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社会学体系构建研究_社会学论文

建立中国环境社会学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社会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过程,以及社会对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的适应和反应,分析社会结构和运行、社会文化和体制、社会变迁等社会要素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社会各要素的影响,从而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的建设。

一、建立中国环境社会学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中国环境社会学体系的必要性

1.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治理“三废”等环境保护措施,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确定了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战略思想,但环境的总体形势仍然不断恶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当前中国环境问题面临着历史上不曾遇到的复杂和严峻局面,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乃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2.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滞后

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不够。环境科学本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很显然这些任务也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需要社会科学的加入才能完成。相对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而产生出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等分支学科相比,环境社会学学科几乎是空白。这主要是我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实质认识不足,也是社会学学者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以及保护环境的社会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不重视社会学对环境问题的研究。

第二,关于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社会学方面贡献较少。自从自然科学家首先开展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之后,环境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单纯的自然科学领域之内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方法,在局部范围内可能会解决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对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环境系统来讲,却是不够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人们开始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问题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失衡的表现。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途径不应该是单纯某一方面的研究。单纯依靠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方法已经难以解决和控制环境问题。社会科学,特别是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也应承担起这个重任,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途径,这不仅是新时期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也是社会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一个要求。

3.中国尚未形成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

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和理解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学者开始了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状况是:1)研究者甚少,特别是专业研究环境社会学者几乎没有,更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学术团队。2)环境科学和社会学期刊上关于环境社会学的文章很少,而且其中多是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的介绍,或者仅仅限于环境社会学某一侧面的论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3)以环境社会学命名的教材或相关专著很难寻觅。4)在所调查的许多高校中,社会学硕士研究生都没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只有很少的高校在相关的研究生的课程中开设了环境社会学课程,如长安大学等。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环境社会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对于中国社会学、环境科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加强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由于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环境社会学几乎属于空白学科,因此,进行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更应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

1.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完善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社会学应是社会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社会学,应加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关系的研究,这样社会学才是完整的。而环境社会学的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关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各要素之关系的理论等等,将对社会学理论的完善、学科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环境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产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意义和价值也日益显现。近些年来,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也开始重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所以加快中国在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填补中国社会学学科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丰富中国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同时,这一综合性交叉学科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空白领域需要补充,环境社会学就是其中之一。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会与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一同为环境问题的治理与控制这一环境科学永恒的主题服务。

附图

图1 环境科学体系

(3)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推动了科学综合整体化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因此,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实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从而推动科学的整体化研究。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有利于改变各个学科都是从本学科的角度探讨研究环境问题的状况。

2.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社会问题。世界各国在努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保护在自然学科领域受到限制的时候,寻求社会原因及社会解决途径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这必然促进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2)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人类对自然环境所进行的活动和行为按照类型学的观点,大致分为“环境自然行为”和“环境社会行为”,前者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所进行的,能直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后者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所进行的,其影响可能是间接的,但却是深远的。环境社会学向人们提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的指导方案,如环境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的实施、环境文化的建构等。

(3)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时期,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为政府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为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环境社会学将有效的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等。

3.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门学科所处的学科地位一方面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另一方面也与该学科受重视的程度以及研究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环境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因为其研究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研究方法多是采用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环境社会学也是环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为环境社会学与环境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作为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社会学,应当积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开展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加快发展环境社会学这样一个既符合社会需求、本身又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分支领域。

而传统社会学,一直以来是以人类为中心而展开研究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对于社会学的现代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发展环境社会学,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弥补传统社会学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的不足,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中国环境社会学还没有得到与其相应的学科地位。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实践的需要,还是从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亟需提高。

二、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

(一)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前提,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

1.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的理论是环境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基础之一。环境社会学要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各种环境问题,用社会学的观点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和发展的协调性,关注社会各方面要素与各种环境变迁、环境问题等之间的互动关系。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社会学紧密相关,处处渗透着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诸如社会运行、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组织与群体等理论在环境社会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2.环境科学理论

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环境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基础之一。正是环境出现了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从而产生了环境科学。因此,环境科学理论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源泉。环境科学对环境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尤其是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和阐释,成为环境社会学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形成机制和社会解决途径等社会学方面研究的坚实基础。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了接受和认同。可持续发展理论鼓励经济增长,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标志,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其目标,其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和宗旨是一致的。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4.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应用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

1.环境社会学关注的理论问题

环境社会学最关注的理论问题是:1)何谓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社会机制和社会过程是什么样的。2)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等。3)人类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反应及其效果,以及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或社会解决途径是怎么样的。

这些问题虽然不能涵盖环境社会学理论的全部,但却贯穿于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始终,在当今环境社会学发展尚未成熟的时候,尤其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2.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目标

那么,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目标是什么呢?目前我们认为,这个目标不应当是建立包罗万象的、解释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大理论。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应当朝着“中层理论”(theory of middle range)的方向努力比较合适。中层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K.Merton)提出的。默顿认为:“本理论一贯认为,社会学理论这个术语,指的是能够得出经验的一致性的互相关联的一系列命题。即中层理论是介于日常研究里很丰富的小型却必需的工作假设与用于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切可观察并包括全体的系统性理论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理论”(Merton,1967)。中层理论抽象程度低,与经验世界的距离较近,概括的现象也有限,有利于保持概念的清晰和操作性。因此在社会学领域里,它常常被用来指导经验的研究,这是目前建构环境社会学理论最有益的方式。目前环境社会学的焦点应指向中层理论的社会学理论。当然,中层理论的分析只局限于社会现象的某一侧面,而环境社会学的目的却不仅仅限于此,它要通过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来解释和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虽然这个时代不是现在。因此,最终环境社会学应该是在各个中层理论的积累之上,建立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综合性宏观理论。我们认为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阶梯如图2所示。

附图

图2 环境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阶梯

类型学将学科理论分为三种,环境社会学的理论也是如此: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所谓的微观理论(experience studies)是一些现实的关系模式,对于环境社会学来说,是对可经验到的具体环境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和阐释;中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即中层理论,对于环境社会学来说,是对环境问题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以及环境问题的社会解决途径的研究;宏观理论(general theory)是用抽象的原理去解释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关系,环境社会学正是要从微观理论出发不断发展其理论。

三、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也有人开始关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但大都是介绍国外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少数研究者欲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研究,但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或浅尝辄止,或分散零乱,没有对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做出系统完整的描述,因此,目前中国环境社会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科学而独特的学科体系。

(一)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国外环境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但就其研究主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法和不同研究宗旨的研究者们都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不在于其研究领域的宽窄和涉及内容的多少,也不在于研究者持何种价值观,而在于确定适当统一的研究主题才能促进其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水平还很低的阶段,更应首先确定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那么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我们认为当前环境社会学主题应当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需要指出的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重要的基础,但不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因此,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应当围绕“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解决途径”来进行。

(二)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领域与任务

1.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环境—社会系统;狭义来说,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问题。

环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庞大系统,前三者为其基本组成部分,生物子系统是在这三者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子系统。人类是生物子系统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人类主观活动的负面影响,环境系统中产生了突出的不良现象,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危及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威胁到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

社会系统是在环境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环境系统是社会系统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结构和运行、社会文化和体制、社会变迁等要素。环境社会学更为关注社会系统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关环境的各项社会行为,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环境运动等。

环境—社会系统是由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的,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制约过程中逐步耦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在人类行为波及的范围内,不仅包括社会系统,而且包括环境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才有了环境社会学研究永恒的对象,同时也是最高的宗旨,即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环境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具体表现在环境是社会的基础和制约条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过去一直被忽视,环境也仅仅被认为是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能源等的载体。直到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正视环境与社会之关系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

2.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有两个层面:

(1)理论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环境、环境问题对社会各要素的制约和作用。主要有:人类社会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结构、分层等社会要素与环境,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分析,环境价值,环境容量,环境运动和环境意识研究,全球环境变迁,环境问题中的社会关系(如环境公平、环境歧视等),人口与环境等。

(2)实践层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问题的社会解决途径;二是环境保护的社会方法。主要有:具体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等)、群体、个人的环境行为及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环境教育与环境文化的形成与社会传播,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城市化、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环境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等。

随着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其部分研究领域将不断得到强化,一些新的领域将不断得以拓展,并最终形成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

3.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环境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全面认识环境与社会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更大进步,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等因素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因此,环境社会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在全面分析环境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两者的矛盾,寻求实现环境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最佳方案。

(三)环境社会学的性质和特点

1.环境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环境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统一的研究趋势,反映了对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采用的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思想。环境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但它不是一般的微观应用,而是根据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并将这两种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组成的“生态复合体”这一整体中,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社会学的特点

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

(1)整体性:社会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环境社会学也充分体现了内在联系、整体决定着各个部分、各个部分在动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性质。同时,环境社会学的整体性更是由环境—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决定的。环境社会学必须从环境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即从环境与社会的全局出发,才能揭示环境社会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综合性: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环境社会学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环境社会学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这就要求环境社会学应该集中研究环境与社会在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形成的综合关系,而不是研究单纯的环境问题或单纯的社会问题。环境社会学在研究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以及解决途径的时候,总是要联系多种有关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加以考察。例如,在研究某一地区的公害事件时,既要研究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也要考察这一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环境社会学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关系进行跨学料的综合研究。

(3)应用性:环境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从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正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化,才会出现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才会产生和发展环境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发展之后,又将在人类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上发挥指导意义。环境社会学是一门应用社会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它着眼于全球与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为遏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状况提供社会学理论依据与指导,所以环境社会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四)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的体系,这一体系中包括众多的内容,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之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第一层次,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第二层次,关于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层次,关于具体的技术方法。

1.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般认为,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哲学。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环境社会学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是规范环境社会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相结合

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是社会研究中两种基本的、常用的方法论。环境社会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在环境社会学中的应用是不相互排斥的,可以结合使用的。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理论,在分析和研究环境与社会各种现象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历史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是非常重要的。

(2)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系统分析的哲学基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环境社会学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它同其他一般系统一样,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因此,系统分析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系统分析固然重要,但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来说,个案研究也是不可缺的。在个案研究中,若有错误,很容易发现和修正,但在系统的讨论中,发现和修正错误却是很困难的。就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而言,避开具体的环境问题(如某国某地的环境问题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所引起的环境变化等)不谈,而只谈及全球环境或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关系等,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指对环境与社会之关系进行社会学研究时所采用的分析模式,主要包括:结构分析、角色分析、制度分析、比较分析等。

结构分析是对社会要素的框架分析,通过这个分析来把握它们的整体功能。结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对社会整体的结构分析和对组织结构的分析。就社会整体的结构分析而言,环境社会学强调通过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特定关系,来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模式,并以此说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受到特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对于组织结构的分析则侧重于环境问题本身,说明环境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社会运动系统。

角色分析是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相关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具体分析。在环境问题产生、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社会人群根据其对环境问题的影响类别,也占据了不同的角色地位,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为此,环境社会学就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行为,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规范,鼓励、引导大众参与环境保护。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协调由环境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减少冲突,保证社会良性发展。这方面的分析包括环境问题中的角色结构和角色期待,环境保护中不同角色的产生、繁衍、社会化,角色关系、角色冲突,对角色行为的调整等方面。

制度分析是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的分析。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控制、调整、干预人们行为的手段,而社会制度则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对制度的分析研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实体研究和抽象研究。实体研究是通过某一类别的社会群体来认识与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相关的社会制度;而抽象研究则通过分析此类社会制度来透视人们在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中的角色关系。它们分别体现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第二,显功能分析和潜功能分析。显功能是与人们的直接目的有关的、被人们明确认识到的制度化行动的结果及其意义,潜功能恰与之相反。例如,某一地区为了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加大了环保投入,建立了相关制度,这本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改善,但由此也带来了该地区社会经济、政治、人文文化等方面的提高,这就表现出环境保护的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区别。第三,正功能和负功能分析。正功能指的是一项制度在实行后增强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能力,促进了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协调和稳定,负功能恰与之相反。具体分析环境活动中有关制度的不同性质功能,保护和发展正功能,改革和消除负功能,应是环境社会学中制度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

比较分析是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两个以上分析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例如在环境社会学研究中,比较分析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对环境活动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差异性和社会效果;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环境活动的变化;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环境社会学发展的历程等。通过比较分析,取长补短,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

(1)环境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调查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中国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公众环境意识等方面做了多次调查,就是综合采用了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方法,取得了丰富的资料。

(2)环境社会学的实地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日本环境社会学所开展的公害研究,在使用实地研究方法上,历来有着优秀的传统。以饭岛伸子和福武直为代表的日本环境社会学家更是对实地研究方法情有独钟,他们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3)环境社会学的文献研究方法

与前述两者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文献研究方法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间接观察,从档案、报刊、文件、官方统计资料、历史记录等文献中间获取资料,并进行研究的方法。

(4)环境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环境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指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技术,汇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数据资料的方法。被世人所熟知的《增长的极限》,其部分结果正是罗马俱乐部通过计算机分析得到的。

(五)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作为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所决定的。正如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尚不完善的情况一样,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也还没有确切和固定的范畴,研究内容在不断调整、更新、丰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这也正是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发展尚不成熟的表现。鉴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当前研究水平,我们提出环境社会学的十大研究内容: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组织、群体;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基本建设与环境保护。

(六)环境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科学本身是内在的整体,任何学科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环境社会学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环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如与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社会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城乡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这里简要论述环境社会学与社会学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关系。

环境社会学与城乡社会学的关系。城乡社会学是城市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合称,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而农村社会学则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及发展规律的分支学科。城乡社会学也将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之一,但它们关注局部性的环境和环境问题,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农村社会学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城市和农村的环境问题同样是环境社会学主要方面。但是环境社会学与城乡社会学的区别在于其研究对象的侧重点、研究重点以及目的的确定等方面的不同。

环境社会学与人口社会学的关系。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和环境社会学一样,它们都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作为其研究要素,但它们选择研究的结合点截然不同,人口社会学讨论人口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而环境社会学则是要探讨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同时,人口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人口社会学会涉及到人的环境意识等方面内容,而环境社会学则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作为其研究内容之一,这体现了两者作为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标签:;  ;  ;  ;  ;  ;  ;  ;  ;  ;  

我国环境社会学体系构建研究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