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特点的规范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特点的规范_精神文明论文

纲领#183;原则#183;规范——略论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全会论文,决议论文,中共论文,十四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是我们工作的指导原则,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的规范,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

《决议》首要的特点就是突出了思想理论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通篇贯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概括了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要点,阐明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课题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

二、战略性、全局性、时代性

《决议》注意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相衔接,相配套,《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构成了《决议》的主要脉络。对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性的部署和安排,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提出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当前的工作重点,确定了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工作目标、基本途径和重大措施,以及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

《决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全面、历史、发展地考察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决议》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阐明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各项具体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实行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一时代特征。

三、系统性、深刻性、科学性

《决议》系统地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要措施,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系统化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的概括,这是《决议》的重大特色。这段论述共184个字,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理论基础,强调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二是路线方针,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三是主要任务,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是根本目标,强调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就有了建设精神文明的旗帜,就有了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主心骨”。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体系化

《决议》把奋斗目标概括为“两个牢固树立”、“三个显著提高”、“一个良好局面”。这一目标体系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加突出,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的具体化

《决议》把长远目标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既确定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又提出了今后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把解决全局性根本问题同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性问题结合起来,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这是《决议》的一大特色。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措施的整体化

《决议》特别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措施的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相互一致。一是软件与硬件相配套。《决议》既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又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既强调了加强人的培养和教育,又强调了法律和制度的硬性约束,使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二是主体与载体相结合。《决议》强调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把活动的载体建设落实到基层,与各种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三是人力投入与财力、物力投入相结合。《决议》在强调要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四是党的领导与群众性创建活动相统一,把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与群众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把文明村镇建设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决议》标志着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

第一,把《决议》与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联系起来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内涵更加丰富了。

十四大从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社会基本制度性质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即“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这就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如何结合的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实际上肯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但市场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应当是以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在规定性为前提的,其目的是保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手段获得新的生机。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必然会提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合问题,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消极的一面也在精神文明领域有所表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的现实性要求,也就是说,需要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加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内涵。六中全会《决议》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如何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的问题。这样,“一个结合”变成“两个结合”,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两个方面的影响,认识得更清醒了。

第二,把《决议》与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联系起来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了。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不仅担负着领导经济建设的物质文明建设任务,也担负着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搞好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组织、作风建设也必须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措施中,因此,《决议》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第三,把《决议》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联系起来看,《决议》是《建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和更具体化。

《决议》是根据《建议》的要求制定的,是《建议》的具体化。《建议》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统一奋斗目标,要求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同时把精神文明作为实现跨世纪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建议》强调实现两个转变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需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培养、教育人,需要精神文明从政治、理论、伦理道德、科技、文化、法律等方面提供保证和支持。《决议》把《建议》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原则要求,具体化为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今后5年的工作任务,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配套的工作措施,使精神文明建设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观念形态。

第四,把《决议》与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联系起来看,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更加深化、系统化了。

10年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10年后,这次全会《决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总结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更为系统、深入、具体的论述和部署,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四、指导性、现实性、针对性

《决议》坚持了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决议》强调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为重大的指导意义。《决议》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5年的主要任务,既有中长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既有“软件建设”的设计,又有“硬件”建设的安排;既有总体思路,又有专项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决议》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以大量的调查研究为依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工作的着力点。《决议》提出,要抓住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正是以此为据,《决议》提出在切实抓好今后5年的工作中要做到5个“坚决”,即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大力培育爱岗尽责、方便群众、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违法行为,初步呈现优秀精神产品大量涌现、文化市场活跃有秩的繁荣景象;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这5个“坚决”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五、建设性、连续性、创新性

《决议》摒弃了以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大批判开路”、“破字当头”的做法,强调以立为本,坚持重在建设,在理论、思想、道德、文化、法制、队伍、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力求在治本上出水平、见成效。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并举,一切着眼于建设,着眼于创新,充分体现了重在建设这一转型期的特征。当然,对反动的思想,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也必须批判、清除,没有破和批是不行的。《决议》正确地处理了破和立的辩证关系,提出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等错误思想。

《决议》坚持和贯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方针。《决议》通篇贯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贯穿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系列的重要精神,着眼于从政治上、全局上观察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问题,既保持了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在理论上、思想上、措施上都有所创新,有一些新思想、新经验、新提法、新概括。如:

(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概括为八条(八个强调);

(2)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两个大局);

(3)第一次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两个结合);

(4)第一次用党的决议(独立为一部分)形式规定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5)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6)第一次阐明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7)第一次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研究解决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8)第一次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关键在党,精神文明建设关键也在党;

(9)第一次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

(10)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得更高了,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甚至社会也变质”这样的高度。这是一个新的认识。

(11)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第一个《决议》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展开论述,而第二个《决议》作了展开论述。

(1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作了科学的、简明的阐述,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完整化;

(13)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作了科学的阐述,这比第一个决议更加完整和充实了;

(14)第一次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

(15)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纪律建设的有关重要思想;关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64字创业精神,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思想在《决议》中有充分的体现。

总之,《决议》与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党的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蓝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相衔接、配套。可以说,党中央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一步一步地更加明确、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准确,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更加成熟。

六、具体性、操作性、务实性

《决议》把工作任务具体化,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制定了今后15年奋斗目标,又规定了今后5年的阶段性具体任务。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决议》指出:必须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各地各部门都要根据总的要求制定具体规划,认真落实,等等,都将使我们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更加明确,更加扎实有效。《决议》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提出了具体、务实的政策、措施。如对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实施意见。

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怎样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确实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操作性,创造了一些新的办法。《决议》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针对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如:集中进行一次党性党风教育,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中央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领导工作机制;等等。

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出现的不讲实际效果,做表面文章,一阵风的情况,《决议》突出强调,各地各部门都要根据总的要求制定具体规划,认真组织落实。为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决议》强调,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标签:;  ;  ;  ;  ;  

关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特点的规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