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动起来、活起来论文_韩吉山

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动起来、活起来论文_韩吉山

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泰光小学 26666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类新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与综合性知识、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参与研究;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并且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既能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又“动”起来、“活”起来呢?

一、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二、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并且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游玩家乡的“石门湖”,“石门湖”的水声、鸟鸣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之声”。孩子们戏水游乐,尽情地领悟大自然的美,已完会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因此在《让鸡蛋浮起来》的实践活动中,我组织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手自我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

2.往水里加糖、小石子、沙,鸡蛋会不会浮起来?

3.加上盐以后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

学生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将研究结果归类。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观察、调查、访问、实验、制作……事实证明,活动中采用了这些方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了,而且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地活动起来。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论文作者:韩吉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  ;  ;  ;  ;  ;  ;  ;  

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动起来、活起来论文_韩吉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