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探讨论文_陈海军

湖南省衡东县人民医院 湖南衡阳 421400

【摘 要】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从本院急诊转运过来的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抽选58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纳入2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运转方式,实验组患者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转运时间和转运中途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在两组患者转运至普通病房时,其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转运至重症监护室、手术室、CT室的时间相比,实验组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能够节省时间,同时减少其发生的不良事件,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分级转运模式;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

大部分急诊危重症患者都需要在完成抢救和诊断后,根据身体情况来转运至其他科室,因为其病情变化较快,且病情严重、复杂,所以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在转运过程中需要移动患者,很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有研究表明,在转运途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超过50%,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引起重视[2]。为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从本院急诊转运过来的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取得良好的成果,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从本院急诊转运过来的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抽选58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纳入29例患者。实验组中16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在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4.6±3.5)岁,对照组中15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55.1±3.2)岁。本次研究获得医院管理部门和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并签署文件,通过对比其基本数据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转运方式,由1名护士和医生将氧气瓶和监护仪拿好后进行转运。实验组患者实施分级转运模式:

1、在确定患者后需要和家属沟通,告知其转运的目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转运,转运前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评估,然后在转运途中继续观察其具体情况,转运完成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将引流、管路等情况进行交接。

2、病情的分级主要通过观察其生命体征、呼吸机、循环支持情况、意识是否清醒等确定,再根据分级来确定转运人员,若为I级则需要1名护士、1名住院医生以及高级护士1名。随后确定转运所需仪器和药物,待所有物品准备就绪后通知相应的负责人员和电梯,确定到达时间,转运途中时刻注意其生命体征,发生意外应立即处理。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记录和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转运时间和转运中途发生的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转运时间和本文中一般资料的年龄信息均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在两组患者转运至普通病房时,其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转运至重症监护室、手术室、CT室的时间相比,实验组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转运所需时间对比

  

3讨论

将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目的是让其得到更好的治疗或进一步检查,尽管在转运途中可能因为多种因素而导致病情加重,增加转运的风险,为提高转运途中的安全,需要实施分级转运模式[3]。

分级转运模式首先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在已经做好病情评估后,来合理的调配转运人员和仪器、药物等,充分考虑在转运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可以在保证其转运安全的同时,将医疗资源合理的利用[4]。

此外,分级转运模式还可以缩短其转运的时间,因为可以根据病情的分级来配备人员,又能有效降低在转运途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针对病情严重或不稳定的患者,都会配备1名熟练操作抢救技术的高级护士,可以从容的应对发生的情况[5]。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在实施分级转运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转运所需时间对比,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需要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能够节省时间,同时减少其发生的不良事件,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红梅,王小琴,裴传凤,董向燕.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8,25(21):16-18.

[2]程玲,王斐.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分级转运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8):140-142.

[3]高健,华小雪,徐军.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05):257-261.

[4]蔡天文.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4):157-158.

[5]史冬雷,张红梅,高健,华小雪,贾征,侯镔芮,朱槿,胡英莉.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5):639-642.

论文作者:陈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探讨论文_陈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