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中现代古汉语附加构词的地位_敦煌变文集论文

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词法论文,在中论文,词典论文,唐五代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01)02-0070-06

提到附加式复音词(也就是词根加词头、词尾,也称前缀、后缀),通常的观点是:汉语中词缀附加法在构词上不占重要地位,汉语不像英语那样有一望而知的附加成分,其例证总是上古的“老”、“儿”、“头”等寥寥几个。而笔者从众多汉魏六朝语汇例证中发现:附加式双音词很有规律,分布广泛,是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但名词、形容词及副词有词根与词缀结合的附加式双音词,动词中同样存在此种构词方式;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趋势,附加式复音词在中古近代汉语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读了江蓝生、曹广顺先生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词典》。)笔者对于这一观点有了更坚定的认识。虽然体例所限,《词典》不能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但其鲜明的语法观念却在词条中处处流露出来,尤其构词方面关于词缀的分析在其释义中随处可见,成为该词典的一大特色。

这是第一部唐、五代断代语言词典,其意义、价值是多方面的,有许多可称道者,其收词、立项和说解都有许多精到之处。比如“批排”条:“批排,安排,准备。‘批排’为‘排批’的倒文,而‘排批’即‘排比’,‘比’因‘排’连类而加‘扌’旁。《祖堂集》卷五‘道吾和尚’:‘师曰:如法批排茶飰,明日我与你勘。’”(第276页)追本求源,说解十分透彻,把偏旁类化造成的演化过程论述得很精辟。

笔者不打算就这部《词典》的诸多价值、特点等逐一论述,而是就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关于词缀方面的内容作一探讨。《词典》中关于词缀等的分析和阐述,是笔者在其他词典中难以见到的,有关论述俯拾即是。这既符合近代汉语的发展趋势和语言实际,也反映了编著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近代汉语复音词构成方式的透彻了解和把握。

(一)

人们往往忽略了附加式复音词,而把它当作其他类型的复音词。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我们通常对附加式了解太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节向复音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善于进行比较研究,而据字面解释。二是汉民族书写复音词时有偏旁类化、偏旁趋同的特点,往往增加相同偏旁,有些词缀的书写形式会发生变化,不明此理就易误解为实语素。三是由于地域或时代的变化,词缀往往改变成音近之字,不理解则容易被某些词缀的写法所迷惑。《词典》编著者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词缀的特点与变化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许多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我们举个例子。姚秦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卷二十六:“还家摒挡大堂重阁、四合舍、厅舍小房舍,除去种种所有,洒扫清净。”“摒挡”是什么类型的复音词?《玉篇·手部》:“挡,摒挡。”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五引汉服虔《通俗文》:“除物曰摒挡。”《集韵·宕韵》:“挡,摒也。”又《集韵·劲韵》:“摒,除也。”由以上字书看来,“摒挡”似乎是并列式复音词。

我们再看其他例子。《世说新语·雅量》:“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馀两小簏,著北后,倾身障之。”“屏当”是收拾、清理义。“屏”何以有此义?“屏”的本义是照壁,即正对着门的小墙,其作用是遮挡门口视线,因而有隐藏、掩蔽之义。《书·金縢》:“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孔传:“屏,藏也。”“屏风”得名正源于此。由隐藏、遮蔽义引申,即有收拾、整理之义。因而又添加偏旁写作“摒”。《广雅·释诂三》:“摒,除也。”王念孙疏证:“摒,字通作屏。”添加后缀构成附加式复音词则是“屏当”或“摒当”,偏旁类化又作“摒挡”。

又作“併当”。《世说新语·德行》:“(王)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併当箱箧。”

又作“併譡”、“併挡”。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卷十五:“波夜提,若上座嘱下座教敷床已,若上座置衣著床上,下座得去;若不置一物,下座应为併譡,若不併挡,嘱上座已去无罪。”

又作“拼挡”。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三《分别行品》:“问云:‘何以卧坐?’‘欲行人眠不驶,眠先拼挡卧处,令周正平等,安隐置身,屈臂眠,夜中有唤即起,如有所疑即答。’”

又作“併儅”。《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地狱与心全併儅,畜生有意总数空。”

“併”也有排除、摒弃义。《荀子·强国》:“併己之私欲必以道。”杨倞注:“併读曰屏,弃也。”清理与排除、摒弃义相因。《庄子·天运》:“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郭象注:“并者,除弃之谓也。”亦其例。而“当”字并无此义。所以说“屏当”、“摒挡”、“拼挡”、“併当”等属于后附加式构词方式,“当”或“儅”、“挡”等均不表义。某些字书的解释是惑于偏旁类化的书写形式,不可信。

《词典》的编著者则独具慧眼,每每明确指出“当”为动词词缀。“当”字条,编著者说:“③助词,用在单音节动词之后,相当于‘着’,尤以‘记当’、‘问当’常见。《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善庆闻之,切须记当。’又卷六《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纵由算当更无人,应是三宝慈悲力。’”(第85页)“问当”条说:“问当,问。当,词缀,唐代多用于动词之后,不为义。《变文集》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维摩卧疾于方丈,仏敕文殊专问当。’”(第371页)

关于动词的后附加成分,《词典》编著者通常所用的术语是“助词”或“词缀”。不同的称呼,并不影响我们对词语构成本质的一致理解。无论称为“助词”还是“词缀”,都已经表明了“记当”、“问当”、“算当”中“当”的附加性质。事实上,以“当”附于单音节动词之后构成的双音词有许多,除了上面举到的“屏当”之外,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知当。《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据伯3394号录《唐大中六年(852)僧张月光、吕智通易地契》:“立契(已后),或有人忓吝园林舍宅田地等,称为主记者,一仰僧张月光子父知当。”斯1219号《曹清奴便豆麦契》:“(若身)东西不在,一仰保人段兴子知当代还。”斯1475号《寅年令狐宠宠卖牛契》:“如后牛若有人识认,称是寒盗,一仰主宝知当,不干卖(买)人之事。”《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唐总章元年(668)左憧买草契》:“如身东西不在者,一仰妻儿及保人知当。”《敦煌资料》第一辑(五)《唐大中六年僧张月光易地契》:“如身东西不在,一仰口承人知当。”又作“祗当”。伯3155号《唐天复四年(904)令狐法性出租土地契》:“其地内除地子一色,馀有所著差税,一仰地主祗当。”《敦煌资料》第一辑《唐乾宁四年张义全卖宅舍契》:“其舍一买已后,中间若有亲姻兄弟兼及别人称为主己者,一仰旧舍主张义全及男粉子、友子祗当还替,不干买舍人之事。”《敦煌变文集》卷三《下女夫词》:“通问刺史,是何祗当?”“知当”、“祗当”即“知”,承担、负责之义。“当”为后缀,不表义。(注:参《词典》第448页、第443页,又参张涌泉先生《俗语词研究与敦煌文献的校理》一文,载《文史》第45辑,第258页。)

勘当。即勘察。《朝野佥载》卷五:“差使推光,疑书是光书,疑语非光语。前后三使推,不能决。敕令差能推事人勘当取实,佥曰张楚金可,乃使之。”

配当。即配,搭配,组合。《周礼·地官·乡师》“修其卒伍”贾公彦疏:“百人为卒,五人为伍,皆须修治,预为配当。”《礼记·学记》“言及于数”孔颖达正义:“犹若一则称大一,二则称配二仪,但本义不然,浪为配当。”

般当。犹言“般配”,匹比。《敦煌变文集》卷四《降魔变文》:“忽见宝树数千林,花开异色无般当。”又:“牙上各有七莲华,华中玉女无般当。”(见《词典》第13页)“般”有比并之义。《敦煌变文集》卷四《降魔变文》:“六师自道无般比,化出两个黄头鬼。”此以“般比”同义连言,就是比。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般’就是《孟子·公孙丑上》‘若是班乎’的‘班’,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断当。犹言了断,处理。陈希声《弄云亭》:“已共此山私断当,不须转辙重移文。”

勾当。处理,料理。王定保《唐摭言》卷八:“时俯及关晏,钧未办醵,……对曰:‘极细事耳。郎君可以处分,最先勾当何事。’”“勾”有检验处理事情义。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今之官书文按检覆得失为之勾,音褠,何也?答曰:……其讫了者,即以朱笔钩之,钩字去声,故为褠音耳。”

了当。即了,了结。《水浒传》第45回:“我和你明日饭罢去寺里,只要证明忏疏,也是了当一头事。”

《词典》的编著者不仅注意同类词的横向联系,还将视野放得很远,从纵向上把握不同时代词缀的演变过程。“馨”字条曰:“词缀,常接在代词、形容词之后。张文成《游仙窟》:‘婀娜腰支细细许,眼子长长馨。’王梵志诗一四五首:‘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按:‘馨’为晋宋时俗语,其时多作‘馨’,唐、宋时多写作‘生’,间或有用‘馨’者。”(第390页)“宁馨”条也明确指出:“宁馨,如此。馨,形容词词缀。”(第265页)举一反三,把一个附加成分的不同写法和演变过程揭示得明明白白。

(二)

王力先生曾说:“一种语言的语音的系统性和语法的系统性都是容易体会到的,唯有词汇的系统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以为词汇里面一个个的词好像是一盘散沙。其实词与词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注:《汉语史稿》下册第四章《词汇的发展》第545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要发现词与词之间的这种联系,不能对词语只作单个的、零散的分析,而要把同类型词语集中起来进行考察,从而发现其间秩然有序的条贯,或者说是构词规律。要有俯瞰全局的本领,善于概括出同类词语的本质特色。《唐五代语言词典》不是研究词语构成规律的论著,其体例不允许展开论述。但编著者从其对单个词语的分析和阐述中,已经揭示了这样一种看待词语的方法。这是笔者阅读《词典》的一个最突出的感受。

《词典》的编著者善于联想,常常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词语串联到一起,从而在词语之间架起桥梁,使我们清晰地看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系统性,大大突破了通常词典释词时的局限。

如“些子,少许,一点儿。子,词缀。”(388页)“小子,犹‘些子’。一点儿,少许。子,词缀。”(387页)“无多子,没有多少,不多。子,词缀,唐五代可用于表示少的数量词之后。如‘些子’。”(373页)像这样的词条不胜枚举,既解释了词义及其构成方式,又照应了词语之间的联系。

“能个”条曰:“如此,这样。个,结构助词,犹‘底(地)’,唐宋之际与‘底’、‘地’并行使用,‘个’在南方的文献资料中出现较多。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贫养山禽能个瘦,病关芳草就中肥。’”(261页)“能”本有“如此”义,在六朝文献中多见(例略),附加后缀“个”而成为双音词。《词典》有释义,有例证,更有分析,透彻而有条理,并说明“个”与“地”、“底”同类,不仅注意同类词缀在不同地域的特殊性,还注意词缀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这是其他类型词典所难以做到的。

编著者沟通词语之间联系的另一有效手段,是在解释单音词时说明其词缀的用法。蒋绍愚先生说:“在我们还无法描写一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时候,只能从局部做起,即除了对单个的词语考释之外,还要把某一阶段的某些相关的词语(包括不常用的和常用的)放在一起,作综合的或比较的研究。”(注:见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第2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词典的体裁、体例都决定了编著者不可能进行系统和大规模的比较研究,然而《词典》在具体释词时,采用的正是此种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单音词义项的设立上,《词典》把词缀用法作为义项逐一列出,每一义项又举不同的例证。既有综合,又有比较,因而其内涵就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词典的范畴。

如“当”条:“(3)助词,用在单音节动词之后,相当于‘着’,尤以‘记当’‘问当’常见。……(4)助词,用在单音节称谓词之后,不为义。……(5)助词,用在单音节副词之后。……”(第85页)此说甚确。近、现代汉语中,以“当”作为后附加成分的复音词颇多,除了上面谈到的动词后缀之外,“当”还可以与其他语素构成名词或副词。笔者另有专文论述,兹不赘引。

再如“来”字条的第四义项是:“名词词尾,放在表明间的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表时间的名词。”所举例证有:李白《对酒》:“昨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孙鲂《杨柳枝》词:“何似晓来江雨后,一行如画隔遥津。”《敦煌变文集》卷一《捉季布变文》:“小来父母心怜惜,缘是家生抚育恩。”(第219页)如果把“昨来”、“晓来”、“小来”孤立看待,就不会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夕来”条解释说:“犹‘夜来’。昨晚。来,常与时间词结合使用。”(377页)“晓来”条说:“早晨。来,多用在时间词后作词缀。”(387页)不仅解释词义,还解释其构词方法。

“其”条:“语助词,一般附在单音节动词后面,没有实义。”例证如《敦煌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有一群贼,姓白名庄。说其此人,少年好勇。”又卷四《降魔变文》:“未审国相之家,儿女有其多少?”(第292页)其实,“其”还附于其他副词之后。如“如其”、“必其”、“忽其”、“何其”等。

“自”条的第六义项是:“用在单音节副词、形容词、助动词等后面作词缀。六朝已多见,唐时更普遍。”所举例证是:崔璞《奉酬皮先辈霜菊见赠》诗:“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呈苏涣侍御》诗:“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第462页)再如“子”为名词词缀(第461页),“家”为“代词词尾”(第179页)等。

像这样系统地在解释单音词时条分缕析地阐释其在构词法中的作用,在其他断代语言词典或大型语言词典中笔者都还没有见到。这里渗透着编著者对汉语词汇、尤其近代汉语词汇构成方式的深刻理解,也体现着编著者在词典中巧妙进行比较研究以解释词义的智慧和统领全局的能力。因而《词典》编著者常常能够发现较为特殊的词缀。

如“个”为词缀,《词典》中屡有揭示。如“些儿”条曰:“一点儿。也作‘些儿个’。儿、个,词缀。吕岩《三字诀》:‘些儿法,合大道;精气神,不老药。’李煜《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第388页)“自个”条:“自己。‘个’为词缀。”(第462页)“早箇”条:“即‘早’。‘箇’为语助词,无实义。又作‘早个’。”(第427页)“真个”条:“真的。‘个’为助词。”(第439页)按:现代汉语有“真格”,即“真个”的音变。如:瞧他那神气,还动真格的了。

(三)

《词典》与其他语言词典不同,不仅在于它的取材(即第一部唐、五代语言词典),还在于它独特的释义角度。《词典》不满足于解释词语含义,还尽量明确其构成方式。以附加式为例,常常鲜明地指出“词缀”(或称“助词”等)性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单音词义项中专门列出其词缀用法。例已见前。(二)是在解释复音词时明确其构词方式,指出词缀。如“了自”条:“与否定词搭配,表示全无或毫不。自,词缀。王维《待储光羲不至》诗:‘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第232页)这里对词义、用法以及构词方式的分析,都是十分精确的。“了自”犹了,完全。六朝即见用例。南朝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第十六条:“下刀斫颈,了自不伤。”《南史·隐逸传下·释宝志》:“蔡仲熊尝问仕何所至,了自不答,直解杖头左索绳掷与之。”是其证。

有时候,编著者虽然没有写明“词缀”,但其收词、释义已经明确表示了观点。如:“必”条已有“若,如果”之义,又收“必其”条,曰:“如其,倘或,如果。《变文集》卷三《燕子赋》:‘必其欲得磨勘,请检《山海经》中。’”(第22页)显然,“必其”即“必”。与之相似的有“忽其”,《词典》的解释是:“假如,倘若。白居易《题西亭》诗:‘忽其解郡印,他人来此居。’”(第163页)还有“如其”,即“如”。可见“其”为后缀,可与虚词结合。

唐代文献多见与“地”组合的双音词,《词典》中屡屡予以揭示。如:

“忽地”条,《词典》说:“忽地,忽然。地,结构助词。”所举例证是唐王建《华清宫前柳》:“杨柳宫前忽地春,在先惊动探春人。”徐铉《柳枝》词:“歌声不出长条密,忽地风回见彩舟。”(第162页)

“地”多附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有“背地”。谓背着,不当面。《祖堂集》卷十“长庆和尚”:“师有时云:‘与摩举扬,背地看来却成返仄。’”(第17页)

又有“白地”。犹言“徒然”、“白白地”。唐李白《越女词》:“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王琦注:“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也。”(参第10页)

又有“平地”。唐刘禹锡《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犹言无端起波澜。“等闲”是无端义,与“平地”义近。前蜀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西门庆)官禄临门,平地做了千户之职,就有如此美事。”“平地”犹言“忽地”,“平白地”。因为“平”有“平白地”之义。唐李山甫《风》诗:“能将尘土平欺客,爱把波澜枉陷人。”即其例。(参第283页)

又有“惨地”。《敦煌变文集》卷六《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如来本自大慈悲,闻语惨地敛双眉。”“惨地”犹言忧伤。唐张读《宣室志》卷十:“郑虽情爱颇重,而心稍疑忌,因谓女曰:‘可得同归乎?’女惨然曰:‘幸托契会,得事巾栉,然幽冥理隔,不遂如何!’因涕泣交下。”“惨地”与“惨然”同。(参第43页)

又有“刚地”。贯休《山居》:“刚地无人知此意,不堪惆怅落花前。”“刚地”犹言偏偏,恰恰。(第135页)

又有“动地”。独孤及《同岑郎中屯田韦员外花树歌》:“东风动地吹花发,渭城桃李千树雪。”“动地”犹言“忽地”。(第99页)

又有“隈地”。谓背地,暗中。敦煌词《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妻子情,终不久,只是生存诈亲厚。未容三日病缠绵,隈地憎嫌百般有。”又作“猥地”。《敦煌变文集》卷四《降魔变文》:“和尚猥地夸谈,千般伎术;人前对验,一事无能。”(第368页)

又有“暗地”。《隋书·房陵王勇传》:“我所以益怜阿者,常恐暗地杀之。”“暗地”即暗暗地,私下。(参第7页)又有“暗自”。《朱子语类》卷一一九:“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如果“暗自”的“自”是附加成分,那么“暗地”的“地”是否也应属于后附加成分呢?以上皆此类结构。

以上例证多引自《词典》,已经说明《词典》编著者把“刚地”、“隈地”等作为单个词语对待,“地”似乎应当看作词缀,即形容词或副词的后附加成分,而不是句子中的结构助词。所以从选词到设立义项都充分表明了编著者对构词方式和词义的准确把握。

《词典》有“故自”条:“仍,仍然。全唐诗卷八七二无名氏《嘲伛偻人》:‘城门尔许高,故自匍匐入。’敦煌本《启颜录》:‘偷我麦饭者,只是此人。此人犹不知足,故自仰面看我。’”(第144页)“故自”即“故”,“自”为后附加成分,六朝已多见用例。《世说新语·言语》:“太傅善其对,因举酒劝之曰:‘故自佳,故自佳。’”又《企羡》:“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叹曰:‘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不觉至台门。”又《赏誉》:“恭目之:‘王大故自濯濯。’”又:“王神意闲畅。谢公倾目,还谓刘夫人曰:‘向见阿瓜,故自未易有,虽不相关,正自使人不能已已。’”以上例证含义是的确,确实。

有“判自”条:“本来,原本。韦应物《同李二过亡友郑子故第》诗:‘斜月知何照,幽林判自芳。’”(参第275页)按:“判自”还有“自然、当然”义,如张文成《游仙窟》:“元来不相识,判自断知闻。”

还有“尚自”条:“尚且,还。《祖堂集》卷五‘云岩和尚’:‘师云:吾说法尚自不闻,岂况于无情说法乎?’”(第331页)

这些都说明编著者把“故自”、“判自”、“尚自”看作单个词对待,其释义也十分准确,认为“自”不表义。如果把这些词与《词典》“自”条关于词缀的义项(见前引文)结合起来看,就会更明确了。关于“自”作词缀的讨论,近年来很热闹。“自”作为词缀的例证在六朝时期已经十分普遍,其特点是多与单音节副词结合,构成双音节副词。这里补充一组表示“亲自”意思的例证。

口自 犹亲自、亲口。《南齐书·沈文季传》:“高宗欲以文季为江州,遣左右单景隽宣旨,文季口自陈让,称年老不愿外出,因问右执法有人未,景隽还具言之。延兴元年,迁尚书右仆射。”

躬自 犹亲自。《宋书·谢皭传》:“尝药奉膳,不阙一时,勤容戚颜,未尝暂改;恐仆役营疾懈倦,躬自执劳。”《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京产请瓛至山舍讲书,倾资供待,子栖躬自屣履,为瓛生徒下食,其礼贤如此。”又《臧荣绪》:“荣绪幼孤,躬自灌园,以供祭祀。”又《孝义传·公孙僧远》:“弟亡,无以葬,身贩贴与邻里,供敛送之费。躬负土,手种松柏。”“躬”与“手”都是亲自义。《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辞曷为与亲弑者同?”何休注:“亲,躬亲也。”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王敕群臣百官导从,躬亲迎佛。”此以“躬亲”同义连言。

亲自 《东观汉记》卷十八《曹褒传》:“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南齐书·魏虏传》:“虏怀兼弱之威,挟广地之计,强兵大众,亲自凌殄,旌鼓弥年,矢石不息。”“亲”即有亲自义。《左传·僖公六年》:“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南齐书·魏虏传》:“每使至,宏亲相应接,申以言义。”《南齐书·王思远传》:“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此例“亲”与“手”对应,都是亲自义。

身自 犹亲自。《汉书·万石君传》:“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澣洒。”《南齐书·魏虏传》:“每营买祭奠,身自看视,号泣不自持。”又《袁彖传》:“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馀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身”即有“亲自”义。《世说新语·简傲》:“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厚相逊谢。”

手自 犹亲自。后汉人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恶友品》:“王第一所重夫人即便有娠,第二夫人亦皆有娠,王甚欢喜,手自供养。”《三国志·吴志·潘濬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濬出,见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坏之。”《宋书·后废帝纪》:“皆躬运矛鋋,手自脔割。”《南齐书·高逸传·臧荣绪》:“尤善《左氏春秋》。太祖为领军,素好此学,送《春秋》《五经》,康之手自点定,并得论《礼记》十馀条。”

“手”有亲自义。《东观汉记》卷十六《班超传》:“超手格杀三人,斩得匈奴节使屋赖带、副使比离支首及节。”《世说新语·尤悔》:“日莫雨驶,小人皆醉,不可处分,公乃於车中手取车柱撞驭人,声色甚厉。”《南齐书·良政传·刘怀慰》:“太祖闻之,手敕褒赏。”又《崔慧景传》:“恭祖秃马绛衫,手刺倒贼。”唐白居易《南园试小乐》:“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又宋范成大《岩桂》诗:“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闻。”“手亲”系同义连言,也是亲自义。

以上“口自”、“身自”、“手自”、“亲自”等几组词作副词,都表示亲自的意思,为后附加式复音词。

(四)

我们要探讨词与词之间的密切联系,还要探讨词语内部语素间的联系,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词典》在有关词缀阐释方面也似有可以改进者,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编著者和读者。

前面已经说过,《词典》编著者视“词缀”和“助词”为含义相同的定义,如上文举到的“馨”字条已经明确指出“馨”和“生”是“词缀”。“生”字条第四义项又说:“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疑问代词之后,不为义。”(第335页)再如“当”字条,编著者说:“③助词,用在单音节动词之后,相当于‘着’,尤以‘记当’、‘问当’常见。”(第85页)“问当”条说:“问当,问。当,词缀,唐代多用于动词之后,不为义。”(第371页)显然,“问当”之“当”,可以称“助词”,也可以称“词缀”,所以在《词典》编著者看来,“助词”与“词缀”指同一概念。《词典》中还常出现“结构助词”的说法,又有“语助词”的说法,有“词尾”的说法,大体上表示的是附加成分,也就是词缀。《词典》如果将术语统一起来或在前言中作一交代,可能会更便于理解。

《词典》释义似有未尽确者。如“为”字条:“犹‘请’,用于动词之前。”所举例证有:白居易《山中问月》:“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刘禹锡《葡萄歌》:“为看持一斗,往取凉州牧。”《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为报北军不用赶,今夜须知汉将知。”此条下已经有“为报”之例,又另立“为报”条:“替我传言,替我告诉。”所举例证是:杜甫《泛江送魏十八》:“若逢范与岑,为报各衰年。”《敦煌变文集》卷一《孟姜女变文》:“为报闺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说解似不尽一致。又“为言”条:“以为,认为。为,通‘谓’。”所举例证是:《敦煌变文集》卷一《孟姜女变文》:“为言坟垅有标(题),壤壤骷髅若个是?”又《伍子胥变文》:“为言旬月即还,不知平王诛戮。”(见第367、369页)窃以为“为问”即问,“为看”即看,“为报”即报,“为言”即言,分别表示询问、问候;看见;报告、告诉;以为、告诉等义。“为”只是凑足音节的附加成分。(注:见笔者《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载《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关于词缀的理解,《词典》也有说解未确者。如“力耕家”条说:“农夫,种田人。家,词缀,唐代多用指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技能的人。韩愈《春雪》诗:‘呈丰尽相贺,宁止力耕家。’”(第227页)“家”为名词词缀,在中古和唐代常见。我们看下面的例子。“侬家”条:“我,第一人称代词。家,词缀。”(第265页)“奴家”条说:“犹‘奴’,第一人称代词,变文中用作指代女性。家,词缀。”(第266页)“我家”条:“我。家,人称代词词缀。”(第372页)“儿家”条:“犹‘儿’,女性自称代词。‘家’,人称代词名词尾。”(第109页)“自家”条:“自己。‘家’为代词词缀。”(第462页)以上五例词缀都是可以省略而含义不变的,即“奴家”、“侬家”、“我家”、“儿家”、“自家”可称“奴”、“侬”、“我”、“儿”、“自”。而“力耕家”犹言“力耕者”,不能称为“力耕”。“家”在此表示某类人,是有实义的,似乎不属于词缀。

我们知道,词缀的主要特征是:(一)词缀去掉后含义不变,如“老”条:“词缀,用于某些名词或姓氏之前,构成双音词。”(第223页)“老兄”可只称“兄”。(二)词缀去掉后词性不变,如“瓦子,瓦片。子,名词词缀。”(第364页)“瓦子”即“瓦”,皆为名词。而“力耕”是动词,与“家”搭配成名词“力耕家”。“力耕家”不与“力耕”等同,正如现代汉语所说的“劳动者”与“劳动”不同。我们再看“相师”条:“相面者。师,指具某种技艺者。”(第386页)此说是。“相”是动词,与“师”搭配成名词。“力耕家”与“相师”为同类结构,其中的“家”或“师”不属于词缀。

再如“头”条:“①名词词缀。寒山诗:‘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变文集》卷三《燕子赋》:‘雀儿被吓,更害气咽,把得问头,特地更闷。’②方位词词缀。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岩前有六间楼,面向东造,南头置文殊像,骑双狮子。’③形容词、副词词缀。王梵志诗二六二首:‘长头饥欲死,肚似破穷坑。’”(第359页)其中“问头”似乎也不应当看作附加式复音词。上引例证中“日头”、“南头”、“长头”都可以去掉“头”而含义不变,词性不变。“问头”则不然,因为“问”是动词,加上“头”成为名词,也就是说,“头”往往是名词性的标志,但未必是后缀。比如李白《梁园吟》:“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平头”谓不戴巾帽,指奴仆。其中“头”不是词缀。《王梵志诗》第109首:“莫养图口腹,莫煞共盘筯。铺头钱买取,饱噉何须虑。”“铺头”即铺,店铺,“头”为词缀。

总的说来,《唐五代语言词典》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断代语言词典,尤其在附加式复音词和单音词词缀功用的阐释方面,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和对语词高屋建瓴的驾御能力,其收词、立义与说解的科学而独特的方法,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唐五代时期附加式复音词的面貌,也给了我们诸多方面的启迪,从而成为这部十分出色的语言词典的鲜明特色之一。

标签:;  ;  ;  ;  ;  ;  ;  ;  

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中现代古汉语附加构词的地位_敦煌变文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