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精神生产力_道德论文

道德和精神生产力_道德论文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道德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提出“精神生产力”概念的同时给予了明确的内涵揭示,这对我们认识作为精神 生产力方面的科学的道德,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我 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页。

), 它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在谈 及货币问题时说:“货币的简单规定本身表明,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于雇佣 劳动存在的地方;因此,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在那里,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 ,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3页。 )。 这 就说明,在对全部生产力的理解中,不能缺少或忽视生产力的精神因素。

而且,忽视或不承认精神生产力的存在,物质生产力也不可理解。因为“自然界没有制 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 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 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 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 ,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 出来 ”(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220页。

)。事实上,物质的生产力是依靠精神的生产力才得以成立或形成。否则,“没有人 的作为‘主观生产力’及其观念导向,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劳动的社会 生产力’”(注:王小锡:《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正如马克思曾经强调的,“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 象,是物,不过是活的有意识的物,而劳动本身则是这种力的物质表现”(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229

)。这就是说,可 以作为物的生产力的物如果不渗透进精神的因素就不能使其成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只是一种 物的存在而已。所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离开了人和人的精神(意识)支配,就不能成为进入 生产过程并成为生产力要素。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是相对于物质生产力而提出的,因此,精神生产力也就是马克思在同 样意义上使用的“一般生产力”的概念。它是指由知识、技能和社会智慧构成的科学(注: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卷(下)第210页,第26卷Ⅰ第422页。

)。为 此,马克思也多次强调,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指出“[不变资本的]这种再生产到处都以固 定 资本、原料和科学力量的作用为前提,而后者既包括科学力量本身,也包括为生产所占有, 并且已经在生产中实现的科学力量”(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85页。

当然,作为科学力量的一般生产力或精神生产力只有与物质生产力结合并发挥作用才能成 立或显现。因此,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物质的生产力和精神的生产力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的。

二、道德是精神生产力

既然精神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科学因素或科学力量,那么,道德就应该是精神生产力的 方面。

作为精神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的科学和科学力量,理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克思 在阐释生产力概念时,侧重论及了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力中的角色和地位,但他并没有排除 生产力中的社会科学知识。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 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 学的发展”(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97页。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智力劳动”肯定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否则就没有必要 强调“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意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一个生产部门, 例如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 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97页。

)。邓 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确指出,科 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还专门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来说,各有其特殊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没有社会科学的发展, 人们也确实难以弄清楚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假如人和人类不懂得自身的存在及其存 在的意义,那就谈不上确立崇高的价值取向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样的话,自然科学的发现和 发展何来动力呢?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道德或道德科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角色和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早就从不 同的角度表述了在社会科学中道德科学是核心科学、目的性科学的观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 想文化发展史,其道德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蔡元培先生曾把研究道德科学的伦理学称 作 是“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研究的“范围太广”。并说:“我国以儒家为伦理学于大宗, 而儒家,则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哲学、心理学,本与伦理有密切关系。我国 学者仅以是为伦理学之前提。其它曰为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学范围于伦理也;曰国 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制梃以挞坚甲利兵,是军学范围于伦理也;攻击异教,恒以无父无君 为辞,是宗教学范围于伦理也;评定诗古文辞,恒以载道述德怀君父为优点,是美学亦范围 于伦理也。我国伦理学之范围,其广如此”(注: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这就足以说明,道德或道德科学在我国古代 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当代,道德和道德科学仍然是社会科学之核心和基础学科,其主要理由一是尽管社会科 学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但道德和道德科学研究其最基本的人和人际关系的存在 、完善与协调问题,这是人和人类社会正常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其他社会科学仅仅研究人 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某个领域和某个方面。二是道德和道德科学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道德和道德科学离开了社会实践,其理论往往容易成为说教,故它是典型的实践性理论学科 。三是道德和道德科学是研究和开启其他社会科学之门的重要“钥匙”。人和人际关系是一 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制高点,作为研究人的完善和人际关系和谐之规律的道德和道德科学是其 他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甚至是有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先导性学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理论思路,即精神生产力是作为科学的一般生产力,一般生 产力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中包括道德和道德科学,因此,道德也是精神生产 力,推而论之,道德也是生产力。

三、作为精神生产力的道德如何转化成社会劳动生产力

道德在转化成社会劳动生产力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展示方式

首先,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它一般不能直接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中去发挥作用。但它可 以影响劳动者,决定劳动者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生产过程,以何种精神状态使得“死的生产 力”变成社会劳动生产力。它可以影响生产关系的存在方式,从而影响生产力内部要素之间 的联系方式及其作用程度。

前面已经提到,物质的生产力是依靠精神的生产力才得以成立或形成,然而,作为精神生 产力和意识形态的道德在作用于“死的生产力”的过程中,其功能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无法 替代的。

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完善人和人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的反 映,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道德现象的学理分析,向人们展示社会生活中不受任何 主客观因素影响或干扰的“应该的那个应该”,同时,说明坚持道德“应该”与提高生活质 量和加快社会发展进程的关系,从而让人们真正懂得人和社会理性存在方式是什么,应该怎 么做才能实现理性存在。这是主体投入生产过程并让人和物充分发挥其增值能量的应有的前 提条件。一个没有道德“灵魂”的人,是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去激活死的生产力的,当然也就 谈不上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价值科学,它要揭示人生理性发展趋势和社会完美发展 方向。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假如能接受并把握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他就会适应 社会发展要求,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样,人们也就必然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生产过程 ,除最好地发挥自身能量外,还会主动地改造生产工具和更新生产设备。否则,有的人往往 只顾及眼前利益或自身的利益,而不愿意去做近期看不到效益,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生产 水平 提高的固定资产更新等等的事。换句话说,作为生产力水平重要标志的生产工具的发展的赖 于人的精神,尤其需要有对民族对社会负责的专注于发展生产力的精神境界。

再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尽管对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但是,道 德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 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 、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 的”(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00页。

)。这里的“决定”作用看上去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力的精神要素,其实不然,因为, 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他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程度不同地 在影响着劳动者的头脑及其观念,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态度。更何况,作为意识 形 态的道德,他是教导人做人的学问,是人和人生应有责任的理论概括,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对 自身作为生产力要素角色的认识和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态度。

同时,“人在生产中既和生产力紧密相联,又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联,既是生产力的要素, 又是生产关系的主体,所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要把生产中人的 积极性调动起来,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物质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注:刘贵访:《论社会生产力》,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然而,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以 及在生产力中人的地位和物质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又有赖于对道德即“应该的那个应该” 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事实上,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也有赖于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合理联系和理性存在,即是 说,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如能实现合理的理性的结合,生产力才会正常发展。假如 人成了作为劳动工具的机器的附属物,或者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源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与它 们是被动的、被迫的、不合理的结合,这样,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而要 实现生产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合理联系和理性存在,需要建立符合道德和理性要求的生产关 系,更需要劳动者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协调措施。不知道道德为何物的人,也就难以把握 自身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关系及其处置方式。其实,说到底生产力内部人与物的结合方式就 是一定意义上的人与人关系的生存和协调方式。由此说明,作为劳动者,对作为意识形态的 道德的认识把握,将直接影响甚或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始终离不开人的“头脑”,总是以其特殊 方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作为人的品质或品性的道德,在人进入生产过程并发挥作用时,道德也就直接转化 成生产力。没有人的“主观生产力”的参与,“死的生产力”不可能成为社会劳动生产力。 而没有人的基本的道德素质,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在进入生产过程中处在被动状态,在发 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能量时,往往也是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死的生产力”不能最大 限度或最好状态地激活。

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否,其主要标志是物质性的,但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是 决定性因素。“假如人不能作为真正的或完美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甚至成为一个消极被动甚 至反动的‘存在物’,那么不管技术设备有多好、物质资源有多丰富,其生产力水平注定是 提不高的。”(注: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明确并确定崇高 生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人才能树立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创造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的和基础的 条 件。”(注: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这就是说,人的思想品质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仅仅是从生产力要素本身的静态中来衡量,还要从生产力要 素发挥能量的大小和好差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来观察。而这又须从人的角度切入来分析,因为 ,其他生产力要素是由于人的参与才使其能成为生产力。劳动者本身和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的能量发挥大小和好差与劳动者的品性即对人和对社会的负责精神有直接的关系。劳动者的 责任心强,劳动工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劳动对象也就能最好地被利用。就制造一个 具体的劳动产品来说,劳动者全身心投入,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实现了最低消耗,客 观上也能缩短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降低产品成本。由此,我们可以说,人的道德 品质也能直接创造财富。这也再一次说明,道德是生产力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再一方面,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一个群体,所有劳动行为都是人的群体行为。生产力水平 及其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协作。而道德是劳动者之间关系协调和协 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时代,劳动者之间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协作 的原则应该坚持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否则,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生产力本身。因此,发展生产力离 不开道德教育、道德协调和道德建设。

四、道德是精神生产力命题的思考前提

对道德是精神生产力和道德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探讨,无疑将拓展伦理学尤其是经济伦理 学的理论视野,并进而促进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为使道德是生产力这一观 点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探讨,并使作为生产力因素的道德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 们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种思考角度。

第一,道德是精神生产力或道德是生产力的提出,仅仅是指道德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内容或 因素,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它起着独特的精神功能的作用。如前所述,它还在生产力发 展过程起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特殊作用。道德是精神生产力或道德是生产力决不是指游 离于生产力之外的一种生产力。如果当作独立的生产力来认识,这就要么成了“二元论”者 ,要么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基本观点。

第二,道德或道德科学在精神是生产力和道德是生产力的命题中有着特定的内涵,至少应 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一是这里的道德或道德科学是指科学的道德,它既是社会道德生活 规 律的正确反映,又应该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二是道德或道德科学具有历史性,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它要反映或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要求。否则,过时了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道德甚或腐朽没落的道德不仅不能成为生产力的精神内涵或因素,反而必然地影响或阻碍生 产 力的发展。

第三,道德是生产力,是指道德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作用力,同时,作为精神生产力在 作用于物质生产力过程中又起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同样可以把方针、 政策、政治、法律甚至哲学等也看成是生产力的内涵或因素。当然,它必须是科学的理论或 理念,同时也必须作用于物质生产力。

同时要指出的是,尽管精神生产力可以是多种表现形式,但道德与之不同,“尤其是社会 主义道德作为一种理性法则或理性精神,它理应渗透在方针、政策、政治、法律之中,不内 涵社会主义理性法则或理性精神的方针、政策、政治、法律是不可思议的,甚或落后、被动 的”(注:王小锡:《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第四,“道德万能”与“道德作用无所不在”不能相提并论。道德万能论的错误在于任意 夸大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似乎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是由道德起着决定作用的。这最终有 可 能滑向精神决定论的谬误。而承认道德作用无所不在是指只要有人和人际关系存在的地方, 道德都在程度不同地发挥着作用。充分利用道德的特殊功能,将有利于社会各方面事业更好 更快地发展。道德的两大本质指向或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生的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目 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也意味着社会将不断完善和社会发展将不断加快的过程,问题是我们能 不能自觉地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并使之全面服务或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标签:;  ;  ;  ;  

道德和精神生产力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