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论证研究摘录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证研究摘录_共同富裕论文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论点摘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点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摘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于1994年5 月成立。1995年11月下旬中心召开了全院1995年度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围绕“邓小平理论与江西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37篇,反映了各研究所一年来从不同方面对邓小平理论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新成果,表明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已成为我院全体研究人员的共识。除部分论文全文发表外,其余因受版面所限,在这里摘要发表。

邓小平战略构架的思维特色

从哲学上探讨邓小平战略构架的思维特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它不仅体现了政治家的胆略与气魄,而且体现了哲学家的思考深度,更因为它为改革展示了成功的范例,并逐步显露对世界历史与人类进步的深远影响。

其战略思维可概括为“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体”即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之体,离开这个“体”,改革则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三维”则充分展示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逻辑连贯与高度一致上。历史一维体现了邓小平战略思考的切入点是放在如何吸取历史的教训,抓住实质性问题并寻求最佳突破口上。“左”的思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深重的历史教训同时又是带有根本性的实质问题,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使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突破口,这也是其战略思考的起点。在设立历教训为第一维的同时,邓小平即以现实的中国国情为第二维,确定现实这一维的视角与座标,通过这一思维基点,透视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通盘棋,从而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整体思维观。建立在国情思维基点上的整体战略思维观,包括以经济战略为基础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战略观,成为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整体思维观的第二维,又逻辑地连贯着全球战略观的超前思维的第三维。正如邓小平自己所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这一战略思维连接着未来,连接着世界,连接着人类。它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大工业基础上必然形成世界性大市场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国的现代化置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并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命题和实践步伐,以全方位开放的远见卓识和宽阔胸襟与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合拍。应该说,这三维的战略思维,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原则之体,从而使邓小平的三维一体之思维模式在逻辑上具有科学的严密性,在价值上具有哲学的合理性,在实践上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并充分显示出历史经验与主体价值的统一,求实创新与科学性的统一,灵活机动与原则性的统一,理论思维与操作方式的统一,从而提供成功的战略思维范例,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向现代形式。

(赖功欧)

改革必须坚持两条根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两条根本原则的集中概括和强调提出,为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基本原理,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合逻辑性转换形式。这个条件下,适当促进多种经济成份的合理存在、发展与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有机统一的。唯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在社会主义轨道上,并使其他经济成分处于服从国民经济大局的可调控有序化状态,从而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克服它们的消极作用,最后形成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合力。

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所制约的多种经济成分间的良性共存关系的必然外显形式。客观上,私营,外资经济成份带有雇佣剥削因素,个体经济也含有两极分化的可能。对此我们虽不能硬搞一刀切,但也不能毫无介蒂地任其自由生长;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供给我们的各种条件,正确处理好对非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客留和制约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减小或节制由于不同分配方式所带来的收入差距。

在商品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条件下,抛弃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是社会主义,不谋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由于特定分配方式总是隶属于某种所有制,因此可以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指向;改革中能否坚持两条根本原则,是我们能否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关键之处,也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局势中鉴别真假马列主义者的试金石。

(杨达)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贡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立的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具有三大突破性的贡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使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提到“首要问题”的高度,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一科学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科学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位,为脚踏实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立奠定了一块理论基石。第二,破除了长期以来追求“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为我党制定现阶段任务和方式政策,“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为我们防左反“右”,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第四,为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我们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进一步把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境界。党的十四大据此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在实践中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其意义来看,首先是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摆脱了关于姓“社”姓“资”的思想困扰,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作用,为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阶段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包括四个要点,一是解放生产力,回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二是发展生产力,要抓住这个中心,三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回答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问题,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刘辉平)

求是、创新、开放的经济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贯穿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首先,在意识形态方面,一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同志便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认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从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也找不出来”因为他深深懂得,经济发展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僵化的思想观念和陈旧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当时正是文化、陈旧思想盛行的时候。其次是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再次,在实践中,采取“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总之邓小平同志设计的每一次改革都是以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为根本出发点的。

二、创新的经济思想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充满创新,他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论述以及“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不朽贡献,但是最突出的杰作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所设计的这一理论。把公有制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同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起性,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越性,建立这样一种“双优”机制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从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处在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实践以及改革的需要是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三、开放的经济思想

邓小平经济思想开放的重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尽可能高的水平上发展中国经济。正是因为在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不存在教条化的东西、不存在种种的人为禁区,才使得他的经济思想充满活力和创新。因而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建设能从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

(黄志刚 许劲松)

“改革就是革命”是科学的论断

一、改革的必要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我国的计划体制单一而僵化,政治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上缺乏活力,政治上缺乏民主,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管理上搞人治主人,严重地压抑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磨灭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这种社会状况,“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二、改革的本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的改革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绝对不是社会改良。革命的直接对象是单一的计划体制和旧的生产关系,革命的目的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的动力是计划体制下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改革的广泛性。这是由革命的本质性特点决定的。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所有制到经营方式,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行为到思想等方面无不可见改革的影响。这样一场不仅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表象,更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本质的“新的革命”(十四大报告语),已经和必将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已经和必将引起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是非标准的重大转变。四、改革的及时性。邓小平关于“改革就是革命”的思想形成于七十年代中期,成熟于八十年代,确立于九十年代初(以南巡讲话为标志)。对革命时机条件的成功把握(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是中国第二次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对旧体制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应当把社会主义制度和体现这些制度的各项体制区分开来。

(孙飞行)

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红线。爱国主义主题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主旋律的地位。我们在坚持贯彻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必须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江泽民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对于祖国的极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其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与主权的等严,振兴中华,昌明华夏。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伟大精神动力,一般地具有支撑作用、凝聚作用、导向作用、化育作用和鼓舞作用;这些作用表现于革旧图新、以身许国;救亡图存、精忠报国;振兴图强、发帻建国等方面,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交替出现的内忧、外患、清明等时期爱国主义的不同表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爱国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各族儿女的精神支柱,来源于它的特殊性质,即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表现形态。从显层意识来看,爱国主义是人人都能体验得到的对于祖国的无比忠诚与热爱。这种感情是从爱家乡的观念引伸出来的;由家及国,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点的“家国一体”观念,就成为爱国主义赖以生发的直接思想渊源。从深层意识来看,爱国主义是须经“想一下”才能感受得到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

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在当代的升华。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毛泽东就:“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从历史上看,我国有鸦片战争以前的古代爱国主义,其基本内涵为“治国平天下”;近代爱国主义〈“五四”运动以前〉,其主题是“救亡图存”;现代爱国主义,其主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天办资本主义,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爱国主义,其题旨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团结右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直接继承、发扬了现代爱国主义的传统,并使之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个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密相联系的阶段。爱国主义在当代必然归宿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在当代的升华。

(汤文进)

“取信于民”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劳动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一“取信于民”思想的集中反映。

一、邓小平同志“取信于民”思想的历史渊源

1、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正是最大限度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最终才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2、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反映出劳动人民信任与否,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

3、改革开放辉煌成绩的取得,正是邓小平同志“事实求是, 取信于民”思想的体现。

二、邓小平同志“取信于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创立者。邓小平这一理论既保持和发扬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思想内容,形成了一整套取信于民的思想系统。

1、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2、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是保证人民各种权力的有效手段。

3、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人民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为了坚定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4、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现象,取信于民。 ①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利用法律作武器进行严厉打击。②要有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专门的监督制度。③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使社会生活民主化。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安定团结的事政治局面,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不变就必须取信于民。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必须尽量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这是我党一是坚持的光荣传统,也是今后必须遵循和牢记的立党、立国之本。

(吴道明)

邓小平的大局观

一、邓小平同志的大局观点

邓小平同志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大局出发,提纲挈领的解决问题。邓小平心中的大局,概括地说,就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把经济搞上去,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应用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得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的大局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邓小平同志不但指出大局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强调要坚持这个大局不能动摇。

二、邓小平同志围绕大局开展工作

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七年复出后,针对当时“左”的政治路线和错误的思想路线,不少干部思想僵化等问题。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与“两个凡是”的大辩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提出要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领导全面进行了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进行组织路线的拔乱反正,处理了许多冤假、错案,许多同志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一九八0年到一九八一年, 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并在党的十一届大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邓小平同志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当一九九三年,人们被姓“资”姓“社”问题所干扰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利于”标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三、邓小平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提出了改革、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许多观点。我们所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邓小平的大局观念还要从主体与补充中央与地方,长远与目前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主体与补充

邓小平同志的许多观点如“一国两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我认为是从主体与补充的关系发展起来的,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容许资本主义与外资经济的存在,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二〉中央与地方

邓小平同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中央领导下有秩序的进行,做到全国一盘棋。既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又要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三〉长远与目前

邓小平同志认为目前要加强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以后经济发展才有后劲。

五、要求全党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从大局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

(宋智勇)

邓小平的用人之道

邓小平用人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开始意识到领导班子建设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并初步形成干部年轻化和以党性标准挑选领导干部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集体精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路线。邓小平提出了选拔接班人的标准,依靠力量和制度保障。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标志着邓小平用人思想的正式形成。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总结了我党十几年来选拔接班人问题的经验教训,对其用人思想作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强调了关于接班人的标准。他的用人思想更加成熟了。

邓小平用人思想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打破常规选人才。 使我们国家真正做到了不因个别领导人的调换而改变党的正确路线,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按照“四化”方针任贤任能。这一思想不仅有利于引导我们党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选拔和培养接班人,而且有利于督促被选作接班人的人才自觉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纠正了长期以来党内存在的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偏见,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了正确的基点。

〈四〉、为拔尖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环境创造人才的思想。

〈五〉、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大胆选拔和使用人才。既体现了邓小平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也体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充分信任。

邓小平的用人思想,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保证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万古长青。

(陈李龙)

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高类型的民主制度。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历史和实践的经验证明,中国的民主发展进程必然离不开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一)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最早产生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录社会,此后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在实行君主制国家统治形式的社会中,民主仅限于少数的奴录主贵族或地主阶级而言,广大劳动人民没有任何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民主代替封建专制度,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以美国总统共和制和法国议会共和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使民主国家制度达到较发达和较完善的程度而成为资产阶级最理想的统治形式。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再把民主的发展继续推向前进。无产阶级为争取民主进行坚决彻底斗争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才将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发展阶段,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民主是从资本主义民主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不分割的历史联系,但是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民主作为国家的政体,将随着政治经济条件成熟后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但关于民主方法、民主精神等民主集中制原则只能是更加协调发展和趋于完善。

(二)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民主作为奋斗的目标之一,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从一届“人大”通过宪法,到党的“八大”把民主建设推向高潮,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方针,我国民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也经历了五七年“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民主”以及八九年春夏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艰难曲折的过程。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的泱泱大国,当党领导人民找到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新型的国家政权之后,既不可能让战乱纷争的历史重演,也不存在资本主义补课的主客观条件,而必须且只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道路。

(三)

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创造适合本国家际的民主形式、民主原则、民主程序等高度民主化这个具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发展课题。历史和实践的经验表明,民主的发展既离不开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条件,更要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主建设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二者相辅相承,要做到有机统一,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要从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文化还比较相对落后,尚存在专制主义等腐朽思想复活的土壤,为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刘军)

鼓励先富是实现共富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同志关于一部份地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层含义: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为“一个大政策”;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一个总目标”:以先发展和先富裕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其它地区和个人逐步走向富裕的地区和个人,帮助和带动其它地区和个人逐步走向富裕为“一条主渠道”;以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的问题为“一个重要原则”。这一战略思想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的步骤、方法和手段。

坚持“先富”与“共富”相统一的方针,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它地区和个人共同走向富裕道路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首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多种所有制体制并存,这意味着按劳分配还不能成为社会消费品的唯一分配形式,其它分配形式的并存必然导致部份社会成员凭借某种条件获得高于全体社会成员平均收入的所得。同时,在公有制内部,根据社会主义分配政策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每个劳动者的技能不同,劳动的积极性不一样,因而他们各自提供的劳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同,这就使得在分配中不应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加之,每个劳动者赡养的人口,支出项目等客观条件不同,从而使得每个劳动者的富裕程度的差距将会长期客观存在,一部份通过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就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必须允许和支持一部份人先富裕起来,用先富裕的示范作用带动左邻左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次,鼓励“先富”也是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实际出发的。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历史上存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层次不同,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现富裕。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让一部份条件较好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去帮助和带动更多的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否则鞭打快牛,最终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坚持“先富”和“共富”相统一的方针,有利于解决贫富悬殊和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历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现阶段,应努力把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和实现共同富裕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税收,扶贫等客观调节措施和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缩小富裕程度上的差异,避免两极分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程宇航)

邓小平的风险观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邓小平的“风险观”,把“冒风险”同走出一条好路联系起来。可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走出来的,十几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

改革开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必须牢牢掌握。但以往我们没有干过,也没有经验可循,外国虽有较好的例子,但与我们的国情不同。因此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完全不犯一点错误是不行的。”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我们要追求改革开放的长远利益就不要怕风险。

在改革开放中对旧有体制的冲击是必然的,但由于新体制该怎么建立我们也不太清楚,所以在冲击旧体制时要允许失败的出现,建立新体制是我们的目的,其间的成败仅是过程而已,不应过份关注小的得失。”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持的是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事实也是如此。十几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其中哪一步又不是在风险中度过的呢?

当我们认清了长远利益并对失败有充分的认识以后就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针对具体的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总结经验是步子稳的先决条件,通过冒风险创造出经验为“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另一个减轻风险的方法就是不空谈,重实干,通过实践使人信服。邓小平特别强调“不争论”提倡“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非常欣赏“试”这种方法。“试”既是一种科学论证,有利于增强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是一种提供工作经验的有效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无不体现邓小平在冒风险方面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方法以及对“试”的钟爱。同时,邓小平还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减轻风险中的重大作用。从实际出发确定政策,而不是以自我愿望为出发点去盲目地冒风险,就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经验,也能预知和控制风险的规模。

(杨芳勇)

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邓小平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对外关系上,以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安全为核心,我们必然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对外开放,与外国进行平等的经济技术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前提。

二、“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真正的不结盟,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反对把一国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提倡互相尊重对方。“中国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在处理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问题上,也必须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三、中国人民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中国人民为维护本国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维护本国的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在对外关系上,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外国干涉我国内政。

四、“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对外政策紧密地围绕着这两大主题而展开。邓小平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

和平和发展的两大主题,还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同志所首创的“共同开发”的思想上。

五、“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政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极其重要的。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中国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郭东)

邓小平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探讨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理论要点,对全面、系统理解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目标是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为其创造精神前提。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重大作用,决定了它生命线的地位。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基本任务

邓小平根据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指明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根本任务。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基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效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向的必然要求。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是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二是搞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三是搞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的原则;2、不搞运动和坚持“三不主义”的原则;3、物质利益的原则;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原则;5、 发扬民主与加强领导相结合的原则;6、加强思想教育与建立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一是说明教育,以理服人的方法;二是坚持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三是区分层次,因人施教的方法;四是全方位的系统教育方法;五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法。

(余建红)

邓小平对毛泽东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最根本的东西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观的继承、恢复和发展,是很好地值得处在基层一线的干部认真研究和学习的。

首先,要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是基层干部的为官之本。共产党员在全国人民中间始终只占少数,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邓小平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只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干事业,基层干部开展各项工作起来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会从根本上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其次,要认识到具备公仆意识,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是基层干部首要的群众形象。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有一段高度评价邓小平的话,是值得基层干部认真学习的。他说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小平同志的革命风格,也应是党的基层干部具备的形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第三,虚心向群众学习是基层干部创造性工作的思想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这是一前无古人的事业,不明白不熟悉的东西很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最根本方法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的实践去摸索去创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随时将其经验加以提炼升华。邓小平常说,农村搞承包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只是把它拿来加工,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同志这种总结和概括群众首创精神的领导作风,应特别值得党的基层干部学习和效仿。

第四,关心人民利益,向人民群众负责,是基层干部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向人民群众负责,在实际中重要的是讲大局,全党要讲大局,基层干部要讲大局。全局在胸,就有“闯”的精神,就有“冒”的精神,对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总结经验,这样工作就有创造性;全局在胸,就能审时度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作出长远的科学决策,工作中也就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并保证国家的政令畅通。

(肖尚桂)

新闻出版要注重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我们要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思想,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对涉及教科文及思想政治等领域的新闻出版业进行管理和发展。

新闻出版属于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作为宣传与舆论引导工具,作为大众信息传输与文化娱乐工具,作为教育与科研工具和组成部分等等。在不同情况下,其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作为宣传与舆论引导者的新闻出版,积极弘扬主旋律,在维护安定团结的前提下,进行舆论监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其最主要的社会效益,任何经济效益都必须服从与服务于这一社会效益。作为大众信息传输与文化娱乐工具的各种出版物,它们的读者众多,可以通过发行和广告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成本,获取一定的利润。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相一致时,它们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应积极地以经济、舆论等手段为主,而以行政手段为辅,引导它们以社会效益为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通过自身优质的内容和良好的服务来赢得读者,取得发展,而不是依靠各种不正当手段来占领市场。当少数出版物完全背弃社会效益,一味向钱看,散布不健康的思想和意识,甚至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进行精神污染时,我们对之应予以坚决取缔,对于那些作为教育与科研工具及组成部分如许多学术性的出版物,它们的发行面窄,读者数量少,难以通过发行和广告在相当时期内收回成本,国家对之进行一定的补贴。它们的社会效益主要在于高价值的学术论著的出版与发表,以及积极而有成效地对当代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映与探讨上,使理论能与实际相结合,并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它们的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围绕这一基本点而展开,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才能得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总之,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为核心,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管理好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使之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郭斌)

标签:;  ;  ;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论证研究摘录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