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国情是走向未来的必修课论文

了解历史国情是走向未来的必修课

◆文/吴剑

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前途,我们必须了解中华民族过去的历史。

——历史学家范文澜

了解历史国情 尊重历史传统

当代中国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尽管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及其所解答的具体问题与当今全球化有所不同,但是其对全球化所作的独特阐释,不仅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全球化的深刻复杂变化极富启示价值,而且能够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极其深刻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方法论自觉。

自1978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多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在中国特色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

据了解,近年来,心连心普通肥料产量正逐年递减,而以聚能网尿素、腐植酸类复合肥为代表的差异化产品比重正逐年递增。对此,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金表示:“我们研发推广新型肥料产品的初衷,并不完全是为了盈利,很大程度上是站在行业龙头企业的角度,根据农业减肥增效的迫切需求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通过肥料技术创新,来引领行业向着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使农民在不减产、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精准施肥、提质增效,在减少肥料浪费的同时,实现作物品质和产量双增,以及土壤的改良和修复。”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统一的国度,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可能绕过传统和历史,不可能忽略传统和历史因素对现实的深刻影响。传统和历史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文化养分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变革事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既要继承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排除来自于历史传统的干扰。因此,中国的变革采取了尊重历史和国情的渐进方式。

中国最近4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在充分考虑与尊重历史、国情和本国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的。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也得益于当代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历史、传统和国情的充分尊重和认知。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制高点上,面向未来,谋求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依旧不能忘却历史和传统。作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广大职工,有必要了解祖国的历史国情,清楚祖国的家底。

5000年文明史收获了璀璨的成果

中国产生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郭象、玄奘、慧能、周敦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魏源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的思想家和宗教人士。

项目建设范围内主要为荒地、房屋、鱼塘和山地,地面标高为29.95~12.56m(黄海高程、下同),地势起伏较大,呈北高南低的趋势。沿线无任何市政管线,雨污水处于散排状态,通过地面径流就近排入附近鱼塘、洼地,造成污染。

正是在这5000余年中,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都曾经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滋养了这片东方古老土地上的龙的传人,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在这5000余年的历史流变中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

——在经济领域, 中国汉族先民早在数十万年前就学会了取火,数万年前就学会了制造彩陶、发明了弓箭,开始饲养动物、种植谷物,数千年前就彻底告别了渔猎和采集的生活,独立发明了农业耕作技术和适用工具,发明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节气,营建了先进的水利系统。

德霈万邦(局部)创作者:王迎春 杨力舟 杨臻 赵进武 杨芳 摄影:冀川

与地面网络节点的随机移动性不同,卫星运动具有周期性,通信窗口范围具有可预测性.根据轨道动力学原理,可获得星间距离和通信窗口范围的关系,在用户卫星一个周期内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距离变化从3.5万公里到4.15万公里.

在兴修水利方面,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就修建了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灌溉成都附近500万亩水田。古代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主要生产领域产生了以鲁班、马钧、陈宝光、李春、黄道婆等为代表人物的发明家。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要出实招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司法部已要求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抓紧组建律师服务团队,律师服务团队要深入重点民营企业“一对一”提供“法治体检”服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依法治理情况,分析企业法律需求和风险点,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这次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是一次公益性的免费服务活动,更是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实招。今后不妨多推出一些类似“法治体检”实实在在的举措。

中国还产生了左丘明、屈原、司马迁、王羲之、陶渊明、顾恺之、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吴道子、颜真卿、李煜、欧阳修、苏轼、司马光、辛弃疾、关汉卿、赵孟頫、罗贯中、施耐庵、郑板桥、蒲松龄、曹雪芹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

中国的商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获得巨大的发展,并且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了现代银行的雏形——柜坊,早在1000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纸币——交子。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也可以大书一笔,出现了长安、洛阳、许昌、北京、成都、杭州、扬州、广州、泉州等闻名当时世界的著名城市。就城市规模而言,1600多年前的东晋、南朝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人口已达28万户;1300多年前隋炀帝时的东都洛阳,则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万家富商、3000多家手工业者和1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中国的对外贸易,自2000多年前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开始获得巨大的发展。自汉代起始,来自大月氏、贵霜、大宛、大夏、大秦、帕提亚、天竺、康居、波斯等中亚和西方国家的商人,都曾经经过丝绸之路频繁来华贸易。海上贸易也很发达,来自阿拉伯、东南亚和日本的商人,通过广州、泉州、扬州等港口来华经商。古代中国的国都和港口城市,都曾经云集大批国外商人。以距今1400多年的北魏都城洛阳为例,当时这座城市居住着万余家来自中亚和大秦(古罗马)的商人。

到了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相当发展,有的地区粮食产量遇到丰年,每百亩田地可以达到300石到600石的收成;并且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和《审时》。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最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创造了修建万里长城和4000里京杭大运河的伟大经济奇迹,还向世界贡献了以丝绸、漆器、瓷器、茶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原产于中国的生活资料。

由于古代中国农业的发达、粮食的丰裕和经济的繁荣,到清朝乾隆年间(1764年),据官方统计,中国人口就已经达到2.05亿,而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49年),中国人口则已经达到4.13亿。

——在政治领域,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秦始皇统一中国、西汉王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唐中期“开元盛世”以及清代前期的“康乾盛世”和“乾嘉盛世”;产生了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清乾隆等有作为的帝王,产生了管仲、商鞅、李斯、萧何、曹操、诸葛亮、魏徵、范仲淹、王安石、包拯、海瑞、林则徐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还产生了孙武、孙膑、李广、霍去病、班超、岳飞、戚继光、郑成功、左宗棠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

在这些天朝盛世的朝代里,中国社会高度发达,并不止一次出现过多国来朝的盛况。如盛唐时,包括日本和朝鲜遣唐使在内的外国人,纷纷来华学习中国的文明经验。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和版图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腹心,不断向四周拓展。在汉代曾经西扩到现今的中亚,在元代曾经一度西扩到欧洲的东部,在清帝国前期的版图上,现在俄罗斯的外兴安岭以南、滨海地区以及库页岛,现在的蒙古国,都曾经是中国的领土。政治上开疆扩土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的过程。经过历朝历代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形成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面积和多民族和睦共存的“中华大家庭”。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文化理念、制度规范和官僚治世系统。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思想观念作为基本政治理念,讲求尊上爱下、仁政爱民、中央集权、层级管理、精英治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不过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历代王朝经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初期“其兴也勃”,后期“其亡也忽”的朝代更迭的“周期律”中。通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中国社会重复上演着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剧”。即便如此,由于中国政治文化具有超强的粘性和政治治理的有效性,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在风云激荡的岁月里长久存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得以绵延不绝。

中国的传统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也正是在历朝历代政治风云的激荡中,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正如法国近代启蒙大师伏尔泰在数百年前所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熟悉历史的人们,没有谁会否认,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几度成为世界范围政治上最强大、经济上最繁荣富足的伟大国度。

——在思想科技文化领域, 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而表现在思想科技文化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本研究根据广西地不容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开发SSR引物,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地不容5个居群的63个样品进行遗传分析,以揭示广西地不容在物种水平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居群间的遗传关系,为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拥有本民族独有的自成体系的汉语和方块字。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从上古时期的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到尧舜禹,再到夏商周;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金元,再到明清和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创立和发展,华夏文明,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已经赓续了5000余年。

中国产生了扁鹊、张衡、蔡伦、张仲景、华佗、祖冲之、贾思勰、僧一行、孙思邈、秦九韶、毕升、沈括、郭守敬、徐光启、徐霞客、李时珍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医学家。

蔡伦

张衡

祖冲之

在悠久的古代历史中,中国的冶铜业、冶铁业、采矿业、缫丝业、纺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造船业、建筑业等手工制造业,都曾获得巨大的发展。以造船业为例,在距今近2000年的三国东吴时期,就能够制造长20余丈、载六七百人的大船。到唐朝时,中国制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曾经航行在印度洋和红海上。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黄帝内经》《甘石星经》《墨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大明历》《算经十书》《大衍历》《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数学九章》《算学启蒙》《授时历》《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司南、“祖律”、浑天仪、地动仪、黄道游仪、简仪、珠算等等科学著作、科学仪器和科技成果,有的领先世界数百上千年,有的对当代科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雨生有不少杂文,关注的是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超短,“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张雨生说:“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并且具体提出“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的问题。与此文着重说“富”的一端不同,《向农民工深鞠一躬》说的是“贫”的一端,他说得掷地有声:“若有人编著这个时期的史册,没有农民工的辉煌篇章,我敢说,那便缺失了创造历史的主体。”他在新春前夕用“深鞠一躬”的方式,表达了对农民工的敬意。

中国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中国化的佛学体系完备、结构精密、博大精深,至今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依旧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章回小说,无疑是世界文坛艺苑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中国的教育,从庠序、太学、国子学,到书院、私塾、学堂,始终遵循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对培养和发掘古代社会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白云石阶段:形成自然金-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等矿物组合,为金的次要成矿阶段,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主要在这个阶段富集。

中国独有的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中草药和针灸疗法,肇始于西周,到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成型,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丰富和发展,日臻完善,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独特的宫殿、宗庙、官衙、民居、寺院等木结构建筑样式,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造园艺术和园林景观,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建筑史的内容。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现代艺术,我们还能在柏林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古代艺术品。柏林市中心的一个岛上布满了博物馆,俗称博物馆岛。在这里,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东方文明只有几步之遥,老博物馆、老国家艺术画廊、博德博物馆、新博物馆和佩加蒙博物馆等如同一部部时空机器,带领我们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艺术之旅。

比如,传统政治文化范畴中的官僚本位、权大于法的观念,传统经济文化范畴中的轻视工匠的观念,传统思想文化范畴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漠视人性和人的正当需求的主张,传统社会文化范畴中的中庸、守成的观念,传统道德文化范畴中的重家庭道德轻社会公德的理念等等,在近现代中国社会,都已经成为阻碍中国追赶世界潮流、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消极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创造的5000年辉煌历史,足以令当代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它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硕壮根系,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最宝贵的精神源泉。

通过读史 可以鉴今 更可以戒行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读史,可以鉴今,更可以戒行。

5000多年中国古代文明史,积累了许多领域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许多领域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上升到历史的一般,依旧能给今天带来启迪,为今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65.95±5.89)岁;疾病类型:7例为胆囊炎患者,19例为阑尾炎患者,14例为腹膜炎患者,12例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例为乳腺纤维瘤患者。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65.16±5.54)岁;疾病类型:6例为胆囊炎患者,20例为阑尾炎患者,15例为腹膜炎患者,11例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例为乳腺纤维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首先,通观中国5000年文明史,特别是3000年以来的封建社会史,不难发现,王朝的更迭都遵循着共同的历史周期率。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政府,都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周期率,就是在初始阶段励精图治而在末世陷于腐朽堕落。从商纣王宠妲己废朝政、沉醉于酒池肉林,到隋炀帝驱使8万纤夫率船队游乐江都(扬州),再到慈禧太后挪用海军款修建颐和园,人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些末世统治者“治理”的国家会风雨飘摇直至灭亡。

其次,在历史上,凡是心中多少装着百姓、多少能够秉公执政的人,都会被人们久久记起,深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唐代皇帝李世民,敢铡皇亲国戚的宋代清官包拯,就因为过了“公”“民”关,才成为古代中国百姓心目中的贤君良臣。

再次,中国历史上,凡是君王恭俭、政治清明、崇尚法度、国势强盛的王朝,都能够威仪四方,这如武帝之西汉、太宗之初唐、康熙之前清;反之,凡是君王暗弱、臣僚腐败、上下失和、法度废弛、国势衰微的王朝,必然面临着重重边患和外侮,这如蒙古大军之灭南宋、八国联军之陷北京。

表面上看,历史是由许多个别事件和现象组成的,但在这些事件和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历史的一般规律和法则。在解读无数个个别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时,人们应当注重发现蕴藏在这些事件和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和法则。也只有这样,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初衷才能真正实现。

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创造性转化

中国漫长的历史,还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源自历史传统文化的多重制约,这种历史文化的多重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历史和传统是须臾不能回避的限制性因素,任何变革和实践都必须尊重和考虑历史和传统的存在;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走向未来时,其负面效应更不容小视,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突破、超越和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制约和影响,是应当引起国人格外关注的。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文化大系统中的诸子系统,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思想文化、社会文化、家庭婚姻文化等,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有些传统文化因素自今观之,甚至存在有违人道、阻碍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面。

还有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容乐观的民族情怀以及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石窟艺术、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器物文化、武术文化、军事文化、民间工艺、少数民族文化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精神文化宝库的库藏。

同时,如前所述,这些消极文化因素早已潜移默化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人文化潜意识的一部分,这就增加了超越和扬弃它们的难度。在中国自1840年至今160多年的近代化、现代化历程中,民族传统文化消极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再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的东西文化之争、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科学与玄学之争、抗战时期国统区出现的尊孔逆流,传统的制约作用和负面影响都可以看到。

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积淀甚久,历史传统已经熔铸在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人生理想中,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的情感和尊严已经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近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国土上的任何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都必须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变革者们不可能凭空移植所谓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不可能忽略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不可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底线”,搞所谓单方面的器物层面的变革和创新,更不可能抛弃一切民族传统,凭空“再造一个中华文明”。

现代中国人对历史传统的文化内省、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觉,肇始于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自此以后,中国人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优秀成分有了充分认知的同时,对它的制约力、反作用力和保守力也日益具有了清醒的认识。在经过数次文化批判、文化反思运动后,人们认识到,要在古老的中国进行变革,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中国固有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同步变革甚至是超前变革与创新。

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思想是多元化的,是一种接纳一切艺术的开放心态,传统偏重阐释作品内容的批评方式显然该结束了,应主张关注作品形式、排除等级划分,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审美欣赏迫在眉睫。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决定了熟悉中国历史国情在当代中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熟悉历史国情,有助于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国人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有助于国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对历史传统进行必要的反思、突破、超越与创新,从而有助于中华民族历史地、现实地、理性地走向未来。

掌握历史国情知识十分必要

国情学是一门科学。在国情学的分类中,按照国情的内容,可将国情分为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政治国情、经济国情、文化国情和社会国情6类。

对于中国而言,历史国情显得格外重要。如前所述,中国是一个有着璀璨文明的古老大国,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与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等年轻国家不同,中国的现实发展与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

作为当代中国人,只知道中国的现实而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历程,不了解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经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就不可能对中国的现实乃至中国的未来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把握。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通常在出生后颈部迅速长出类似肿瘤的硬块,数日后会变成蚕豆一样大小。硬块在宝宝出生后2~3周时最大,有的直径可达2cm,所以很容易被妈妈们发现。此外,如果发现宝宝的头总喜欢面向一侧,搬正后很快转回原位,因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历史国情属于历史的范畴,在诸多国情因素中,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大凡人们谈论国情的时候,往往专注于资源、人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科技文化的发育程度、CDP、人均GDP、综合国力等等现实要素,而对于沉埋已久的历史往事,业已消散的历史“烟云”,则显得不那么关注。

事实上,近代以来,在中国的救亡图存和现代化实践中,是否正视和尊重历史和传统,是否正视和尊重历史国情,带来的结果大相径庭。

编目前做好查重工作,可从题名、责任者、ISBN等多种渠道进行查重,才能把图书查重准确,取号可以避免重号。根据查重结果,掌握了图书的编目规则,科学的给图书添加辅助区分号,把相关的文献集中编排,方便读者检索,最大限度的利用图书馆[4]。

回顾中国的百年图强史,中国共产党在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格外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背景,并将此作为重要前提,来谋划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蓝图。

与此相反,100多年来,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那些不注重历史因素,希图照搬欧美模式或者苏联模式的人们,那些偏激地主张抛弃传统、全盘西化的人们,他们的思路和做法都在现实面前碰了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聚焦历史国情,解读历史国情,体味历史带给今天的启示,明了传统文化构成因素的精粗真伪,对于经营现实,走向未来,确实关乎重要。

唐代诗人李白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全国广大职工和各级工会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知识包括学习历史国情知识的自觉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长风破浪,共济沧海。

标签:;  ;  ;  

了解历史国情是走向未来的必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