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区制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论文_芦晓菲

我国学区制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论文_芦晓菲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学区制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维护教育公正平等。但学区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学区内管理机制不健全、资源共享力度不足、优质学校资源的稀释化与薄弱学校文化的侵蚀化、学校缺乏共同办学理念等内部困境以及社区公众参与意识不高的外部困境。通过理清学区内管理权限、整合本学区内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以师资均衡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机制、转变社区公众思想、积极参等方法来推进我国学区制的优化与提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区制为教育公平服务。

关键词:学区制;资源共享;多元参与;均衡发展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渐增长,“择校热”、“学区房”热度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学区制作为一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学区制在我国各省纷纷试点推行,试点学校和地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上我国学区制仍处在起步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在看到可喜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仍然存在的问题。

2.学区制的内涵及意义

“学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把不同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的学校组建成一个学区,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设施设备、优质师资、教学课程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整体优化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系统筹划、资源融合、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也是一种多元治理、共享融通、均衡持续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

首先,学区制有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社会不公平问题则越来越突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效率为先”的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配置,造成了较大的义务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于教育的投入则不同;重点学校的设立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学校间的巨大差距;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导致了社会上的“择校”现象,而“学区制”的提出正是为了破解“择校”难题。推行学区制后,同一个学区内实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的资源可以共享,学区内的教师的广泛流动,课程资源的交流学习,更是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活力,从而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了“强强联手”、“强弱扶持”、“优势互补”,缩小学校之间发展的差距。

其次,学区制有利于提升义务教育管理效率。学区制的实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学区”作为一级新的教育管理层级,存在于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联系,为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新的一级媒介,同时有利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从总体统筹教育工作。学区虽然单独作为一级存在于教育系统中,但是不具有行政效力,更多的是为成员学校提供的交流平台,从而可以减少行政部门对学校事务的干预,提高了教育的管理效率。同时,学区制打破了传统的校际壁垒,提高了教育合作的效率与价值,在实现双赢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实力。

最后,学区制有利于推进多元参与的学区制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义务教育的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推行学区制后,将学区治理与学校的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后,建立政府,社会,群众等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增强教育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公众的教育需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合理的教育需求。

3.学区制面临的困境

随着中央层面出台的试行学区制这一政策开始,全国各个省市、地方政府纷纷响应中央政策的号召,相继颁布试行学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不论各地模式如何多样变化,都离不开其主旨,即通过强弱联合、以弱带强、结对共建、校际联姻等方式推行学区制。然而事实上这些模式在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1学区内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区层面的管理职权普遍不大,对学校资源调配、人事管理、活动组织的力度相对有限;学校管理组织与运行结构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与学区管理组织有效整合,政府、学区与学校之间权责关系不明确,不利于学区制的有效实施,也难以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政策执行能力。在学区制的管理实践模式中,最忌讳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与学校之间的管理权限不明确。权力界限模糊,会出现越权等不作为的现象发生,这导致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学区整体规划与良性发展。

3.2学区内资源共享力度不足

我国的学区并非由学校的需求而自发产生的,而是依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强制推动实施的,这使学区从产生之时就缺乏先天动力和积极性,成员校固守一方资源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在实际运行中,实验室、运动场地等硬件资源的共享有着较为细致的规章制度,可行性较强,而教师等人力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则存在着较大阻碍。如何让各校都派出自己的优秀教师相互交流;如何保证流入教师的待遇不受损害;怎样安排交流教师的任教年级和学科,促使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极为现实的问题。此外,知识资源、文化和精神资源共享相对较少。即使是在资源顺利共享的情况下,也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单向流动等问题。

3.3学区内优质学校资源的稀释化与薄弱学校文化的侵蚀化

优质学校的需求是更好的发展本校。但基于帮扶政策,优质学校将本校内的教师资源、生源优势、课程资源、硬件资源与政策优势等抽离一部分到薄弱学校,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教育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会导致学区内学校陷入“同分一杯羹”的制度泥淖中。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流动到薄弱学校,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达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但实际上,在优质学校让渡出优质资源的同时,会减缓了自身的发展速度,不利于优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薄弱学校的资源也会有一部分流入到优质学校且会生发新的潜在的教育资源,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无法与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相提并论,新生发的教育资源力量也十分微弱,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因此,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可避免的被稀释。与此同时,在学区内教育资源不断共享的过程中,优质学校的教育经验、文化理念及管理模式打着“帮扶结对”的名义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击着弱势学校的本土资源,对薄弱学校进行师资、课程、管理甚至文化资源的输入,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薄弱学校文化、资源的影响,导致薄弱学校会丧失本校发展特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过程中,薄弱学校原生态的文化资源被优质学校不断地侵蚀乃至占有,取而代之是新的不伦不类的榜样者的复制品。薄弱学校的“简单复制”可能会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是为了缩小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不是消除学校之间的差异。

3.4学区内学校缺乏共同办学理念

我国学区制的探索还停留在校际资源共享方面,虽然缩小了学校间的资源配置差距,但在构建学区内的共同办学理念、文化愿景、形成学校间的凝聚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学区制的实行离不开学区内的每一所学校的参与,也需要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上的高度融合,形成共同发展学区的凝聚力。增强办学凝聚力,一方面可以构建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的组织愿景,调动学区内学校参与学区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办学理念的整合可以改进薄弱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学校文化,引导薄弱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和制度创新。

3.5社区公众参与意识不高

一般来说,一项新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部分相关利益者的拥护的同时也会受到部分相关利益者的反对。更何况学区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时期,尚未完善成熟。所以在短期来说,很难改变人们的原有认知。因为毕竟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学校一度被划分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在获得政府政策支持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不公平认识。家长为给孩子未来的求学做好规划也是费劲了心思,学区房抢购的白热化在一定程度上既承认了学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又冲击了学区制取得的成效。社会力量参与学区治理的意识不高,学区制推行外力不足。学区制的推行,要想得取得预期的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离不开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可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力量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不足。这一点在部分学生家长身上变现的尤为突出,学生家长往往从自身需求出发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去哪读书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等等,而对学区制实际的改革成果及如何参与到学区治理中来却很少关心。

4.对实施学区制的建议

4.1理清学区内管理权限

设置学区管理委员会学区制从管理制度上应形成以学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现代化治理体系。首先,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可以由教育部门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各学区轮值出任、牵头学校的校长担任。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本学区政策制度的设计、发展方案的制定以及各项教育综合任务的改革推进;委员会成员则由学区内学校校长、督学、教育部门人员、学区所在社区人员、家长代表等多方共同参与构成。其次,学区管理委员会主要实行由区(县)教育部门领导,学区、社区、家庭等多主体参与的形式,达成“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治理结构模式。另外,在管理委员会中各校校长还可以组成“学区协作组”——学区管理的中枢,负责研究制定学区资源年度配置计划,进行资源运行评议等工作,并组织落实和推行学区的各项管理工作。

4.2整合本学区内各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区制的推行在注重实现硬件资源、教师资源共享等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等精神资源的建设。学校的文化等精神资源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没有文化或者缺乏文化的学校难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在学区内,不管是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均有其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也拥有个性化、特色化学校资源,在于学区内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学区管理层需要对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与资源进行适当整合,从而引领学校在多样化的目标中进行发展。为此,学区管理层要对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出本学区办学的共同理念和发展前景,引导学校逐步调整、优化本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其他各学校有机融合、共建、共生,实现学区的发展愿景。同时也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学区内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应保留各自的特色与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3建立以师资均衡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区硬件设施资源,学区课程资源的共享比较容易实现,在教师资源流动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阻力。这是因为学区制推行中就教师资源流动制度不尽完善,导致了教师参与度不高。然而师资均衡配置是学区制发展的关键,因此,学区要建立起以师资均衡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作出如下努力:首先,建立学区内师资流动的制度保障,在不改变原有教师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对学区内的教师进行统一选聘,考核、培训和奖惩等以此来提高教师对学区组织的归属感;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提拔任命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际流动。其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努力使现有教师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教师资源的校际共享。如通过观摩和分析优秀老师的教学事迹,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学区内师徒结对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建立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多种方式解决教师队伍跨校流动的困难。

4.4转变社区公众思想、积极参与

学校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它的公共性和运作架构基础也决定了其与社区的密不可分。学区与社区间健康与建设性的关系是学区制有序推进的关键要素,所以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决策与管理的互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让不同利益群体参与进来,以协商的方式表达多元主体的诉求。正确认识学区、学校、社区的不同功能和职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区、家长参与学区化办学的积极性。学区治理不能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决策,应当强化治理的多元化,可以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学区联席会议制度,让街道、学校、家长等共同参与到对学区重大事情的决策上,支持学区的建设和发展。基层公众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发现学区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隐形问题,有助于学区办学及时了解群众的教育需求,从而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同时鼓励社区群众在知情的前提下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诉求,针对学区办学有良好的建议要及时提出,做学区制改革的参与者、监督者。

参考文献

[1]陈武林,苏娜,谭美瑶.均衡发展视域下“学区制”实施的制度隐忧与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

[2]黄媛媛,柯玲.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实践模式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1).

[3]陈武林,苏娜,谭美瑶.均衡发展视域下“学区制”实施的制度隐忧与突围[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

[4]赵新亮,张彦通.学区制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与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8).

[5]左红梅.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学区制的依据及其困境与超越[J].教育导刊,2017(06).

[6]程艳霞.从捆绑式区域管理到学区制治理的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7]刘宇平.义务教育资源均衡视角下的学区制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7(01).

[8]倪娟,杨玉琴,沈健.我国义务教育学区制试行现状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03).

作者简介:芦晓菲(1993.11-),女,河南省洛阳市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区制。

论文作者:芦晓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我国学区制实施困境与对策探析论文_芦晓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