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准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 214000
摘要:公共基础建设中的水利工程与当地的经济和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产业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水利工程实现排污等环节,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利工程的排水系统等。另外,水利工程规模大、耗时长、任务重,如若哪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想要补救和修复将对整个项目的人力物力带来巨大的损失和耗费,所以必须确保水利工程实际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和质量检测中不难看出,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着各种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水利工程项目,所以改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控制
1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特征
1.1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对地域环境的考量,实际的施工首先应全面了解当地的地域环境,掌握施工周边的环境和限制条件,不同的环境和限制条件对施工的用料和建筑要求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应从最初的检测是否符合地域环境和限制条件开始,从根源上提供一定的质量检测标准,给接下来的实际施工提供前提和基础。
1.2依赖于政策的扶持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它的建设对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乎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和民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也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通过政策的扶持,有效发挥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作用,让质量检测更强有力的落实到位。
1.3需要先进的技术的支撑
由于政府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多半会忽略工程质量建设的检测,就目前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具和技术来看,多半都是过时和落后的工具和技术。然而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却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检测出建设各方面的隐患问题,质量检测工具和技术必须符合当今时代对水利建设工程的广大要求。
2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模型
2.1质量检测管理模型比较
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模型包含以下四种:(1)为单目标控制的统计偏差模型,主要选取已完成施工建设项目的控制目标,将其与预先设立的计划值进行比较,选取二者的差值,设立评价标准,负责针对工程建设数据进行质量评价,例如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2)基于单目标控制下的预测偏差模型,呈现为一元回归方程的形式,负责针对未完成项目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测;(3)基于多目标控制的综合偏差模型,在单目标控制偏差的基础上,结合加权法完成模型构建,主要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施工难度较高、工程量较大的水利工程;(4)基于施工质量控制的动态优化模型,该模型在大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2]。
2.2质量检测管理模型建立
在构建质量检测管理模型时,要求相关管理人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一是环境因素,包含自然环境(如施工场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和社会环境(如施工现场所处的区位因素、是否毗邻居民区等);其二是人为因素,包括施工人员的技术经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等;其三是物质因素,包含工程建设所需材料的质量、机械设备的规格性能等;其四是技术因素,包括施工工艺水平、检测设备性能、检测技术水平等。
鉴于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监管涉及到一定的模糊性因素,例如工程质量等级、施工质量等,难以确保工程质量检测结果客观、全面,因此还需要借助质量检测管理模糊识别模型,提高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水平。其具体模型为:
3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及控制的具体策略
3.1健全质量检测程序体系,明确检测范围
首先,质量检测管理的落实应当建立在标准化检测程序体系的基础之上,确保对水利工程的最终实施效果给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因此,务必要着重推动现有检测程序体系的健全,完善质量检测的流程与标准,构建集施工方、建设方、监理方、检测单位于一体的检测体系,最大限度执行标准化检测制度与方案,利用质量检测评价模型进一步提高质量检测数据的客观性与可信度,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应当确保各检测单位都能够明确质量检测工作的范围,严格依照国家发布的工程建设法规以及我国水利部门的规章制度,将所有在建的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水利工程类型都纳入到质量检测范畴中,并进行标准化检测作业。基层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地方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将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水电站建设等中小型水利工程纳入到质量检测的重点对象中,在其具备质量检测报告后,方可完成质量评定工作并进行工程验收。
最后,还应当着重强化质量检测工作的具体流程设计,针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既要确保质量检测工作合乎工程实际标准,也要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禁止将成型设计方案进行直接套用,而是应针对设计参数、质量检测标准、结构选型、使用价值等要素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其满足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要求。同时,质检人员应当针对设计图纸执行严格的审核,完善技术交底,结合工程建设实际要求与情况完成图纸的修改,以此作为判断施工质量的可靠依据。此外,还应构建标准化内部评审制度,依照制度要求,针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实行评审,明确梳理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给出整改意见。
3.2完善质量检测基础设施,培养检测人才
一方面,质量检测负责人应当明确检测设备与检测技术对于质量检测结果发挥的重要影响,着重提高检测管理力度,针对现有的检测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将陈旧、技术落后的设备予以淘汰、更换,引入先进的检测设备,以此为检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质量检测部门应当与水利工程施工方密切沟通、合作,在施工现场完成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围绕不同工程项目的检测要点,引入相应检测设备,并定期针对设备进行测试、检修,确保能够在工程项目建设的不同节点完善质量检测,依靠完备的检测环境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检测结果的客观性与可信度。此外,还应当督促专业检测机构完善自身检测水平,制定严明的质量检测制度、条例,从源头上防范工程质量问题,更好地维护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的秩序。
另一方面,还应当推动检测队伍的建设,确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针对工作人员的质量检测技能进行评判,相关人员取得资格证后方可开展质检工作。同时,质检单位应当着力加强检测队伍建设,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讲座,确保质检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形成牢固的责任意识与质量管控意识,以此提高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3.3强化工程项目验收管理,建立约束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验收环节同样是质量监测管理的重点,可以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偏差与问题进行有效纠正,针对未达标项目予以干预、管控。因此,要求质量检测人员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标准配合完成验收管理,确保能够围绕不同施工流程、节点执行多层次验收,针对检测验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及时指出并敦促施工方整改,确保工程质量能够达到验收标准,形成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将取样、登记、领取报告等环节的检测数据与信息统一上传到网络系统中,完成与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利用质量检测结果,实现对工程质量的约束与监督。此外,网络系统的建设有助于质检行业执行统一的价格标准,进一步塑造统一、有序的水利工程检测市场环境,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完备的保障。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质量检测管理模型的建设,已基本能够实现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动态管理,然而现有的质量检测管理仍然围绕施工自检、平行检测及第三方检测等三方面展开,其检测成果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因此还应当提高质量检测数据的管控水平,进一步为我国水利工程质量增添稳固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明,赵亮.水利工程质量检测问题分析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2(4):65-66.
[2]赵君东.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过程存在问题的思考[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55.
论文作者:卞俊峰,孟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质量检测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模型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论文; 质量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