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对策研究_教育论文

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对策研究_教育论文

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小班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班教育”理论内涵的综合分析

(一)若干引导概念的分析

“小班”:班额的概念,指班级学生规模较小的一种状态。“小班”的学生数量,有不同的界说。我们假定:24~32人为“小班”班额。

“小班教育”:教育活动形式的概念,内涵包括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情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也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的环节。

“小班化教育”:动态演变的概念,指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方式和师生交往活动方式交互作用、“小班”教学的优越性逐步展现的过程。

(二)“小班教育”的理论假设

1.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教学的其它变量(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和教学情景等)不变,采取“小班”班额,必然导致师生交往的频度、学生活动的频度增加。

2.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采取“小班”班额,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作出相应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质量也必然明显提高,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意义,有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班教育”的主要内涵

第一: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小班教育”意味着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条件的改善,也意味着生均教育资源(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绿化面积、运动场地面积、教师和相应的公共教育经费等)标准的提高。

第二:从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角度看,“小班教育”意味着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体发展的教学形式,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机会的增加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第三:从教学过程的结果看,“小班教育”意味着某种预期的综合效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改善,师生交互活动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小班教育”资源条件的综合分析

(一)数理模型的预测结果

“小班教育”在教育资源上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在对上海小学在1997~2005年期间生源数量的变化趋势预测,和1995年底上海小学教室数为基础,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室三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以每个班级配置2名教师、1间教室计算的各项预测结论如表:

上海市小学“小班”班额标准和实施年份预测表

“小班”班额假设标准每班32人每班28人每班24人

上海全市可实施年份

1998年 2000年 2000年

上海市区可实施年份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上海郊县可实施年份

2000年 2000年 2001年

(二)对于若干资源“变量”的综合分析

1.对理想模型中三个变量的综合分析

(1)教室:教室数以1995年年底上海小学的帐面教室数(25413间)为预测的基础数据。考虑到上海城区改造、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际教室数可能低于1995年的数字。

(2)教师:教师数是以1995 年底上海小学的在册教师数为预测统计的基础数据的。但是,有两个情况可能导致公立小学教师数下降:一是“民办小学”发展很快,尤其大部分是由公立小学“立地改制”而来;二是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使部分重点小学的教师转而进入“民办小学”任教,吸纳了部分公立小学教师。另一方面,每班配置2名教师在编制数上也是偏紧的。

(3)学生:学生数是以1995 年年底上海小学生的在册数据为预测统计依据的。考虑到上海外来人口的“动态储量”在300万以上, 小学生的实际人数可能高于预测数。

从上述三个基本变量的情况看,上海大面积实施“小班教育”的年份应当更加谨慎。

2.公共教育财政问题

小学教育“小班化”如果作为上海地方政府目前推行的一项教育政策,势必对公共教育财政尤其是区县一级的公共教育财政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可行性问题”从现实性上加以论证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我们作两个假定:①未来三年(1998~2000年)中上海各区县人口的机械变动相对稳定;②各区县财政中每年的公共教育经费满足“三个增长”的政策规定(即政府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则由于教育经费总量增加、而学生数逐年以较大幅度下降,可以推断:各区县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必将有明显的提高;教育基建经费和公用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将增大。

可见,区县财政中公共教育经费的发展,对“小班教育”的可行性也能提供一定支持。

三、“小班教育”试点结果的综合分析

上海市区选择10所小学作为“小班教育”的试点,现对阶段性试点经验综合分析:

(一)“小班教育”综合性教育价值和效益

“小班教育”的综合效益主要有几点:

1.学生座位排列可以采取“秧田式”、“马蹄式”等形式,改变传统的“矩阵式”,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方式。

2.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明显增加。

3.学生个体活动的频率和主动性增强。

4.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在认知、动作技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情感、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有明显发展。

5.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助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克服顾此失彼的缺陷。

6.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静坐、静听、静记、被动答问、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7.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方式,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实施“小班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

1.课程教材:缺乏适用的教材;也要求对小学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

2.教师素质: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技能上“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实施综合改革。

3.教育经费:需要从硬件设施上改造传统教室布置,增加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

可见,“小班教育”如果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就可能单纯停留在“小班配置”的水平上,潜在的综合性教育效益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充分的开发利用。从近期看,首先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从中长期看,教师素质和课程建设将是两个关键因素。

四、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若干因素分析

教育理论思想、资源变量预测和试点实验经验三方面的综合分析已经为上海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基础信息,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须重视和考虑一些重要的现实因素:

1.在一些区县,中小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尚未完成,设点布局尚未处于稳定阶段,一些郊县乡校的撤并工作尚未完成。

2.新建居住区公建配套学校仍按原来的人口规模配置,未体现“小班教育”的要求。

3.中心城区人口导出,教师和教室相对富裕,但边缘城区人口导入,教师和教室等教育资源相对紧张。

4.有的区,由于初中入学高峰的压力,一些初中“预备班”只能借用小学教室。

5.“学校利益”的价值取向问题:上海多种形式的“民办小学”收取各项费用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缩小班额意味着减少办学经费;多种形式的“重点小学”(如中心小学、实验小学、示范小学、窗口小学等)是收取“择校生”的“大户”,“预算外经费”是这些学校教师福利的重要构成因素,这两部分学校对实施‘小班教育”也可能持观望或反对的态度。

6.社会上和政府部门内某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各种形式的“重点小学”中,相当数量的“择校生”来自以“权”和“关系”择校,因此,“重点小学”实施“小班教育”可能影响这部分群体的某些“利益”,从而招致反对和非议。

由此可见,在上海市、区县推行“小班教育”政策的对程中,必须考虑实际条件的差异,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改革的“适切性”、“稳定性”和“有序性”问题。

(二)实施“小班教育”的若干对策建议

1.实施“小班教育”的指导思想。

抓住上海中小学“入学高峰”后移、中小学学龄人口总体规模逐年下降和目前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宽裕”的难得机遇,通过实行“小班配置”和实施“小班教育”,提高上海小学教育的总体标准,把上海的小学教育率先建成“一流教育”;并为初中教育实现“小班配置”、实施“小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应当改变片面的教育效益观:单纯用经济学上的数量指标来衡量教育的效益,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一定、则学生的毕业人数越多,效益越高;由此又把经济学上的“规模效益”思想机械引入教育领域,以为学校的规模越大、班额越大则效益越高。这是一种与教育资源条件匮乏、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相适应的教育效益观,与把“人”的发展作为上海“一流城市”和现代社会基本内涵之一的现时代是不相适应的,与改革开放条件下上海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与现代教育注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的素质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2.实施“小班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施“小班教育”必须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上海城区的旧区改造和人口迁移过程中,原有的学校布局与新的学龄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在上海郊县农村中,也存在着学校数目多、规模小、设置标准偏低的状况,上海城乡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中,应该把“小班班额配置”作为基础因素考虑。

(2)实施“小班教育”必须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相结合。

按照《上海市市区中小学办学标准》和《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标准》的规定,到1996年底,有近1/2的中小学校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图书资料、理化生实验开设率等项不达标。因此,市教委在《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完成以后,必须不失时机地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小班教育”应该与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工程相结合。

(3)实施“小班教育”必须与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

“小班班额”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但潜在的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的行为方式。因此,“小班教育”必须与目前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相结合。

(4)实施“小班教育”必须与小学内部管理改革相结合。

现有的学校内部管理尤其是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是在班级规模“较大”(40~50名/班)和“超大”(50名/班以上)的条件下形成的,并渗透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采取“小班班额”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价应当相应改进,使之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价值。因此,实施“小班教育”必须与小学内部管理改革相结合。

3.实施“小班教育”的若干具体对策。

(1)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各司职责。

上海基础教育目前实行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市教委的职责主要是制订相应的政策,对区县和基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工作开展宣传,组织经验交流,提供实验指导和信息服务。建议市教委立即制订和颁发《关于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若干意见》,并责成区县教育局和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实施“小班教育”的方案,并报市教委备案。

(2)区别区县不同情况,分类推进,分类指导。

在实施“小班教育”的总体布局上,可以采取由“中心城区→郊县”的梯度推进策略。1998年起,中心城区的黄浦、南市、静安和卢湾四个区可以先行以较大的比例规模实施“小班班额”和“小班教育”;城郊结合区如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可以以一定的比例规模实施“小班班额”和“小班教育”;各郊县可以开始进行“小班班额”和“小班教育”的试点实验。

(3)对试点学校校长教师开展“小班教育”专题培训。

“小班班额’的配置比较容易一步到位,但“小班教育”优越性的发挥不可能一步到位。有关方面必须对试点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开展相应的专题培训。应当采取经验交流、现场会、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

(4)建立市和区县两级“专项经费”。

建议上海市教委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两级“小班教育专项经费”。区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室硬件设施的改造,市级专项主要用于对区县和基层小学的表彰奖励,引导和鼓励“小班教育”试点实验。

(5)把“小班教育”要求纳入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适用教材的编制和开发,因此,建议市教委在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启动以后,将“小班教育”对于课程教材的要求纳入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之中。

(6)修订实施中的几个行政法规文件。

上海于90年代初颁发了《上海市市区小学办学标准》、《上海市市区初中办学标准》、《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标准》等几个行政法规文件,对于班额、教室设施和教师配备规定了一些标准,但已不适应当前实施“小班教育”的需要。建议市教委立即着手修订这些文件。

(7)对生均教育经费定额标准实行年度审核制度。

建议市教委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定额标准实行年度审核制度,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定额。

标签:;  ;  ;  ;  ;  

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教育”的对策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