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分析论文_周建刚

探讨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分析论文_周建刚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215300

【摘 要】目的:对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总结,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统计上报的102例西药不良反应时间,对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症状表现、药物影响因素、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抗生素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35.3%(36/102),神经系统类药物所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13.7%(14/102),消化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占14.7%(15/102),不同类型药物致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以抗生素类药物所占比重最大(P<0.0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72.5%(74/102),静脉注射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10.8%(11/102),肌肉注射给药致不良反应占2.9%(3/102),口服给药致不良反应占13.7%(14/102),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性、规范化、个体化能有效降低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098-01

WHO明确指出,用于预防、诊断、疾病治疗或调解生理机能正常药物剂量下所发生的有害及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即为药物不良反应。国家实施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旨在减少或规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事件。督促医生对患者的详细用药过程进行深入了解,明确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为广大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切实保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统计上报的102例西药致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事件所涉及到的102例患者中包括男54例,女48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3.6±19.4)岁;涉及到的药物类型共计九大类,分别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抗癌类、血液系统类、神经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免疫系统类、其他类。

1.2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统计上报的102例西药不良反应事件所涉及到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本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时的临床症状表现、给药方式、使用剂量、治疗结果,比较不同类型药物与不同给药方式致不良反应所占比重[1]。

1.3观察指标

记录西药不良反应发生时患者主要症状表现;西药不良反应治疗情况;不同给药方式所致不良反应情况;不同类型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n表示例数,%表示百分比,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皮肤瘙痒30例(29.4%),皮疹24例(23.5%),红肿11例(10.8%),恶心呕吐22例(21.6%),腹痛8例(7.8%),头晕7例(6.9%),西药致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方面的占63.7%,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所占比重为29.4%,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所占比重为6.9%。

本文102例患者均因使用西药而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其中48例(47.1%)经对症处理后完全治愈,54例(52.9%)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缓解,病情好转。

102例西药不良反应事件中72.5%(74/102)因静脉滴注给药所致,10.8%(11/102)因静脉注射给药所致,2.9%(3/102)因肌肉注射给药所致,13.7%(14/227)因口服给药所致,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2例西药不良反应事件中35.3%(36/102)因抗生素类药物引起,14.7%(15/102)因消化类药物引起,11.8%(12/102)因抗癌类药物引起,13.7%(14/102)因神经系统类药物引起,7.8%(8/102)因呼吸系统类药物引起,2.9%(3/102)因内分泌系统类药物引起,5.9%(6/102)因免疫类药物引起,4.9%(5/102)因血液系统类药物引起,2.9%(3/102)因其他类药物引起,不同类型药物致不良反应以抗生素类药物所占比重最大(P<0.05)。

3、讨论

发挥治病作用的同时产生不良反应是药物两重性的主要体现,尽量减少或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西药以其见效快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给药途径影响着治疗效果,不同该药途径所产生的治疗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因静脉滴注给药所致不良反应占72.5%,因静脉注射给药所致不良反应占10.8%,因肌肉注射给药所致不良反应占2.9%,因口服给药所致不良反应占13.7%,由此提示,临床治疗中医师应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给药方式,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恰当的给药方式,尽量减少或规避医源性不良事件发生。其次,提高对合并用药、药物配伍的高度警惕性,加强对输液患者的巡视,了解患者当前感受,结合患者年龄、所用药物类型、疾病情况药物输注速度作以适当调整[2]。要求临床医师与药师熟悉掌握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症状,以便发生不良反应时,医生能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补救。

西药不良反应对人体的伤害包括损害人体肝肾功能,抑制和破坏脏腑功能致内分泌永久性失调,阻碍人体自身修复疾病康复功能,细菌、病毒进化危害人类健康。对临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实施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监测也是降低西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临床治疗中医生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药物使用后所产生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比患者更清楚,故而,在降低临床用药不良发应发生率的实践中,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能动性,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性[3]。

综上所述,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积极分析临床中西药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针对具体因素,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科学性用药理论为指导,充分掌握了解各种西药知识,在正常使用剂量的基础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雷希.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6(12a):17-19.

[2]梁芳.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分析研究[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6):00148-00148.

[3]王芳.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4(1):33-34.

论文作者:周建刚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2

标签:;  ;  ;  ;  ;  ;  ;  ;  

探讨现代西药药理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分析论文_周建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