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儿科护理质量论文_陈春苗

浅谈如何提高儿科护理质量论文_陈春苗

甘肃省西和县汉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不仅提高了医疗救护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体现了医护工作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作为护理人员,尤其是儿科的护理人员,不管服务对象来自哪个社会阶层,有何種背景,都应该尊重每一个患者,善待每一个生命。护理工作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躯体的疾病,而是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整体关注以及对幼儿患者家属的公平。本文如何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进行了探讨,以为指导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科;护理;高质量

护理既是医院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是每个科室工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儿科作为为儿童提供诊断与治疗的科室,对患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儿科护理来讲,儿科护理工作技术操作难度大,医患关系复杂,家长要求高,护士面临更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确保为病人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是每个儿科护士追求的工作目标。因此,儿科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一、注重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多年来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带教模式,不断优化人员的知识和学历结构:按照护理人员有关技术知识要求,综合利用当前多种在职教育方式,如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外出进修等,广泛开展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和知识更新经常化、常规化,拟订中长期学习目标,设立每周学习日,根据计划和现实工作要求,坚持晨会提问,重危病人、特殊病例床旁考评,科室护理人员轮流讲课等;岗位练兵强化技能训练,对新上岗护士强化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达到人人过关,专科技术操作训练由高、低年资人员分别组成帮教组,在实践中帮教、把关、提高,并以优带劣,促进整体素质提高;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在护士中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陶冶护士情操,端正价值趋向,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实际上也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不但要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而且要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满足病人的需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工作中会安排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做到热情接诊,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并实行弹性排班,倒班人员新老搭配,保证治疗护理工作,减少护患矛盾。

三、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较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临时应变能力等,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儿科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 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技能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性,同时开展科学的护理教育以及管理,按照护理部要求,全部儿科注射用药均需要通过两人共同核对后正式执行用药治疗、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护理人员必须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操作 另外,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人人过关,然后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 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 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按照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工作护士进行强化培训,反复训练专业技能,根据个人特点每月考核操作,理论至少各 1 次,合格后方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四、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组织安全管理小组,配备适合的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和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临床护作,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 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针对儿科护理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不同护理单元均需要针对一般护理常规以及临床症状护理常规 疾病护理常规等进行制定和修订等 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儿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了解护士管理办法 以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等具体内容,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充分的尊重,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知情告知义务,选择国内外不同报刊以及杂志中报道的医疗纠纷案例等,针对案例发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展开全面讨论,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借鉴国内外处理纠纷案件的成功经验。

五、创新护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预见性管理模式的一种,主要通过对存在于临床管理中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其具体情况将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好,通过将护理风险的防范加强,将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降低,并且可以将临床管理质量提升[4]。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医护人员对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对临床操作以及管理的步骤等严格的规范,进而将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降低,结合诱发患儿发生风险的因素以及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制定,通过医护人员对风险意识的学习以及管理绩效的相关考核等,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并且可以将其临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升。通过将温馨、舒适及具有个性化的病房提供给患儿,并且加强对年龄较大患儿或家属的宣教,缓解因陌生环境对其内心所产生的恐惧感,减轻其负性情绪,同时可以改善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对提升其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与专业素养,可明显降低临床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医护人员针对前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总结,汲取经验,在后期管理工作中避免重复出现该类事件,进而降低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给予其有效的健康宣教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曾卫宁.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7(12):186.

[2]周细坤.陶宏坤.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3]张锋.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6,14.

[14]韩海玲,陈丽,韩海飞.强化关键环节管理对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1):117-119.

论文作者:陈春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提高儿科护理质量论文_陈春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