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环境的现状与治理措施论文_钱兆龙

河道水环境的现状与治理措施论文_钱兆龙

临沂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山东 276000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带来的其它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河道现状及污染成因。阐述了河道治理的新理念,针对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措施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河道紧密相连。因此,人类的活动对河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但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疏浚城市河道、整治城市环境就成为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途径。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城市防洪排涝及引水抗旱的作用,同时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场所。目前河道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成了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及生活工业纳污的容器。河道综合整治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河道水环境现状

1、水质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城市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河道的水环境质量也大幅度下降,多数河道水质为劣V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治水要求,河道实施了清淤、绿化、截污等一系列整治措施,在实施了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整治建设,水质有了一定好转,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离功能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另外部分河道仍存在黑臭现象,富营养化比较严重,水生态功能散失水质理化环境不达标。

2、二次污染

河道沿线有很多居民区,河槽内及两岸垃圾成堆,不仅侵占河道过流断面,而且垃圾长期浸泡水中,释放有毒有害物质,水质污染严重,水质类别为Ⅳ~Ⅴ类,污染严重,不适宜用于农田灌溉;加之河道非排洪时段水量较小,甚至断流,

河水自身净化能力弱,使河道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环境。

3、成因分析

一是所规划河流均未进行过系统的治理,现状河槽窄浅,承泄洪水能力小,部分河道仅在汛前进行简单的疏浚,造成上下游河道断面不一,行洪不畅,难以满足防洪除涝的要求。二是现状堤防和部分建筑物为上世纪50-70 年代当地群众所建,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堤身填筑质量差,达不到防

洪标准,建筑物设计标准低,过流能力小,阻水严重。三是河流均为季节性河道,行洪高水位时期较短,大部分时段都是小流量低水位甚至断流,加之多数城市地处中原地带,人多地少,稀土如金,当地群众在河道内种植树木及农作物,甚至河槽内盖房,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也是造成河道不畅的主要人为因素。

二、河道治理新理念

1、功能性

还原城市河道的本质属性,既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要求,又保护及美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2、生态性

治理应该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河道断面及两岸截污系统,保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场所和景观的底色,把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创造和谐、有序、优美的生态空间,充分体现当今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

3、人性化

治理应充分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显城市特色,形成环境优美,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文化性

传统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应该力求做到现代理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三、城市河道治理措施

1、合理规划,合理布局

对城市河道治理具体方案的规划设计要全面、细化、到位。比如修建污水处理系统、截污工程和污水收集系统。必须全面规划,综合考虑河道的左右岸、上下游,并且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整治的效益做到最大化。同时,要正确把握水环境总体功能及区域功能,进一步对各区域的不同河段做出相应的具体功能定位。同时借鉴其他河流的成功经验,又不能照搬,要根据本河段的实际情况确定。要充分考虑保持河道水环境的多样性,如自然景观类河道,尽力维持河流的原始、自然特征,满足人们溶于自然的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对于广场化河道,广场与河道相靠,喷泉与河水相连,城市中的人们既能聚集在一起交流、联络感情、举行集会,又能充分体会自然和谐的亲水感受;对于公园化河道,给河道增添公园的灵气及活力,公园来装扮河道的空间环境,二者融会贯通,体现河道水环境的休闲性、游玩性。

2、 因地制宜,分清主次

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的战线长、工程量大,在实施的整治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对河势变化影响较大的工程、对控导作用较明显的工程应作为重点,优先安排修建。此外,应该根据河势变化情况,投资力度等,及时对重点工程进行

实际调整。河道整治工程的规模大,战线长,所需物料也很多。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该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建筑物的结构和所用材料要因地制宜,尽量就地取材,减少运输费用,节约整治投资。

3、利用生态修复河道

生态修复(ecoremediation) 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生物/生态技术手段对河道进行修复。在国内采用比较多的技术有河道曝气(比如北京大学在昆明的研究)、投加微生物制剂、种植水生植物等。这其中利用植物修复的研究最多,有研究者使用植物浮床、植物沉床,也有通过直接种植水生植物的研究。生态治理河道的理念就是尊重水环境的自然规律,注重对其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回复和保护。我们对河道水质改善方法的认识要转变观念,重视河道底泥综合治理、水体自然生态及环境的修复,结合两侧绿化带内设置沿河的截污管道,尽量减少采用引配水进行河道冲污稀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城市的河水恢复清澈。

4、管理责任和考核

1) 制度建设。建立最严厉的水资源考核机制,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考核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明确由市水利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县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2) 政策保障。制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等配套法规体系建设。针对部分县市“两费”征收不到位和地热水征收难度大、政府扎口收费等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加强规费征收工作的督查,强化征收手段,尽可能提高征收到位率。

3) 能力建设。加大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力度,规范取用水单位内部管理,一旦发现信息系统运行异常和设备故障及时维修,不断提高设备上线率和运行完好率。组织相关部门对城市范围内的需侧晓得在线监测点逐一勘察,对关、停、并、转的企业现场取证,认真梳理。

四、结语

在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上,如何将多种方式途径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综治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塑和修复,让河道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是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曹兰,沈建荣.蓝藻自动监测系统在太湖无锡水域的应用与思考[J].能源环境保护,2013(2).

[2]曹兰,沈建荣.蓝藻自动监测系统在太湖无锡水域的应用与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2(2).

[2]杨东方,王军,马洪涛.平谷新城河湖水系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分析[J].北京水务,2009.

论文作者:钱兆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河道水环境的现状与治理措施论文_钱兆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