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和技术#183;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探讨_会计论文

商业和技术#183;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探讨_会计论文

#183;业务与技术#183;会计信息加工方法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会计信息论文,加工论文,业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形成再生信息,使会计信息增量增值,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就会计报表信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法略抒己见。

一、合成法

合成法是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资料进一步加工的一种方法。它以会计报表列示的数据为加工对象,通过科学的组合,形成有单独经济涵义的有价值的再生信息——各种比率。例如,反映企业投入产出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率,反映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反映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等等,均属于合成法所加工生产的再生会计信息产品。

合成法,根据其加工材料的来源和合成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双时点数合成法、双时期数合成法和时点、时期数合成法等。现简述于下。

1.双时点数合成法

双时点数合成法加工对象来源于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由于该表年初数与期末数,无论是资产项目,还是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均为某一特定时点(月末、季末、年末)的数值,所以据此加工合成各种比率时,其再生信息的构成均为同一时点的两个时点数,或不同时点的时点数,即双时点数。本法内涵寓于此。运用这种方法形成的产品有: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等。前者由同一时点两数组合而成,后者是两个不同时点数的组合。对资产负债率的表述,往往未加“期末”二字,笔者认为,这是不够严密的,如果不同时点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相比,是难以表明究竟是何时的负债比率。至于资本保值增值率,则是要从动态考察企业资本保值情况,只有不同时点两数进行组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用双时点数合成法加工而成的再生信息不胜枚举,其基本原理就是构成比率的两个要素均为时点数。

2.双时期数合成法

双时期数合成法的基本原理与双时点数合成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材料来源有别。采用这种方法合成再生信息时,其加工的材料来自反映一定时期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动态报表,如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例如,构成成本费用利润率的母项成本费用总额与子项利润总额均来自损益表。又如,将某时期财务状况变动表中流动资产各项目的变动金额分别除以该时期流动资产增加净额,生成结构比率,从中考察哪个项目变动所占比重最大,以便进一步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双时期数合成法生成的产品,有的反映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如上述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产出/投入,比值越大,投入产出能力越强。也可以投入/产出,如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成本率,其比值小,表明投入产出能力强,成本效益好。

3.时点、时期数合成法

这种合成法的加工材料来源于静态报表与动态报表,而且对某些材料进行必要处理后才能合成。例如,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这两项比率的子项均来源于损益表,属于时期指标,不必加工即可直接合成,而母项则不同,存货与所有者权益两者都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时点指标,将其年初数与期末数平均计算后才能合成。为何对时点数要作如此处理,即要以平均值表示?!原因在于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时期指标,反映一定时期的耗费与成果,而时点数,仅仅表明某一特定时点的水平,两者缺乏统一时间口径。从理论上讲,如果以年度表示期间,其时点数的平均值应是年度内各时点(日初、日末)的平均水平。但这样做,一是缺乏核算基础,二是计算工作量太大。所以实务中以两头(期初、期末)平均值代表一定时期的平均水平。

合成法生成的再生信息,能概括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明各项能力的水平,是会计报表信息再利用。这种方法,通过拓宽信息内容和范围导致会计信息量增加,是信息量增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分解法

信息量增加的又一种方式,是在信息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表达方式及符号体系发生变化而引起信息量增加。分解法体现了这种方式。

本文所说的分解法,是以合成法形成的各种比率作为进一步深度加工对象,运用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将综合指标进行分析解剖,生成若干项影响综合指标的分项指标,用合适的数学符号予以连结,产生新的有用信息。根据因果关系表达方式不同,分解法可以分为相加式分解法、相减式分解法和相乘式分解法。

1.相加式分解法

相加式分解法的特点是,综合指标分解后的分项指标值之和与分解前综合指标值相等。试举一例:

期末负债总额 资产负债率=──────×100%

期末资产总额

期末流动负债总额 期末长期负债总额

=────────×100%+────────×100%

期末资产总额 期末资产总额

=资产流动负债率+资产长期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高低,通常被认为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项指标。上列分解式表明,资产负债率高低,不仅与资产长期负债率高低息息相关,而且在资产长期负债率既定情况下,它与资产流动负债率同步增减,有着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因此,企业在作出适度负债经营决策时,需要同时考虑资产长期负债率与资产流动负债率。其中资产流动负债率是流动比率倒数与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的乘积。若企业流动比率定为200%,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50%,则资产流动负债率为25%, 当资产负债率要求不超过60%时,资产长期负债率必须控制在35%以内。相加式分解法十分简单,但由于再生信息的形成,为经营决策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扩大了分析评价的新思路。

2.相减式分解法

相减式分解法与上述相加式分解法相比较,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连结符号由加改变为减。以净资产净利率综合指标为加工对象,其分解式如下:

净利润

净资产净利率=──────×100%

平均净资产

利润总额

所得税

=──────×100%-──────×100%

平均净资产平均净资产

=净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所得税率

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净利率,是一项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分解后的信息表明,净资产净利率提高或降低,与净资产利润率同方向变化,与净资产所得税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净资产利润率不变前提下,净资产净利率与净资产所得税率此增彼减,互为消长,而净资产所得税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税负程度,系客观因素。因此,企业要提高净资产净利率,应立足于提高净资产利润率,在等量净资产的前提下,扩大销售成果,增加投资收益,实现利润总额的增加。当净资产总量增大时,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应超过净资产的增大幅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净资产净利率的稳步提高。

相乘式分解法无论从其运用的广度或加工的深度均要超过相加(减)式分解法。仍以净资产净利率为例,说明相乘式分解法的加工处理及其再生信息的功能。

净利润

净资产净利率=─────×100%

平均净资产

销售净额

净利润资产总额

=(────×────×─────)×100%

资产总额 销售净额 平均净资产

=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倍数

上列分解式的三项比率,分别属于周转比率、盈利能力比率与杠杆比率。其功能可归纳为两方面:其一,显示了净资产净利率高低受全部资产周转速度快慢、盈利能力强弱与财务风险大小的直接影响。其二,从揭示的因果关系,给管理当局的启示:企业要提高净资产净利率,首先要加速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在拥有同等资产情况下,千方百计扩大销售净额,或销售净额增幅大于资产总额增幅;其次要想方设法提高盈利能力,在等量销售额前提下,增加企业利润;再次要把握好杠杆比率,净资产倍数,反映了财务风险,从因果关系看,杠杆比率越大,净资产净利率越高,但必须同时看到,财务风险过大,会直接波及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切不可顾此失彼,净资产倍数一定要适度,通常认为2 倍为宜。但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别,不能搞一刀切。

为使分解法形成的再生信息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实务中应与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例如,不同时期综合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在此基础上,按相乘式分解法的再生信息,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各自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影响综合指标变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

会计信息加工方法的系统论述常不多见,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合成法与分解法,有的是实务工作中已经运用的理论概括,有的属于笔者工作实践中的点滴归纳,旨在探讨会计信息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各种有价值的处理方法。

标签:;  ;  ;  ;  ;  ;  

商业和技术#183;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探讨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