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互补性理论--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_国际分工论文

经济互补性理论--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_国际分工论文

经济互补论——兼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论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的交换活动,是世界生产力和世界范围的商品经济发展到 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也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 面。同时,也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索和解决诸如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等等 问题。世界各国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此作过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国际贸易理论。本文拟从 经济互补的角度提出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经济互补论。

一、经济互补论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出口贸易量占GDP的比重从19 50年的7.0%上升到1996年的21.8%,国际贸易扩张速度急剧加快,规模空前,而且国际贸易 的形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对传统的三大国际贸易理论(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 论、资源禀赋论)也提出了挑战。

绝对利益论的创造者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产品,如果外国供 应的商品比本国生产的商品更便宜,就应该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东西来与它交换,从而使各国 资源、劳动力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比较利益论者大卫·李嘉图认为:如果两国生产水平不相 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处于绝对劣势,两 国间仍然存在着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必要。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不是在所有商品 上都是均等的,因此,处于绝对优势的甲国,不必对所有这些商品都生产,只应生产最大优 势的产品;反之,处于绝对劣势的乙国,也不必都停止出口商品生产,而可以停止生产劣势 更大的商品,多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这样甲乙两国各自只生产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 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约劳动,都可以在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增加价值。资源禀 赋 论者俄林认为,两国商品的国内价格不同,是由于它们的生产成本不同。由于两国的生产要 素供给情况不同,某一国供给量多的要素,其价格必然比较便宜,供给量少的生产要素,价 格必然昂贵,使用便宜的生产要素比例更大的商品,在该国的成本就比较低,反之亦然。因 此,各国分工生产那些使用本国较丰裕生产要素比例更大的商品,进口那些使用本国较稀缺 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更大才能生产的商品,就是一种能够获得贸易利益的国际分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都是劳动互补基础上的产物,是在 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互补较少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后来的资源禀赋论则是自然资源互补基 础 上的产物,是在资本、技术资源比较短缺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理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随 着经济的发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有许多现象,如补偿贸易、部门内分工等无法用过去 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世界不再是简单的垂直分工的单方面依赖的格局 ,而是全方位的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生产活动的各 个方面、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已进入国际领域。互补的形式越来越多,已经从劳动互补发 展到资本、技术互补;从产业间互补发展到产业内互补;从产品互补发展到生产环节、过程 的互补等等。互补概念已不断见诸报刊,于是经济互补论便应运而生。

二、经济互补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基本的必要的前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各国客观显在的和潜在的社会经济 要素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关系,于是便产生了国际贸易。经济互补是国 际 贸易进行的基本和必要的前提。没有国际经济互补,就没有国际贸易。显在的互补因素范围 和数量决定了国际贸易现在的深度和广度,潜在的互补因素的范围和数量决定了未来国际 贸易的发展规模及趋势。寻找、发现、培育双方的互补点,是扩大双边国际贸易的基本任务 。 经济互补是一个不断增长、不断发展的过程,国际贸易也因此而逐渐增长。资本主义初期, 各国之间互补性不大,一般只是原料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互补;发展到现在,互补规模、种 类、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原料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互补,又有工业品之间的 互补;既有商品互补,又有生产要素互补等等,而且规模、数量庞大,从而使今天的世界国 际贸易总额增加了几十倍。仅1985年世界贸易总额就是1950年的31倍,而且年均增长率超过 世界年均GDP增长率。可见,没有国际经济互补,就没有国际贸易;正因为国际经济互补的 不断发展,才导致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三、经济互补是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真正原因和推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世界生产力的增长,战后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 生活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各国的经济发 展 。当前的国际贸易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也变得日益复杂化和多样 化。具体说来,各国发展国际贸易是为了获取以下利益:

(一)获取绝对利益。当今世界市场上的贸易伙伴是多种类型的,不仅仅只是斯密例子中的 “两个国家”,因此世界上多数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绝对利益。

(二)获取比较利益。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把获取比较利益作为对 外贸易的主要目标,并按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

(三)获取优化资源配置利益。一个国家通过出口使用了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进口使用了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能够弥补国内生产要素的不足,获得资源优 化配置利益。那些生产要素丰缺不同或相反的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目的之一就是获取这种生 产要素优化配置利益。

(四)获取规模经济利益。新贸易理论提出的规模经济能够带来成本递减和收益递增已为实 践证明。目前,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相互开展越来越大的国际贸易正是为了获取这 种收益递增。应该看到,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正在把发展国际贸易的注 意力和重点转到规模经济上来,以获取规模效益。

(五)获取外汇。一个国家可以用外汇来满足自身的种种需要,如平衡收支、支付债务、进 口技术设备、购买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等。一国外汇的主要来源只能靠国际贸易。一 个国家如果不开展国际贸易,就不可能用外汇来满足上述需要。可见,外汇也是开展国际贸 易的动机之一,尤其是外汇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六)获得必须的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一个国家由于受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 数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生产要素,不可能自己生产出完全适合其 国 民需要的一切产品,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欠缺。通过国际贸易,出口本国富裕的商品和 生产要素,进口本国欠缺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就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和国民的多层次消费 需求,而生产需求和人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又反过来刺激进口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可 以说,生产需求和国民的不同消费需求是推动国际贸易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实现商品的价值,求得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追求剩余价值 的绝对规律支配着资本家不断地去扩大生产,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又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 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相矛盾,资本家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外,通过对外贸易,把国内大量 的剩余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消灭了剥削,但仍然需要把商品 拿到市场去出售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 借助国外市场的竞争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在上述种种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当中,都存在着共同的经济现象,这就是经济互补运动。 绝 对利益来源于不同国家生产上的绝对成本差异、比较利益来源于不同国家生产上的比较成本 差异,二者都是各国优势产品相互交换的结果,这实际上也就是不同成本、不同优势产品的 互补运动。要素优化配置利益来源于各国不同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是甲国丰富的生产要素 优势A产品与乙国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B产品相互的互补运动。规模经济利益来源于规模扩大 所带来的成本递减和收益递增,是不同国家异质性产品大规模生产和交换的互补运动所产生 的。这种收益递增也是不同需求交叉的运动结果,是竞争、垄断、价格、销售服务、广告 宣传等各种经济构成要素互补运动的结果。没有这些互补运动,生产规模便不能扩大,规模 收益便无从产生。各国所需的外汇,形式上看是通过外国获得的,但稍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 现,离开了市场、竞争、供应、需求、信息、汇率等有关经济要素的互补运动,开展外贸、 获取外汇都是不可能的。获取生产要素、满足国民多层次需要、商品价值的实现等都需要各 种有关经济构成要素的互补运动才能实现。

通过对国际贸易种种原因的共同点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互补运动既是一种普遍现 象,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动力,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和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可以概 括为获取经济互补利益,经济互补利益是各经济构成要素经互补运动所产生出来的利益。国 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要素优化配置利益、规模经济利益都是在经济互补运动中产生的,都 可以看成是经济互补效益的不同表现。获取外汇和生产要素、满足国民多层次的要求,实现 商品的价值等等也都离不开各有关经济构成要素的互补运动,也都可以看成是为了获取种种 不同的经济互补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获取经济互补利益是各国发展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拿我国来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和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出 发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主要考虑相对比较利益,有的考虑资源配置利益,也有的地区和企业 主要考虑引进先进科技和设备等。这些不同的出发点都可以用经济互补利益来加以概括。因 为它们都是经济互补利益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四、经济互补理论的意义

经济互补理论全方位地阐明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获取经济互补利益,是对传 统外贸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互补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贸易能够带来利益的思想是由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来 的,在其传世巨著《国富论》里,他嘲笑了那些以金银为财富的重商主义者,因为那些人认 为,只有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保证尽可能多的货币流入,才能增加财富,符合本国利益。 斯密对这种担心购买别国产品会带来财富损失的恐惧心理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一种东 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生产,这是每一个精 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会为自己制作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在每一个私人家 庭中的行为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够比我们自 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 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显然,亚当·斯密所强调的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能给各国带来利 益 ,而这种利益的基础是各国所具有的生产某种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小于其他国家的优势, 因而被称为“绝对利益说”。

然而,斯密的学说很快受到随后经验事实的责难,因为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世界上其他 国家变成相对十分落后的国家。与英国相比,也许除了在对《圣经》尊重程度上无差别外, 其他方面均落后于英国,在大多数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既然如此,这些国家还可 以 从和英国的贸易中获益吗?还应从事国际贸易吗?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就是要回答亚当·斯密避而未谈的问题,他发展了斯密的思 想,证明了只要产品相对成本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专业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 (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继李嘉图之后,比较利益理论继续得到发展,并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其中作出 最大贡献的是伯尔蒂尔·俄林和他的老师伊利·赫克歇尔。李嘉图虽然指出了国际贸易和国 际分工发生的原因是比较优势的存在,但他没有解释比较优势的原因是什么。俄林和赫克歇 尔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这一学说被称为“要素禀赋说”,通常被称为赫克歇 尔——俄林原理,可以概括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所拥有 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够比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 品时,就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应该出口能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 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是建立在劳动互补基础上的产物。在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劳动是最基本的资源,各国之间的互补运动更多地表现为 劳动互补,但互补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资源互补的增多,资源禀赋论便应运 而生。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走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对互补运动进行全方位思考,克服 资源禀赋论的局限性,因此我们提出经济互补论。过去的三大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都只是从 某个角度阐明了经济互补,而不是全方位的阐述,也没有提高到经济互补的高度加以概括, 因此上述三大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种种原因和动力。当今世界 各国发展对外贸易也绝非仅仅为了获取绝对利益、比较利益,还有优化资源配置利益、规模 经济利益、获取生产要素、实现商品的价值等等。国际分工也并非严格按照资源禀赋来安排 , 发达国家就是最好的例证,尤其是日本。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则更多地倾向于按照技术水平 来安排。可见,三大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局限性、片面性日益明显。而经济互补论从经 济互补的高度概括出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获取经济互补利益才是进行国际贸 易的根本原因,因此它是对传统外贸理论的突破和发展。

(二)经济互补论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我们必须适应经济互补运动的要求,从片面地追求比 较利益转移到追求经济互补利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经济互补论作为制订外贸发展战略 的理论依据,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体说来,在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做到 以下几点:

1.适应经济互补的要求,寻找和发现互补点。我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具有天 然的优势,因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我国现在最大资源优势的产业。但是90年代以来,这种 优势在逐步削弱。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存 在激烈的同业竞争,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他们在劳动密集产品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总体上呈饱和状态,需求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延长 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员工的生产技术素质,以保证产品具有 高水平的质量。因此,在出口方面,我们仍需要扶持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以便在国际市 场上“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在进口方面,我们仍需要输入资源(包括进口新技术新设备 以及短缺的原材料)来强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其生命力,以便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作 更大的创汇贡献。同时加强研究与开发,细分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寻找互补点。

2.适应经济互补的要求,创造互补点,对于后进国家来说,要想增强本国经济实力,提高 本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劳动 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到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从传统工业为主到新兴工业为主,都是处于不 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争取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在开放经济中,争取产业结构升级就不是仅仅 依靠自己的经济资源,而是“利用国际国内两方面资源”。经济资源需要通过市场优化配置 ,现实经济中的资源利用要有市场作保证,这又要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中国家 参加国际分工,可能有许多具体目的,包括利用本国的富余的资源,获取本国最需要的生活 资 料与生产资料,取得廉价商品,等等。但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对外经贸活动,以本国富余的 资源来换取有利于促进新产业发展的经济资源。

从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看,我国的主导产业应选在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个领域内(国内已有专 家提出: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为我国的四大支柱产业)。我们不能选择目 前 静态比较利益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发展的主导目标,因为自80年代以来,产业内升 级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强烈。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表明,他们不仅早已通过机 械设备和生产管理的高水平,大量用资本要素代替了劳动要素,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科学技术成果大量运用于生产过程,依靠智力对自然力更合理利用,“知识”这一资源已经 有机地与自然资源结合。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虽然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占主要比重的特征未 改变,劳动成本高这一竞争中的劣势还存在,但发达国家对该产业已在生产条件、生产过程 、生产产品上大大提高了其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使产品具有竞争力很强的多功能、优品质 等特性,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弥补了劳动成本高的劣势,一些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 业如钢铁生产,由于运用高新技术,其优势的发挥正逐步在抵消耗费资源、产生污染的劣 势,在国际经济中逐步恢复了竞争力。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再顺利出口初级产 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了。想通过出口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实现资源转换,余地 已经很小了。发达国家产业内升级的发展也使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发生了变化。 发展中国家参与水平分工的比重逐步增大,参与垂直分工的余地逐步减少,要使两种参与相 互促进,在培育主导性优势资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培育新的优势资源。因此,我们不仅要保 持目前的出口优势产业地位,更需要采取倾斜政策,大力扶持新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业,创造新的产业优势,在更高更新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外的优势互补,以获取更多的互补利 益。

3.适应经济互补的要求,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 动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更需要通过发展国际贸易实现同其他国家的优势互补。具体说 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互补:

第一,努力实现规模经济的优势互补。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经济非常小,规模经济效益不 能发挥出来。以汽车为例,目前我国全部汽车年产量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公司的汽车年产量。 经济互补运动告诉我们,在市场既定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你不去扩大规模,努力抢占市场 ,别人就会去抢战。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努力 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和产品,以实现与国外的规模经济优势互补。尽可能更多 地获取规模经济收益递增。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国应努力提高轻纺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水 平,扩大其生产规模和出口规模;大力扶持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扩大其规模,逐步使其 成为与轻纺产业并驾齐驱的出口支柱产业;努力培育生物遗传工程、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 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增强它们参与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增长的能力,努力获取比较利 益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等经济互补利益。

第二,积极发展名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努力实现异质性商品的优势互补。异质性产品是 指在商标、牌号、款式、包装、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产品,它能够产生交叉需求,带来同 类 同种产品的相互间大规模进出口。目前,在异质商品的贸易中名牌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一国的异质性产品优势就是名牌产品的优势,异质性商品的优势互补也就是名牌 商品的优势互补。一个国家的名牌产品越多,就越能从国际上的异质性产品的相互交换和优 势互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我国应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采取各种有效的鼓励措施,运用市 场机制,努力多创名牌,逐步占领国际市场,以名牌产品优势去实现异质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 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努力实现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及其优势互补。出口导向和进口 替代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理论模式各有其长处和不足,在不同国家也都各有成功的例子。我 国应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不同实际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符合实际的对策,既不能照搬别国 经验,更不能形而上学地对待这两种模式,而是应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努 力实现其优势互补。从实践来看,我国应建立轻纺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内陆地区以进口替 代为主的相辅相成的平衡发展战略格局。

第四,努力实现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自重商主义提出贸 易保护主张以后,经过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一整套 完 整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并与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长期抗衡。其实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这 两大理论和政策体系也都是各有千秋的,它们并不是完全不能相容,它们之间完全能够相互 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可通过降低总体税负水平和实行个别商品的 特别保护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可考虑采取大幅度削减投入品的关税税率,小 幅度削减成品的关税税率,逐步减少对基础产业和重化产业的保护,基本取消对轻纺产业的 保护,适当加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实行规范的非关税措施,避免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的 重复使用等等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标签:;  ;  ;  ;  ;  ;  ;  ;  

经济互补性理论--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_国际分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