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养老服务新模式论文

浅谈发展养老服务新模式

王舒涵 朱雨晖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 面对当今人口老龄化难题,本文从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承担者两方面深度剖析问题,基于现状和对未来的合理推测提出发展养老服务新型模式。

关键词: 养老模式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城乡养老面临着体系建设不均衡、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养老模式现状和养老资源提供、职能承担等情况,分析养老面临的形势,提出养老服务发展方面的建议,提升老龄人口幸福感,近期,我们采取网上搜索资料、实地调查苏州市葑门街道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现在有许多人提倡为孩子开户投资基金,甚至是购买股票,但是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家长们可以先和孩子们玩一些“大富翁”的游戏,从游戏中建立起对投资的初始印象。然后介绍给孩子简单的投资知识,譬如带着他们在电脑前查看基金的净值,简单地告诉他们净值涨跌对自己的财富会有什么影响。对股票熟悉的家长,还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知晓的公司股票,可以陪孩子一起注意所投资公司的相关信息消息,让他们知道,哪些信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以及对所投资的钱会有何影响等,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学会一些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特色小镇集中了休闲、旅游、养老、投资等众多功能,属于综合项目,特色小镇运营实际上也就是经由资本运作显化具有自然与人文优势的小镇资产。从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情况与相关政策条件来分析,基于PPP运作模式构建涵盖资本机构、产业运营商等主体的一体化第三方运营平台,能够达到推动项目实现的效果[1]。从以上经济与政策基础来看,特色小镇运营具有着可行性,而具体可行性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模式及其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数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人口老龄化。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1.8%,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就苏州而言,2016年人均期望寿命为82.90岁,居江苏省第一位。据苏州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苏州市户籍总人口678195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08816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2%,远超过标准线10%的指标。据苏州市民政部门预测,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超250万,所占比重也将上升至37.4%。因此,苏州市老龄化问题具有基数大、速度快、高龄化的特点。

(二)养老基本模式

从养老资源提供者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为进一步了解养老现状,3-4月份,我们采取口头问卷调查法,苏州市对葑门街道81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情况见表2:

在城市中,家庭养老模式已日渐式微,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一是子女数的减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80后90后数量明显低于60后70后数量,虽然“二孩政策”已经开放,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还未有明显体现。二是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立生活与父母分开居住。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不少子女陷入某种角色冲突,难以在事业人和家庭中找到平衡。[3]这些因素也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因为社会向农村老龄人口提供的资源有限,故其在农村养老模式中的比例并未如在城市养老模式中大幅度上升。

老徐记得女孩说她读财会专业:“我这种情况,为将来好找工作,可选的专业很少。”女孩的口气很平静,并没有夹杂任何怨怼。那种为前程忧虑的隐痛,就像一朵快速穿行的云,眨眼间就突破幽暗,被太阳镀上金边:“不过总算有大学肯录取我,我蛮知足。找工作的事以后再说。”老徐记得女孩见到搪瓷盆里五颜六色的菜码儿的惊喜,除了土豆丝、海带丝、豆腐干丝和雪菜末这几样常备的,竟还有野芹菜和豌豆头,有黄瓜丝和一种粉红色的水萝卜擦成的丝,有南瓜丝,女孩说:“比我们学校食堂还丰富。”

③自我养老,就是指不依靠子女和亲属,也不依靠社会保障等其他渠道提供资源的养老方式,老人依靠自己的财产比如退休工资等来养老。

(三)城乡养老现状

据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中有89.2%的被访者及其配偶以退(离)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70.8%的被访者自评经济状况为大致够用,13.7%的老人表示“困难”,感觉经济状况“比较宽裕”的老人只有15%,在城市中社会养老已成为主流模式。[1]农村中老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多为农民,一辈子务农或打零工,没有离退休金收入。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动,因为收入低微,还需依靠子女;超过68.4%的中国农村老人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资助,其次是新农保和土地收入。[2]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异常尖锐,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与满意度下降,这与医生的素质密切相关。医生应自觉成为医学本身规律和目的的捍卫者,积极把握医学发展方向和速度,努力参与到医疗体制改革中来,自觉抵制过度追逐名利、过度依赖仪器设备的行为,自觉追求医学行业自诞生起便倡导的职业道德[5]。为了减少医患纠纷,医学教育需要从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入手,为社会输送具有崇高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

表1 城乡养老模式现状表

①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成员来提供养老资源,由老人自己或者与子女一起生活、由子女照顾赡养的养老,费用也由家庭承担。

表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

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10月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见下图),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家庭养老是主要形式。

从调查情况看,葑门街道老人对于养老概念认知度比较高,近90%的老人都有自己的规划,他们主要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其中选择居家养老的最多,占56.3%,社区养老的占20.6%,机构养老的占12.4%。

从调查情况看,养老问题关键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这两个角色可以分离。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养老职能的承担者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养老模式,例如: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苏州市经济发达,具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没有严重的养老问题——收入来源稳定,身体健康,家庭依然是养老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但仔细分析其养老资源提供者情况(即收入来源)可发现,养老的主要资源提供者是社会(退休工资),子女提供的资源有限,完全依靠自己的很少,其占比不足5%。很显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让社会经济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且该压力在逐步加大。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我国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每年养老金的缺口为2000亿左右,且缺口日益加大;若仅仅依靠子女,子女“一养二”不堪重负。如何有效提供养老资源,合理划分养老职能承担,实现养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二、养老资源提供变化趋势

(一)1994年与目前养老资源提供变化情况

本次调查男女比例为1:1.53,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以下学历占81.5%;月收入3000元以下占绝大部分,84.3%来源于退休工资,11.1%来源于子女,3.1%来源于自己的积蓄,1.5%来源于社会补助;身体状况大多较好。葑门街道老人多为社会养老模式。

全国以及分成乡三种养老方式比较图(1994年)

从城乡比较看,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收入,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的比例分别为48.5%、34.9%、14.3%;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则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的比例分别为64.2%、29.2%、4.4%。[3]目前,城市老龄人口社会养老占比增加了40%,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大幅度下降;农村老龄人口家庭养老比例略上升,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比例几乎不变。

(二)变化原因分析

②社会养老,即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中国社会养老主要方式为社会养老保险金(离退休工资)。

我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必将肩负使命引领地区制造业的前进步伐。中小制造业的战略思维就应当着重在转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向。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结合新经济环境,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战略思维管理启示。

(三)养老资源提供面临问题

当前城市的主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主要依赖于社会养老金,然而养老金却面临着巨大的缺口。纵观2000年以来的养老金收入情况,发现自2009年开始,支出增长幅度大于收入增长幅度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中2014年达到了6%的逆差高点。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养老金“入不敷出”问题将异常严重。数据显示,以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2015年为1.5亿人,占比为11.6%;预计2030年达到2.8亿人,占比为20.2%;2055年达到峰值4 亿人,占比27.2%,意味着解决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入不敷出的状况日益严峻。[4]农村主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会给子女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对子女角色扮演的一种考验。

(四)养老资源提供趋势

根据以往的数据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资源提供者未来提供资源比重进行如下预测:一是城市养老模式中,社会养老模式仍然是主流模式,但所占比例会下降,自我养老模式的比例会上升。随着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缺口逐渐变大,以及主流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准老龄人”已对养老有了危机感,他们更希望通过增加自己的财富来保障养老,最典型的就是“买房养老”,通过房价上涨可以迅速增加他们的财富,还可以给他们带来房租收入;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基金投资等多渠道增加自身财富,为养老提供经济保障。二是农村养老模式中,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城乡差距会逐渐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模式,但占比会下降,社会养老模式的比例会稳健上升。

三、养老职能承担发展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结合老年人本身特点,我们得出养老服务需求可主要划分为物质需求、照料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已经分析了养老模式中资源提供变化趋势。在资源提供者提供养老资源之后,便需要养老职能承担者来承担职责。养老职能承担者主要包括家庭、机构、社区等,目前我国主要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是大势所趋。社区智能居家养老(“包对点”)以服务为核心,围绕“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可实现远程监控,弥补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除了线下服务圈,新型养老模式还支持社区、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APP应用等。

太平洋西北的河口很年轻,距今只有15 000年或10 000年的历史,在冰的作用下和浮木的推动力量下,河口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在这里,树木以古老的方式流入河流,但自从人们开始为航运清理河道,兴起了工业化的伐木作业,以及随着河滨地区的发展和水电大坝的建立,人类活动也对河口和水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新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多方力量,通过政府主导,机构提供服务,辅以企业参与,把养老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等力量整合,实现更有效且更合理的养老。推动新型养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为核心,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使养老服务可持续,改善我国养老服务技术设备落后的现状;第三,新型养老模式以优质高效为目标,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养老服务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最后,新型养老模式可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它将医疗、“互联网+ ”、智慧养老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老龄人口信息数据库,对有限的养老资源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养老成本。

确定变量是指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在自然状态下,造成某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也就存在多个变量。只有准确地确定变量,才能具有正确的逻辑推理前提,让实验设计有意义地进行下去。一般而言,实验课题中都包含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明确实验课题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很容易确定变量。

(二)新型养老模式的应用

(2)线上服务平台。线上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功能,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它是衔接智能设备与线下服务圈的关键所在。线上服务平台与医疗机构合作,发展成为“护联网”。它可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测,并在必要时及时开展治疗。紧急救助中心是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中心,在老人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向线上服务平台发出求助讯号后,平台向紧急救助中心提供相关信息,包括老人身处何处及当下身体状况等,再由紧急求助中心调度医院、社区服务站等相关机构。线上服务平台与社区对接形成“助联网”。老年人可向与指挥中心发送讯息,诉说需求以及希望解决的问题,指挥中心接到讯号后,由数据中心整理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找出养老服务需求及潜在消费点,分析与评估老年人的需求,为线下服务商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有效途径。

(1)智能设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智能化养老产品,主要分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和智能家居。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防走失定位等多种终端设备。以智能手环为例,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简单操作便可发出求助讯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智能手环也可及时检测自身健康数值,老人可根据相关提示,测量身体基本指数,其结果将自动上传至预设平台,相关机构将会及时向老年人发布健康预警信息。智能家居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居家管理系统、陪护机器人、防盗红外探测等,帮助实现安全控制、智能通信以及远程监控。出现紧急情况时,如遭遇非法入侵、煤气泄漏等,智能家居可自动启动警报装置。除此之外,智能家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信息,进行视讯交流。智能家居还能进行网络即时监控,查看家中的情况,将信息反馈给用户预设的终端。

(3)线下服务圈。新型养老模式的线下服务圈大致可分为服务类和商品类。服务类包括康复医疗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维修服务等,商品类包括药店、便利店、餐饮店等。线下服务圈几乎涵盖了老年人的所有需要,使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老年宜居环境的搭建愈加为人重视,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越来越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娱场所将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内开辟。近些年,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选择参加老年教育,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也得到重视。

(三)养老新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养老新模式发展前景广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由:

一是老龄化趋势加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重,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迫切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二是群众养老需求越来越高。养老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养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不仅对照护、医疗、餐饮方面有要求,对有养老环境、活动方面也有要求。

三是现有养老模式不能满足需要。目前,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龄阶段,养老问题仅靠家庭内部或已有的养老机构无法得到妥当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模式,加强养老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四是政策支撑新型养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提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投入机制,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工作,为发展养老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改善城乡养老模式迫在眉睫。通过调查比对,我们认为养老资源的提供和职能的承担可以分离,从而提出了极具可行性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智能居家养老,以“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帮助老人度过美好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R].2014.

[2]上海财经大学、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R].2015.

[3]穆光宗.〔1000-5420(2000)05-0039-06〕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39-44.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R].2016.

标签:;  ;  

浅谈发展养老服务新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