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工业的历史与现状_工业总产值论文

海南工业的历史与现状_工业总产值论文

海南工业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现状论文,工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海南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解放前的海南工业

19世纪40年代,海南还只是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州。19 世纪末,海南才开始出现兴办工商企业和开发性事业。最早的工业是1908年在三亚港开发盐田,其次清末实业界在儋州投资开采锡矿。1915年华侨合资在琼郡兴办电灯公司,使海南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与此同时,在海口、加积等市镇,也陆续办了织造、制革等20多种手工业。但在动乱年代,这些工业不仅不能得到军阀官僚的扶持和保护,反而常常遭到盘剥和扼杀,因而步履艰难,自生自灭。到解放的1950年全岛工业总产值只有上百万元,寥寥几十家企业几乎都是相当落后的轻工业,主要有榨油、造纸、纺织、木器、竹器、藤器、制革、缝纫、制盐等;重工业只有日本人留下的海南机械厂;著名的石碌铁矿年产仅20万吨,制盐业年产也仅3000吨。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海南工业

解放前海南工业非常落后,解放后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工业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是工业结构偏置化。由于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差以及资源较为单一,海南工业结构是一个以轻工、食品占绝对比重的偏置结构。1952年,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到1988年尽管工业产值增加到47%,但工业门类尚不齐全,在一些行业仍属空白。轻重工业比例极不协调,1988年,轻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3.65%, 重工业只占26.35%,重工业十分薄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装备工业。

二是工业水平初级化。工业在本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低,比重很小。1988年,工业总产值在社会生产总值中只占26.37%, 比全国低将近40个百分点;人均工业产值只有382元, 海南人均工业产值不到全国的1/4。能源、钢铁、化工、机械等基础工业薄弱,产品少, 数量小,配套能力差;一些日用工业品远远不能满足本岛需要,85%靠大陆调进;原材料工业自给率也很低,煤、石油、钢材、化工原料、化肥以及大多数轻纺产品均靠外部供应。

三是企业规模小型化。在1500多家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10个,中型企业50个,其余均为小型企业。在大型企业中,年产值一般都在亿元左右,超过3亿元的只有海口罐头厂一家,中型企业多半是制糖厂, 县里的企业除了糖厂以外,大多是属于小型加工厂。

四是经济效益低档化。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由于企业大都比较小,缺乏资金,设备老旧,以致劳动生产率很低,1988年,海南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3373元,只相当全国的72%; 资金利税率为13%,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

五是企业经济成份单一化。海南全民所有制企业比较多,所占的产值比重高。如从企业的个数来看,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比例更高, 全省1988年有工业企业107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竟占了534家,占50%; 而当年全国国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只占1.2%。1988年, 在海南集体企业513家,占47.7%,而全国的这一比例仅为22.8%,高出全国24.9 个百分点。

六是企业人才匮乏化。海南人才在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少得可怜。1988年,全省共有科技人员62730人(不含社会科学), 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96%。其中,一半以上在教育部门从事教学活动,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只有8135人,只占全部科技人员的12%,而这些人多半从事行政领导工作。

3、建省办经济特区时期的海南工业

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工业由于投资不断增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建省7年来,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7亿元,年均增长42.7%;199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7.9亿元,年均递增21.98%;累计实现利税39.6亿元,年均递增24.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1)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92年, 海南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结束了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产业结构有了重大调整,三次产业初步趋于合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88年的18.8%,上升到1994年的25.3%,增加了6.5个百分点。 在工业生产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7年中, 重工业每年平均递增24.8%,比轻工业快8个百分点;重工业所占的比重由1988年的26.3%上升到1994年的39.3%,上升了13个百分点。

(2)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 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三资企业迅猛发展,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1994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2%,成为全省工业的主力军;其次是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6%。

(3)能源工业和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建省前的1987年, 海南发电总量只有832亿千瓦小时,而且大多为小水电。建省以来, 全省用于电力工业建设的投资达35亿元,到1994年,装机容量已达160多万千瓦, 发电量达到28.98亿千瓦小时,成为全国少数电力富余省份, 能源工业明显超前发展。新兴工业发展也很迅速,汽车、摩托车建省前都是空白,目前汽车已发展到3000多辆,摩托车近20万辆;纺织、医药、电子等新兴工业建省前规模都很小,现在全省医药工业已经发展到55家,产值达4.43亿元,年均递增38.2%。

(4)工业发展的后劲比较强。建省以来,工业建设的投资加快, 仅1994年,用于工业(包括电力、煤气和水)的投资达51亿元。一批大型企业已经和即将竣工投产。如帘子布厂、冷轧薄板厂、聚酯切片厂、毛条毛毯厂等。一批大型企业正在建设之中,如600 万吨炼油厂及其化工工程、82万吨化肥厂、120万吨钢铁厂、82万吨水泥厂、13 万吨啤酒厂、160万套子午线轮胎厂、镀锡薄板厂,以及东方炼油厂(600万吨)、海南炼油厂(600—1000万吨)、汽车改造工程等。列入1995 年利用外资的7个省级重大实施项目,1997年前均可建成,预计产值可达186亿元,年利税27亿元。这些重大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对海南整个经济发生重大影响,使海南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海南工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起点

海南发展工业,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找中自己发展的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南工业的发展优势:

(1)独特的地理位置。海南四面环海,适宜发展港口工业。 海南又位于太平洋海岸的中心地带,与香港、台湾相邻,南与新加坡、东盟各国相近,北与韩国、日本距离适中。海南这些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优势是国内所少有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2)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海南拥有国内最富的铁矿和最好的钛矿,这是发展钢铁工来和冶金工业的重要条件;橡胶、甘蔗、树木以及多种热带水果是某些重工业,特别是轻工、饮料业的重要原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海南周边海域到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开发这些资源,将对海南工业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3)良好的基础设施。能源超前发展是海南得意之作, 目前已成为全国电力供应最充分的地区,而且后劲很足;海上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大吨位的运输非常方便;岛上公路纵横,已建成一条高速公路,几年内还将建成3条高速公路;过海铁路即将开工; 两个大型飞机场将海南与国内外从空中联结起来,进出岛非常方便;通讯设施完善,目前海口市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部电话,是国内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城市。 完善的基础设施将有力地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4)独特的人文环境。海南是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 历史上有过多次较大的移民活动,是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就有10万人才下海南之说。那时海口市只不过二三十万人口,现在已达80万,其中近半数是五湖四海的“移民”,数十万人汇聚海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大量集中,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海南还是一个大量输出人口的地区,据说在国外的海南籍华侨有200多万人,这些人同样给家乡带回资金、 技术、信息,也形成了以血缘、朋友关系为纽带的联结海内外的广泛社会关系网络。

(5)即将形成的雄厚的工业基础。海南工业已经和正在形成3个支柱行业:一是西部工业走廊——石油、化工行业, 其中包括在建的600万吨炼油厂及其45万吨乙烯装置,在建的82万吨化肥厂,还有两个正在筹建的600万吨炼油厂;二是汽车、摩托车行业, 对现在的海南汽车制造厂投资10亿美元进行重大改造,使海南的汽车、摩托车成为重要的支柱行业;三是以热带水果为主要原料的食品饮料行业。

三、来自历史的反思

我们追溯海南的历史,考察海南工业的发展,目的是从中得到教益。无论是解放前的半殖民地经济条件下,还是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期,海南工业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缓慢,其他行业也失去了推动力。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城市,没有强有力的工业的支持,就不可能出现兴旺发达的格局。没有发达的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发达的商业、服务业,就没有发达的国民经济。海南是我国工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增长热点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超前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大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规模,在产值上和数量上要以两位数的增长率迅速逼近各工业大省,并向国际靠扰,使海南能在较短的时间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竞争能力。在行业结构上,应在加强基础工业的同时,在石油化工、汽车摩托车、饮料等方面迅速突破。在技术上,应尽快形成以高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的先进行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海南的工业实力。

2、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加快海南工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前,海南工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渠道不宽,经济成分单一,乡镇企业和其他形式的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要使所有制经济形式结构多元化,鼓励国外企业和内地企业进入海南,让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受到平等对待,进行公平竞争,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并采取支持和扶植的政策。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学习江浙地区的经验,坚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走“发展、改革、完善、提高”的路子,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搞好综合开发,实行发展和提高并重的方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再生产中内涵和外延并重;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注重经济效益,促进全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放手发展三资企业。要实行政策倾斜,加快发展三资工业企业;进一步健全体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仍然应坚持低地价、低收费、低工资原则;从宏观上引导和调节外资的投向,鼓励外商投资办工业,特别是在高技术、高产值方面进行投资。

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完备的法规,使私有企业受到平等对待并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宏观指导,引导他们进行实业开发;鼓励私营企业承担出口创汇、生产型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业务。

3、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海南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时代开放的时代,海南工业首先要全方位开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建立商品、生产要素和产权市场体系。海南工业对外开放,既要有量的扩展,也要有质的提高。发展外向型工业,主要的是吸引工业大项目,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出口贸易,建立各种要素市场体系。

4、提高职工素质是加快发展海南工业的重要措施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发展更多地依靠知识、智力和技术,更多地依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熟练的工人。振兴海南必须继续吸引较高层次的外地移民,使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社会精英和大批熟练工人来海南落户、扎根。

在引进和培养人才问题上,海南应有一个大的突破。要强化吸引力,引进国外科学家、专家、工程师和关键的技术人员,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海南工作服务;要千方百计吸引和挖掘国内高级人才来海南;加大教育的拨款,同时广开渠道,鼓励社会办学或支持办学,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培养、奖励和抢救人才。

标签:;  ;  

海南工业的历史与现状_工业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