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之“度”:郊野风光型水利干渠规划设计初探——以合肥市滁河干渠生态休闲风光带概念规划为例论文_曹菲

曹菲

摘要:水利设施作为城市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渐渐在功能和风貌品质上水利干渠都难以满足生态价值保护和人们生态休闲观光要求。本文主要提出在新常态时期下,城市自身景观资源的挖掘、展现、利用。确定生态、景观、交通、旅游这四大关键要素,四方面统筹协作,使郊野水利渠道不在只是单调的、灰色的城市设施,而是成为体现城市最质朴郊野风景的彩色缎带。

关键词:“新水利”景观;滨水风光带;郊野景观;水利干渠;滁河干渠

一研究背景

水利设施作为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在人们印象中,水利设施大多是人工混凝土的冰冷建筑,处在城市的郊野之中,让人们难以靠近,甚至与城市的风貌格格不入。在新常态时期下,我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所以需要找寻城市中被忽略的景观资源,将优质环境基础的市政水利设施与城市风光适当的融合。可以说现在的水利应该是一种“新水利”,通过流域的综合规划治理,将水系沿线的生态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等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展现,使全流域的安全性、生态性得以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体现生态型城市建设,更好的保护城市郊野生态环境,展现城市特色风貌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1研究对象

水利设施的种类较多,水库、人工渠、大坝、排洪沟等设施都包涵在内。但本文结合案例主要研究处于城市郊野的人工水渠,以及水源地型人工水库。此类水利设施一般具有带状或面状特征,周边具有郊野防护林带,建有用于维护管理的人工堤坝,仍具有重要的输水、水源地功能,具有一定的郊野风光价值。

1.2国内外研究成果

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围绕人工河渠等水利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研究。

1.2.1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对于此类项目的实践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从土地、生态、景观等多学科统筹结合,侧重于生态技术的应用,包括雨水调蓄,暴雨径流调控等。同时将娱乐活动植入其中。规划多与城市贴合性较强,城市功能较丰富。

1.2.2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现阶段研究主要针对于河道或运河以及面状的水利风景区。更多是成为城市重要的形象展示空间,居民活动的休憩游玩空间,相关的滨水景观设计也更突出城市化特征,对于重要的水源地功能和灌溉输水干渠这类设施的规划设计案例相对较少。但随着湿地恢复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兴起,对于水系的生态修复、湿地建设以及旅游引导等方面仍就有重要参考价值。

1.4当前存在的问题

水利设施作为一种人工改变自然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的意志,造福人类。这种改变不仅改变的是自然的水文特征也改变了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随着城市的发展,国内对于水利设施的景观建设存在“度的难控”性这一问题,或是过度开发或是忽略其景观价值。随着当今人们休闲旅游的观念日趋成熟,城市建设以及旅游度假对与此类具有水源作用的郊野景区的冲击力之大,迫使对于水源区域的开发缺乏了一定的原则,对生态保护产生一定威胁。这是“度”之过。同样也存在相反的一面,很多项目的建设设计初衷并没有明确景观环境在整个水利工程中的作用,造成景观后期二次建设的成本消耗和资源浪费,很多的水利干渠之美往往被人所忽略,人们忽视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尚没有发现最自然的原始之美。这是“度”之弱。

针对上述多水利设施景观建设度的把控这一问题,本文将提出规划建设原则,结合案例实践,进一步阐释说明规划建设策略与方法。

二 案例研究

2.1 规划背景及意义

滁河干渠位于合肥市北部,全长103公里。是淠史杭灌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区域输水、农业灌溉、城市防洪三大主要功能,同时它作为合肥市“一岭六脉、五渠联湖、众水汇巢”生态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渠,是沟通大别山与长江之间的一条重要生态廊道

但伴随合肥北部城区的发展,干渠沿线空间正在受到逐步侵蚀,水渠两岸在城区段空间预留不足,水源地的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急需得到指引,所以加强滁河干渠及沿线地区生态空间的科学保护,探索水源地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对于更好的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合肥市乃至皖中地区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原则

2.2规划目标

针对滁河干渠特有的区位条件以及功能作用,同时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将水源保护和生态维育两大基本功能作为滁河干渠及沿线地区的规划核心,同时延伸生态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休闲农业五大主题功能,使其成为合肥北部的“水源地型生态休闲风光带”。

2.3 现状解读1.

1、位于江淮分水岭以南,呈现指状地形上的悬河特征。(图1)。

2、生态基底优越,生物类型相对单一,生态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3、水系丰富,但水质西优中劣,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与生活的点源污染。

4、区域交通以南北向为主,缺乏东西向主干路,内部交通尚未贯通。

5、城区段高强度开发开始蚕食一线滨水空间。

6、景观上缺乏营造,无亮点,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无整合。

2.4 规划对策

针对滁河干渠现状特点与面对的困境、机遇,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城乡发展与旅游开发三者的关系是规划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提出4大规划对策:

1.生态优先:对水源地的生态保护作为首要前提。不论是空间利用、交通组织、景观营造、旅游开发,都以更好地保护水源地作为前提与基础。

2.分区管控:依据对水源地影响程度的差异,对规划区范围进行科学的生态分区,各分区采取差异化的管控策略,核心保护区作为最严格的分区类型,采取最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3.分段布局:依据103公里滁河干渠各段生态本底与环境、景观风貌、周边已有项目特征上的差异,分段布局,采取差异化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因地制宜。

4.适度开发:水源地的保护与周边生态体系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分区为本底,对城乡空间做出合理安排;

2.4.1 生态

生态保护是“度”的把控的底线,针对具体现状条件提出:“分区管控,构建体系”的策略。将高程、坡度、植被、径流、渗透、淹没六个因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得出规划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图2)。结合水源地保护要求,明确核心区管控界限,保护输水通道及沿线生态廊道,禁止城乡开发建设侵蚀;优化景观环境的同时,更好的保护输水通道及沿线生态廊道;城镇发展控制在生态协调区,严禁侵占基本生态空间。生态控制区、生态保育区适度安排旅游活动,适度营造节点景观(图2)。

2.4.2 空间

空间上结合全线103公里周边具体的环境特征,形成一脉四段七区多节点的规划结构(图3)。识别城区段和乡村段,在城区段:压规模、优路网、建廊道、留绿心、控绿线、调功能。乡村段:加林带。严控“度”的底线,平衡城市建设和生态功能,!适应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突显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图3)。

2.4.3 景观

以律动的脉搏为灵感,景点基本安排在核心保护区范围之外,尽可能减少游客对输水通道和沿线生态廊道的影响。提出发现最美景点理念,发现景点大于建设景点,发掘现状环境优越的景观,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利用、适度利用。(图4)

2.4.4 旅游

旅游规划尤其要把控建设之“度”:既要使滁河干渠重新具有活力,又要避免人为对干渠的生态影响。整合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分散的景区景点,形成生态旅游+水利设施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多元休闲体验。通过对滁河干渠周边旅游资源等级评价以及生态容量测算,提出游客规模控制措施。考虑规划区内具有水利工程设施的特殊性,采用低冲击旅游开发理念,提出展现人工水利设施文化与自然生态休闲景观的魅力的旅游产品。

2.4.5交通

针对滁河干渠具体的交通区位,使规划区与区域路网体系相衔接,实现从各个方向便捷地到达。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换乘系统。同时在内部交通方面提出“慢行为主,绿道优先”,打通南岸堤坝路,最终形成“一带多环、城区成网”的绿道体系结构。将游客向两侧广大腹地分散,避免人为活动及交通对干渠水质生态的影响。同时进一步从而引导人为活动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有机平衡。

三 总结与展望

围绕“水利干渠景观规划的可为之度”这一核心议题,始终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明确在空间、生态、景观、交通、旅游这5大方面的可为之度。但为了更好的有依据,需要法规层面的严格管控才能有力的保障其低冲击性的建设,从而从法规上确定保护蓝线,控制建设类型与方式,让开发建设与生态功能之间取得均衡。

希望通过明晰水利干渠景观区域的可为之“度”,得以将珍贵的水利景观资源得以重新焕发活力,将人工水利设施得以更好的融入人们生活与城市景观之中,展现新常态时期下独特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论景观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的偏离性和发展方向.罗希;雍婷;杨祖强.水电与新能源.2013-07-30

[2]结合南运河探讨水利工程景观的规划设计.刘洁.河北水利.2012-02-28

[3]关于河道滨水景观设计思路的探索.于黎雅;张海峰.农家科技.2011-05-25

[4]浅谈水利工程景观规划.郭小艳.城市建设.2012-10

[5]城市生态河道建设管理初探.刘燕龙.南方农业.2013-08

论文作者:曹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  ;  ;  ;  ;  ;  ;  ;  

可为之“度”:郊野风光型水利干渠规划设计初探——以合肥市滁河干渠生态休闲风光带概念规划为例论文_曹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