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师生比例研究_师生比论文

我国高校师生比例研究_师生比论文

我国高等院校师生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师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院校师生比是从人力的角度分析高等院校办学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客观量化的经济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国际性、历史性高等院校师生比的研究,弄清我国高校师生比的现状,寻找降低教师劳动消耗的途径,提出投资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师生比同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高校师生比的比较

(一)我国历年来高校师生比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表1 1949~1994年我国普通高校师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年份 在校学生 专职教师 在校学生 专职教师

数(万人) 数(万人) 师生比 年份 数(万人) 数(万人) 师生比

194911.7 1.61:7.31965

67.4 13.8

1:4.9

195013.7 1.71:7.91966

53.4

195115.3 2.31:6.71967

40.9

195219.1 2.71:7.01968

25.9

195321.2 3.41:6.31969

10.9

195425.3 3.81:6.619704.8 12.9

1:0.4

195528.8 4.21:6.919718.1

195640.3 5.81:6.91972

19.4

195744.1 7.01:6.31973

31.4

1956 6.0 8.51:7.81974

43.0

196096.213.91:6.91975

50.1 15.6

1:3.2

196194.715.91:6.01976

56.2 16.7

1:3.8

196283.014.41:5.81977

62.5 18.5

1:3.6

196375.013.81:6.01978

85.6 20.6

1:4.2

196468.513.51:5.01979 102.0 23.7

1:4.3

年份在校学生 专职教师

数(万人) 数(万人)师生比

1980 114.4 24.7 1:4.6

1981 127.9 25.0 1:5.1

1982 115.4 28.7 1:4.0

1983 120.7 30.3 1:3.9

1984 139.6 31.5 1:4.3

1985 170.3 34.4 1:5.0

1986 188.0 37.2 1:5.1

1987 195.9 38.5 1:5.1

1988 206.6 39.3 1:5.3

1989 208.2 39.7 1:5.2

1990 206.2 39.5 1:5.2

1991 204.4 39.1 1:5.2

1992 218.4 38.8 1:5.6

1993 253.6 38.8 1:6.5

1994 279.9 39.6 1:7.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3年)

从上表可见,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最小的年份是1950年,师生比为1∶7.9;1965年扩大到1∶4.9;70年代徘徊于1∶3.2至1∶4.3之间;80年代徘徊于1∶3.9至1∶5.3之间;90年代徘徊于1∶5.2至1∶7.1之间;几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的平均水平在1∶5至1∶6之间。

(二)世界各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师生比的情况。

1.世界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比的平均水平,见下表:

表2 1970~1986年世界高等教育教师与学生比

1970 1975198019851986

世界平均水平 1:13 1:141:141:141:14

发达国家 1:14 1:141:141:141:14

发展中国家1:12 1:131:141:151:15

非洲 1:14 1:171:171:171:17

拉丁美洲 1:10 1:121:121:121:12

北美洲1:15 1:171:171:181:18

亚洲 1:12 1:131:141:141:14

欧洲 1:13 1:131:121:121:12

大洋洲1:15 1:131:131:151:15

资料来源: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三十国教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从上表我们看出,世界各国高校师生比的平均水平为1∶14。

2.美、英、日等国高校师生比变化情况,见下表:

表3 1870~1992年美国高校比变动统计表

年度19701982 1992

教师数 474000 721000648000

学生数 8580000 12430000 11810000

师生比 1:181:17 1:18

表4 英国大学师生变化统计表

年度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

教师数29000 3200034000 31000

学生数278000 351000

408000430000

师生比1:10

1:11 1:12 1:14

年度1987~19881989~1990

教师数31000 31000

学生数453000 469000

师生比1:15

1:15

表5 日本大学师生变化统计表

年度 1980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教师数

102989

105117

107442

109139

110662112249

学生数

1833312 1822117 1817650 1834493 1843153

1848698

师生比1:18 1:17 1:17 1:17 1:16 1:17

年度 198619871988 1989 1990

教师数

113877

115863

118512

121140

123838

学生数

1879532 1834483 1994616 2066962 2133362

师生比1:171:17 1:17 1:17 1:17

资料来源:同上整理。

从上表我们看出,英国高校师生比平均水平较大为1∶12,美国高校师生比的平均水平较小为1∶18。

(三)我国台湾省高校师生比变化情况,见下表

表6 1985年台湾高校师生比情况

公立大学 私立大学 专科大学

教师数6208 4477 9954

学生数76637 114702230701

师生比1:12 1:26 1:23

资料来源:曲土培著《台湾高等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从上述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师生比的平均水平为6,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为14,相互比较的差距为8。如我国与美、英、日等国的高等学校师生比相比较,我国与美国的差距为12,与英国的差距为8,与日本的差距为11。如和我国台湾省相比较, 与公立大学的差距为6,与私立大学的差距为20,与专科学校的差距为17。 我国高校师生比与国外相比较,其差距相差2~3倍,说明我国高校的教师劳动消耗量大,劳动占用量多,教师使用效率很低。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很少。办学经济效益显然是低的。

我国高校教师使用效率低,不仅从师生比可以看出,转换另一个角度看,从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角度看,与国外高校教师工作量相比较差距也是很大的。

我国高校大多数教师平均每周授课时数为2至4课时,大多数教师一个学期只教1~2门课。下面,我们看看美国大学教授和教师每周的时间分配及教学工作量的情况。美国的大学规定,讲师每学年的教学工作量应达到350~400学时,副教授为100—150学时,教授不超过100学时。而实际上,美国教授每周授课5~16学时的占76%, 教授每周一般授课8学时,担任四门课的教学。每一名教师, 每周上课接触的学生平均为450人次。美国还规定,每个教师在每学年中必须担任5门课的教学任务,才能晋升为副教授。原联邦德国的专科性大学侧重科学研究的教授每周授课时数为8学时,侧重教学的教授每周授课高达18学时。 苏联教授的教学工作量,每年约350学时。其中:授理论课100~120学时。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平均的师生比偏大,远远高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平均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和每周课时数偏少,大大少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这种师生比大,教学工作量小的双重现状,不能不影响我国高校投资的办学效益。据统计,我国目前高校的人员经费已占高教事业费的60%,公用经费占40%,真正能用于教学的经费不足20%。这与我国高校师生比偏大是有直接关系的。

二、造成我国高校师生比过大的原因

(一)学校规模太小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先列出我国历年来高校的平均规模。请见下表:

表7 我国高校历年来平均规模

年份 1954 1957 1963 1978 1979 1980 1982 1983 1984

平均规模 1345 1926 1843 1432 1611 1817 1614 1499 1547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平均规模 1676 1784 1843 1922 1937 19192535

年份 1994

平均规模 259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3年)。

从上表我们看出,我国高校的平均规模多年来一直在1300~2600人之间徘徊。由于条块分割,在宏观上缺乏统筹,造成高校数和专业点激增, 教育总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相应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效益的提高。1988年统计,在1,075所普通高校中,在校生规模为1,000 人以内的有383所,占高校总数的35.6%,其中:300人以下的有60所,占5.6%。我国高校办学平均规模同世界一些国家相比,相差是很远的。1990年日本有大学507所,在校学生2,133,000人,平均每校学生4,207人;1985年美国高等学校3,310所,在校学生12,247,000人,平均每校3,310人;1987年法国综合大学73所,在校学生84,998人,平均每校11,643 人;1987年加拿大大学82所,在校全日制学生475,000人,平均每校学生5,792人;1988年苏联有高等学校898所,在校全日制学生2,675,000人,平均每校学生为2,978人;1983年南朝鲜每校平均为4,164人,就是我国台湾省高等学校的平均规模也比我们大,1985年台湾公立大学14所,在校学生76,637人,平均每校5,979人,私立大学13所,在校学生114,702人,平均每校8,823人,专科学校75所,在校学生230,701人,平均每校3,076人。

(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补充、流动、退休、提职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的活力,体现了一个学校业务水平的兴衰趋势。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是很不合理的。据统计,我国1990年专任教师为394,567人,30 岁以下的141,319人,占35.8%;31~35岁的50,804人,占12.9%;36 ~40岁的28,486人,占7.2%;41~45岁的27,775人,占7%;46~50岁的38,460人,占9.7%;51~55岁的64,588人,占16.4%;56~ 60 岁的 34,538人,占8.8%;61岁的以上的8,597人,占2.2%。据研究, 一个人“最佳工作状态”的创造性年龄一般是31岁~55岁之间,而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我国高校恰恰却少,只占53.2%,特别是我国目前50岁以上的老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而中间年龄的教师很少,特别是36岁~45岁的教师人数太少,平均只占14.3%,有的学校只有7.2%; 而35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又偏多,平均占48.7%,有的新建院校高达60%以上。高职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情况严重,目前,全国高校51岁以上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96.4%,51岁以上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79.8%。美国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状况是:30岁以下占6%,31~40岁占32%,41 ~50岁占30.8%,51~60岁占20.4%,60岁以上占7.8%。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教授51.4岁,副教授44岁,讲师32.2岁。美国大学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是中间大,两头小,而我国正好相反,是两头大,中间小。

2.学历结构中,硕士、博士学位偏小。学历结构反映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他们的基础训练水平及发展的可能性。据统计,我国1990年高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0.98%,有硕士学位的占15.2%,有学士学位的占39.1%,研究生毕业无学位的占3.4%, 本科毕业无学业的占31.5%,专科毕业生及本专科肄业两年以上的占8.5%,其他占1%。近年来,美国著名大学的教师必须是经过博士后训练才可担任。联邦德国高校的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日本大学助教也要求具有博士或正在作博士论文。

3、学科结构中,内部比例失调。 学科结构是指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各门学科教师之间的比例。我国当前各门学科教师,一般说来基础课教师超偏,专业课教师缺偏;长线专业教师超偏,短线专业教师缺偏。这样就造成有的教研室人员缺偏,工作十分繁忙,而有的教研室超偏,人浮于事。甚至有的教师既没有教学任务,又没有科研任务,成天在外边搞创收。教师之间苦乐不均,分配不公,严重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三)教师待遇低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待遇,党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教师的工资和住房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应引起高度重视。据对青年教师调查,有58.1%的年轻教师月收入仅仅能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只有4.3%的年轻教师感到生活“比较充裕”,而23.3 %的年轻教师感到“难以养家糊口”,71%的年轻教师感到“勉强过得去”。另据研究,我国教师工资收入指数(指教师的年平均工资收入与当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维持在2左右,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平均值9.58相比,比我国高出将近4倍。 如果与我国国情十分相似的印度相比,我国也要低一倍以上。印度教师工资收入指数一般在4左右。以上比较中, 反映出教师工资收入指数已低得远远偏离市场经济调节的正常价格范围,这是一个潜在的“忧患”。这种工资分配结果使教师心理难以承受,势必严重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师使用效率的对策

1.按国家有关规定定编。定编要根据学校规模,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具体任务,因时因校制宜,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定编标准。

定编可把教师队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编制的专任教师,这一部分教师是教学、科研的骨干,是群体结构优化的要素,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对这一部分教师实行“计划管理”,施行激励机制,使其相对稳定。另一部分是流动编制的兼职教师,学术型的学校,可以逐步做到助教由研究生充当,只保留少数助教。兼职教师既可在校际之间聘请,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对这一部分教师施行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合理流动。做好定编工作,进行全员全过程管理,工作有标准,行动有程序,结果有控制,整体有计划,发挥决策、指挥、监督、控制四大功能。逐步建立起一种抑制膨胀的机制。

2.明确提出教学工作和质量的要求。要明确提出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投入是以授课学时数测量的,教学工作量是作为教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不担任教学工作的人,不能完成最低教学工作量的人,不能当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讲的“教授要教、讲师要讲”,许多发达国家高校师生之比所以小,这与他们规定了教师较高的工作量是有很大关系的。

除对教学工作进行数量的规定外,更重要的还要对质量进行控制。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评估来实现的。许多发达国家,教学评估日益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有终结性评估。在某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后,有阶段性评估。甚至在某一堂课上完之后还有即时的评估。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严格教师聘任、晋升和延聘的标准和程序。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晋升和延聘是关键的一环,教师晋升与否的标准,就是他的德、能、勤、绩,也就是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责方面的表现和政绩,要做好教师的聘任、晋升与延聘,最重要的是要搞好经常化、制度化的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择优评聘。对教师进行全面过程的管理。

4.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师使用率,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物质条件,改善学校的小环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为教师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不为“票子”、“房子”、“孩子”、“篮子”、“炉子”等到处奔波,能真正一心一意扑在教学和科研上来。

5.发展校办产业,强化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发展校办产业,强化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高校开辟强大的财源,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而且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分流。如果把我国高校平均师生比由目前的1∶6降低到1∶10,大约有1/3的教师任务不饱满,即是说, 从教师和科研人员队伍中分流出3%~10 %的专家教授和有一技之长的开发研究人才,组织专职的校办产业队伍,集中创办校办产业,强化高校第三功能。

6.讲究规模效益。今后高校的发展应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再不要盲目增加新校,搞“小而全”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了,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和科类,不同教育层次,定出适度规模,讲规模效益。

招生规模必须以必要的办学条件为前提,反对不顾主客观条件的盲目扩大规模,反对乱招生,乱许愿,乱收费,滥发文凭。办学条件主要是校舍建筑面积,实验室个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册数。为了创造办学条件,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讲究规模效益。一是要降低高校生均成本指数(指某年的高校生均成本/该年全国人均GNP),我国为200%,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标准范围为50%~100%,此指数偏高意味着低的径费使用效率,即一定量的总投入之下的低入学率。二是拓宽专业面,改变专业设置过窄的局面。高校现有专业总数870种, 其中工科院校包括了378种,专业面过窄, 从客观上限制了系和专业的规模,导致仪器设备和教学设施使用效率过低,教师工作量过低。同时,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能力降低。

本文于1996年6月7日收到。

标签:;  ;  

我国高校师生比例研究_师生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