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德国论文,资产阶级革命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是德国文学的辉煌时期。此时的德国文坛曾先后交织在一起出现过四个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致使落后的德国文学达到了世界水平。然而,革命前出现的两个文学运动与革命后的另外两个文学运动就其文学特征和内容,作家所采用的创作手法以及在联系德国社会现实等方面相差甚远,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这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革命后的现状关联重大。

关键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如果从最早流传于公元8世纪的仅残存有68行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算起,至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先后受到过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文学的影响,它的发展基本上同步于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文学。在1200年的德国文学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次文学高峰时期。其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大革命前后,即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形成的文学高峰时期是德国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此时,四个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先后交织在一起呈现于德国文坛上,显示出德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景象。这是在德国文学发展史上,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上都不曾有过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由于以莱辛、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大文豪坚持不懈的努力,奠定并最终形成了德国的民族文学,结束了德国文学的落后状态,并将其提高到了世界水平。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德国文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四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运动分别是:(一)以莱辛为代表的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启蒙文学运动;(二)以赫尔德尔、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为代表的产生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三)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始于1786年终于1832年间的古典时期文学运动;(四)以史雷格尔两兄弟、诺瓦利斯和蒂克等作家为代表的始于1798年终于183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这四个文学运动有的一个接着一个形成并出现,也有两个同时交织在一起而出现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前两个文学运动属法国大革命前出现,而后两个文学运动则属法国大革命时期或革命后才出现的。从文学特征和内容来讲,前两个文学运动有较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继承的发展的关系。在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为唤醒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反封建、反专制、反教会是这两个文学运动最显著的特点,当时的一批资产阶级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积极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大胆地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勇敢地控诉德国社会的黑暗反动,大声地疾呼民众起来反抗斗争,形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文学的高潮。而后两个文学运动就其特征和内容来讲,虽然相互排斥、相互反对,但是在逃避革命,回避社会现实,不问现实政治这一点上却是相一致的。法国大革命后,德国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盛行。许多作家在创作方面大量地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然,缅怀中世纪生活,并将神秘主义、宗教情绪与文学创作混在一起,大加渲染。甚至就连在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中曾为反封建、反暴政,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大声呐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歌德和席勒,也远远地逃离了德国的社会现实,不时地拿起浪漫主义的创作之笔,来绘制所谓的人类未来世界的理想图象。塑造出了所谓未来世界理想人物的形象。大革命前两个文学运动所形成的反封建、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文学主题此时已荡然无存。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当时德国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的反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缓慢以及德国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软弱等内部因素之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外部因素,对此时德国文学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革命时期疾风暴雨的发展进程,革命后令人失望的状况给德国的文学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这些不仅没有对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文学带来任何推动,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笔者试在这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法国大革命之前,德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虽然仍很软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需依赖于封建统治阶级,更没有像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夺取政权、建立共和国的雄心壮志。但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毕竟已在探索社会发展,在寻求德意志民族的出路方面积极地努力着。在文学领域里集中了不少富有才华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已将创作的笔锋深深地触及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败,表达出了对沉闷的德国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疾呼民众觉醒。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曾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为资产阶级民主文学坚定战士的莱辛最早地举起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大旗,同德国的黑暗势力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他著名的美学理论、戏剧理论是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批判封建主义的文艺理论。他的名著《爱米利亚、加洛蒂》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剧本。作品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大胆地暴露了当时宫廷生活的腐败,公爵骄奢淫逸,道德没落,并向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作为启蒙文学继续和发展的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是全德范围内一场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反封建反专制方面更强烈、更勇猛,其呼唤民众从沉闷黑暗的德国社会中觉醒的声音更响亮、更急迫,气势磅礴,狂飙突进。以青年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并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大旗举上了更高的顶峰。《普罗米修斯》、《葛兹·封·贝利欣根》、《少年维持之烦恼》、《强盗》、《阴谋与爱情》等杰作“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①,发出了这个时代德意志民众反封建专制的最强音。

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当时德国政治四分五裂,诸候割据,经济上封闭落后发展缓慢,再加上封建统治的残酷反动,资产阶级的力量确实太软弱,他们能自由活动的空间太少了。尽管在文学界集中了像歌德、席勒等一批优秀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由于德国的社会现状以及资产阶级自身力量软弱,他们当时的反抗精神一方面四处碰壁,另一方面也不会彻底。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以反抗开始,以失败而告终。卡尔的自首,维特的自杀以及费迪南临终前向父亲伸出的和解之手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而歌德笔下最具反抗精神的普罗米修斯也只能站在高山顶上独自大声怒斥,也仅能发出蔑视封建统治的声音而已,绝不敢采取任何反抗的行动。走在狂飙突进运动最前列的歌德与席勒也由于自己的大声疾呼得不到社会的回音,而倍感心灰意冷,先后脱离了这场文学运动,另寻自己的出路。前者绝望地放弃了战斗的圣笔,应邀到魏玛公国做官从政;后者痛苦地停止了反抗的呐喊,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德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文学经历了从启蒙文学运动时的兴起到狂飙突进文学时期的高潮之后,这时便深深地陷入了低谷。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破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堡垒——巴士底监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消息传到德国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之鼓舞,法国人民用实际行动所要争取的平等、自由、博爱等权利,也正是德国民众所梦寐以求的。革命初期,以歌德为代表的作家和诗人对法国革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歌德在致友人的信中讲:“法国革命对我也是一次革命。”他也曾为法国军队在普鲁士联军的炮火下,屹然不动而激动兴奋,并慷慨陈辞:“世界历史的新时期从此时此地开始了。”从理论上讲,法国大革命对德国的资产阶级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应该给他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文学应该再次兴起,重放光芒。而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并没有成为现实。法国大革命“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以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②令人遗憾的是,给全人类带来希望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唯一给它的邻国——德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带来的是恐惧与漫骂,给德国的文学界带来的是消极与脱离社会现实的文学。

众所周知,随着法国革命的深入与发展,特别是在法王路易十六处决,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掌权之后,德国文学界由起初的同情与支持,退步到了不理解和反对,最后转向了害怕与漫骂。此时的歌德“却厌恶地转过身去背对着法国革命,对历史没有丝毫理解,还不如地位比他低微得多的许多同时代的德国人。歌德想用以嘲弄这场伟大革命的枯燥无味的俏皮话,甚至比他献给魏玛宫廷庆宴的化妆游行和言之无物的应酬诗在他的诗人名声上投下了更加深浓的阴影。”③因写反封建专制剧本《强盗》而被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国民议会与首任美国总统华盛顿等人一起授予法兰西共和国名誉公民的席勒也失去了革命的气息。“他想为被捕的法王起草一份辩护书,这出于一种奇怪的妄想,以为他可以用此给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造成某些印象。但在他拟好这封辩护书之前,法王在断头台的利刀下已经罪有应得地身首异处了,这时席勒却说,这班穷苦的‘刽子手’只有叫他厌恶。这位狂飙突进时期最勇敢的代表人物,当他真正碰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就这样惶恐万状地把自己的头包裹起来。”④针对德国作家和诗人对待法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结果时所抱态度的变化,恩格斯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德国人从来也没有想到称赞这些后果。大家都知道,这些后果对于许多有关的人来说是相当严重、相当不愉快的。所以,所有这些当初为革命欢欣鼓舞的朋友现在都变成了革命的最疯狂的敌人。”⑤法国大革命出现的种种后果,德国的资产阶级不但不可想像,而且更不会尝试。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仿佛像雷电一样既击倒了法国的封建贵族阶级,同时也震昏了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他们无能力重新高举起反封建的文学大旗,以笔杆为武器继续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

然而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热月党的反动统治和拿破仑的独裁专政,使得启蒙主义者鼓动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幻影彻底破灭了。玻如恩格斯所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⑥面对着法国大革命后的这种倒行逆施,德国的知识分子更加悲观失望,何方才是他们的出路呢?!部分有理想、有抱负又不愿沉沦下去的作家和诗人只得逃避现实,把他们的目光转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即为人类的理想而绘制美好图画,这样就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就其内容来讲,是德国文学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时期。席勒的《华伦斯坦》、《奥尔良姑娘》;歌德的《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等一批闻名世界的佳作繁荣地呈现在德国的文坛。然而,我们也不能不说,这些作品所描绘和反映的理想是形而上学的,与当时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就在德国古典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争先恐后地登上了德国文坛。后者与前者相比受法国革命及其革命后的现状影响更大,也更直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德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兴衰起落与法国大革命及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它形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兴盛于拿破仑独裁专治及其失败后的欧洲封建复辟阶段,而衰落于封建复辟结束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革命后每次重大的事件都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没有法国大革命,很难想像有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最早形成并出现于德国,然后才影响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及俄罗斯等国。在德国文学发展史上,它虽然第一次率先引导了欧洲文学的发展潮流。却丝毫没有给德国文学留下任何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地方。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此时在德国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几乎都是消极反动的。此时的浪漫主义作家绝大多数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他们看到了自己阶级灭亡的必然性。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延长其苟延残喘的生命,他们极力为行将灭亡的阶级大唱颂歌,把封建阶级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宗教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在着力渲染欧洲中世纪生活的同时,将黑夜与死亡作为永恒的主题来描写。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被称为德国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中毒素最大的作品。“他把夜看作是一切的源泉,是宇宙之母,是无限的;光和白昼是从夜里产生的,有限的。”⑦此类作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的封建贵族阶级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对自己的未来普遍存在的恐惧和绝望的心态。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烙印,反对法国革命、维护封建统治是他们最明显的政治态度。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是具大的,它对德国文学界投下的阴影是明显的。而这个阴影一方面是直接的,另一方面却是间接的。直接阴影容易被人看到和理解,间接的阴影却不容易被人理解,但却是切实存在的。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德国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和人民群众的暴动;特别是1793年在靠近法国边境的美因茨地区成立了共和国,是德意志土地上出现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法国革命所燃起的烈火正在德国境内烧起,对封建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使统治阶级深感不安和恐惧。为了阻止这股革命的烈火在德国蔓延,封建统治者们匆匆行动。奥地利皇帝,即法国王后的兄弟利奥波德二世率先拉起反法大旗;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虽然起初“企图借法国革命的烈火来煮霍克索伦家族国内政治的鸡蛋。然而当他一发现这场烈火并非儿戏时,就立刻改弦更张,凶象毕露,装作是误入歧途的骑士,挺起锈痕斑驳的长枪冲向革命的巨龙。”⑧他们在积极组织反法联军,武装干涉法国的同时,就在德国境内采取了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起义和反抗,打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力量,迫害进步的作家和诗人。只要对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革命作家,均逃不脱反动政府的迫害,一些作家甚至逃出国外避难。1819年9月,虽然推翻拿破仑的统治已有五年之久,然而为彻底镇压全德大学生革命运动,德国反动统治者们签订了《卡尔斯巴德决议》,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任何报纸、书刊未经检查严禁出版发行,当时的德国如同一片“无声的坟墓”。德国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残酷镇压活动,客观上对本身已经极其软弱的资产阶级又是抽筋放血的沉重打击,对已经走入低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文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对消极反动的浪漫主义文学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面所述,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特别是拿破仑执政时期对德国发动了多次战争,并较长时期地占领着莱茵河以西德国的大片土地。这引起了包括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德各界民众对法国侵略者的痛恨,激起了他们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尊心。使得一批本来对法国革命的后果深感失望的德国资产阶级作家和诗人对拿破仑侵略更为仇视和反对。他们以笔为武器,积极进行创作,写出了大量反对法国和拿破仑侵略的作品,形成了一股潮势不低的反法侵略文学,或叫作解放战争文学。甚至包括当时占据德国文坛统治地位的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虽然其在创作方面脱离现实,不敢面对社会实际,但唯一地在反对法国侵略这一问题上观点却是现实的,是敢于斗争的。席勒晚期所创作的反对异族侵略和统治的几部剧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其目的是号召人民反对法国的侵略。从民族感情上讲,德国作家诗人为反对异族侵略和压迫而进行的文学创作与德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法战争联在了一起,为维护和恢复德国的封建秩序,扑灭法国革命在德国燃起的烈火方面效了力。不论这些作家,特别是资产阶级作家创作目的如何,他们有意无意地帮助了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

由于德国社会的黑暗与反动,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给人类带来希望之光的革命却没能给德国文学带来光亮。在它的影响下,出现在德国文坛上的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古典文学和消极反动的浪漫主义文学。这两类文学,前者随着歌德的逝世,于1832年之后消声匿迹了;后者随着法国复辟王朝的灭亡,于1830年前后寿终正寝了。

(收稿日期:1994年5月30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卷第633页。

②列宁:《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见《列宁全集》,第29卷,第334页。

③④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中译本,第105页和10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卷,第635页。

⑥恩格斯:《匈牙利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六卷,第193页。

⑦杨周翰等著《欧洲文学史》下卷,第39-40页。

⑧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中译本,第87页。

标签:;  ;  ;  ;  ;  ;  ;  ;  ;  ;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