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001号员工_老罗论文

我们是001号员工_老罗论文

我们是001号员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员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darcy 王卓

      刚刚过去的锤子科技Smartisan T2发布会上,UX产品总监朱萧木被推到了台前,代替罗永浩完成了第二环节软件及操作系统的介绍——在这个靠着老罗个人魅力支撑的舞台上,他的出场让人意外,也获得了认可。

      在搜索这个人背景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他更有趣的身份,在锤子科技,朱萧木的工号是001,没错,在罗永浩宣布做手机后,他是公司招入的第一个员工。

      “iPhone是个好手机,但你在使用时有没有发现它有很多问题?你想不想要改变它?”在决定招他入伙前,罗永浩这样问朱萧木,并最终把他放在用户体验总监的位置上。结合之后老罗屡次谈到锤子手机时引以为傲的用户体验设计,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初创公司时,这是老罗第一个想要落实的岗位。

      这不是个巧合,结合几家创业公司的例子,你会发现公司对1号员工的招聘方向往往代表了公司第一步想要强化的领域:它预示着创始人当时最重视哪个方面、最需要什么人才。就像朱萧木一样,从1号员工的身上,可以看到这家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倾向。

      硅谷的那些技术公司,微软、亚马逊、Google、Facebook,无一例外地,考虑第一位员工时总是想到技术开发人员;苹果、雅虎、eBay、Uber最开始却喜欢找运营管理类的人才;而像Airbnb、Instagram这些硅谷后来的明星公司,则更偏向找个能身兼数职的早期员工,当然这并不容易,Airbnb花了3个月才找到Nick Grandy这个懂产品管理、工程管理、在线市场的多面手。

      个性相像、认同自己的价值观也是创始人在找1号员工时的考虑因素,在我们所采访的四家创业公司——追光动画、Uber中国、锤子科技和果壳网的1号员工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创始人选择这些人的原因。追光动画的创始人王微是MBA出身,因此他找到了和他一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商业意识的殷钟睿;不走寻常路的罗永浩,则完全不介意把一个建筑师拉来做手机。或许就像Pinterest的创始人Ben Silbermann说的,“我们最初招募的,就是和我们很像的人。”

      其实,在创始人和1号员工之间,不仅是前者选择了后者,大部分情况下,也是1号员工选择了它的创始人。要知道,了解一家有规模的公司的现状很容易,但和一个还未成形的公司去聊企业文化、项目前景这些内容是很空泛的——创始人自己未必知道能做成什么样——从职场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个高风险的职业选择。因此,对创始人的信任是一切的基础。这种信任可能来自于对方的个人魅力,比如朱萧木很早就是罗永浩的粉丝了;也可能来自于之前合作建立起的信任感,曾和姬十三共事的那段时间里,徐明静认为他是个靠谱的人。“我相信这个人,不管他做什么,我都会看好。”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风险投资。

      这种略带理想主义的冒险精神的确在我们所采访的1号员工身上有所体现,他们会为实现个人价值,甚至改变世界这样的使命所驱使。除此之外,他们往往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或是拥有过硬的背景,能弥补公司的某些短板。

      不过,成为1号是一回事,能跟着公司一起成长并成为核心是另一回事。假如你有机会成为1号,要想做出成绩,有些事情你得弄清楚,比如是否认同创始人和公司的风格、身为1号所担负的职责是什么、原先的工作经验是否适用于这个创业公司、所在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等。1号员工在进入公司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面临工作内容和方式的改变,遭受不小的压力,这在我们接下来的故事里并不少见:原本负责人事和行政的徐明静并不擅长财务,但果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迫使她的角色发生变化,并同时承担起公司的财务工作。

      这个角色的特殊性对1号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灵活的变通能力,要能在一家创业公司担任多个角色——这是创业公司发展初期的特点。他们还要有点冒险精神,敢于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并且作为初创公司的第一位员工,主动性、愿意学习和吸收新东西的意愿也很有必要。

      当然1号员工这个身份的诞生有其偶然性,也没必要刻意追求。从整个职业生涯看,1号员工的角色只是其中的一种经历,在接下来的四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这些1号员工做得好的地方,这个特殊角色带来的挑战和变化,最终都会成为这些人的职业优势。

      Uber中国001吴玲洁

      “1号员工并不是人人都要走的路,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吴玲洁在加入Uber之前,对创业知之甚少,更没想过去一家初创公司成为1号员工。因为大学主修公共关系专业,进入公关公司是她原本设定的职业发展。

      她对于Uber的最初印象来自纽约时尚圈的朋友。他们去参加派对或时装周时,总要精心准备着装,并选择体面的出行工具,Uber是他们常用的选择——2011年,刚进入纽约的Uber以高端豪车租赁来打开市场,这个有趣的打法让吴玲洁印象深刻。

      2013年10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应聘了Uber中国市场经理的职位。此时,刚宣布进入中国不到一个月的Uber正在搭建中国团队,而在公关公司上班的吴玲洁“想要做一些实实在在能够影响别人的事”。

      面试过程让吴玲洁对这家公司更有好感。“面试官很坦白,告诉我他们在中国几乎是零基础,需要学习很多本地化的东西,态度很诚恳。”她很快决定加入。

      刚开始的拓展工作很辛苦,尽管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基础,但Uber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仍然是个新品牌。于是吴玲洁每天给租赁公司打coldcall、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尽可能地给人介绍这个品牌。

      Uber之前已在新加坡、中国台北等亚洲城市和地区有了成熟的运营经验,内部形成了一套“铁三角”的组织架构,分别是运营、市场、协调者,这套架构如今也用在中国市场。在铁三角的另外两端还未补齐之前,吴玲洁还必须承担那两部分的工作。她几乎有一整年的时间都在兼顾客服工作,回复每位用户的反馈。“上海最早一批用户,几乎都收到过我的邮件。”

      身兼数职,意味着要同时处理多项事务。2014年2月,为了准备Uber的首次媒体见面会,吴玲洁在半个月内联系了近60家媒体、50多位合作伙伴。这种高效的工作习惯由吴玲洁开始,在团队中保持下来。“那些加入Uber3个月的员工,会觉得自己进来了1年。普通企业1周要干完的事情,在这里可能2至3天就必须得做完。”

      如今的吴玲洁依然像一个新员工一样拼,只有在大家聚起来的时候,她才会感觉到作为1号员工,她被看做是团队的元老。“1号员工并不是人人都要走的一条路,不过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你要找对企业,找对团队。”

      W=Wu Lingjie

      问:在创业团队,又是1号员工,你会有焦虑感吗?

      W:团队适不适合你,你适不适合这个团队,这是很多职场人的问题。我认为被团队肯定之后,后面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个人是不是有毅力坚持,是不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然后把该做的事情落实下去。

      问:怎样看待1号员工这个标签?

      W:1号员工有很多荣誉感,也有很多使命感和责任,这些我都在学。怎样给新员工营造一种团队的氛围,1号员工可以发挥更多力量。我很享受这个标签带来的荣誉感,也算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肯定。

      追光动画001殷钟睿

      “我更看重的是创始人这个人,而不是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2012年12月中旬,在一家小咖啡馆里听土豆网前CEO王微说要做动画电影时,殷钟睿并不非常激动。

      2011年从哈佛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殷钟睿去了麦肯锡做商业分析师,用他的话说,这是一条铺好的路,跟着走就行了。很大程度上,是眼前这位“话不多,说话并不铿锵有力,但有种平静的坚定”的创始人打动了他。朋友向他介绍这个工作机会时,他是知道王微在行业里的影响力的,不过这次见面让他对这位明星CEO多了些意外的认识——赴约之前他读了点讲动画电影的书,在表达观点时,他发现王微听得很入神。

      这太符合他对理想领导者的期待了,在麦肯锡,因为层级较低,他的意见有时不被重视。不仅如此,他发现学习曲线也慢慢变平了,“给别人做咨询,你的方案给别人后,对方做得好或不好,都和你无关。”如果能跟随一位经验丰富又愿意听取意见的创始人,去实现商业上的目标呢?这晚,他兴奋得睡不着觉。

      月底,殷钟睿就从麦肯锡离职了。2013年春节过后,他去了王微家,俩人一块商量着写商业计划、融资和招聘计划。“那时候没有太大压力,更多是期待。”

      殷钟睿是以总裁助理的身份进入追光的。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招人,对做动画电影的公司来说,制作团队至关重要。他去了趟美国,在波士顿见了当时在梦工场动画公司工作、追光现在的视效总监,后来又和王微一起去好莱坞,向那里的顾问取经,并且结识了追光现在的故事及动画总监。不过一开始找人还是不容易的。对方总会问,“我凭什么确信你能做成?”怎么说服他们,他觉得有些挑战。

      随着制作团队愈发成熟,他开始转向处理市场、商务方面这块的工作。“反正有什么新的东西,我就接上,一直等到有专业的人接手我再放开。”甚至找猎头、找烧饭的阿姨这些事,最早也是他要操心的。

      出去跟发行方谈合作时,殷钟睿有时急于把合作谈成,会答应一些不该做出的让步,“一开始觉得我们只要把合同谈成了,得到领导签字,就完事儿了。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之后要长期合作,在谈判时一定要坚持住一些公司想要的,也要了解对方的需求——王微经常这样提点他。现在他回过头来看,在作为1号员工的经历里,王微对他的影响很大,即便相比原来的工作薪水降了一半,但殷钟睿并不在乎,“反正每天吃饭都不愁,恨不得一天4顿呢。”

      初次见面时王微就跟他说过,作为初创公司最早的人,是什么都得干的。好在,尽管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殷钟睿并不觉得有太大挑战,这跟他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关。他发现王微这类成熟的创业者在考虑自己的第一位员工时,想得非常明确:“这个人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海外背景,以及基本的商业训练和职业素养。”——这和创始人本身的背景相似,王微、于洲都念过MBA,王微在创办土豆网之前在贝塔斯曼工作过,于洲也有在咨询公司、猎头公司工作的经历,同时做动画电影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很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

      直到现在殷钟睿也不觉得自己是公司元老。他很爱睡懒觉,但在追光,他说每天早上一轱辘就起来了。不过他并不建议年轻公司人,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人,去创业公司做1号员工,“还是先去大公司锻炼一下为好,创业公司对一个人的挑战比在大公司大很多,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计划性很差或者难以沟通,这些都会是很大的问题。”

      Y=Yin Zhongrui

      问:决定加入追光动画做1号员工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Y:我当时主要是评判王微这个人,而不是说他为什么想做这件事。这件事听上去是没什么问题的。我觉得他是很坚韧的人,其次,他说话很有逻辑,再者他是很好的倾听者。跟他这样有经验的人相处能学到更多东西,这是让我非常激动的。

      问:对那些犹豫是否要加入创业公司成为1号员工的职场人,你有什么建议?

      Y:我觉得你至少得认可团队或者他们要做的事,然后我认为团队更重要些,虽说这件事是否让你有激情也很重要。这两点必须让你有点睡不着觉才行。

      锤子科技001朱萧木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太多担心。即便失败了,我还年轻,没什么可失去的。”

      Z=Zhu Xiaomu

      问:你最初对老罗做手机,以及作为1号员工有没有顾虑?

      Z:没有,我不太担心。第一个是当时我不懂手机,刚开始以为挺简单,觉得挺兴奋。后来也没有必要担心,即使失败了,我还年轻。没什么可失去的。

      问:老罗对你这位1号员工的角色设定是怎样的?

      Z:做最初的产品经理,其实更像打杂的,就是把老罗的想法传达给工程师和UI设计师。老罗当时跟我说,能做到这点就不错了。

      2014年5月20日,锤子科技的第一代产品Smartisan T1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布。在随后的一组诠释工匠精神的视频中,朱萧木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那段视频里,他郑重其事地对外界说:“我是锤子科技001号员工,朱萧木。”

      朱萧木在任何场合都不介意说自己是“罗粉”,从罗永浩创办牛博网那个时候开始,朱萧木就视他为偶像,而罗永浩知道朱萧木也是在那个时期,“当时我写的一些文章被他看到过,可能觉得这人还行吧。”所以即便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建筑事务所做建筑师,朱萧木依然关注罗永浩在中国的演讲。

      2012年,觉得国外生活太过冷清的朱萧木辞职回国,打算加入罗永浩的英语培训机构,从一个英语讲师做起。“作为一个普通建筑师,你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举动去影响太多人。”而回国跟着罗永浩,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更大的意外是在他完成入职培训之后,他接到了罗永浩的电话,电话里老罗非常自信地跟朱萧木谈着自己想要做的新项目。“他想做手机,而我觉得这事比当英语老师有意思。”半个多小时的电话结束后,朱萧木就决定加入。

      锤子科技的第一间办公室,是从当时的英语培训机构里分出来的,朱萧木成了第一个到岗的人,“挺尴尬的,就我们俩人。”最开始他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工作内容,在其他成员没来的时候,他去买了各种各样的手机拿回来研究。

      之后随着工程师及UI设计师陆续到岗,老罗给他布置了工作,“你把我画的画,传达给他们。”于是没有任何手机产品经验的朱萧木成了老罗的传声筒,“刚开始就是一个打杂的,没有什么创造性,但他需要这样一个人,能领会他的意思同时能完整地转达给别人。”跟着“产品经理”老罗一段时间后,朱萧术对手机有了点感觉,他开始看书、拆解别人的App,并经常和公司懂产品的人交流。慢慢地,在传递老罗想法的同时,朱萧木会“夹带”一些自己的观点,“老罗说的大家都得做,这后面是我的几个想法。”他经常这样跟工程师及设计师说。

      有时,朱萧木的想法甚至会很荒谬,比如一次会议上,他提出要做一款全透明手机。“我说完以后大家都在笑,他们觉得我疯了。”为此罗永浩曾提醒过朱萧木,但消停了一阵,他又开始继续说自己对产品的想法。“慢慢找对了感觉,也找到了这个行业的边界。”

      团队规模的快速扩张一度让朱萧木感到吃惊,第一次意识到团队扩张是在人数达到100多人的时候,“这个我从头到尾看着长大的公司居然出现了我不认识的人,当时觉得挺震惊的。”但当公司人数从100人上升至700人时,朱萧木已经习惯了。

      人员的扩张也让朱萧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不仅需要承担用户体验设计的工作,同时他还是一个管理者。“我现在慢慢取代了老罗之前的角色,我会把我的想法告诉手下的人,然后由他们去做我以前做的事情,传达我的想法。”

      果壳网001徐明静

      “1号员工就像‘干细胞’一样,要有无限的分化潜力。”

      X=Xu Mingjing

      问:你对“1号员工”这个角色是如何理解的?

      X:优点在于可以得到老板的信任,如果你提出来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且老板觉得你是可以的,你的机会要比别人大得多。压力也是会有的,对我来讲,我会特别注意公司规范在自己身上的体现。

      问:这段经历对你的意义?

      X:成长是很快的,当然前提是老板足够信任你。你对待工作也会是另一个态度,没有闲下来的时间,你会觉得有做不完的事。

      在跟随姬十三进入果壳网之前,徐明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某个创业公司的1号员工,当时她差点儿就成了一名全职太太。尽管在这之前,她已经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了4年的总裁办助理,又在博闻网做了1年的人事和行政。

      在一次MSN闲聊中,以前博闻网的同事姬十三告诉她自己想为新公司找做行政和人事的人,当时在家已经有点闲不住的徐明静抱着找点事做的心态答应了。

      这家公司就是科学松鼠会,是姬十三的第一次创业。2009年4月,徐明静第一天到办公室时,感觉暗暗的,好像除了沙发、餐桌,也没什么东西了。在姬十三要创办果壳网时,科学松鼠会里处于全职状态的人仍然没几个,徐明静自然也接手了果壳最开始的行政工作。

      说是行政,但其实从注册公司、找烧饭阿姨,每天早上给公司开门,到发招聘启事,甚至做账、出报表这些财务方面的工作,都由她来做。然而这些繁琐的工作却是公司创立初期最先面临的问题,初创公司对于行政职位的要求,也往往是需要一个会行政、人事和财务的多面手——这样的人并不好找,“那会儿他们连公司开户都不会,弄得头疼脑热的。”

      徐明静最开始的工作就是处于什么都干的状态,“公司发展起来后,工作当然更标准化,后来的员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更专业和有针对性,和他们相比,1号员工就像‘干细胞’一样,要有无限的分化潜力。”

      没两年,果壳网开始了A轮融资,这也是徐明静在事业上的转折点。原来她压根没有想过自己是在做所谓“创业”的事,随着公司发展步入正轨,她才意识到,不可能再抱着当初过来时的心态。与姬十三建立起的信任,让她选择留下来,“老实说我当时并不是看好果壳的未来发展,我更看好姬十三做的事。”

      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果壳网最初的记账工作比较简单,财务管理也不规范,但在面临融资时,需要向投资方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为此徐明静特意向姬十三申请了一名会计,自己则跟着会计学习,把对方做的工作再学做一遍。因此尽管后来会计突然离职让徐明静差点崩溃,但之前的基础让她熬了过来。

      融资的过程让徐明静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有一家投资方问他们要现金燃烧率,当时她就懵了,她从来没听说过财务指标里有这个概念,“在负责行政和财务的阶段我觉得可以得心应手,但融资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特别有挑战。”好在姬十三总是信任她,A轮融资之后,她就把精力主要放到财务上了。

      徐明静认为1号员工进入公司时的考虑跟普通员工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做公司最需要的事情,即便一开始并不擅长,也会逼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内行。“公司白手起家时,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找的,没有人安排你到底做什么,也没有标准,你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公司的责任心和自己的上进心。”

      某种程度上,1号员工也意味着更多的压力,“公司是在发展、壮大的,如果你停止不前,是无法跟公司共同成长的,你不跟上,公司就要招新人,你头上的leader可能越来越多,你可能也不会待到现在了。”

      如今已经成为综合管理部负责人的徐明静常常忘了自己1号员工的身份,只有在偶尔加完班,看到果壳网位于郎园Vintage的办公楼上“果壳网科技有意思”这几个发光的字时,她会有些感触,当初自己看着这几个字被一点点放上去,一晃已经6年了。

标签:;  ;  ;  ;  ;  ;  ;  ;  

我们是001号员工_老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