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因素与区域经济现代化模式_拉美国家论文

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域论文,因素论文,模式论文,文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正可谓“十里不同俗”。地域因素,包括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国的经济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地域角度对经济现代化的经验模式进行考察,比较分析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

关于从地域角度划分经济现代化模式有多种不同观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东亚地区的儒家传统及其现代转变》(普林斯顿大学199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东亚和西方(欧美各国)、北方(原苏联和东欧各国)发展模式的不同及思想体系的比较。王东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新道路》(《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一文提出中国、东亚、西方三种模式。笔者借鉴上述划分基础提出了南方模式,从而将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种模式。

1 西方模式

所谓西方模式主要是指西欧和美国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从该模式所包含的国家看,除英、法、美、德等国外,还包括西欧各国。从体制考察,这些国家分属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国家干预型经济现代化模式,但从地域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考察却有其共同之处:

a.从宗教背景看,该地区天主教、新教和宗派共存。特别是新教伦理,对于西欧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本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就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论述。新教伦理一方面强调天职,号召人们努力发财,以证实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另一方面它又主张“合理”致富和“严谨的工作习惯和对财富的合法追求”。它使黄金欲合法化,又给其施加一些限制。“新教伦理的最终作用是使资本家朝着获利合法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对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使工人服从资本需要的劳动纪律。”

b.从文化传统看,该模式源于西欧文化。西欧中世纪的“官方理论”,“原则上强烈反对资本主义”,但又与东方和古典古代的文化“截然不同”。西欧中世纪文化传统中有一些特殊因素,“使得它有能力在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就把获利、资本主义剥削、掠夺加以合法化,使之成为一种普通性的伦理”[1]。这些特殊因素主要有:某种非家族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结合原则;政权与教权分离,把世俗统治者非神化;理性的思维传统。

c.从社会取向看,西方模式强调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则表现为追求个人自由、独立、崇尚个人才干、创新和奋斗。

d.从社会动力机制着,强调物质利益,在激励机制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取向和享乐取向。

e.从社会约束机制看,强调法制和合法性。

f.从社会政治结构看,强调分权制。

g.从经济组织看,由合伙企业到股份公司,强调非个人企业。

h.从经济体制角度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属于市场经济模式并具有这个模式的特征。

i.从途径角度分析,均以渐进方式实现经济现代化,属于渐进模式,具有渐进模式的特征。

j.从时序角度分析,该模式从总体上讲属于早起、先发型经济现代化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和自发性,具有原生型、准原生型和继生型的共同特征。

2 北方模式

所谓北方模式就是指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现代化模式。虽然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程度不同地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实行市场化,但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a.从宗教背景看,该地区东正教、同化、少数派分离共存。特别是东正教,在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盛行。

b.从文化传统看,该模式国家主要属于斯拉夫文化体系。

c.从社会取向看,北方模式强调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则表现为追求社会经济统揽、一致,强调遵从和奉献。

d.从社会动力机制看,北方模式强调公共要求,激励机制方面有明显的非正式经济取向。

e.从社会约束机制看,强调义务和纪律。

f.从社会政治结构看,强调官僚制。

g.从经济组织看,强调大型福利组织工厂。

h.从经济体制角度看,以计划经济机制为基础,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具有该模式的特征。

i.从途径角度分析,均以革命方式实现经济现代化,属于革命模式,具有革命模式的特征。

j.从时序角度分析,该模式除原苏联外,都属于次继生型时代,即从总体上看属于晚起、后发型经济现代化模式,具有较强的外因性和国家干预性,具有与次断生型相似的某些特征。

3 东亚模式

所谓东亚模式主要是指东亚地区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模式。该地区的日本,自幕末开国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中,其经济现代化由启动学步而全面展开,由遭受严重挫折而重建、再出发,由模仿追随而树立东亚模式,历程曲折,变化剧烈。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属继生型经济现代化模式,作为第一个非西方的成功的现代化的“后来者”,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工业世界的垄断局面。亚洲“四小龙”即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其中台湾和香港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并非独立的国家),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且以收入分配的相对均等而为世人称道。应当指出,日本和“四小龙”在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是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文化传统中占有突出地位,这种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侵略性,从而和儒家文化、中庸之道有着很大区别。但是,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还是有其共同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一些著名学者把包括中国、日本等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现代化称之为东方模式[2]。笔者认为,中国应作为独特的一类模式进行分析,故以东亚模式取代东方模式;在东亚模式中主要是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作为考察对象。可以看出,东亚模式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a.从宗教背景看,儒教、佛教、道教普遍存在,日本同时还盛行神道教。

b.从文化传统看,该模式国家普遍存在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战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技术、经济制度相结合,对东亚经济影响深远。李光耀认为“四小龙”成功关键因素是“人民的文化与教育”。日本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其具有高度集体表现的优良品质。他们勤奋苦干,有商业头脑,富有高度的竞争能力和务实精神,其他东亚人(朝鲜人、中国人、越南人),在这些素质方面并不逊于日本人。他们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基于中华文明的共同基础而产生的。

c.从社会取向看,东亚模式讲求家庭团结和责任感,带有家庭主义色彩。这种家族主义,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则表现为强调秩序和忠诚,强调勤勉。

d.从社会动力机制看,强调道德和精神力量,强调“成名”,在激励机制方面具有明显的工作取向。

e.从社会约束机制看,强调传统和权威,政治上表现为尊重政府和官僚机制。

f.从社会政治结构看,强调集权,且带有一定的家长制。

g.从经济组织看,中小型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带有家庭企业的色彩。

h.从经济体制角度考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但都带有“威权主义政治”和国家干预的特点。因此,具有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i.从途径角度分析,都应划入渐进模式,因而具有渐进模式的特征。

j.从时序角度分析,该模式从总体上讲属于晚起、后发型经济现代化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外因性和国家干预性,具有继生型(日本)和次继生型模式的特征。

4 南方模式

南方模式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指除东亚和中国以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模式,包括拉丁美洲、印度、中东、西亚、非洲等地域。这些地域的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情况差异很大,文化背景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现代化经济模式,因此,本文仅以拉美为例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南方模式,就是指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的经济现代化经验模式。之所以选择拉丁美洲作为分析南方模式的代表,一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里,拉美独立较早(19世纪初取得独立);二是因为拉美国家的经济现代化道路艰难曲折,其探索具有一定典型性;三是拉美已有一些国家跃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拉美地区走向现代世界的变革,最早是在追求“欧化”的目标下,与独立革命运动同时起步的。拉美国家最早被卷入大西洋世界的革命浪潮中,关于亚非国家一个多世纪获得了民族独立;又具有与欧洲某种相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西欧、北美的现代化潮流在拉美大陆应该更能得到回应的扩展。然而其成效甚微,正如劳尔·普雷维什在其一本代表性著作中所说,所谓“可以按照中心模式发展的这种神话正在消失”。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美国家开始寻求民族自主发展道路。20年代崛起的民众主义(Populism)代表了本世纪拉美影响最大的民族主义思潮,由秘鲁政治家阿亚·德拉托雷所创立,强调应该走印第安美洲自己的道路。民众主义的主张和实践,最终为在拉美创立关于经济现代化的新理论和探索一条新道路打下了基础,这就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在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工作的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所创导的拉美“发展主义”(或称拉美结构主义思想)和替代进口工业化道路。从1964年到70年代初,拉美国家由巴西开始,相继发生军人政变,盛行一时的民众主义政府倒台,普遍建立起军人政府,即“官僚威权主义”体制。这是拉美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第三种形式的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与传统寡头威权主义(也称考迪罗主义,既专制独裁,压制民众,又反对工业化和现代化)、民众权威主义(积极倡导工业化,又在相当程度上动员民众参与)不同,它是依靠技术官僚的专家政治、经济上倡导发展的新的威权主义,以高压政治手段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现代化模式,有其适用性,也有其局限性,有其成功,也有其失败。到80年代初,拉美爆发以债务危机为中心的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现代化进程再一次陷入困境。拉美国家对进口替代模式进行重大改革,正在寻求新的发展道路[3]。以拉美为代表的南方模式,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来考察,可发现其共同特征:

a.从宗教背景看,该地区普遍信奉天主教,这与南欧及美国在宗教背景上相接近。

b.从文化传统看,南方模式国家应属于拉丁文化体系,这也与南欧有相近之处。

c.从社会取向看,南方模式强调威权主义。如上所述,起初是传统寡权主义,接着是民众威权主义,继而是官僚威权主义。

d.从社会动力机制看,既强调物质利益,又强调公共要求,带有西方和北方相结合的特征。在激励机制方面,有着显明的非正式的经济趋向。

e.从社会约束机制看,侧重于强调义务和纪律。

f.从社会政治结构看,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带有官僚制的特征。

g.从经济组织看,国有企业占有一定比重。

h.从经济体制角度看,由起初的欧化模仿到强调国家干预,再到80年代以来强调个人创新精神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新自由主义。呈现出混合性和探索性。但从总体上看,除个别国家(古巴)外,还应划入市场经济模式。因而具有市场经济模式特征,特别是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4]。

i.从途径角度分析,该模式属于典型的反应模式,既不同于革命方式,又不同于渐进方式。

j.从时序角度分析,该模式属于晚起、后发型经济现代化模式,因而具有较高的外因性和国家干预性,具有次继生型模式的特征。

5 中国模式

如果粗略一点划分,也可将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合称为东方模式,罗兹曼等知名学者也做过这样的划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二战之后又曾建立和实行了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与东亚岛国日本及东亚边缘地带的亚洲的“四小龙”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因此将中国模式作为与东、西、南、北四种模式相并列的一种模式进行探讨。

所谓经济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既可以从经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和已有实践进行描述、总结和概括,也可从理论的角度对未来实践进行构建和设计。本文所指的中国模式,是从经验的角度而言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1840年起,在悲愤和屈辱中发端,经历了回应挑战(1840-1894),奋起准备和探索(1895-1949)以及起步与发展阶段(1949-今)。从狭义上讲,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化是不包括上述“挑战”和“准备”两个阶段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鸦片战争以来“屈辱的一个世纪”的彻底结束,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才算真正开始起步。具有如下发展特征:

a.从宗教背景看,中国传统上信奉儒教、佛教、道教和中庸主义。建国以来实行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和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b.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同时道家的思想也有深远影响。

c.从社会取向看,中国传统上强调集体主义社会经济统揽和忠诚,家族主义、论资排辈等思想影响深远。

d.从社会动力机制看,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接近,强调精神力量,公共需要和工作取向,强调“成名”和非正式经济取向。

e.从社会约束机制看,强调传统道德和义务,强调权威,在政治上表现为尊重政府及“官本位制”思想。

f.从社会政治结构看,与东亚模式相同,强调集权,且带有一定的家长制。

g.从经济组织看,农户经济等小型家庭企业普遍存在,同时并存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

h.从经济体制角度看,先是仿照北方模式,强调国家计划,继而实行有调控的市场经济。

i.从途径角度分析,与北方模式相近,可划入革命模式。

j.从时序角度分析,该模式属于晚起后发型的经济现代化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外因性和国家干预性;具有次继生型模式的特征。具体说来,具有“萌芽早、准备长、起飞晚、持续久”的起飞特征;具有“外因突出性”、“合二而一性”(工业化与信息化合二而一)等发展特征。

6 地域文化因素对经济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划分和分析的东亚模式、西方模式、南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国模式的上述不同特征见表1。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地域规律和特征。对其进行分析可概括出经济现代化的地域原理。所谓经济现代化地域原理,既是对经济现代化地域规律和特征的描述,也是对人们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角度认识和把握经济现代化规律性的规范,就是指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角度揭示经济现代化所具有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原理,或者说,经济现代化的地域原理就是揭示地域文化因素影响经济现代化的规律性的原理。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a.地域文化传统对于经济现代化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同一时代的国家,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和文化传统不同,现代化模式和道路有很大差别。如东亚、拉美、非洲,虽然同处于次继生型时代即第四代经济现代化,但其道路和成效相差悬殊,虽然与地域文化传统因素有关。

b.既使处于同一时代,选择同一类现代化模式的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传统不同,其具体方式也会有重大差别。如日本和德国,同处于继生型时代即第三代经济现代化,都选择了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模式,但其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经济现代化的具体方式、道路和成效相差甚大,这也与两国的地域文化传统不同有关。

c.从地域文化传统的角度可将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归纳为五种模式:东亚模式、西方模式、南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国模式。这五种模式由于地域文化传统不同,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取向、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政治结构、经济组织等方面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样化局面。

d.一个国家特别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真正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互动。既要防止盲目排外,以自我为中心和崇古主义的倾向;又要防止崇洋外,自我否定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

标签:;  ;  ;  ;  ;  ;  ;  ;  ;  ;  

论区域文化因素与区域经济现代化模式_拉美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