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现代化视野中的五四文学_文学论文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现代化视野中的五四文学_文学论文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浪漫主义论文,现实主义论文,视野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5-0005-09

关于五四文学的性质,似乎早已盖棺论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以现实主义为主 流。但是近来出现了对五四浪漫主义的质疑,如俞兆平先生的新作《写实与浪漫》[1] 一书,就从科学主义霸权的角度论证了五四浪漫主义之不可能发生及其错位的状况。但 是,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性质仍给以肯定。事实上,五四文学思 潮的性质的问题才刚刚提出,远没有得到展开和解决,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探讨。这些 问题包括:五四“浪漫主义”之不可能存在,除了科学主义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更深 层的历史的、美学的原因?五四文学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的性质?如果五四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都不可能存在的话,那么五四文学属于什么思潮?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选择文学 现代性的视角,重新界定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引进启蒙主义等基本概念,进而对五 四文学思潮的性质进行考察。

一、五四文学:启蒙主义的历史规定与精神气质

要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应当首先考察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的内涵,因为 这些概念的含混往往导致对文学现象判断的失误。在前苏联文学理论体系中,诸如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是作为“创作方法”而存在的。“创作方法”源于前苏联早期“拉普 派”的“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后来,“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理论随着 拉普派的倒台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创作方法”的概念却保留下来,而诸如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等就与“创作方法”相联系,成为超历史、非美学的“创作原则”。中国接 受了前苏联的文学理论,出现了《诗经》、杜甫等属于现实主义,《楚辞》、李白等属 于浪漫主义的说法,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等主张。事实上,诸如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等文学现象,不是所谓“创作方法”,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一方面体现为特定的文学风格、艺术手法,另一方面,还具有某种历史的内 涵,借用舍勒描述现代性的概念,是一种“精神气质”,这一点是比文学思潮更本质的 方面。作为某种风格、手法,可以具有某种超历史性;但作为某种精神气质,又是一定 历史环境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对五四文学思潮的认定,就必须首先考察其历史规定性 。而所谓五四文学属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习见,其缺陷也在于仅仅考虑到世界文学 思潮(主要是现实主义)对五四文学的影响,以及五四文学接受的具体艺术手法(主要是 写实手法),而忽略了文学思潮的历史规定性,没有顾及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情境以及 它的精神气质。如果从严谨的学术立场出发,不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概念仅仅理 解为某种艺术手法和风格,而是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学思潮,就必须承认,五四文学 还不具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历史规定性,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 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和精神气质是启蒙主义,而且这种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具有中国的 特点,具有开放的、多元的性质。

启蒙主义是欧洲18世纪的文化思潮,也是一种文学思潮。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 狄德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启蒙文学家,他们宣传的启蒙理性成为启蒙文学的 指导思想。在德国有莱辛以及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在俄国有从罗 蒙诺索夫到普希金(普希金曾经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作家,其实应为启蒙主义作家)到车尔 尼雪夫斯基(他也是启蒙主义作家而不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启蒙主义文学。还有意大利的 启蒙文学等。启蒙主义接续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继承了人文主义的 理想。它高扬理性的旗帜,宣传人类进步的观念,发展和超越了文艺复兴精神。从现代 性的角度说,启蒙主义确立的理性和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的核心。启蒙主义文学是 鼓吹现代性的文学,而不是批判现代性的文学,这一点是它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根本 上不同之处。

启蒙主义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18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统 治尚没有被推翻,启蒙主义者正在开展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为将来推翻封建主义作思想 准备。启蒙主义文学也加入了这场战斗,把封建主义作为自己的敌人。这与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把资本主义作为主要批判对象不同。第二,启蒙主义文学坚持理性,主要是人 文理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相信人的崇高和伟大。伴随着理性的乐观精神, 启蒙主义文学也渗透着一种感伤主义情调,这是启蒙主义者觉醒后的悲凉情绪。启蒙文 学的理性精神与浪漫主义反叛理性甚至颓废倾向、现实主义对人文理性失望、自然主义 肯定人的生物性不同。第三,启蒙主义文学既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拨,又是前浪漫主 义的文学,它还没有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分离和对立,因此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 、说理融为一体。这与以后浪漫主义偏向主观性而现实主义偏向客观性不同。第四,启 蒙主义文学具有平民性,是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文学,体现着平民精神, 与贵族化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有本质的不同。在以上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中 ,核心的精神是对于现代性的鼓吹。这不仅是对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界定,也适用于中 国的启蒙主义文学。

如果用文学现代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五四文学思潮,就会发现,不是现实主义,也不 是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更符合实际。文学的性质首先是由历史特点决定的。五四新 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它主要引进欧洲的启蒙理性,批判封建主义,呼唤现代性 。它不同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从鲁迅到创造社和 文学研究会,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封建主义。五四启蒙运动高举启蒙理性的大旗即科学 和民主。科学精神即工具理性,而民主不过是人文理性的政治内容,它们都是启蒙理性 的组成部分。因此,五四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任务是相似的。由于中国五四 时期与欧洲启蒙时期历史语境的相似,五四文学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启蒙主义的性质。 五四启蒙运动自觉地以文学为武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达到改造国民性和 建设现代文明的目的。因此,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五四启蒙运动的重要一翼。五四文学 中无论是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一派,还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一派,都受到了科学主义和人 文主义的强烈影响,并且强烈鼓吹这种理性精神。

科学主义是五四的主导思潮之一,对科学的崇拜已经形成了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正 如胡适所言:“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 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 是科学。”[2](P152)科学主义的霸权在1923年的“科玄论战”中达到了顶峰,并极大 地影响了五四文学。科学主义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向往是一致的。五四启蒙者以“今日 庄严灿烂之欧洲”为中国的明天,讴歌新的生产力,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憧憬。 郭沫若把工业化的产物称为“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是严母呀!”被称为现实主义文 学的一派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更大,如茅盾就以科学主义的立场提倡写实。五四科学主义 的重要内容是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传播到中国,演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并成为 进化的历史观的根据。这种历史观不仅对人性的进步充满信心,而且对科学的昌明寄予 希望。对科学精神的歌颂与启蒙主义文学的主题是一致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让浮 士德在科学的创造中找到了归宿,对被改造过的世界赞叹道:“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五四时期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条件具有相似性。当时,中国现代工业文明还十分 幼小,它还远没有像欧洲19世纪那样成为人的自然天性的桎梏而引起批评和反叛;争取 现代文明而不是批判现代文明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五四文学与欧洲启蒙文学一样, 肯定工具理性,讴歌现代工业文明,也就是说,五四文学具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同样,五四文学与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一样,具有人文主义倾向。五四文学的主题,是 批判封建主义,反对宗法礼教,宣扬人道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如鲁迅批判国民性、控 诉吃人的旧道德,郭沫若讴歌理性的自我,郁达夫抒发内心的苦闷,王统照强调爱与美 ,冰心塑造童心,等等。这些主题属于启蒙主义,而不属于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从文 学主张上看,五四文学接受了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李大钊提倡“以博爱心 为基础的文学”,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创造 社主张“表现自我”等等,都是启蒙主义的思想主张。启蒙主义宣扬的个性主义是与对 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结合在一起的,如鲁迅的“救救孩子”呼吁,对阿Q的灵魂与命 运的解剖是为了反思国民性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即使郁达夫的颓废、感伤也与国家 的命运联系着。这种理性精神区别于浪漫主义的自我反抗和现实主义的对个体命运的关 注。同时,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也伴随着一种感伤主义的情调。感伤主义是欧 洲启蒙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和风格,它成为浪漫主义的前奏。鲁迅散文《朝花夕拾》、 《野草》既有对童年的天真的怀念、对黑暗的奋勇的抗争,也有深沉的悲怆和孤独的绝 望。郁达夫的小说展现了带有颓废情调的感伤风格。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 鸟》、王统照的《沉思》、叶圣陶的《隔膜》、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在探索人生的 过程中都诉说着感伤情怀。后起的“乡土小说”也渗透着隐隐的乡愁。甚至如郭沫若的 《女神》在昂扬的激情中也有感伤的情调。这种感伤情调体现了理性觉醒时代知识分子 的苦闷、孤独和彷徨。五四启蒙运动给五四文学注入了启蒙主义的精神气质,这一点是 无法抹掉的。

启蒙主义的第三个特征是没有像后来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那样发生主观性与客观性 的分裂,它不是纯粹的客观写实,也不是纯粹的主观表现,而是把客观的写实与主观的 表达融合为一。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也具备这个特征。鲁迅的作品因写实手法而被看作是 现实主义,但《狂人日记》有很强的主观性。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也在客观写实 中糅合了明显的主观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是国民性的通病,但主要体现在道 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把它安在阿Q身上,并不符合现实主义的严格写实标准,这 是作家对文学形象的主观化创造。郁达夫被看作是浪漫主义者,但他的作品在主观表达 的同时也展开了客观的描写。因此,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来界定五四文学往往不能自 圆其说,而用启蒙主义来解释五四文学则比较合乎实际。

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也表现在它的平民主义主张。启蒙主义是一种平民主义思潮 。城市文明的兴起,使第三等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要推翻贵族的统治,建立资产 阶级的国家。因此,启蒙思想家大都出身平民,如卢梭、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当然也有 像伏尔泰这种贵族出身的自由主义者,但最重要的是启蒙主义提倡平等思想,这是一种 平民主义。启蒙文学也贯串着平民主义,它的主体是城市平民知识分子,表达他们的思 想主张。而浪漫主义文学就精神气质来说是贵族化的,虽然它也有平民出身的作家,但 其思想资源来自中世纪文学,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叛,都表明了这一点。五四启蒙运 动的主体是新产生的城市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提倡民主,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平民主义。 五四文学主张平民文学,白话文运动的内涵就是平民主义。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 就提出了“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周作人也提出 了平民文学的主张。茅盾提出“扫除贵族文学的面目,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3](P1 1)五四文学不是写英雄豪杰,而是写农民、小市民和平民知识分子等小人物,关注他们 的命运、同情他们的遭遇,体现了鲜明的平民精神。五四文学的平民主义性质证明它属 于启蒙主义。

二、对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文学的代表人物对五四文学的定性。创造社成员并没有自称是浪 漫主义,据俞兆平先生考证,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是在30年代被郭沫若、郑伯奇 等人追认的,原因是前苏联对浪漫主义的肯定。[1]而此前郭沫若称创造社的文学倾向 为“主情主义”。文学研究会确实主张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但这不等于他们的文学实 践就真的是现实主义。五四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被定性为现实主义作家),在五四时期 没有自称为现实主义,而是给自己定性为“启蒙主义”,这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他说: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 ’,而且要改良这人生。”[4](P512)

所谓五四浪漫主义文学并非真是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的中国形式。浪漫主义作为 一种文学思潮是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产物。其时近代工业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城市文 明逐步取代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却使人类付出 了代价。城市束缚了人的自由,科学排斥了人的灵性,因此文学开始反抗工业文明和工 具理性的统治,它讴歌田园生活,回归自然,甚至缅怀中世纪,以想象和抒情甚至神秘 主义和病态的颓废情绪来对抗理性的现实。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化传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 的思想资源。正如浪漫主义思想家马丁·亨克尔对浪漫主义的说明:“浪漫派那一代人 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 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modernity)的 第一次自我批判。’”[5](P5-6)

尽管各国的浪漫派有不同的特点,在政治立场上有进步与反动之分(因此从前苏联传入 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区别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但对现代工具理性和工业 文明的反叛应当是它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它的精神气质,而想象和抒情只是附属于这 个本质属性的具体艺术手法。

如果认同对浪漫主义的这种概括——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那么,对照五四文学 ,就必须承认,它不属于浪漫主义,因为它没有反叛现代性,而是讴歌现代性。最明显 的是,被称为浪漫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却在热情地讴歌进步、讴歌新时代、讴歌科学和工 业文明。他赞美道:“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 一枝枝的烟囱都开着了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6] (P68)其他创造社作家也没有批评科学和工业文明,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五四时期中 国工业文明还刚刚起步,十分幼小,而科学精神也刚刚传播进来,它们远没有压迫人的 灵性、束缚人的自由,反而是中国从贫穷、愚昧、落后中解放出来的希望之所在。因此 ,五四文学不但不可能批判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反而讴歌现代性,期盼现代化的来临 。

五四文学缺乏浪漫主义的非理性精神和怪诞风格,而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和比 较古典的风格。浪漫主义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学传统,带有神秘主义、传奇色彩 和怪诞风格,甚至表现出颓废的情调。而五四文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土壤中, 浸淫于启蒙主义的时代精神中,它没有吸收欧洲浪漫主义的非理性精神,也没有体现出 神秘主义、传奇色彩和怪诞风格。即使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也是如此。创造社主 张表现文学的“全”与“美”,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郭沫若的诗歌充满 了激情和想象,但又洋溢着理性精神,他讴歌科学、民主、自由,高扬自我,对未来满 怀希望。这与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气质相去甚远。郁达夫虽然有某种颓废情调,但他的 伤感仍然带有社会的、理性的内涵,他的性苦闷与作为弱国子民的压抑感联系在一起。 在《沉沦》的结尾中,主人公感叹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 ,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种情调正是五四时代的基本精神气质, 它是理性的、启蒙主义的,而不是非理性的、浪漫主义的。

五四文学直接受到启蒙主义文学的强烈影响,像卢梭、伏尔泰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歌 德、席勒、莱辛等启蒙主义作家的作品大量译介,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五四文学吸 收了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和反封建主义的战斗精神,用以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 和改造国民性。因此,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中的倾向于主观的一派,主要是创造社代表的 一派,就更接近欧洲的启蒙主义,特别是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 时期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可见一斑。郭沫若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内容“大体以歌德 为中心”,他把歌德奉为人类仅有的两个“球形的发展”的天才(另一个是孔子)。在《 少年维持之烦恼·序引》中,郭沫若说:“我译此书,与歌德思想有种种共鸣之点”, 包括“他的主情主义”、“他的泛神思想”、“他对于自然的赞美”、“他对于原始生 活的景仰”、“他对于小儿的尊崇”等。于此可见创造社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是属于启蒙 主义的。而同时,许多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家(即所谓“积极的浪漫主义 ”)的作品也大量译介,如拜伦、雪莱、海涅、雨果、密茨凯维支等;而如许莱格尔兄 弟等所谓“消极浪漫主义”则很少译介。浪漫主义更多地是作为启蒙主义文学资源被接 受的。五四启蒙文学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反叛性、抒情性,而没有接受它的反现 代性。因此,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推动了启蒙主义文学的发生, 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说对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尚有怀疑的话,那么,以往学界对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 性质则几乎是没有异议的。五四时期的文学家、理论家确实主张现实主义,也把五四文 学定位于现实主义。但是,正像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依据他对自己的看法一样,不能根 据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和对五四文学的评价来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五四以后的中国文 学史的描述,都把五四文学的主流定性为现实主义,并认为五四现实主义的代表就是鲁 迅和文学研究会。但这种认识是经不起推敲的。现实主义的本质不仅仅是写实,而在于 其精神气质等历史规定性。欧洲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以写实的手 段来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的堕落,从而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又一次对现 代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以人道主义为武器而展开的。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现实主义大师对资本主义造成的苦难和堕落进行了揭露、控诉、抨击,并提出了以爱为 核心的社会理想。同时,19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成为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抓住这 个精神气质,才把握住了现实主义的本质。

五四文学虽然吸收了欧洲文学的写实手法、批判精神,但它不是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 ,而是批判封建主义,呼吁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的精神气质是与现代性一致的,它 的审美理想是理性的、乐观进取的。这一点是五四文学不属于现实主义而属于启蒙主义 的最重要的根据。五四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主义统治之下,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远 远没有发展起来,封建关系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力。五四启蒙运动就是批判封建 主义的运动,他的社会理想是建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而 理性即科学和民主就成了时代精神的核心。五四文学不具有欧洲现实主义的精神气质, 即它没有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没有质疑现代性,没有对现代性的沉重的失望和深刻的 反省。五四文学是指向现代性的,它坚信并憧憬理性精神(科学与民主),体现了少年中 国的青春朝气。这种精神气质是与欧洲启蒙文学相似的。鲁迅批判的对象是农民的愚昧 和知识分子的软弱、消极,从而控诉封建主义文化的吃人本质,在强烈的批判精神中仍 然饱含着对现代理性的认同。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作品也展开了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 判,并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创造新社会的信念。

五四现实主义说的主要依据是五四文学的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基础 。据米达安·格兰特的说法:“‘现实主义’源自哲学,描述一种‘目的’,即现实的 获得。‘自然主义’源自自然哲学即科学,描述一种‘方法’,有助于获得现实的方法 。”[7](P43)但是,五四文学依据的科学精神主要是进化论。自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 国后,就被当作生存竞争、社会进步的根据,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科学精神变成了 一种意识形态。社会达尔文主义体现出对人类前途的乐观精神,这种社会历史观成为五 四启蒙主义文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五四文学不是把真实性、客观性放在首位,而是把进 步性、战斗性放在首位。它没有达到现实主义的严格的客观性,更没有达到自然主义的 精密性。五四文学中标榜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一派,主要是以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为代 表的一派,在客观描写中渗透着鲜明的主观性。如鲁迅很明显地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批 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成为他的作品的主导思想。因此他“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 人而排众数”,[8](P41)并没有尊奉科学主义,倒是偏重于主观性。有关这一点,前面 已经谈过了。欧洲现实主义依据的是实证哲学;自然主义依据的是生物学,而五四文学 既没有受到实证哲学的重大影响,更没有受到生物学的重大影响,而主要是受到社会达 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的影响,甚至现实主义之被引进,也因为按照进化的文学观念,中国 在摆脱古典主义以后,应该进入现实主义阶段。陈独秀认为:“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 、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9](P16)因此,不能以科学精神为根据把五 四文学确定为现实主义,它的进化论只能导致启蒙主义。

五四文学倡导现实主义,也大力译介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但是,为什么没有形成现实 主义思潮而形成了启蒙主义思潮呢?为什么理论主张与文学实践不一致呢?原因之一是, 欧洲现实主义距离五四时期较近,五四文学受到现实主义余波的强大影响,五四文学自 觉地学习和引进现实主义,并自称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而欧洲启蒙主义距离五四时 期较远,因此虽然继承了启蒙主义精神,但启蒙主义并没有获得承认。这样,五四文学 就发生了文学主张与文学实践的不一致。此外,外来文学思潮的传播要受到本国文学实 践选择、改造、同化,从而使外来文学思潮发生了变形。中国启蒙时代的历史情境规定 了欧洲现实主义思潮注定要融入中国启蒙主义的文学实践。五四启蒙运动需要启蒙主义 文学思潮,对欧洲启蒙主义文学大量引进,同时,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进行了同 化、改造,使之成为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五四文学受到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少,而受到俄国“人生派”的影响较大。郑伯奇 在五四后总结道:“文学研究会的写实主义始终接近着俄国的人生派而没有发展到自然 主义。”[10]19世纪的俄国正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历史关头,反封建的启 蒙主义与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并融合为一体,因此,被称作现实主义的俄 国文学就包含着启蒙主义的因素或者就是启蒙主义。除了普希金等启蒙作家之外,像莱 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岗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以及别、车、杜等虽然服膺 现实主义,但他们作品的精神气质是启蒙主义的,因为这些作品是反对封建专制、鼓吹 自由主义的,是争取现代性的,而不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不是批判现代性的。即使如托 尔斯泰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批判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严厉地批判了腐朽的封 建贵族统治,从而与启蒙主义相联系。这样,对俄国文学的接受就侧重于启蒙主义,而 不是现实主义。五四文学对欧洲现实主义的接受也有被启蒙主义同化的倾向。如易卜生 的《玩偶之家》本来是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而在中国则演变为妇女解放和个性 解放的主题,具有了反封建的意义,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样板。鲁迅对北欧现实主义文 学的译介也是为了吸收被压迫民族的反抗精神,从而成为五四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写实手法上,而没有深入到其精神 气质即历史的规定性层面上。从文学革命开始,对现实主义(当时称写实主义或自然主 义)的认识就停留在写实手法上,如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中就有“推倒陈腐的铺张的 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写实主义主要是针对古典主义的“铺张”, 而其自身特点也主要是真实(“立诚”)。五四启蒙主义者很少从批判现代性的角度来理 解现实主义,而多从符合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主义。茅盾认为:“近代西洋文学 是写实的,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唯 一目的。科学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11](P58)他之所以由 提倡新浪漫主义而改为提倡自然主义,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不善于客观描写而需要加强 写实训练这样一个认识。[7](P72-75)五四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接受重艺术手法,而对其 精神气质则有所摒弃。茅盾曾经批评现实主义:(一)是在太重客观的描写,(二)是在太 重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但是徒事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使读者感着沉闷烦扰的 痛苦,终至失望。[11]他强调自己提倡的“是自然派技术上的长处”。同样,五四文学 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不加区分,也是仅着眼于写实手法的相同,而忽略了二者精神气 质的不同。由于摒弃了现实主义的精神气质(“人生观的自然主义”),仅仅学习和引进 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技术上的长处”),于是,五四文学就自以为属于现实主义, 而实际上是启蒙主义的。

三、多元的、开放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不同于欧洲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它是多元、开放的启蒙主义。这 主要是因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所处的世界文学的环境造成的。在五四时期,欧美文学已 经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已经成为过去的文学思潮。这 意味着五四文学虽然具有启蒙主义的历史规定性,但它的思想资源并不仅仅有启蒙主义 ,还有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因此,五四文学不仅吸收 了启蒙主义文学的精神,而且还吸收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写作手 法。这种状况使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虽然都属 于启蒙主义思潮,但由于受到的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不同,吸收的文学思想资源不同, 因此就具有了不同的风格。创造社受欧洲浪漫主义影响较大,因此偏于主观表达。文学 研究会受到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大,因此偏于客观写实。此外,现代主义对五四文学 也有影响,如鲁迅吸收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写作了带有表现主义风 格的《野草》、《故事新编》等。五四文学对欧洲多种文学思潮的开放性,也使五四文 学具有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启蒙主义了,带有了诸如现实主 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风格、特征。可以说,由于吸收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五 四启蒙文学较之欧洲18世纪启蒙文学要丰富、深刻得多,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艺术 手法上都是如此。正因为这样,五四启蒙文学就具有过渡的性质,拥有了自我超越的品 格。它在五四以后发展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五四以后中 国迅速走向官僚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文学的任务除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外,对被扭曲 的现代化和城市文明的反叛、批判也提到日程上来,于是产生了沈从文的留恋淳朴的乡 村文明、抨击堕落的城市文明的浪漫主义小说;老舍的描写市民的没落命运的现实主义 小说,以及茅盾的《子夜》为代表的批判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还有李金 发代表的象征派诗歌,施蛰存、刘呐鸥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张爱玲、无名氏代表的先 锋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以文学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就会发现,它也具有开放的 启蒙主义的特征。与五四文学一样,以往对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的定位起码是不准确 的。新时期文学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传统,以人道主义来批判封建主义的变体,呼吁 科学、民主,主张个性解放,它的历史规定性是启蒙主义的。同时,它又吸收了现实主 义、现代主义的思想资源,具有了多元形态。只是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由于市场经 济的兴起,才产生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和 现代主义(各种先锋文学)才出现。这一段历史的重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最后,我们应当反省一下,为什么在长达大半个世纪中会对五四文学思潮作出不当定 性。首先,受到前苏联“创作方法”概念影响,对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 的理解具有非历史性。其次,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质定位不准,把一个争取现代 性的启蒙时期当成了批判现代性的现代时期(五四被当作近代与现代的分界),从而把五 四文学的启蒙主义错误地当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还有,就是受到前苏联尊崇现实主 义的观念的影响,硬把启蒙主义“拔高”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补充) 。现在,以现代性理论为准绳,就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五四文学的本来面目,并进 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出新的描述。

收稿日期:2003-05-15

标签:;  ;  ;  ;  ;  ;  ;  ;  ;  ;  ;  ;  ;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现代化视野中的五四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