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社会改革论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社会改革论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基地建设论文,人文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1-0005-06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自1999年下半年启动以来,一直得到高校及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界的热情支持和高度关注。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来看,也从当前这项工作进展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九五”期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十五”期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工程。

一、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与总体目标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面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还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九五”期间这一思路具体概括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党中央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按照这一思路,力求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阵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兴学科创新两个领域、在学术研究和咨询服务两个层次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同国家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需要、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相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整体上还存在着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向新世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知识创新,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中“人才库”、“思想库”的作用。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1999年6月,教育部正式提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印发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确定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规划和实施部署。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要求,滚动评审确定一百个左右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进入建设计划,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动态监测评估等措施,围绕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项任务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使列入建设计划的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使其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力争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显然,实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必将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上述总体目标,计划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从1999-2000年分三批审核、评选确定一百个左右重点研究基地进入建设计划。第二步从2001-2005年,通过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动态监测评估等措施,使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项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到2005年使每个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其间将通过动态监测评估对未达标者实行淘汰,同时递增相应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基地。第三步从2006年开始,再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使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基本上达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要在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具体实施,特别要在建设标准的具体落实上得到体现。对基地建设标准,曾提出过“两个一”的要求,即“一流”和“惟一”的要求。所谓“一流”,就是要求建立的重点研究基地在确定的研究领域在全国应该是一流的,或者在评审时至少在全国高校同一研究领域是一流的,并经过若干年的建设有望在全国同一研究领域达到一流。所谓“惟一”,就是说在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只设一个重点研究基地,要求建立的重点研究基地切实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中心,在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中明显地居于领先地位。根据这一设想,形成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五个基本标准:

第一,在科学研究方面,将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建立起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在可比较的方面,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将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跟踪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著名客座教授职位的设立、学科前沿知识的培训等措施,造就和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正确理论导向、突出学术成就与良好学风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为有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本研究领域的最新科学知识的培训,成为全国同一研究领域的高级“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高校的重点研究基地不仅要成为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基地,还要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同高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正确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建设,也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可以说,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鼎足之势。科研对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大支持,就是通过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通过同行教师、访问学者的培养和培训等,达到培养人才、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的目的。

第三,在学术交流方面,将通过参与制定本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发展规划、协调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全国性科研活动、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网络等措施,形成辐射全国高校和校外研究机构的“伞形”网络的核心,并起到对外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

第四,在咨询服务方面,通过主动承担实际工作部门的应用研究课题、聘请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作为兼职研究人员,或吸收其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派遣研究基地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面向各级政府、工商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全国知名的“思想库”和研究咨询基地。总之,重点研究基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咨询服务中心,要能够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政策咨询服务上展示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五,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将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成为全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基地。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研机构应“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的指导思想,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强调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和功能调整为途径,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良好开端和初步经验

一年多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以申报、通讯评审、实地考察为主要环节,分三批确定了103个基地。这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良好开端。这一时期的工作实践表明,实施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标准,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在“两个适应”上下功夫。

这里讲的以改革为动力,就是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把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对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对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科研机构内部的管理体制,也包括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等方面,都作了较大力度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有益的经验。

这里讲的“两个适应”,一是重点研究基地的改革与发展要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不管作怎样的改革,都必须以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一年多来,许多高校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对高校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大力度的调整与改革,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布局和思路作了整体的、全局的调整,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许多高校已经很好地把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同学校科研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整体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同发展和繁荣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我们相信,这次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对于高校社科科研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能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辐射作用。二是重点研究基地的改革与发展要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要求相适应。各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方向和改革发展方向的确定,一定要着眼于人文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各高校都应牢牢把握这些要求,以此定位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课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既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切实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全国各行各业分工来讲,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更大的、更艰巨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很多精神产品的生产,需要高校来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高质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当然包括基础学科的发展及其精神产品的生产。从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况来看,高校在基础学科研究上还是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相当的优势的。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植根于基础学科,体现于应用学科;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应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近一年多来的工作实践,特别是1999年底等一批设立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今后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大有裨益的。概括地说,这些初步经验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方面的经验。

这一方面经验的要点在于:第一,基地建设所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从1999年第一批设立的15个研究基地和2000年第二批设立的57个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基地建设所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基地建设的重要的前提条件。我们看到,在基地申报、审批和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领导亲自挂帅,认真研究和落实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的各项措施,给基地建设以实实在在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邓小平同志历来倡导的“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要当好”后勤部长”的思想,在这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许可以这样认为: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未必就能建好一个重点研究基地,但是任何一个建设到位的重点研究基地,肯定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二,加大科研体制改革的力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对高校现行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是否到位,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要求的改革措施。这对各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等,都要由科研管理工作者提出初步方案。这也是对各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一次严峻的考验。

第三,广开科研思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基地的建设、改革的思路、科研发展方向等都有很深刻的见解和很深入的思考。因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要充分依靠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广开科研思路。

2.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方面的经验。

奠定研究基地的基础条件,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抓准优势学科。建立重点研究基地,自然应该是本校的优势学科,在全国也应该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形成相对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相对的优势学科或相对的学科优势、学科特色,是指这个研究领域不但应该是本校的优势学科,还要着眼于全国高校,应该在同各高校的同一学科相比较中具有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学科优势和显著的学科特色。

其次,基地建设要准确定位。基地的名称、基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等都要准确定位,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过于宽泛的研究方向难以发挥优势,不易抓住重点,过于狭窄则没有拓展性、伸展性,也就没有发展的潜能和前景。

最后,要选好学术带头人。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重点研究基地,必须要有几个无论从学术地位上,还是从年龄结构上都较为合理的学术带头人。其中,第一学术带头人的禀赋和素质更为重要。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带头人,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正确的理论导向外,至少还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深厚的学术底蕴。二是深邃的学术眼光,要能够对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要能对本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向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切实的发展措施。三是宽广的学术气度和高超的管理水平、管理艺术。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带头人,既要能为基地的长远发展筹划,又要站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发展的高度,为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要富有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研究领域定位方面的经验。

前面提到的基地的准确定位,最重要的就是研究领域的定位。在这一方面,初步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适应社会需要。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方向应建立在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除了要考虑学科优势和学科特长外,还要考虑该学科或研究领域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把握这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把握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发挥学科特色。准确抓住优势学科或学科优势,重要的是突出学科特色。也就是说,准备申报的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可能不是一流的,但是通过重组和整合,找出的学科切入点可能是富有特色的,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等方面也是富有特色的,这同样可以使确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既能体现学科优势,又能很好地发挥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特色,达到科研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是强化研究基础。重点研究基地要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重点研究基地以学术研究为本。因此,重点研究基地一定要有相当的研究基础、研究队伍和研究实力。

三、明确重点研究基地全面建设的基本思路

已经建立的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全国40所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7所,部分省属高校和其他部委所属高校13所。2001年,重点研究基地将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如何以改革为先导,重在管理、重在发展、重在创新,已经成为百家重点研究基地面临的共同主题。

已经建立的103个重点研究基地,在学科分布、研究领域和建设思路上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形成重点研究基地全面建设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在学科分布上,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在总体上形成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单一学科和综合学科较为合理的结构。大体分来,以基础学科为背景设置的重点研究基地,约占百家重点研究基地的近50%,以传统学科为主的研究基地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等,注重于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主要是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注重新兴学科和综合学科的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注重财政学和金融学、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的结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突出文字研究与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结合、文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中,在学科分布上出现了基础学科注重应用发展、应用学科加强基础建设的新现象。例如,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以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体,同时也注重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虚拟经济等应用经济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在注重应用心理问题探索中强调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实际上,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融和互动,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之一。

第二,在研究领域上,突出了以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为主题的研究基地的建设,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研究基地。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建立了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建立了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等;在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方面,建立了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等。从研究领域上看,还建立了一批研究对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的重点研究基地,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同时还建立了若干个研究21世纪对中国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关系问题的重点研究基地。

第三,在建设形式上,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以现有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学术发展前景为主,同时也关注现有学术基础虽然还不十分突出,但现有科研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较为突出的基地建设,如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等。在建设形式上,绝大部分重点研究基地是以教育部为主体建设的,也有部分研究基地采取了共建的形式,其中包括与建立基地高校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的共建,如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与云南省教育厅共建的;还有学校与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国家有关部委的共建,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是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共建的。实现共建,不仅对重点研究基地方向的确定和课题的设置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面实现基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将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在较为深广的视野内,为百家重点研究基地思考今后几年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宏伟的,但根据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之初的实际,当前还是应该以三个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为起点,迈出新世纪基地建设的坚实的第一步。

第一,基地建设定位上的转变。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分散在40所高校,这些重点研究基地与这些高校内的各种研究所或者重点研究机构相比,在建设的要求和目标、管理体制和机制上都有着更高的、更明确的标准。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必须树立创全国一流的意识,要成为同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学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和咨询的中心、信息资料的中心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基地建设的定位上,特别要坚持“两个统一”,即百家重点研究基地在建设目标的定位上,要坚持五个基本建设标准的统一,要坚持改革和发展、建设和创新的统一。

第二,研究方向、课题设置思路上的转变。按照确立的基地建设的目标设置研究方向,组织研究队伍,实施研究课题。百家重点研究基地都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无论是研究方向还是研究课题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决不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以现有的课题来凑合研究方向,以凑合的研究方向来修正基地的建设目标。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不可能达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和标准。这里的关键是研究人员的选择和队伍的组织问题,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选择问题。有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任务的高校,应该利用制定“十五”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规划的有利时机,对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形成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十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2001年开局第一年的课题设置。

第三,基地研究人员科研观念上的转变。进入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应该形成新的科研思路。一是要改变以往高校社科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终身制的观念,树立以课题为基本要求,实行有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运行机制。二是要改变科研成果单一形式的观念,树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向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现实确定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形式的新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论文、专著是科研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同样也是科研成果。从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目标来看,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应该是许多研究基地的主要科研成果形式。三是改变科研过程个体化的观念,树立研究基地内外通力协作、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群体研究的新观念。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总体性和学科单面性的矛盾、社会现象整体性和个人学科背景片面性的矛盾,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相信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有可能解决这些矛盾,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有所发展,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性。

标签:;  ;  ;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