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溯源与生态理念倡导下的小学景观设计——以镇江长山小学景观设计为例论文_陈胜龙

江苏省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文化是场地赋予景观场所的灵魂,本文在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以促进儿童素质教育为目的,突出地域及校园文化精髓,通过海绵基础的营造,为校园提供更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本案根据儿童发展特点,尊重地域文化格调,贯彻锐意创新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打造一个现代化、情境化、人性化、社会化的可持续发展与高品位的小学校园环境。

关键词:小学景观;文化;生态;情景校园;海绵设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当的十九大强调了文化对国脉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直观文化建设,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发育特点更加需要环境情境营造,寓教于乐,从学校的建筑环境、教学设施、景观小品设置、植物种植等,共筑长山小学崭新的环境,为孩童提供一个与环境交互过程中身心和谐发展。

本案为小学校园景观设计,首先针对小学生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查阅现代小学景观设计先进理念;其次回归地块本身,立足镇江山水城市文化,在其山水格局背景下,分析场地建筑组团及建筑布局,汇总出场地景观设计语言及设计理念;最后在景观构架基础上融入海绵设施具体做法形成本案的技术路线。

一.项目背景

镇江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名城,是江南水乡的起点,滨江山水花园城市是镇江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

长山小学位于南徐新区,位于凤凰山路与御桥港路交叉口东南侧地块,紧邻御侨港路,占地67亩,由36班小学,9班初中组成。

二.建筑风格对景观设计的引导

建筑风格为中式围合建筑,屋顶为灰色两坡顶,外墙采用乳白色石材,营造中式建筑厚重、品味、细腻的建筑格调。

中式庭院的建筑风格映衬了镇江山水城市的轻灵、厚重,格调与整座城市协调、统一。本案中式四合院式的建筑风貌让笔者联想到古代私塾严谨教学、中式国学,从建筑风格中我们开始酝酿景观的设计元素与思路,“书香门第——在国学中成长”成为对未来长山小学的描述与展现。

三.对本项目的思考

4.1根据儿童发育特点,打造言传身教景观

如何建设地面景观文化不仅仅是对学校整体景观文化的有效补充,也是解决小学校园面积小的问题,这是对校区景观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4.2尊重地域文化格调,创办文化绿色校园

景观设计首先尊重地域文化所在大环境,尊重建筑设计中式庭院格调,融合文化景观与绿色生态环境,打造尊重自然、尊重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

4.3贯彻锐意创新理念,打造创意情境校园

长山小学以“情景教学”、“素质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将教育思想自然、巧妙的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创意展示空间、自由交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与开发活动空间,为师生打造亲切宜人、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4.4倡导以人为本设计,定制益智互动环境。

本次校园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及生理需求,融入现在先进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念,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鼓励并引导孩子们爱玩、爱闹、好奇的天性,同时在满足功能实用型设计中培养孩子求学、好问、动手、创新以及团队精神。

四.设计主题——书香门第 在国学中成长

由镇江山水文化城市及场地中式建筑布局,我们联想到城市背景、地域文化与项目本身气质的契合之处,由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文人之宝与文化内涵演化成长山小学景观元素,由国学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兼顾慧,构成六大庭院的主题名字,通过景观手法的拟物化使身临其境的学童们感受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以五常之规范为园林景观之魂,以文房四宝之要素为景观点睛之笔,另外通过富有气质的植物品种的定位来凸显和传递每个庭院的精神灵魂。最终形成“书香门第,在国学中成长”的设计主题(见图1-1;图1-2)。

设计主题:书香门第 在国学中成长(图1-1);来源:作者自绘设计主题:书香门第 在国学中成长(图1-2);来源:作者自绘

五.设计详解

设计延续镇江山水文化,合理布局与营造场地,引入书香门第文化要素,再塑校园国学文化氛围,将景观设计结构组织为“一核、一环、两轴、六园、两区、多点”。其中一核为小学主入口;一环为外围生态环;两轴分别为纵贯场地东西的历史文化轴和纵贯场地南北的运动生态轴;六园分别为:仁园、义园、礼园、智园、信园、智园。合理组织场地交通系统,梳理市政主干道、次干道与场地的关系,根据建筑出入口设置及场地内道路组织系统明确道路等级,形成流线明确,交通合理的道路系统。另外,本次景观设计以情景式教育理念为指引,在功能空间中融入情境教育的文化与立意,再塑孩童教育场地,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

5.1主入口核心区

校园主入口位于基地西侧,紧邻御桥港路,主入口广场作为校园的功能性场地其入口前广场采用整齐稳重的铺装,进入校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知墨广场,广场根据建筑样式成方正构图,两边建筑通过附属绿地、榉树树阵到中心广场过渡,中心广场正中为疏林草地,为点睛之笔。

5.2次入口景观区

次入口位于基地东侧,紧邻规划道路。次入口以交通组织为主,简约处理。次入口与市政道路通过次入口广场衔接,次入口设置门卫房,其背后通过密植植物作为背景林,次入口北侧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满足师生停车需求。

5.3庭院模块

仁园、义园、礼园、智园、信园、慧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范本,通过文化精髓的挖挖掘与礼仪品质的提炼融入到小学校园景观中,寄望于学子努力学习,将知识财富载入头脑中,为建设国家、创建美好生活做准备。

在植物设计方面,在“绿色生态、文化意境”的原则下,营造整个校园的绿化植物景观,合理搭配乔灌草。植物选择上,首先考虑安全性,以无刺、无毒为首要前提,同时满足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5:3的比例搭配,尽可能多的增加色叶植物、开花植物、芳香植物,在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以期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创造可参与的校园植物景观。

铺装设计中注重海绵城市渗透理论的应用,设施类如座椅、垃圾桶、宣传栏、标识等注重小学生人体工程学尺寸的模数,注重色彩对视觉感官的影响。

六、结语

小学校园景观要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本案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打造一处以文化为主导,以使用为基础的新时代学府。

参考文献:

[1]蒋继江. 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观初探[J]. 中华建设,2008,(05)

[2] 欧祥, 胡纹. 对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探讨——重庆八中校园景观改造设计有感[J]. 重庆建筑, 2003,(02)

[3]王成义,张兆欣,李文娟. 中小学校园绿化设计理念及植物应用[J]. 中国园艺文摘,2011,(04)

论文作者:陈胜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基于文化溯源与生态理念倡导下的小学景观设计——以镇江长山小学景观设计为例论文_陈胜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