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识字教学应渗透汉字文化论文_王继承

浅谈识字教学应渗透汉字文化论文_王继承

王继承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中学 741025

摘 要:本文提出于识字教学中渗透书法意识、部首的表意功能和造字法等,使识字教学根植于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使孩子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丰厚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识字教学 书法意识 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汉语书面语的记录符号,是一种表意的古老文字,每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古往今来,汉字教育就是我国文化教育的起点,诚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当前我国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很多教师对汉字及其文化本身认识肤浅,无法把握汉字的特点,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运用书法、文字学、训诂学的知识,能充分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就不仅能从形象上引起学生兴趣,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从识汉字中掌握更多社会、历史和文化信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积淀。

一、识字教学的误区

1.重量不重质,书法意识淡薄。识字教学中,教师不求字的根源,舍本逐末,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只追求学生识字的数量,忽略汉字的规范书写;书法意识淡薄,导致教学时对字形、笔顺、笔法模棱两可。很多教师为了教学目的的达成,对学生的执笔、书写姿势不管不问,要求学生机械地一遍遍抄写汉字,结果使错误重复,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2.追求字义而忽视部首的表意功能。识字教学中,多数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义,而忽视通过分析字形,利用汉字部首表意功能,溯源求本,迁延引申,探求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导致老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反胃。

3.机械记忆字形,缺乏造字法分析意识。教师于识字教学中,对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缺乏造字法分析意识,忽略汉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往往将生动形象的汉字教得枯燥乏味,加重了识字教学的负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方法 

1.识字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语文课程历来将写字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识字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书法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树立传统的书法意识,用书法的视角、规律和审美观来示范、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时,教师应该严格按照习字的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写字行为,诸如正确的书写姿势、执笔姿势,汉字的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的写法,笔顺的规则,汉字结体的规律等。

2.了解常用汉字部首的表意功能。汉字的形体很多,但汉字的基本组织单位──部首并不太多,其中常用的有150个左右,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常用的部首的表意功能,就不难通过字形分析来了解常用字的本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申迁延,从汉字独特的形体构造部件中探究汉字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例如学生将“肉”部的偏旁与日月的“月”混淆,字义难以分辨;将字下的“”写作“小”;将“初”写作“示”字旁;分不清“水”部的字与“(冫)”部的字意义的差别,认为“清洌”与“清冽”一回事……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同部首的字尽量多地列举出来,通过分析部首的字形,以汉字的本义为源头,因势利导,并利用语言环境以文证义,学生记忆字词的意思就较为容易并且牢固。

3.利用汉字造字法探求汉字文化。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形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往往与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和情感有机地联贯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造字法主动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联系农耕生活场景,学习汉字。如“禾”字是象形字,就像是一棵成熟了的庄稼;“稻”是形声字,左边表示稻子是庄稼类,右边的“舀”既表示声音,又表示手()拿着杵在石臼里舂米。

(2)介绍汉族人民的风俗,学习汉字。比如“婚”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古时候,结婚时男方要日落天黑时迎娶,所谓“娶妇以昏时”。“祭”是会意字:祭”的左上方是“月”,就表示“肉”,右上方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拿着“肉”在祭祀,“示”表示和祭祀有关的事物;“示”最初的意思是古人崇拜的“灵石”,在这个“灵石”台上可以贡奉祭品;凡是带有“示”这个偏旁的字,都和神灵、祝愿、祭祀有关的。

(3)了解古代战争,学习汉字。如“戌”字是象形字,就像一种兵器;“戍”是会意字,从人从戈,表示一个人站在武器旁守卫;“戎”是会意字,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是古代兵器的总称。戒,从廾(gong)持戈,是两只手紧握着锋戈,意思为“警戒”、“戒备”等等。(4)了解古人的自然崇拜,学习汉字。如“虹”是形声字(古文字为象形字)。彩虹不是虫,“虹”为什么也是虫字旁呢?古人以为“彩虹”是一条有两个头的巨龙在喝水,过去龙也叫“虫”,所以就给它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它的意思,右边加上“工”,表示它的声音。“虹”字的创造很鲜明地表明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

总之,汉字是文化的名片,是文化语境的产物。汉字识字教学要把学生置身于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要多途径、多元方式地联系汉字形成及演变的文化语境,科学、高效的识字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论文作者:王继承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浅谈识字教学应渗透汉字文化论文_王继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