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期刊与高校学报的改革方向_核心期刊论文

论核心期刊与高校学报的改革方向_核心期刊论文

也谈核心期刊与高校学报的改革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也谈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方向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2(2001)02-0121-0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现行学报办刊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弊端已日益凸现;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条件,对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学报同仁的共识。对于如何改革现行的高校学报办刊模式,就目前学界的观点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实行联合办刊、专业化改革;[1]维持学报模式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2]将现有以学术交流为特点的学报改为以科技信息及科研专题报道为特点的新型“学报”。[3]而在这三种改革模式中,又以第一种模式最能得到同仁们的认同。

在大家所列举的联合办刊、专业化改革模式的理由中,许多人都提到了“核心期刊”,认为要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就要实行联合办刊、专业化改革,似乎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成了我们衡量学报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尺。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有可商榷之处的。

一、高校学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入核心期刊吗?

在呼唤学报改革的浪潮中,有一种很响的呼声,就是高校学报为了进入核心期刊,就必须进行专业化改革,即要改变现有学报的综合性面目,代之以志科性学报。“普通综合性高校学报在考虑摆脱困境、力争进入核心期刊行列之时”,就“要走专科性单科化学报的发展道路”;“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就决定了每家期刊的命运”。[4]在这里,将核心期刊对高校学报发展方向的决定作用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令人匪夷所思。

中国高校学报“综合性”、“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形成、发展以至稳定过程。“综合性”是中国高校学报一开始就表露出的一个特点,“一校一刊”大致形成于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办刊模式的弊病虽然已经显露但尚不突出,以至于1986年顾晓鸣和华亮等提出以“问题导向”模式代替“大拼盘”模式时,[5]学报界的反响并不强烈。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办刊模式的弊病日益表现出来,大体而言,表现为量多质低、检索不便、作者中心与读者的缺位、订户少、直接经济效益低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改革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高校学报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将上述弊端革除掉,在建立淘汰机制的基础上优化学报结构,实现高校学报“从以规模数量为主向以优质高效为主”的阶段性转移,以更好地让高校学报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更好地扶植学术新人。而进入核心期刊只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它远不是主要手段,更不是目的。因为,学报实行专业化改革进而使其进入核心期刊的可能性增大,只是解决了目前学报现行办刊模式中弊端的一部分,它远不能完全解决甚至大部分解决目前学报存在的问题,如专业化改革之后仍不能解决目前困扰学报事业发展的量多质低这一根本弊端。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化管理机制,而只是将原先存在的综合性学报按各校的学术优势重组为几家专业性强的学报,对于改变目前学报界的现状基本上无什么意义。所以将进入核心期刊作为学报改革的目的是不适当的,是对学报改革目的表面化和简单化的理解。

至于说“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就决定了每家期刊的命运”,就更有失偏颇。我们知道,“核心期刊”最早是图书馆学界的一个概念,是为便于订购期刊而由图书馆学研究者提出的。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则是在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后。如果说“能否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就决定了每家刊物的命运”这一立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在1992年之前,中国大学学报的生存与发展就是无目的的,因为“决定了每家期刊的命运”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尚未出版,这岂不是荒唐?如果真的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学术期刊整顿的依据,而将那些未进入核心期刊的刊物停办,那么,核心期刊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关于核心期刊的三个悖论

如果将核心期刊当做质量高的期刊,将进入核心期刊看做是高校学报的追求目标,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悖论。

第一,原先综合性的学报经过不同学科的分类组合之后会产生高质量的学报吗?在人们心目中,能够入选核心期刊自然就意味着学报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所以核心期刊也被称为重点期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核心期刊似乎就具有了得到学界公认的高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现有的学报全部改为专业刊物后,进入核心期刊的比例加大,也就意味着目前这些学报经过不同学科的组合(而不是依照文章质量进行重新组合)后,就产生了若干家质量高的学报,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同样一篇文章因为发在综合性的学报上质量就低,发到专业化后的学报上质量就高,这又有多少人能够相信呢?

第二,主张学报专业化改革的同仁也承认,评估核心期刊的方法和考察评估所运用的理论原则都不利于综合性期刊。可见,在选定核心期刊时,综合性期刊处于不利和不公正的地位。换句话说,也就是承认入选核心期刊的学报在质量上并不是最高的,只是因为入选的标准有利于专业性学报才使得它们能够入选。显然,要想使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评估期刊质量的作用,就要改变其选定方法及原则,而不能变革综合性学报去适应其不科学的选定方法,否则,核心期刊就不能作为评估学报质量高低的尺度而存在。核心期刊存在的意义只在于选出了发表某学科成果较多的期刊,以利馆藏和读者查阅。它的存在不应以否定非核心期刊上也发表有这一学科高质量的成果为前提。

第三,核心期刊是动态性的,不是固定性的,这样就产生了关于核心期刊的第三个悖论:即促使某刊进入核心期刊的论文并未获得高质量的认可,而使某刊退出核心期刊的论文却享受到高质量的待遇。核心期刊的评定是依据以前所载的文章来进行的,而不是依据现在的刊物水平,这样,你现在发在某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怎么能说质量高呢?而如果下一版的核心期刊中没有这一刊物的名称,在丢失掉“核心期刊”称号的因素中或多或少地与你现在发表的这篇文章有关,而你却在前人栽下的树下乘凉过后留给后人一堆垃圾,这公平吗?况且核心期刊的评定是基于全部论文构成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而在刊物所载的论文中,质量毫无疑问是存在差异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不可能篇篇都优秀。

三、核心期刊值得被人们奉为“圭臬”吗?

据“核心期刊”的研制者称,核心期刊是通过初选(初选指标为:被索量统计;被摘量统计;被引量统计;载文量统计;被摘率统计;影响因子),综合筛选(运用模糊数学的矩阵分析,加权平均及专家评审)研制而成的,似乎运用上述一些科学方法运算得出的结果就该是权威的了。

其实,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貌似科学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着颇多的不严谨之处。就已出版的三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讲,基本常识之类的错误都避免不了,甚至可以说俯拾皆是:

在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出版类核心期刊的刊名竟有被搞错的:《科技与出版》被错为《科技出版》;同一单位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同一页中的标注却大相径庭,如一处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一处是“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且不说一本书中简称和全称的标注要一致,后者显然又漏掉了“著作”二字。在第二版中,《社会主义研究》共在四处出现,其出版单位竟分别被写作“华中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本刊编辑部”和“华中师范大学”。在第三版中,一家刚刚在1999年公开发行的刊物竟被列为核心期刊。据我们了解,确定第三版核心期刊的基本数据在1999年春季即宣告结束,而依据我国的出版法规,公开发行的期刊不能转摘内部发行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见该刊在1999年前的被转载率应为零,这样的期刊能进入核心期刊真是匪夷所思。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核心期刊的研制者在确定该刊为核心期刊之前,连这本刊物都未曾见过。

以上数例只是笔者在本人的研究领域和地理区域内涉及到的情况。类似的情况肯定还有很多。[6]当然,我们在这里指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失误是以肯定其积极作用为前提的。我们的用意在于,这么一本瑕瑜互见的书作为图书馆藏书建设、科研工作查找资料和期刊编辑工作者的参考是很有意义的,但要将其人为地拔高为指导高校学报改革的罗盘则是不恰当的。

目前对核心期刊地位不适当的拔高与学校界的浮躁情绪是密切相关的。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存在着一股以刊物级别来衡量论文质量的不良风气,最后新闻出版署、原国家科委专门下文对这种做法进行解释,认为学术刊物并无一级刊物和二级刊物的提法。他们对国内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刊物只划分为中央刊物和地方刊物,中央刊物和地方刊物的划分,并不等于给刊物本身定规模,刊物质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它是中央刊物还是地方刊物。中央刊物和地方刊物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刊物本身有无权威性,需看其工作人员的素质、刊物质量的高低而定,不是靠谁来划定的。至于把论文的质量与发表论文的刊物质量完全等同,也不尽科学。论文质量高低只能由它在学术领域内所占地位而定,而与刊物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这无疑使那些想使学术成果评价简单化的人们在衡量学术论文水平时失去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标尺。

失去了这样一个标尺,要评比文章的优劣就失去了依据。成立一个评委会?评委们一方面不可能是全才,甚至不是本专业的权威,无法就论文的水平高低发表意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评委们又不可能安下心来仔细审读每一篇文章,于是就迫切需要另一个标尺。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出版又恰逢其时,自然也就充当了人们心目中的另一个标尺。这无疑又是十年前以“刊物级别”来定学术论文质量的翻版。

四、客观地看待核心期刊对高校学报改革的影响

谁都必须承认,综合性学报进不了核心期刊并不是因为其质量低劣,症结在于其综合性,所以一些论者认为,为了进入核心期刊就要进行学报的专业化改革。问题是,学报进行专业化改革以后就能进入核心期刊吗?同时,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要高质量的综合性学报还是要低质量的专业性学报。

第一,“核心期刊”的研制,其目的在于为图书馆订购期刊和读者查阅资料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而如今,它却异化为人们心目中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尺,这恐怕是包括“核心期刊”研制者本人在内的人们所始料未及的!事实上,它也不能成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尺。众所周知,评价一本刊物的整体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术期刊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而“核心期刊”的研制则主要依据的是业务标准和某一专业领域的载文量。且不说载文量与业务标准之间没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单就业务标准来说,也不是全面的业务标准,而是相对于某一专业的业务标准。可见,“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与优秀期刊的评比过程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将进入“核心期刊”作为高校学报专业化的目标是缺乏说服力的。

第二,目前一些质量远远不如综合性学报的专业期刊之所以能进入核心期刊,是因为大批的综合性学报的存在,如果作为分母的这些学报都变成了专业性刊物,自然就不存在专业性刊物容易进入核心期刊的问题了。同时,即使现在大批综合性大学学报存在,尚有许多专业刊物进不了核心期刊。如被认为因为“专”而被列为核心期刊的《图书发行研究》,其第一版是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到第二版就不是。

第三,我们认为,高校学报联合办刊、专业化改革是以牺牲原来学报的一系列功能为代价的。且不说这样做代价是否过高,如果将进入核心期刊定作学报改革的方向,而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使得学报在专业化改革后并未进入核心期刊,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局,那时的专业化学报的处境无疑会比现在更尴尬。这恐怕是主张学报专业化改革的同仁也不愿看到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0-11-01

标签:;  

论核心期刊与高校学报的改革方向_核心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