增加30元左右,初步预计,今后5-10年,农民人均本地务工收入年均增加60元是有可能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取决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量和工资率提高两个因素。从人数来讲,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将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农村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部分农民工回流。因此,劳动力外出和转移的数量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但不管怎样,外出人数将保持稳定增长,这是大势所趋。从工资率角度看,有利条件较多,主要是重视农民工权益保护和今后农民工供求关系可能趋紧。综合测算,如果农民外出务工和转移人数每年新增500-1000万人,则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将增加70-120元。两者合计,工资性收入有望增加120-170元。

综合测算,“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有望增加280-330元(未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年均增长5%以上。

(三)每年增加农民消费1500多亿元

1.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从2004年情况看,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4,如果农民收入每年增加300元,则农民人均消费每年能增加200多元,农民消费总水平年均能增加1500多亿元。

2.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长空间巨大

农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还存在着庞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摩托车外,大多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洗衣机、电冰箱、移动电话、彩电的拥有量分别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2.1%、22.2%、36.6%和62.3%。

预计“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左右,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500元左右。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达到3000元。

那么,“十一五”期间整个农村将新增彩电消费5000万台,新增洗衣机和电冰箱消费各4000万台,加之新旧换代的数量,农村耐用消费品增长还是有相当大空间的。随着信息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电脑、手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在“十一五”期间也会快速增加。

(四)农业GDP有望增加2000亿元,全国GDP有望增加4000亿元

根据过去20多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增加值回归分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亿元,将推动农业增加值增加20亿元。如果国家“十一五”时期用于“三农”建设方面的投资每年新增1000亿元,将直接拉动农业GDP增加2000亿元。如果新村建设对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可能刺激农户和非农户投资增加,则农村投资增速将提高,对农业GDP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如果考虑产业联动效应和投资乘数的影响,农村投资增加对宏观GDP的影响更大。2004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74,投资乘数为3.9,如果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每年增加1000亿元,则拉动宏观GDP近4000亿元。

(五)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成效,如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心情舒畅,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的五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务求实效。从实际操作上看,重在“新”字,注意全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扩大良种覆盖率,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取得新进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农业尚未摆脱传统农业的局面,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希望在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在于改造现有的中低产田和推广应用良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加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这两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努力造就一代新农民

中央决定今后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决策是英明果断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舒尔兹测算:教育投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33%。韩国新农村运动中,国民精神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农村教育投资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要实施强制性义务教育。要加强立法,规定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将15岁以下少年儿童送入学校接受教育,或保证达到初中毕业水平,违法者给予严厉惩罚。同时,要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要保证目前20-40岁的青壮年都有机会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创业或就业能力。

(三)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新村庄

改变落后的乡村面貌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地方,将分散的自然村集中连片建设,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节约投资,改变村容村貌,也有利于节约土地以及原有宅基地改造,增加耕地面积。因此,各级政府要设立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在认真评估基础上,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做好组织领导工作。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拔苗助长,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转移,为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新空间

特别要安排好当前1.2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与居住问题。初步预计,在未来15年内,将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进城,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鼓励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据美国芝加哥盖尔·约翰逊研究,中国农村人口每转移1个百分点,国家GDP可增加2—3个百分点。另外,只有农村人口减少了,才更有条件推动村庄集中连片建设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缓解日益增大的农村人口就业压力。在目前情况下,要支持和鼓励小城镇发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工在小城镇置房,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加宽松有序的环境。

(五)要坚定不移地改善农民的卫生安全条件,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新保障

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远远落后城市,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改变:一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二要加强农村自来水建设,做好农村污水处理与净化,保障农民能够用上安全的饮用水;三要加强畜禽防疫,避免和减少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总之,要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一靠政府的更多投入;二靠亿万农民的主动参与;三靠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归根结底靠改革,要抓紧构筑起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在农村土地、农村投资、农村金融、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便为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标签:;  ;  ;  ;  ;  ;  ;  ;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