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浅析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初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经济为目的的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不仅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在回顾了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后,本文分析了构成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条件的四个基本判断,即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有一个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向外国学习,同外国实行经济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贸为主的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的全方位的外交对象;包括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同外国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等的经济外交原则;经济外交的保证,即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旗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外交”包含两个实质性的内容:其一,它是由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为本国经济利益服务)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二,它是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主要是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经济为目的的思想;兼有以中国的经济力量为依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思想。前者是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主干部分,论述较多;而后者则论述较少。

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是从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和大政方针、特别是从当代我国重要任务的高度阐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精神实质。而且,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深化密切相关。因此,探讨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对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经验教训,全面学习、掌握邓小平的思想,对今后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处理对外关系和交往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建国以前是第一阶段;建国以后至1977年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以后至现在。在第一阶段,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主要是以打破日寇封锁为目的的,这是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形成的雏形阶段。第二阶段是以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强国为目的的经济外交思想。第三阶段是以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对外交往思想。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由于建国以前一直处于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也还没有掌握统一的全国政权,而建国以后邓小平又主要抓内政工作,因此,在这两个阶段中,邓小平涉及到外交问题的言论和著作并不多见。但在现今已公开发表的材料中,多少也能看出他这方面的思想。

第一阶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对外政策,尽管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外交政策。抗战时期,日伪不仅想用战争的形式把根据地消灭掉,而且,在军事进攻、扫荡和蚕食等策略一时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想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把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扼杀掉。因此,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能够生存和发展,以便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围绕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指出:首要的工作是“发展生产”,它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邓小平文选》1993—1994年新版,第1卷,第79页。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皆出自该书)。“我们有了粮食,不但军民食用无缺,而且可以掌握住粮食和其他农业副产物去同敌人斗争,并能换得一切必需的东西”,还可以“抵制敌货的大量倾销”(1卷79页)。同时, 邓小平还指出:“对敌占区贸易不能采取政府统制一切的办法,而是管理的办法。”(1卷83页)要“组织商人参加对敌经济斗争”,重视商人的作用,同时指出,在敌占区的贸易中,也不能组织过多的物资出口,多掌握些物资,用来同敌人斗争是十分必要的(1卷83—84页)。

抗战时期,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主要是围绕着打破敌人的封锁、使根据地得以生存和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邓小平认为,发展根据地的生产是基础,但仅仅靠“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还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商人,以他们为中介,组织对敌占区的贸易活动,用来调剂根据地的余缺。这样才能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打破封锁,并反过来封锁敌人。

解放战争时期,以美国为靠山的国民党政权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解放区实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国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又采取了全面封锁和禁运政策,因此,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我们党执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一边倒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和西方国家的封锁。因此,它也包含有经济外交的意义。邓小平的观点与毛泽东当时强调的自力更生和一面倒两条原则是完全一致的(1卷134页)。

第二阶段。建国以后,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为了国内建设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化强国而进行对外交往的思想。从建国初期到中苏关系破裂以前,经济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中苏关系破裂以后则强调要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取长补短。

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比较短一点的时间内学会建设”,“我们这几年搞得比较快,原因之一就是有苏联的经验,有苏联的帮助。”(1卷263页)“我们要继续学习苏联,还要学会。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少受损失。”(1卷264页)1963年8月20日, 邓小平在工业决定草案委员会上发言指出,要在几十年内把我国建成工业强国,甚至还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想法。他认为,我们必须向外国学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口”,搞科学研究也要学习外国人的经验(2 卷29、58页)。为了支持轻工业的发展,“宁肯继续进口粮食,也要加快发展经济作物”(1卷336页),等等。

1975年在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由于十年的文革内乱,我国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再加长期以来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不仅西方封锁我们,我们自己也搞了很多自我封闭的政策,对世界缺乏应有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顶着压力,大胆提出向外国学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出口的经济外交政策。由于中苏关系自破裂以后一直处于僵持的状态,因此可以说,邓小平的这种向外国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在极左排外思潮还很盛行的年代里,邓小平最清醒、 最勇敢地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在1977年以前,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还没有全面展开。这不能不说是受制于那个时代。也正因为如此,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为下一个阶段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现在。这是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所在。

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全党全国人民的期盼和呼唤下,1977年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并且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成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从此以后,邓小平的思想直接指导着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由于我们党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后提出与不断落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也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由第一阶段的雏形,到第二阶段主张向外国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单线条的内容,在第三阶段则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完整的经济外交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不仅构成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本文下面将对邓小平第三阶段的经济外交思想进行集中探讨。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第三阶段的经济外交思想也就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

二、中国经济外交的前提条件、具体内容及对象

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不是凭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在四个前提条件下发展完善起来的,或者说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得出的四个基本判断。它们是:第一,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第二,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这四点不仅是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它们是中国推行“经济外交”,亦或说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提条件。

第一,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这是邓小平对我国国情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的认识。(2卷90、405,3卷94、266、282 页)虽然现在看来这已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不能成其为问题的事实,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极左年代,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那时,虽然也高喊要“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但是,由于极左思潮和封闭的环境,缺乏对外国的起码了解,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口号的内涵。邓小平不只一次地指出,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贫弱、落后,底子很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少,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同时,他反复强调这一基本国情也意在告诫我们的一些领导人,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中国的问题不是有点小成就即能解决的,而要踏踏实实地干下去,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从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说:“我们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2卷90页)。 “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发奋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2卷90—91页)“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2卷91 页)这些是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发展和完善的第一个基本前提条件,也只有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我们才有必要去搞“经济外交”——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第二,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建国以后的毛泽东时代,我们对国际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早晚要打,世界战争的步伐正在步步逼近,而且,很可能明天就打。因此,我们国内一切工作都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战争,都要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甚至,搞经济建设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打仗。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外交活动,政治因素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尽最大可能削弱帝国主义的战争势力。首先是声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人民革命运动;其次是不顾自己的国力全力支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的革命斗争,以壮大革命的阵营和反战的力量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却把向外国先进的地方学习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种考虑未予认真对待。这固然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但也有思想认识问题。在对战争问题这种认识的前提下,经济外交也只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和我们党对世界大战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但这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1977年12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的时间不打仗。”“战争可能延缓爆发”。但这时的想法仍然要立足于“早打、大打”(2卷77页)。到1978年,对世界大战可以延缓的判断又进一步明确。1987年5月,邓小平回顾说:“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16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版)到了1987年则更进一步提出:“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3卷249页)那么,在对国际形势这一基本判断下,我们就可以在国内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对外政策也可以一心一意地服务于国内建设这个中心。这也是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在他的思想中能够占有很突出的重要地位,并能够成为其对外思想核心内容的又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上述两个前提条件下,最能够把上述两个前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基本认识(3卷78、290页)。也就是说,它是“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和“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两大前提认识的中介。甚至可以说它是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内核。正因为有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基本的、前提性的认识,才产生了经济外交思想的一系列内容。由于这一“内核”的作用,或者说它作为内在的驱动力,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才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如果说得更明确一些那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必须对外推行经济外交,必须对外开放(3卷367—268页)。 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对第三世界的朋友们多尽点力量。”(2卷405页)“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那时中国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3卷105页)“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作出较多的贡献”(3卷79、135页)。从这里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外交思想虽然主要是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目的,但也包含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以后,为世界做贡献,世界需要中国的内容。由此可见,他的经济外交思想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既要有利于中国,还要有利于世界。

第四,有一个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说:“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有了、或者说基本上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卷251页)。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深受动乱之苦的国家,应该吸取以前的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就没有一切”(2卷252页)。在中国影响安定团结的因素还有许多,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主要依靠“社会主义法制”(2卷369—371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改善,原有的各种禁区被一一突破,一些在旧体制掩盖下的矛盾也变得突出起来。而且,如此深入全面的改革在中国尚属首次,既无先例可循,又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行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疏漏和失误,再加上对外开放以后,在一部分人中不可避免地要滋生出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其他一些具有消极性的因素,腐蚀了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又没能及时跟上,这更增加我们国内不安定的成份。因此,从1986年以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搞自由化,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设。”(3卷182页)“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3卷196—197 页)“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3卷212页)“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3卷244页)“外国资金也不会进来了。我们在这方面控制得严一点,不会影响外商来华投资,恰恰相反,外商会更放心。”(3卷286 —287页)在这里,邓小平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国内稳定对经济建设的作用。“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3卷360页)邓小平把国内“稳定”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甚至把它上升到中国搞现代化,搞改革开放的“关键”所在(3卷286、348页)。但总的来讲, 邓小平还是把国内“稳定”当作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来看待的。

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多采,很难全面地加以概括,但可将其主要之点归纳如下:

1.向外国学习,学习其一切值得学习的先进、有用的东西,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生产经验等。(2卷139、150、351,3卷2、44 、 56、128、261、266、373页)

2.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智力及资金等。(2卷29、 168、177、405,3卷32、78—79页)

3.同外国实行经济合作,守信用,按国际惯例办事。合作对象包括外国的政府、企业等;合作的范围,大的包括全球性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小的包括科技、管理、资金、合办或由外国在中国独办企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2卷91、127、351、406,3卷20、54、56、80、82、91、96、99、106、171、260、282、328、349、353、366—367、373页)

4.要引进国外资金,不要害怕借外债,关键是注重使用效益。(2卷351,3卷165页)

5.加强进出口贸易,从多方面打开国际市场,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3卷106、119、159—160页)

6.特区要从内向型经济转为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搞外向型经济。(3卷133、239、375页)

7.对有争端的领土,搁置主权,共同开发。(3卷49、87页)

8.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加强我们的国际地位。(3卷279页)

邓小平经济外交的对象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更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当然,这种全方位的经济外交政策也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实践逐步确立起来的。其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言及中国经济外交的对象还很笼统,说得最明确的地方也仅仅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发达国家(2 卷91 、127、351、406页)。80年代初期以后, 随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议的开展,邓小平多次倡言,发展中国家仅仅依赖于南北问题的解决。全部寄希望于发达国家是不行的,“要采取新途径加强南南之间的合作”,“加强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合作”(3卷20、56页)。在1984 年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上,邓小平代表我党和政府庄严宣布:“我国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3卷70页)同年, 邓小平把这种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化。他指出:我们要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总政策下,“改善同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同苏联,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也争取发展关系。更重要的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还有同欧洲、日本发展关系,加强合作。”(3卷82页)从这时开始, 邓小平经济外交的对象亦开始注意到了自中苏关系破裂以后,国家关系冷淡了已久的苏联和东欧。这样基本上可以说,到了80年代中期,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对象所指既已构成全方位。它可以概括成三大类,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苏联、东欧。

三、中国经济外交的目标、原则及其保证

在80年代中后期以前,邓小平谈得更多的就是实现“四化”这一总目标。尽管这时偶而也使用“实现现代化”,或称之为把“四个现代化作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表述方式(2卷240、3卷64、209、320页),但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四化”(2卷134、161、240,3卷64、181、204、208、211、224、225、247、325、348、357页)这种提法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形势的发展和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邓小平也开始认识到“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不能准确表达出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在90年代初期,邓小平在谈到修改《邓小平文选》的工作时指出,应该把“四个现代化”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提法更好。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目标下,邓小平谈得最多的是到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下个世纪中期,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三步总战略(3卷66、 77 、 117、212、224—225、226—227、256、305、354页)。

关于经济外交的原则问题,邓小平有过很多论述。它是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这一大原则下,与对外开放政策有关的一些具体原则,即邓小平的经济外交原则。可大体概括如下:

1.“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国策,不能闭关自守。(2卷127,3 卷44、65、77—80、90、103、306—307、332页)

2.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2 卷351、405—406,3卷311页)

3.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的、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2卷168、177,3卷3、43 —44页)

4.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切忌照搬照抄,要把中国的实际作为立足点,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3卷2—3、140、256页)

5.不要怕同外国合作,不要怕人家赚我们的钱,要从大局着眼。(3卷91、171、367、373页)

6.改革开放要放大胆子,敢于实验,步伐要快,也要稳。(3 卷80、118、133、135、264、313、372、374页)

7.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 (3卷326—327、329、359、363页)

8.实行改革开放,但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3卷40—41、44、 123—124、221页)

9.要坚持中国自己的旗帜不倒,冷静观察,站稳脚根,稳住阵脚,决不当头。(3卷319、320—321、363页)

10.实行对外开放,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卷379, 3卷37—38、47—48、225、227—228、264、275页)

作为经济外交的保证,也是对外开放政策能否成功的保证,邓小平是有过很多论述的。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保证。从总的方面来看,邓小平认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明确提出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一条根本性的保证。同时,他还着重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第三,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第四,人民民主专政。

第一,关于党的领导问题,邓小平把其放在核心地位而多次加以强调。他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2卷358页)同时,他还指出,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是为了削弱党的领导, “而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2卷341页)“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2卷268、342 页)要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卷365 页)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的日常行政和业务工作交给政府等职能部门管理,而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2卷365页)在普遍谈到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之中,邓小平尤其把“加强中央的权威突出出来”(3卷312、319页),而且,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抓住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国际上不可能小视我们,来中国投资的人会越来越多。”(3卷365页)这是在经过89年动乱的经验教训以后,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国情总结出的经验。在中国这个有着长期封建割据历史和动乱传统的国家里,必须保持中央的绝对权威,尤其是核心的核心——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不能出问题。否则,“如果再乱,乱到党不起作用了,国家权力不起作用了,这一派抓一部分军队,那一派抓一部分军队,是个内战的局面。 ”(3卷360—361页)

第二,邓小平不只一次地反复讲,要加快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这是硬道理。他深刻地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3卷371页)因此,人民还能拥护我们。在89年动乱以后的两三年内,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的发展速度问题。他说:“现在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如果经济发展者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这不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所以,我们要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早一点取得适度的发展。”(3卷354页)经济的发展“要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无论我们上面怎么算,“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3卷355页)因此,“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3卷312页)。从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胸怀。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没有速度,如果没有速度,不仅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发展较快的东南亚等国相比我们也说不过去,而且,还要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最终取决于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心中的评价。这是对当政者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评价。

只有使经济保持一个适当的发展速度,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才会心中满意,我们党和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进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保证我们顺利实现和推行经济外交政策,实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手段。

第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中国的前途才有保证。邓小平说,整个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而“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我们要旗帜鲜明地顶住。“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3卷311页)“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大国强国的脸色行事(3卷311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卷357页)“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3卷320页)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3卷346页)邓小平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着眼,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使得我们积贫积弱的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我们中国自己的长处,才能使中国顺利健康地发展下去,它是我们改革开放,对外推行经济外交政策制度上的保证,是我们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强大后盾和支撑点。同时,他也指出,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就大有希望。

第四,关于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认为,尽管不能够夸大阶级斗争,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仍然以特殊的形式存在;同时,国际上也还存在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等,因此,就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它能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保卫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2卷164页)。在89年动乱以后,邓小平又讲:“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你资产阶级自由化,用资产阶级人权、民主那一套来搞动乱,我就坚决制止。”(3卷364页)“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3卷365页)

从邓小平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把“人民民主专政”当作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行党的基本路线的保证来看待的,赋予了很高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或称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最终保证。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我国推行经济外交政策的最后保证。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外交思想内涵深刻,包容广泛。虽然本文力图在历史地、现实地、全面地和整体地把握邓小平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他的经济外交思想,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立观臆断,或挂一漏万,甚至曲解邓小平思想精髓之处,请批评指教。仅希望以此作为引玉之砖,重视起对邓小平经济外交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以使之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外交实践。

标签:;  ;  ;  ;  ;  ;  ;  ;  ;  ;  ;  ;  

浅析邓小平的经济外交思想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