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匹配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_多元化战略论文

能力的匹配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4)06-0135-006

1.问题的提出

企业多元化的概念从静态的角度是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跨一个以上产业的经营方式,从动态的角度是指企业进入新产业的一种成长模式。现实中,企业多元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在很多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普遍存在。1997年全球100家最大的企业中,有大约75%的企业实施了多元化(李敬,2002)。中国的企业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多元化的热潮,因此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企业多元化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主要是对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多元化行为的经验总结并集中于两个方面。首先,企业为什么要多元化,这类文献绝大部分是从委托代理、交易成本、产业组织以及资本结构等理论来研究,强调市场力量、效率和风险是导致多元化战略的因素。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多元化是由于管理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导致的,管理者寻求多元化是希望增加其报酬(Jensen and Murphy,1990)、能力、声望(Jensen,1986),通过那些需要他们特殊技能的投资,使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更稳固(Shleifer and Vishny,1990),并通过减少企业的风险来减少其个人投资组合的风险(Amihud and Lev,1981)。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范围和规模的内部效率,并假设相关多元化能改善分配效率,因为多元化建立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Williamson,1975;Teece,1982)。产业组织理论的讨论集中于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并提出企业追求多元化是为了增加其目前的市场力量、巩固产业经营、避免较高的进入障碍、改变供应链关系(Bain,1956;Caves,1981)。金融经济学的文献假设多元化是因“闲置的现金流”(Jensen,1986)而引起的,或是作为一种企业所控制的市场机制,它能以更有能力的管理者替代无效率的管理(Jensen and Ruback,1983)。这些研究成果也得到一些验证。其次,是对企业多元化进行评价,如对企业的业绩、公司价值等进行的评价。对多元化业绩的研究有各种的结果。Singh和Montgomery(1987)、Wernerfelt和Montgomery(1988)研究发现相关多元化是有利的;Chatterjee(1986)发现非相关多元化是有利的,Lubatkin和O’neill(1988)则认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在收益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Cappon(1999)提出随着多元化后的重构,企业业绩趋于增长。总之,虽然对多元化取得的预期收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但多元化普遍被认为缺乏效率,与专业化的高效率是背道而驰的。

可是,企业在多元化战略选择方面的现实表明,尽管现有的这些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还没有提供一个对多元化的全面认识。如多元化的企业与单一经营的企业相比被普遍认为会面临一个折扣,但现实中投资者往往在企业宣布多元化计划时抬高股票价格。另外,尽管现实中有很多证据表明管理者一直热衷于片面追求多元化,但是,多元化是广泛存在的,而如此广泛的现象仅仅从某一方面,如管理者的刺激来进行分析,也是不够全面的。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企业能力理论来考察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进行重新评价。

2.企业的能力与能力的匹配

企业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理论,起源于企业战略理论,并进而对企业理论甚至产业组织理论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企业能力理论中,Foss(1996)认为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Chandler(1990)则描述企业的能力是聚集而成的物质设施和员工的技能,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能力。具体而言,是市场开拓、销售、产品发展、组织等方面的技能,是潜在地用于不同产业的普遍能力。因此,能力可以被作为企业特殊的生产资源加入企业的生产函数。

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角度出发,企业是一种能力体系,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战略决策与组织协调能力;研究与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与资产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外部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等,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和互为促进的作用(郁义鸿,2001)。同时,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根本决定因素之一,能力可以决定其产出的效率,决定其成本状况,决定企业的生产力。

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能力可通过产品和产业转移,例如,企业在销售一系列产品和劳务时,可以利用相同的市场和销售渠道,企业也会利用公司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人员来支持一系列不同的产业。

如果把企业的能力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源加入企业的生产函数,则不同的经营活动会面临不同的生产函数,因此,同样的能力投入产生的效率随经营活动的不同可能是有差异的,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匹配的问题。由于企业能力最适合哪种经营活动是不确定的,认识这种匹配程度的唯一方法是在某一时期配置部分能力到某一经营活动:企业通过在某一经营活动投入一定的能力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调整能力的配置,最后确定它是否与该经营活动之间是一种最优的匹配。这里,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寻找最优的能力匹配的过程。

3.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企业能力的匹配过程

①企业能力、经营活动之间的不匹配与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下述原因可能会引起企业能力和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之间的不相匹配:

一是企业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后,会逐渐积累一定的超额能力。这些能力可能蕴藏在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组织等各个方面,且各种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样,企业的能力与其目前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能力的不相匹配,企业能力的发展超过了现有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条件。因此,那些拥有在产业间可转移的超额能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多元化作为一项最优化战略。从动态的角度来讲,企业寻找新的经营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能力的很好的匹配过程,多元化能被视为一个围绕着企业能力的动态的最优化战略,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地进入新的产业,以寻求和其能力相匹配的经营活动,使企业的超额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是企业现有能力状况良好,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企业原来所从事的产业正好处在衰退期或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销售开始下降,使得企业能力与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比出现过剩,两者之间不相匹配。由于现有能力仍有价值,立即退出原有这些经营活动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优选择。为避免因停业清算而将所有资源投入新的、前景不确定的业务,比较稳妥的是保持旧业务的同时寻找新的、更好的机会,试着发则一个新产品或新行业,也就是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实现现有能力的战略性转移,通过对现有能力的重新配置而提高能力的使用效率。

②一个简单的能力匹配模型。可以用一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能力的匹配和企业多元化选择之间的关系。

以数量T表示企业的能力,T是能配置于各经营活动的企业特殊的生产资源。分配给某一经营活动i的数量是t[,i],∑t[,i]=T。

假设企业必须等分T到所有的经营活动且企业每一时期只能进入一个新企业,T的效率是随经营活动而变化的,企业能力和经营活动i之间的匹配效率以θ[,i];来表示,θ[,i]∈[0,1]。y[,i]是以t[,i]和给定价格为r的其他投入x生产出来的:

y[,i]=θ[,i]f(t[,i],x)

给定某一经营活动的间接利润函数是:π(t[,i],θ[,i])=max[θf(t[,i],x)-rx]

企业的总利润是:max∑π(t[,i],θ[,i])

在常规理论中隐含着π对t是递增且是凸的,这意味着保持固定的θ,将T配置到一个单一化的企业比分在两个企业有更高的盈利:π(T,θ)>π(t,θ)+π(T-t,θ),即,对单个活动而言,专业化是企业的最优的静态形式。

由于哪种经营活动最适合企业的能力是不确定的,θ[,i]是i的随机变量。企业通过在某一经营活动i投资t[,i]从事经营,使用x进行生产,然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企业能力与其经营活动i之间是否是一种好的匹配。

每一时期企业必须选择三种行动之一:专业化、多元化或是停业清算。如果企业选择在当期以θ进行专业化经营,将T全部配置于现有的经营活动,则其利润为:

α(θ)=π(T,θ)

如果企业继续经营其原有业务,同时尝试一个新的产业,即实施多元化战略,则利润为:

β(θ)=π(T/2,θ)+π(T/2,

这里是θ在新产业中的期望疽。右式的两项分别表示从现有经营活动及新的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利润。

最后一种选择是停业清算,也就是放弃现有的θ重新开始。此时:γ=π(T,

任一时候,企业的选择是:max[α(θ),β(θ),γ]。

图1描述了α、β、γ的形状:

(1)因为π(T,O)=O且π是递增的,可得α(O)<β(O);同时,由于π(T/2,)<π(T,),可得β(O)<γ,即α(O)<β(O)<γ。

(2)因为,π(T,1)>[π(T/2,1)+π(T/2,I)]>[π(T/2,1)+π(T/2,)],可得α(1)>β(1);且π(T,1)>π(T,),可得α(I)>γ。

(3)γ与θ的变化无关,因此为一水平线,而α、β是递增的连续的函数,且α′>β′。

这就意味着三条曲线最有可能出现如图中所示的形状。企业对三者的选择将依据黑线所示,依据θ的变化而依次选择,最优的战略α、β、γ依据θ而决定的:

图1 θ的变化与企业最优策略的选择

其中,θ[,o]表示β、γ线相交时所对应的能力匹配效率,θ[,1]表示α、β线相交时所对应的能力匹配效率。

模型所得到的结论可以直观地描述为:当企业有一极差的能力匹配时,即θ<θ[,o],应完全放弃其原来的业务而重新开始新的业务。当θ值在θ[,o]和θ[,1]之间时,企业应采取多元化战略,它在保持其现有业务时可以在另一产业寻求更好的能力匹配。最后,当企业有一良好的能力匹配时,即θ≥θ[,1],可采取专业化战略。

③对模型的讨论。根据上述企业多元化选择的能力匹配模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在θ值高的时候应采取专业化战略;θ值适中时采取多元化战略;而θ值较低时采取停业清算的战略。这样,如果专业化是一种静态的最优战略,则多元化可能是一种动态的最优战略。

这种能力的匹配过程从本质上是动态的。这里所提到的多元化是指企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入新的经营活动,那些运行得不好的经营活动被剥离,而那些成功的则被加以改进并成为核心的活动。因此,如果多元化是一个能力匹配的过程,那么多元化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种企业生命延续的方式。多元化企业可能从某一个产业开始其经营活动,但可能一定时期后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产业。企业多元化是因为其目前的匹配比较差,它通过不断进入新的产业以寻求与其能力相匹配。当它发现一项经营业务和其能力有很好的匹配时,就会集中于那个产业而放弃它原来的产业,最终调整其原本的主业。企业不断进入、退出导致其经营活动的不断演化,因此多元化公司核心业务的变化应该是很平常的。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从企业主业的演变过程中得到企业多元化动因的验证。

因此,从企业能力匹配的角度出发,可以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进行重新评价。当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力与其经营活动匹配情况不良时,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寻找与其能力相匹配的经营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拥有一定数量资本的企业而言,多元化更有价值。因为一旦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达到一定数量后,当现有企业的经营业务开始衰退时,停业清算并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反之,虽然伴随着一些不确定性,但试着在一个新的行业中使这种能力得以保护、整合和扩散,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因此,当现有的匹配情况并不是太差时,在搜寻匹配更好的经营活动的同时保持目前的经营状况比停业清算、重新开始可能更有利可图。而且即使清算后的资产被立即用于新的用途,停业清算本身也并不能解决能力的匹配问题。

模型也能很好地解释多元化企业的折价与企业宣告多元化后的正收益之间的矛盾现象。尽管多元化可能是一项最优化的战略,多元化企业仍可能以一折价进行交易。正如模型所显示的,企业能力和经营活动之间的不良匹配会产生一个效率的折损,这是引起企业多元化的一个动因。这意味着多元化的折价现象可以归结为企业能力的不良匹配,因此,是较差的业绩(在现有经营活动中缺乏企业能力的很好利用)引起了多元化而非反之。对正收益的解释则是因为能力匹配更差的企业只能停业清算,只有匹配不是太差的企业可以在保持其现有业务的同时进行多元化。因此,宣告多元化会是个好消息,显示了一种信号:现有业务有足够的盈利以避免停业清算的选择。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以通过9值的变化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模型仍然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企业内部能力的匹配问题,并没有涉及其他一些可能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的因素。事实上,正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企业所处的产业特征、市场容量等外部因素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之所以作这样的界定而忽略其他因素,是考虑到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时,企业内部的能力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能力符合一定条件后,外部因素的研究才更具意义。特别是如果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战略,企业是否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状况,因而选择其作为分析的重点。

4.扩展性讨论

引入匹配观点,以能力匹配模型来解释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多元化通过能力与经营活动相匹配的过程,使企业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对现有能力进行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匹配效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一步寻求企业多元化的最优模式。

对能力的匹配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如果能在两者之间确定—必然关系,那么企业应该从提高其能力的利用效率和能力的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进行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因此,并非企业拥有一定的能力就能保证多元化的成功,关键是能否通过现有的经营活动来充分利用现有能力。这将为正确理解多元化战略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也会为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的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实践而言,将能力的匹配作为一个着重考虑的因素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热潮,但与国外的企业多元化行为相比,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一部分暂时获得一定程度成功的多元化企业,原因则在于当时企业面临的特殊的外部环境: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在转轨经济初期表现出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的运行不规范和竞争的不充分,导致了市场中盈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时,更多的是凭借对市场的直觉,寻找短期内的盈利机会,哪个行业盈利高就不顾自身能力地进入那个行业,表现为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日趋开放和规范,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产品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无利、亏损经营,由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企业如果无视环境的变化,一味为了扩大自身的规模而进行多元化,成功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时,应改变一味地盲目选择盈利行业的非理性行为,首先对自身的能力匹配状况作出审慎的评估,了解企业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多元化,有没有具备多元化必需的能力条件,哪项多元化经营活动能提高企业的能力利用效率,从企业内部能力的利用效率来重视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这将在根本上进一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5.结论

企业是一能力体系,企业能力是中高级管理层对市场、销售、研发技能的结合,这种能力是企业演化和战略决策的内在因素。多元化可能是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匹配其能力的最优化的战略决策过程,企业由此寻找那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经营活动。本文基于能力匹配的观点提出:尽管专业化总体上更有效率,但多元化也可能是一项最优化的战略,从能力理论的角度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进行重新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仅在理论上对能力的匹配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于结合一定数量的、具体的企业演化的实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

标签:;  ;  ;  ;  ;  

能力匹配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_多元化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