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21世纪内地与香港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不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21世纪内地与香港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非均衡性区域协调发展——21世纪内地与香港发展关系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内地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集团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中国作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到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必然给作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和城市群体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随着香港这一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回归,香港和内地的发展又将面对新一轮的契机作出战略抉择。

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关系从外部关系转变为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原来制约两者关系向高层次发展的政治、外交等因素,趋于消失和完全消失,不再成为主要的困难和障碍。而在经济体制、制度、政治、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则可以通过中央与特区政府间的协商来解决,在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阻力,将变得较易消除或缓解。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优势,发挥更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但是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从认清和正视香港经济增长隐患及内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改善合作的环境,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

一、香港、内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香港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隐患

香港经济虽然整体状态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隐患,这些并非简单地由“九七”回归而引发,也不完全由其内部因素所致,但它们却会影响香港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香港面临着周边地区日益强劲的竞争压力。 随着国际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亚洲其它三小龙和东盟国家不仅已在制造业方面优越于香港,而且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努力追赶并挑战香港中心的地位。

(2)高度外向型的香港经济促使其对外的依赖性。 由于自身条件,香港在资本构成、资源、市场等方面国际化程度颇高,致使香港经济对海外市场动态极为敏感和依赖。尽管这种依赖性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却不能忽视香港经济这种内在脆弱性的增长。

(3)香港经济原有的低成本、灵活适应性等优势正在弱化。高地价、高工资使传统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结构性劳工短缺、失业率回升、高通胀等也使香港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下降。

(4)产业转型和升级进展缓慢。 香港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仍停留在降低成本维持短期竞争力的阶段,没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内迁工业也存在同样问题)。这种状况使得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和刺激作用减弱,如果加速萎缩将会引发社会、经济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这些问题是香港改善内部机制所必须面对的。而内地的状况又如何呢?

(二)内地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内地在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逐渐步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但是客观上我国经济结构又是一种多元结构,既有经济较落后的内陆地区,也有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既有较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较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等等。这种东西部差异、南北方差异和城乡差别,集中体现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

(1)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统筹规划。 其直接结果: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各个区域之间缺乏整体意识,同一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同样缺乏现代化大生产的横向联合意识,加上财政包干的政策导向,未能打破狭隘的地方经济利益观念,树立大经济区整体优势和整体利益观念,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相互攀比,大而全、小而全、趋同化严重,这种状况不仅降低了投资效益,还阻碍了区域经济向合理化、高级化演进。

(2)地方保护主义仍未根除。 某些地方政府不但不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协调,反而运用种种手段,封锁地区资源,增设关卡,阻碍地区间的合理流动,造成区域间经济秩序的紊乱。

(3)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扩大。 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原有基础较好,再加上因率先开放、享受较多的政策优惠,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发育,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加快,集聚经济等形成的利益,将促使沿海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相反,内陆一些地区,由于原先的基础较差,自发展能力较弱,在全国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区域经济明显滞后,与沿海的差距不断扩大。

(4)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在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思想影响下,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走上了一条非城市化而是分散化的道路,已带来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不便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导致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

从长远角度看,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在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为香港与内地的发展选择正确的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措施,健全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双调节作用,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非均衡性区域协调发展

所谓区域的“非均衡性协调发展”,并不是无视区域间差异的存在,任其向两个极端无序发展,而是在宏观调控作用下,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合力,促进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因此可以说,局部的“非均衡”正是为着更大范围内的“协调均衡”,表观上的“非均衡”也是为了实质上更好的“协调均衡”。

几十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如果说,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依靠强大的资源配置权力,直接参与各地区经济活动,片面强调“均衡”而扼制了地方政府对所在区域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区域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话,那么,依靠政策的倾斜,缺乏措施的配套,片面依赖市场调节,实施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以期带动共同发展,同样未能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使区域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从“六五”、“七五”到“九五”计划,都涉及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战略选择,并设想通过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来带动其它地区共同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构想,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国家政策要具有公平性;其次,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区域间差距扩大的幅度保持在人们社会心理所能承受的合适范围内;第三,区域之间必须具有一个能保证地区间信息、能量等要素流动的高效畅通的传递机制。这三点是各地区在互惠互利、平等交换条件下共同发展的保证,如若重视不够,其结果是经济高增长区域的联动效应达不到预期结果,无法带动其它区域的共同发展。这正是近几年我国沿海与内陆间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从发展进程看,要建立并健全这一新体制,估计至少需要约10~20年的时间。即便是建立并健全了这一体制,根据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定是不平衡的,这是由市场功能存在的缺陷所致。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低,但是在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中表现出市场作用局限性最突出的如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国土整治项目等问题,则可以通过中央直接投资,或者由中央宏观调控加以协调解决。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要使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方面要采取适度倾斜的政策形式,通过适当手段,合理安排和引导投资布局和方向,促进全国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合理化,杜绝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在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积极支持和切实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增强其自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只有通过这种非均衡性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切实疏通好区域发展的中间环节,才能最终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繁荣的长远目标,使我国跃入经济发展强国的行列。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面对香港回归以及21世纪的到来,要在我国整体发展进程中实现非均衡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一方面内地要将政治、社会、文化因素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形成与政策相配套的对策和措施,并抓住回归的契机,制定内地与香港间比较优势进一步融合的策略,以进一步改善内地发展的软环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将政策、措施落实到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和城市群体(区域)空间系统发展模式之中。即:

(一)从对策、措施方面的考虑

——内地改善发展环境的对策和措施是:

(1)加强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近、 远期发展目标,并作可行性的对策研究;建立一套超越目前地区行政界限的机制来监督、协调和管理区域发展事务(如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法制的执行等)。

(2)加强区域整体利益观念,扩大沿海和内陆间经济、科技、 信息和产业之间的联系。根据互补互利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发展跨地区的产业集团、争取产业结构、布局、规模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益,缩小沿海和内陆的差距。

(3)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和幅度, 解决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的“趋同化”现象,促进区域经济形成特色;同时加快城镇化的速度和进程。

(4)加强区域之间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强调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的共同关系,为区域一体化创造条件。

(5)重视教育投入, 改变区域间人才流动存在“单向流动”为主的状况,即内陆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入沿海地区;调整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模式,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6)切实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舆论宣传和法律手段加以保障。提倡预防为先,治理上应“标本兼治,且以治本为主”。

(7)注重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 充分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和民族文化素质的竞争,科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寻找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方式,从现代文明的理论高度推进我国的文化事业,教育和引导全社会的人文社会价值取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内地与香港比较优势进一步融合的策略是:

(1)树立区域经济观念,从囿于行政区划的圈子里跳出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地地缘、人缘以及区域经济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协作和横向联合,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促进区域的健康发展,把两地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

(2)回归后香港与内地这两个同一国家不同制度地区的政府, 在合作关系中发挥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协调和配合的主导作用。

(3)从香港和内地的整体需要出发,遵循市场导向原则, 一方面发挥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具有科技信息灵通、筹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便利、以及作为独立关税区、香港在进口高科技设备方面也没有限制等的优势;另一方面以内地庞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为依托,以及强大的基础产业和现代原材料工业作后盾,选择合适地点创办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两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衔接,推动两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4)未来的十几年是内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对内地来说,在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仍需要香港发挥更强的桥梁作用和中介作用;在与国际市场、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对口方面,香港要发挥“接口”作用;而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会给今后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贸易等中心的地位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更强。

(二)从区域发展空间系统的战略布局看

(1)实际发展在空间上的反映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体迅速崛起,短短的几年时间,形成了象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样经济繁荣、城镇密集的地区。

由于城市群体所具有的扩散效应,又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城市群体以及群体城市中的中心城市(区域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对于区域的协调发展既有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又有必要性。

(2)非均衡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在空间系统上:

总目标上:把目前的城市群体发展雏形完善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连接国际、国内市场发挥中介作用,带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为使我国尽快跃升为亚洲中等发达地区,成为亚太地区经济中心之一,进一步奠定基础。

总模式上: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集约化、外向化、多元化的高级经济模式。

总原则上:贯彻城市群体的整体开放性原则——保证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人流、信息流和金融流能不断地有序地互动原则;城市群体社会、科技、文化、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同步性)原则;城市群体与群体(区域)之间的协同性原则。

总格局上:是多层次、分等级的结构体系——“π”字形发展战略,即把沿海、沿江、沿河地区作为重点轴线,而其中的中心城市作为重点的发展节点的“点带辐射模式”。其中沿海地区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地区;沿江地区指长江流域地区;沿河地区指黄河流域地区。这三个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联系方便,资源和结构互补性较强,工农业比较发达,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人口和城镇密集,区域经济开发潜力较大。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发展这三个地带,充分利用其现有城市的经济基础,同时依托小城镇,建设一批新兴城市,使三大地带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以点带线带面,来带动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群体内部,重点扶植一、两个大城市,使之成为国际性中心城市或者地区性中心城市,并且将之作为城市群体发展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其中介、示范、动力作用,带动周边中小城镇的发展。

(3)该空间模式的特点:

首先,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也存在着若干已有的增长点和增长带,因此该模式不会人为地拉大东西部、南北方之间的距离,而是以已经形成的经济快速增长点、带来作为确定优先发展的依据,有助于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其次,该模式不仅强调点与带的选择,更强调点与带的辐射,可避免因距离遥远的问题,使优先发展地区的联动效应很难有效扩散和辐射到不发达地区,有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并通过其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该模式可有效地避免人才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地区间转移中的经济与运输压力,及宏观上的压力,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

四、结语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曾经历了平衡和不平衡发展的转变过程,但无论哪种都没能很好地达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与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这两个长期性的目标。香港回归后,面对国际上、地区间经济发展国际化、区域化、集团化的新趋势,不论香港还是内地,为加强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区域化发展势在必行,但是今后我国区域发展应跳出原先的框架,走非均衡性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必须认识到这条路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修正,进行动态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换言之,我国的区域发展任重而道远。

(感谢朱锡金教授的悉心指导)

标签:;  ;  ;  ;  ;  ;  ;  

不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21世纪内地与香港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_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