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与价值的双重视角看“是否有益”的三个标准_三个有利于论文

从科学与价值的双重视角看“是否有益”的三个标准_三个有利于论文

从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双重视角看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视角论文,价值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三个“是否有利于”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概括出来的;是基于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源于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及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是否有利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标准,它是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价值离开了科学,就会变成纯粹的“乌托邦”;科学离开了价值,就失去了灵魂。

【关键词】 三个“是否有利于” 科学性 价值性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思想, 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本文拟从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角度,谈谈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科学标准

科学性是理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前提,也是理论能够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基础。笔者认为,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是科学的。

首先,三个“是否有利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这一矛盾运动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力量。但是,我国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中心工作,却严重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企图依靠改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成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种逆历史规律而动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正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能离开生产力片面地抓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一定要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巩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要求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念,他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 〕针对那种忽视发展生产力而空喊社会主义的倾向,邓小平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使人民群众摆脱贫穷。因此,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的政治路线,是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环节不放松。”〔3〕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这样,就纠正了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在理论上坚持了唯物史观,在实践中贯彻了唯物史观。

其次,三个“是否有利于”思想是基于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中国是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崛起的。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实社会主义,显然与马恩所描述的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成熟社会主义存在很大差距。这造成了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和发展道路与当代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是明确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距离成熟的社会主义还相距甚远。因此,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在这一历史阶段,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因此,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他提醒我们:“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 〕三个“是否有利于”之所以用了很大的笔墨从三个不同角度强调各方面的工作都要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的把握。

再次,三个“是否有利于”思想源于邓小平对当今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帝国主义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威胁,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判断。那时我国的许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些服从于战略需要的建设布局和方针,不仅同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不相符合,而且十分不利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世界形势重新进行了估计和判断。他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但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这两家都还不敢打”。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向多极转化,利益的分散,使得制约战争的因素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军事力量的优势已不是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唯一要素。面对这种变化,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因此,世界战争的危险虽然仍然存在,地区性的战争不会停止,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只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5〕

中国要发展,要搞建设,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现在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来讲,既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世界经济竞争不断升级,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发展自己的历史机遇,在变化中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中国将被再次抛在世界发展步伐的后面。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危机意识。邓小平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6〕中国如果不想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就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尤其是发展经济。

三个“是否有利于”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标准

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思想,是邓小平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立场上提出的。邓小平在讲三个“是否有利于”时,每一个前面都没有忘记加上“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语。这四个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文饰,而是集中地体现了邓小平三个“是否有利于”思想的价值属性——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标准。这同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统一的。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科学标准。从理论上讲,生产力只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属性;但历史地看,人类社会从未存在过离开一定生产关系的抽象的生产力。在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中,发展生产力本身并不构成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生产力与哪种生产关系相结合,为什么发展生产力,以什么样的手段发展生产力,利用已有的生产力为谁服务,又都体现了生产力的价值属性。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注重发展生产力,并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但他并不是抽象地谈论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紧紧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来论述这个问题。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最终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首先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为谁服务?谁有权享受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财富呢?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是非常明确的。他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就是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距,但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7〕换言之,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和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任何时候,社会主义都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富裕,损害甚至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任何手段我们都可以采取呢?邓小平的回答是:不可以。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8 〕他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现在实施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等政策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因此,“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9〕

历史地看,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能否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尺度呢?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回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换言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它不仅可以建成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能够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对于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工作头绪众多,许多关系尚未理顺的中国来讲,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尤其重要。物质文明可以为精神文明提供客观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甚至走弯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是搞革命还是进行建设,光靠物质条件都不可能成功。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方针的道理。针对实践中有人埋头于经济工作,只顾抓物质文明建设,忘记了建设精神文明,导致党风、社会风气恶化等现象,邓小平严肃地指出:这几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10〕因此,必须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全面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把社会主义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加以认识的。他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建设一个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因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思想,绝不能忽视“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否则,便割裂了这个思想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联系,便是对这个思想的误解或歪曲。

三个“是否有利于”是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其科学性和价值性是密不可分的

价值如果离开了科学,就会变成纯粹的“乌托邦”;而科学如果离开了价值,也就失去了灵魂。不重视发展生产力而空谈建设社会主义,只能退回“穷过渡”的老路;只重视发展生产力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必然会走到“全盘西化”的歧路上去。现有的生产力是不能选择的,它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新中国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生产力水平是有限的,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仍然很不发达。不仅和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相距甚远,即使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也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生产力状况留给我们选择的生产关系空间绝非只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资本主义也能使中国的生产力继续发展。因此,如果片面强调生产力标准,就为“全盘西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他举例说,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11〕小平同志这些论述表明,我们之所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因为我们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而且因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站在共产党人的立场上,为了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的利益作出的选择。

总之,三个“是否有利于”思想是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才能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Judging the Standard of Three"Whether It is Advantageous or Not to Something"from Science and Value Angls of View

Liu Zhihong

Abstract:The thought of three "whether it is advantageous or not to sth."is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fundaments of istrical matherialism,is generaliged from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gained from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ince 1949 year,isbased on correct knowing and grasp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and fundament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country at the present stage,is originated from Deng Xiaoping's correct knowing and grasping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t present.The three"whether itis advantageous or not to sth." is a proletarian and socialiststandard,it is an unity of science standard and value standard.The value would become a mere Utopia,once parted from thevalue;the science will lose the soul when it parted from thevalue.

Key Words:the three "whether it is advantageous or not tosth.",science nature,value nature.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

〔2〕〔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252页。

〔5〕〔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3、375页。

〔7〕〔8〕〔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5、204、111页。

〔10〕〔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64页。

标签:;  ;  ;  ;  ;  ;  ;  ;  ;  ;  ;  

从科学与价值的双重视角看“是否有益”的三个标准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