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偏爱中庸思维-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框架的初步描述论文

什么样的人偏爱中庸思维 ?
——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框架的初步描述

李子萱1王晓刚2毕重增1

(1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实验室,重庆 400715)
(2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 610041)

摘 要 中庸之道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深厚而广阔的实践,至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关于中庸信奉和实践者的特征尚缺少刻画。为了描述中庸思维者的公众形象,本研究使用中庸思维问卷和能动性与社群性问卷中文版收集254名大学生数据,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理论作框架分析描述中庸思维者的特征。结果表明,社群性和能动性与中庸思维都具有一定的关系,社群性在解释中庸思维上具有主导性,低能动高社群组合群组的中庸思维水平最高,成为中庸思维者的突出形象特征。由于中庸思维并不是中庸的全部,未来的研究可从价值观到行为实践各个层面,立体多元地刻画中庸者的自我形象和公众形象。

关键词 中庸思维;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能动性;社群性

1 问题提出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识世界、对待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执两端而允中”的智慧对于华人的心理、思维和行为处事等各层面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思维,1999)。探究中庸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和运作规律,有助于更好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处事方法,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育群体,既承担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社会期望值较高,难免产生教学、管理、甚至自我发展的压力。校长采用正确的办法应对压力,对校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压力时,校长不仅要修炼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还要提前筹谋策划,变压力为动力,同时提高管理技能,引领学校发展。

传统文化中对中庸实践者最典型的描述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信奉中庸之道的君子必定是社群性与能动性俱佳之人,而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关心实际利益的小人物既可能是能力低下,也可能是道德败坏(周国正,2011)。但近年来,关于中庸的实证研究却揭示了中庸各异的效用,形成了中庸者德才俱佳的质疑。有研究表明,中庸思维对心理健康具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可以促进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阳中华,2012);对社会适应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李启明,陈志霞, 2016),中庸还可建构和谐的人际幸福感(彭文会,黄希庭,2015),促进对社会流动性的适应(毕重增,2018)。但也有研究发现中庸思维具有消极效用,如阻碍个体的创造力转变为创新行为(Yao, Yang, Dong, & Wang, 2010)。还有许多研究采用了变通的方法来描述中庸的作用,将其作为调节变量,比如拿捏行为有利于心理适应,但仅限于高中庸个体,低中庸个体拿捏行为对心理适应反而产生消极作用(林玮芳,邓传忠,林以正,黄金兰,2013);互动公平感对沉默行为的作用也随中庸水平而各不相同(何轩, 2009); 高中庸思维者的坏心情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影响较弱, 而低中庸思维者的坏心情对组织公民行为所产生的负向作用则更强。 高中庸思维者的坏心情对任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而低中庸思维者的坏心情对任务绩效却产生负向影响(孙旭,严鸣,储小平,2014)。

中庸者形象和效用的多样性,源于中庸研究定义的多样性和中庸实践的复杂性。从中庸内容领域来看,中庸思维实践领域可划分为涉及在人际互动场景、自我场景和做事场景的应用(李启明,陈志霞,2014)。相对于人际互动,个体处理自我和做事领域信息时更容易采用双视角理论(DPM,double perspective model)所描述的自我视角;自我视角更关注自己行为的能动性,行为的自利性,能动性内容比社群性对于自我意义的权重更大(Abele & Wojciszke,2014)。人际互动则符合更关注他人及行为社群性的他人视角。如果中庸实践以能动性为依托,那么,行为必然会导向成就,对应着问题解决、目标达成和地位建构;但如果以社群性为依托,则更多以人际和谐作为最终的价值批判,这种以人为优先考虑对象的评判可能会与某些目标产生冲突,抑制或阻碍某些行为,如上文提到的创造行为(何轩,2009)。从抽象层次来看,中庸既是行为策略,也是人际关系的法则,甚至是世界观和人生信仰(杨中芳,2009),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中庸的认同和实践千差万别,单一维度或视角似乎难以描述中庸思维和实践在各个领域和层次效用的性质。这些差别便可能产生中庸者的多重形象。不但中庸效用的多样性会导向中庸者形象的多样性,中庸信奉者、追随者、实践者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中庸在大众中不但有积极的形象,也有与“和稀泥”“墙头草”“和事佬”等联系在一起的折中主义、调和主义(庞朴,1980;王亚云,2008)的消极看法。这些消极看法形成刻板印象,无疑会阻碍中庸本真内涵作用的发挥。

描述中庸者的形象有助于认识中庸的研究和实践,而当描述中庸者形象时,可采用多种框架,例如人格的“大七”(王登峰,崔红,2005)“大五”(Costa & McCrae,1992)或“大三”(Eysenck & Eysenck,1975),但也有更简易的社会认知内容基本维度框架。社会认知内容基本维度不但可以从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角度(毕重增,2019;佐斌,代涛涛,温芳芳,索玉贤,2015)来描述中庸者,因其对应着人格的“大二”理论,也可以联结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通过内容模型和视角模型的结合,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框架,可以描述中庸对于行为者产生意义是基于能动性还是社群性过程,是聚焦于问题还是人际,是以成就为目标还是以和谐为目标。实践中庸思维意味着要兼顾各方,在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中实现平衡(吴佳辉,2005),随着认知视角的调整与变化,中庸思维既可能与基本维度的能动性有关,也与社群性有关。

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社会认知两个基本维度中,社群性与中庸思维及其各维度存在极显著相关,而能动性与中庸思维总分相关,与多方思考极显著相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大学生254人,其中男生69人,女生189人,4人未报告性别,平均年龄为19.25±1.43岁。

2.2 研究工具

从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认知两大基本维度中的能动性对中庸思维并不具有预测作用,仅社群性的预测作用显著,解释率达15%,F (2,251)=21.21,p <0.01。

[3]US consumer prices could rise again and key US exporting industries,notably agriculture could suffer through lost business in China.(2018.4.9)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索社会认知两大基本维度对中庸思维各因子独特成分的解释作用。在第一层回归纳入非因变量的中庸思维因子,第二层纳入能动性与社群性。结果发现(表3),社群性依旧对多方思考、和谐性有预测作用,对整合性的预测变为不显著。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综上所述,中庸丰富的内涵使其表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和功能,本研究意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框架下,探索中庸思维与个人特质的关系,描述中庸思维者的典型特征。

表1 中庸思维和基本维度变量的描述统计

注:代表p <0.05,代表p <0.01,代表p <0.001。下同。

3.2 回归分析

(1)中庸思维量表。由吴佳辉和林以正2005年编制,包括三个因子:多方思考、整合性、和谐性,共13个条目,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评分,分数越高代表中庸思维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多方思考的内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为0.62,整合性为0.73,和谐性为0.79,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表2 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中庸思维的回归分析

3)菌悬液的制备:取活化好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平板洗涤,通过麦氏比浊和显微镜计数的方法配成 1.0×108cuf/mL 菌悬液备用。

(2)能动性-社群性问卷中文版(Agency-Communion-Inventory, AC-IN)。Abele等人2016年编制(Abele,Haeke,Peters,Louvet,Szymkow, & Duan,2016),该量表包含能动性和社群性两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1(最消极)到5(最积极)评分,评分越高代表在该维度上表现越积极。本研究中,能动性与社群性的α系数分别为0.66和0.76。

表3 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中庸思维因子的回归分析摘要

3.3 群组分析

为探讨中庸思维在基本维度框架中的类别化,首先以两大基本维度为指标采用快速聚类,而后对获得的分组进行中庸思维水平的描述。综合样本量、分组意义与社会认知内容模型群体分类契合性,确定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低能动高社群组,高能动高社群组和低能动低社群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低能动高社群组、高能动低社群组和高能动高社群组在中庸思维上存在显著差异,F (2,252)=12.83,p <0.001,低能动低社群组的中庸思维总分显著低于低能动高社群组和高能动高社群组。表明无论能动性高低,社群性更高,其个体中庸思维水平都更高。

社会认知两大基本维度对中庸思维三因子分别的回归分析显示,能动性对三因变量均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群性的预测作用均为极显著,其中,对多方思考的预测率为18%(F =27.66,p <0.001);对整合性的预测率为6%(F =7.98,p <0.001);对和谐性的预测率为13%(F =18.95,p <0.001)。

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既取决于土地、资金、设施设备等硬件要素的保障,也有赖于教师队伍、体制机制等软实力的改善,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经营活力培育、开放共享水平的提升等,已经成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课题,要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4 中庸思维在基本维度三种类型的平均分

4 讨论

从结果来看,社群性可能是中庸者突出的刻板印象特征。回归分析发现中庸思维由社群性主导,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社群性突出的人更偏爱中庸,也不意味着中庸思维者就是社群取向。中庸之道虽然表面上奉行的是对资源的“不争”“忍让”“以和为贵”,但实际上是以长远利益为目标的“争”(沈毅,2005)。这种压缩自我、隐藏自我的处事待人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保护自我、赢得资源的策略。也就是说,中庸之道的“人缘趋向”对许多人而言是一种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的处事策略,因此,尽管中庸在人际实践中通常表现为高社群性,但其目标并不仅仅限于与人和谐相处,其高社群性更宜解读为刻板印象。从内容上看,中庸思维也并不是专门应用于人际交往领域,虽然在众多文本叙述和生活实践中,中庸更多指向了“为人”领域。但即便在“为人”领域,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以“熟人社会”相对的“陌生人社会”已经渐渐成为一种主导模式,人际关系的工具性和表达性日益分化,个体的人际交往趋于理性化(毕重增,2018;赵娟娟,2011),工具性人际交往更突出自我利益取向,单纯通过社群性人际交往达到能动性目标越来越不现实。执着于人际和谐不但达不成目标,也与中庸理性(张德胜等,2001)不符合。虽然自我报告只是一种角度,但自我刻板印象、群体刻板印象也具有框架和内容的一致性(管健,陈婕婷,2011)。换言之,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内容的角度,我们都无法否认社群性就是中庸思维者的突出形象特征。

本研究发现,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框架中,社群性主导中庸思维,低能动、高社群组合群组的中庸思维水平最高。这个发现对于认知中庸和中庸实践者都具有启发意义。

社群性主导中庸思维是否意味着基本维度中的能动性与中庸思维者的关联就可以忽略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本研究采用了基于人际沟通与冲突解决角度编制的中庸思维问卷(吴佳辉,2005),但中庸思维是一种元认知(杨中芳,2009;杨中芳,赵志裕,1997),其认知加工的对象既可能是人际,也可能是纯粹的做事,还可能是兼而有之。即便涉及到人际的领域,中庸思维实践所强调的是个体要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而调整行动方案或制定新的恰当方案(李启明,陈志霞,2016),而不是盲目强调与他人的表面综合。中庸对个体的影响也绝不仅停留在“以和为贵”“不走极端”等人际相关的处世原则,在具体事件处理方面,其对“择前慎思”“策略抉择”以及“执行方式”等(吴佳辉,2005;杨中芳,2009)层面,均突出自我视角,也是实践中庸时的能动性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中庸实践是一个反省提升的循环过程,在权衡个人和他人各方面前提下,不断地实践与修正中实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超越境界(杨中芳,林升栋,2012)。因此,中庸实践是在兼顾能动性与社群性的前提下,打破孤立而采用一种“无过无不及”的超级视角,显然,能动性和社群性在其中缺一不可。

最后,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如以“意见表达”为情境编制的中庸思维问卷不能反应中庸思维和实践的全部内涵,以大学生为对象描述中庸者形象尚需要在成人群体中印证,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只是一种描述框架,“大五”“大七”等框架可为中庸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描述。

5 结论

中庸思维与社会认知内容和社群性和能动性都有紧密的关系,但社群性主导了中庸思维者的形象,高水平中庸思维者呈现出高社群与低能动性的组合特征。

参考文献

毕重增 (2018). 关系流动性与自信: 中庸实践思维的领域和过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4 (4), 120-128.

毕重增 (2019). 德行与才智——幸福生活的社会认知基本维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管健, 程婕婷 (2011).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 (2), 184-188.

何轩 (2009). 互动公平真的就能治疗“沉默”病吗?——以中庸思维作为调节变量的本土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 (4), 128-134.

李启明, 陈志霞 (2014). 中庸实践思维的结构和测量. 心理研究, 7 (1), 23-28.

李启明, 陈志霞 (2016). 中庸思维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人类工效学, 22 (1), 11-15.

林玮芳, 邓传忠, 林以正, 黄金兰 (2013). 进退有据: 中庸对拿捏行为与心理适应之关系的调节效果. 本土心理学研究, (40), 45-48.

庞朴 (1980).“中庸”平议. 中国社会科学 , (1), 75-100.

彭文会, 黄希庭 (2015). 基于中庸-和谐的人际幸福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 (2), 73-79.

沈毅 (2005). 人缘取向: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模式的再探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42 (5), 130-137.

思维 (1999). 大同世界与大学、中庸之道. 孔子研究, (3), 62-69.

孙旭, 严鸣, 储小平 (2014). 坏心情与工作行为:中庸思维跨层次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6 (11), 1704-1718.

王登峰, 崔红 (2005).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亚云 (2008). 儒家视域下的“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中庸”与儒家“中庸”之比较. 知识经济, (10), 178-179.

吴佳辉 (2005). 中庸思维量表的编制. 本土心理学研究, (24), 247-300.

阳中华 (2012).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 博士学位论文. 中南大学.

杨中芳, 林升栋 (2012). 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 社会学研究, (4), 167-186.

杨中芳, 赵志裕 (1997). 中庸实践思维初探. 第四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 , 台北: 5月29-31日

杨中芳 (2009). 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结合之实例: 中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3 (3), 53-60.

张德胜, 金耀基, 陈海文, 陈健民, 杨中芳, 赵志裕,伊莎白 (2001).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 社会学研究, (2), 33-48.

赵娟娟 (2011). 关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分析与思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 161-166.

周国正 (2011).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从《论语》“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的解读说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8 (2), 115-121.

佐斌, 代涛涛, 温芳芳, 索玉贤 (2015). 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 心理科学, 38 (4), 1019-1023.

Abele, A. E., & Wojciszke, B. (2014). Chapter four-communal and agentic content in social cognition: A dual perspective model.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0 (50), 195-255.

Abele, A. E., Haeke, N., Peters, K., Louvet, E., Szymkow, A., & Duan, Y. (2016). Facets of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dimensions: agency with competence and assertiveness—communion with warmth and moral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810.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NEO PI-R professional manual .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Eysenck, H., & Eysenck, S. (1975). Manual of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Fiske, S. T., Cuddy, A. J., & Glick, P. (2007).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Warmth and compet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 (2), 77-83.

Yao, X., Yang, Q., Dong, N., & Wang, L. (2010). Moderating effect of zhongyo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ehaviour.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 (1), 53-57.

What Kind of Person Prefers Zhongyong Thinking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in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LI Zixuan1; WANG Xiaogang2; BI Chongzeng1

(1Research Center for Psych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 400715, China )
(2Th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 610041, China )

Abstract

Zhongyong has a profound and extensive practice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has so far profoundly affected people’s lifestyl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lievers and practitioners after Zhongyong Thinking Mode. This paper uses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s a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of the Zhongyong thin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munion in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has a much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Zhongyong Thinking Mode, and the prominent image of the Zhongyong thinkers is about Community. As Zhongyong Thinking Mod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Zhongyong, the future research still needs to depict the self-image and public image of the Zhongyong thinkers from all aspects of values to behavioral practice.

此外,根据276条,构成本罪还需要要求具有泄愤或者报或者其他个人目的,大面积上锁的行为多发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锁住其他公司的共享单车而导致用户无法解锁从而增大选择自己公司单车的可能性。该动机明显属于个人目的。

Key words : zhongyong thinking mod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gency; community

分类号 B842.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1.0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4XJA190001)。

通讯作者: 毕重增,E-mail: beech@swu.edu.cn

标签:;  ;  ;  ;  ;  ;  

什么样的人偏爱中庸思维-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框架的初步描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