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沉重要求_标准煤论文

经济: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沉重要求_标准煤论文

节约: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沉重呼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约论文,沉重论文,环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旧的消费观念逐渐褪色、新的消费理念日益闪现时尚魅力的时候,“节约”二字在2005年春天卷土重来,成为点击率最高的流行词汇之一。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关于“节约”的论述,在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

6月2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重点》,之后召开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并发出《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近期工作重点。

6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舆论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为什么,几乎为日渐富裕的国人摒弃和淡忘的“节约”二字,突然如此“高大”、如此有“魅力”?节约有什么新理念?节约型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节约,是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三重需要。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资源,正在危险地承担着有史以来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如不厉行节约,能源和资源就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可持续发展将会突然中断,中华民族的复兴步伐将会戛然而止。

也许我们听惯了“地大物博”的神话,却忽视了“人口众多”的现实。事实上,“人口众多、资源稀缺”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2003年以来,生活日益富裕的人们已经通过电力供应,切实地感受到了能源的紧张。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2004年电荒席卷了国内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至3000万千瓦。国电网按照各主要电网电力电量平衡结果,预计2005年全国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

水资源匮乏的状态也不容忽视。我国共有660座城市,其中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元人民币。

最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都在250亿到300亿吨之间,使33亿亩的土地收成受影响。影响粮食产量大约在250亿到300亿公斤,按每公斤0.6元计算,每年也有150亿元的损失。

为什么这些年频繁出现“水荒”、“电荒”和“油荒”?就是因为资源稀缺!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从总量上看,中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科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指出,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只适合供养4.5亿人;现有的土地资源,只适合供养10亿人;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资源,也只适合负载11.5亿人。

虽然能源资源如此稀缺,可我们的消耗一点都不含糊。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据有关测算,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三倍。

另据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披露,中国能源需求量在2000年至2004年间的增长占世界总增长的40%。《BP世界能源统计2005》的数据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13.6%。中国不仅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更主要的是矿业的动向,尤其是对能源和某些主要金属矿产的需求量已成为影响世界市场的关键因素,使得世界越来越将能源话题聚焦在中国和亚太地区。

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中国在2020年需要能源33亿吨标准煤以上,而按专家的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因此,我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专家测算,21世纪初期我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有甚者,我国资源的惊人短缺偏偏又与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现在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按美元计算,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据经济网披露,中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16.8%,日本的10.3%。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我国八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八个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效的73%;我国的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率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至3倍。

高消耗带来的恶果,除相形见绌的低效益之外,还有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的高污染。今年两会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竟位居第133位。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世界第二位,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世界第一。酸雨区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已大大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我国在区域和流域范围(特别是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已经出现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互相作用的格局,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都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到2020年,人口、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将是现在的4~5倍。这是个多么可怕的状况!

而要避免这可怕的一幕变为现实,要求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环境质量要比现在明显地改善,则平均GDP的环境影响要减少到现在的1/10,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8~10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节约,只有节约!按节能降耗的方针开展生产和生活。否则,资源告罄,生灵涂炭,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还想什么民族复兴!

节约,不是传统的“节衣缩食”,不是鼓励不消费或少消费。21世纪的节约理念,是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应念物力维艰!”千百年来,“节衣缩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约理念。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会节约的人才是会过日子的人。可是,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资丰富了,人们奔小康了,为什么重提节约?

应该申明的是,21世纪的节约理念,不是鼓励过紧日子,而是要求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社会。

可是,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面临的任务却出乎意料的艰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要把这多用的2.3亿吨标准煤节约下来,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2002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14吨标准煤/人,而世界平均值为2.1吨标准煤/人,美国为11.7吨标准煤/人,OECD国家为6.8吨标准煤/人。

节约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是别无选择。况且,高能耗和低能效的国际对比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中国的能源资源有着巨大的节约空间。

历史的经验还令人鼓舞地告诉我们,中国人有节能的能力。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节能的难度是对我们的强硬挑战,但节能的空间和历史的经验应该点起我们激情的火焰。我们应该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明灯,以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时代和未来的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身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伟大征程。

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做出了权威的回答。

他指出,要做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一是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二是要加快建立能源资源技术支持体系,加大国家对能源资源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紧研究开发影响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三是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四是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五是要建设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实行能源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促进建立市场化的能源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六是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明确能源资源需求总量和能源资源效率的控制目标,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七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实施有关法律,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八是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7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敲定了今明两年的节约重点。

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进今明两年的节约工作,《通知》还明确了五个方面的节约重点: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城市节水工作;推进农业节水;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

蓝图已经绘就,方向已经指明。可以预见,席卷全国的节约风暴将会持续地刮下去,而且会越来越猛烈!

上世纪最后的20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到202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将下降到1.54吨标准煤,形成的节能能力为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同期规划新增能源生产总量的111%,我国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相信,有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的率先垂范,有了全国人民和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能把用能增长再次控制在翻一番之内。

节约,已经不再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而是事关资源、环境、发展的大事。也就是说,节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道德范畴,而成为了节约型社会的行为规范。国家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措施,保证节约行为的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

你有钱也不能浪费资源,正如你有钱也不能破坏环境一样,因为节约不再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事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大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转变观念,以严肃、科学、自律的态度来对待“节约”。

6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构建节约型社会应成为“十一五”规划重要任务。这是节约制度化的重要信号。

7月下旬,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将《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发给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委和相关协会。

该《分工》明确指出,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并将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在价格政策方面,我国将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在财税政策方面,《分工》明确将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

除制度化之外,种种信息表明,“节约”还将实施标准化。《分工》明确表示,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和实施力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完善村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

最有力的保障来自法律。2月28日,我国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6月2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重点》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包括: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加强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

当然,再好的规划、制度和法律,不能贯彻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所以,政府的率先垂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悉,北京市已着手制订市级政府机关节能、节水目标及措施,要求公务人员从小事做起,力争全年节能8%以上。同时,选定10家政府机关作为试点单位,组织专家开展能耗诊断,进行技术改造,并通过试点为政府机构实行能耗、水耗定额管理提供经验。

上海相关部门正联合上海市节能服务中心,对人民大厦以及17个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进行用能设备诊断,包括水、电、煤气、风机、锅炉等。预计整个诊断评估将于今年10月前完成并形成“诊断报告”。专家将根据政府机构在不同季节的不同能耗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整改措施,最终通过科学管理、科技进步,使政府机构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必将成为21世纪国人的行为规范,促进“节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一批又一批的节约型政府、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乃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迅速绽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华大地!

标签:;  ;  ;  ;  ;  ;  ;  ;  ;  

经济: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沉重要求_标准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