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对武汉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武汉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论文,现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获长足的进展。作为教育战线中的农村教育,是最基层、最困难,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地方教育,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前途。武汉地区近年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宝贵经验?还需要怎样改善?为此,我们对武汉地区黄陂、新洲等边远地区的教育情况作了调查和分析,为武汉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点滴参考材料。

一、从整体来看, 武汉地区农村教育普及程度向良性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

近年来,武汉地区农村教育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以“普九”教育为目标,狠抓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采取多种手段,严格控制学生辍学。

1.学生的入学率提高,辍学现象减少,学生的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得到重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义务教育法》实施10多年来,各郊区(县)教委及有关部门严格以“四率”为标准,认真落实农村“普九”教育情况。他们紧密与学校、家长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控制学生流失,农村儿童辍学现象及入学情况大有改变。以黄陂为例,1996年全县7~12岁适龄儿童有123092人,全部入学,入学率达100%;13~15岁的初中生有49974人,入学率达96%。 在辍学方面, 1995~1996年间,除个别小学生家庭由于经济原因不能上学外,全县适龄儿童均能完成小学学业,全县共流失小学生54人,辍学率占0.4%。 在每学期开学时,各教办督促各校提前发放入学通知书,以保证新生全部入学,不漏一人。遇到个别家庭确有困难,当地政府和学校给予援助,让失学儿童上学。

根据《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九五”实施方案》,近年来,农村中的盲、聋、哑、弱智等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的情况普遍得到重视。各郊区(县)以教委牵头,摸清县、乡两级的残疾儿童的底数,进行登记、鉴定、建档,并认真组织入学,积极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纳入“普九”法制轨道。各乡镇教委积极加强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管理,实行定点定人负责制。如新洲县坚持残疾儿童就读的班级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培训的制度,该县将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是否达到80%,作为衡量“普九”的工作好坏的一项标准。与九年义务教育息息相关的学前教育,近年来在农村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农村的学前班及幼儿园蓬勃发展起来。他们采取国家主办、集体筹办、个体自办等方式开办学前班。黄陂县的学前班较前几年翻了几番,全县幼儿园共有83所,学前班446个,幼儿共23278人,县、镇入园率达95%,学前入班率83%。

2.学生的德育普遍得到重视,学校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

本着“德育为首”教育方针,农村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各校积极开展摄影、图片展览等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意识,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他们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注重以优秀的教材启发学生,良好的环境熏陶学生,注重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合理引导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逐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洲县在1996年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毕业会考中,学生毕业率为95%,全县学校青少年犯罪率在 0.1%以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也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他们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还大力挑选有一定才能的美术、音乐等老师,增加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各郊区(县)政府及教委紧密结合国家教委要求,及时召开区(县)初中工作会议,宣传了汨罗素质教育经验,总结了初中教育工作,分析了初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准备重新编制教师队伍,打破传统的课程设计,重新编排学生课程,提高素质教育普及程度,认真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普九”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政府实行目标管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农村教育

自《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政府各级领导对农村“普九”工作非常重视,形成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各区(县)政府把农村教育取得的成绩,作为当地政府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他们认真学习、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教,儿童从“志愿入学”转入“必须入学”,各教委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普九”工作。他们认真执行五项制度,即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流失学生报表制度、义务教育保证书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普及程度与质量统计上报制度。认真具体落实,加强立法检查。他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将“普九”任务层层落实,各级部门之间签订责任书。如黄陂县采取岗位承诺制,即政府包学校、校长包年级、班主任包学生,严格控制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提高,近年来,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开展了系列的捐款捐物和手拉手等系列活动,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为扶贫兴教尽一份绵薄之力。在社会各界资助下,近几年来,黄陂、新洲贫困地区的“希望工程”小学如雨后春笋兴建起来。1994年武汉地区第一所希望小学——新洲和平乡的“希望小学”的兴建,使几百名小学生走上了求学之路。随之又出现了黄陂塔耳的“友谊小学”、新洲的“幸福小学”。1996年底,武汉某交警支队资助10名新洲特困学生,为革命老区旧街的孩子们送去了3000元捐款及10套新书包和一批文具;武汉市江岸区教委常年与塔耳镇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为每个村小学送去一套手工劳技等教学仪器;与此同时,海外华侨、经商人士等也相继为自己贫困家乡送来大量捐款,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二)教师队伍建设出现新景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学质量高低,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武汉地区农村教师队伍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主要表现在:

1.教师队伍大大扩充,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得到重视

“普九”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最重要的是师资力量能否得到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来源主要是大学师范院校及各中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力度加大,并多渠道培养教师,各郊区(县)的师范毕业生逐年多了起来,对教师队伍补充起了一定作用。每年各学校均有一定数量的师范毕业生分配到位。仅1995年黄陂县落实到位的新教师就有320人,针对全县缺教师的情况, 县教委则采取聘用制或对外引进的教师办法来补充。例如,1996年县教委招聘有一定特长的高中毕业的教师子女500名,进行集中培训,持证上岗, 大大充实了教师队伍力量。

农村郊区(县)各校还狠抓师资队伍培训,他们采取“派出去,请进来,送下去”的方法,在教师队伍中掀起学业务的热潮。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去外地听课、参加学习培训,并在县内开设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同时,各区(县)教委还大力提倡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函授、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革活动。1996年新洲县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在95%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在82%以上。

2.教师队伍结构及教师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了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师聘任制的逐步完善,各农村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强化了教师的考核制度,大大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大部分学校的高、中级教师职称的比重逐年增加。他们还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为各学校学科带头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逐步年轻化, 1996年新洲县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中小学教师人数总数56.3%。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农村各校注重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教育方面材料,还把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评定教学好坏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求做到,以爱为本,以严为准,以行为师,以细为径,以导为主。认真准备好每一份教案,认真上好每一门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各校还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涌现出许多象李先盛那样的模范敬职敬业的优秀教师。

3.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教师基本能安心执教,教师队伍趋于稳定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和国家有关法令的颁布,以及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近年来,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以新洲县为例,1989年民办教师人均收入每月为60元,而现在民办教师每月为100~200元,公办教师每月为300~400元。教师工资的落实情况,基本能按国家政策到位,不存在拖欠现象。每月工资的发放,是先发教师,然后再发乡镇机关干部。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针对部分教师就医、子女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各级政府、教委正积极想方法解决。近年来,区(县)、乡政府还加大了教师的“民转公”力度,增加了师范院校招收民办教师入学比例,并逐步提高了民办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师基本能稳定下来,全力以赴地投身教育事业。各级政府和教委采取激励措施和竞争机制,鼓励农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虽然每年刚分配下来的年轻老师,开始时情绪不太稳定,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能安心执教。新洲县教委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加强对骨干教师选用与提拔,并对基层教师实行一定的年终奖励制度,全县中小学教师均能安心执教,教师队伍趋于稳定。

(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不断投入和社会大力支持,农村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各校基本上消除了危房和无桌椅现象,校园面积逐步扩大,教学设施也逐渐完善。在农村各校,“一无两有十配套”以及资金投入正在呈良性发展。“一无”即学校无危房。“两有”即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十配套”即农村各中小学应有学生运动场、学校围墙、大门、绿化面积和生产劳动基地等。由于各地经济制约,有的学校在完成全面配套设施方面,象“十配套”中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虽暂时难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各级政府、学校正在想办法解决。新洲县已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中小学建校舍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学生人均校园校舍面积基本达到市级标准。1996年,全县创建市级花园式学校15所,创建市级校舍管理先进学校4所, 创建市级示范学校4所。各级学校还大力加强教学设备(包括仪器、体育、 电教等)建设,加快建立与教学配套的设施,大力做好教学设备的完善工作,大部分中小学计划两年内,在教学仪器、体育器材、图书资料“三齐全”方面,逐层次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从局部上说, 武汉地区农村教育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小学学生流失现象转向初中学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在农村各郊区(县),小学生流失现象趋于减少,流失率由以前20%逐渐控制到0.1%。1996年,新洲县为0.11%;黄陂县有小学生131857名, 仅仅流失学生54名。而初中学生,由于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部分家长经受不住市场经济下的金钱诱惑等原因,过早地让自己的小孩放弃学业,或招工进厂、或到外地打工、或经商等,学生流失情况则逐年增加。1996年新洲县有初中学生18074人,除转校376人、病休76人以外,无故不上学的就有1246名(其中男676人,女570人),学生辍学率为3.43%。辍学的学生去向分别为:招工137人,学艺222人,务农760人,其他227人。在比较贫困的山区、湖区,初中学生流失的比例还要大些。

(二)一些学校师资力量欠缺,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前农村有的学校,师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在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的新洲县,教职工共8717人,但仅小学教师就缺1500人,中学教师仍缺400~500人,所缺教师占总数的22.9%。师资力量的缺乏,无形地加重了现任教师的教学负担。按国家规定,初中班每班应有教师3.4~3.7名,小学每班应有教师1.4~1.7名,而在新洲的徐古镇,每班有教师初中3.1名,小学1.2名。有的学校,校长既上课又当班主任,徐古镇的柳河小学仅有6名教师,却担负5个班的全学年的教学任务。类似这样的情况,其他郊县还为数不少。教师的缺乏,造成了专业教师不得不代教非专业课程现象。尤其在相对贫困的苏区、湖区、山区,这类情况更为普遍,因而出现地理专业教师教数学、化学专业教师教语文的现象。在大别山下的徐古镇,全镇33所学校里,专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还没有1人。

教育的良性发展,教师素质达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农村,由于某些原因,教师的素质达标不够理想。至1996年为止,新洲县全县中学教师2418人,而达到本科学历的只有378人。 按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的只有1922人,达标率占74.9%。

(三)农村教育资金比较欠缺, 完全实现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校教育资金,虽然在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资、集资等方面共同努力下,逐年有一定增长,但在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教育经费挪用的现象,这样很难保证学校教育经费正常开支,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的学校,由于兴建教学楼,增设教学设备,而存在欠债问题。以黄陂县为例,全县在认真落实“普九”教育活动中,不得不超前借款,才能将“普九”工作顺利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目前已借款达4000万元。有的贫困学校不得不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笔资金,甚至连粉笔这些必需的日常教学用品也常常欠缺。

在农村,传统的为“跳龙门”而读书的的陈旧观念,在部分农民思想中仍占主导地位,人们始终把“高分”和“升学”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好坏、学生读书是否见效的标准。农民送小孩读书,唯一希望是在传统的考试中能有所成就,因而不大注重体、美、劳等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再加上有的学校由于经费短缺,一些教学仪器简陋,尤其缺少体、美、音等专业老师,在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步履艰难。黄陂县的塔耳镇,全镇竟还没有一架钢琴。现实中的农村教育现状,要想在短期内完全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在贫困地区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实现农村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考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了当地教育的良性发展。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是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使农村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依法治教,进一步巩固农村教育普及成果

近年来,在武汉农村地区,学生的入学率大大提高,辍学率大大降低。但有的地方由于受经济和其他因素影响,还存在少数学生辍学、初中学生大量分流现象。许多地方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还很脆弱,需要进一步巩固普及教育成果。各级政府应把基础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其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领导的责任目标,组织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普及教育程度。在依法治教工作中,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紧密与教委、学校配合,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目标管理,并落到实处。对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困难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一定援助,逐步建立检查、监督和奖励制度,确保《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政府、社会和家庭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制止学生辍学。同时,对招用适学儿童和少年就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必须坚决制裁。

(二)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 逐渐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轨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农村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对素质教育的转轨的着阻碍作用。应试教育只着眼于单纯帮助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不能帮助全体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它只重视知识的教育,而德、体、美、劳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教育方法只能是填鸭式,只重知识积累而不重视能力培养。因而,学生的个性天赋得不到培养,潜能得不到挖掘,技能得不到锻炼,其结果只是学生厌学情绪高涨,身体素质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轨,必须在广大农村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转变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丢弃片面追求升学的思想,充分认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增进心身健康。并且下决心改革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一套素质测评体系,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进行评价和考核,消除学校升学压力。从农村教育任务和办学方向来说,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也是以向农村输送合格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目的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求学生个个升学,但求学生个个成才”,最终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继续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育配套设施, 有力地推进农村教育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学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但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经费增长却很难保障,即使有所增长,其增长幅度也远远跟不上经常性开支增长幅度。有的学校原有的校舍、教学设备等办学设施基础很差。普及农村教育,须改善中小学办学规模,增添教学设施。有的学校完成“普九”达标任务,按国家的标准,完成配套设施,还有一定距离,还需增加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学校基本建设按国家规定,实行优惠政策,并严密教育经费监督体系,加大一定经费投入,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添必需教学设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有力地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

振兴农村的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和高水平的优秀教师。而目前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缺乏,教师专业结构不太合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与培养“四有”新人和合格的社会建设者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而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采取激励方法和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教师。由于教师的工作辛苦、待遇偏低,加上社会一些不良思想和风气的影响,难免造成有的教师专业思想不够巩固,滋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因而,要时时注重教师政治思想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激起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情。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好、业务精、敬岗爱业、甘为学生表率的教师队伍。

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历史来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里,特别在广大农村和比较贫困的地区,按“普九”达标要求,全部实现义务教育,不能不说没有一定难度。但有国家、社会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农村一定能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收稿日期:1998—01—10

标签:;  ;  ;  ;  ;  ;  

对武汉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