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论文_刘小红

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论文_刘小红

刘小红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 广西梧州 543001)

【摘要】目的 探讨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手术前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就诊于我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18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方法能明确诊断出血部位,有效控制出血,经全面的护理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未见相应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现象。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及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在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介入栓塞治疗 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157-01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急重症,也是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专业性难题之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优质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共收治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例,均进行了介入治疗,术中均使用栓塞技术。经精心观察及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科共收治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3.6岁。胃溃疡、杜氏病引起活动性出血11例、十二指肠溃疡者4例,因接受胃大切术后出血者3例。所有患者入院均表现为反复大量呕血、便血,出血量均在1000ml/d以上,部分患者伴有剧烈的上腹疼痛。18例患者因出血过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均经药物治疗及内镜下止血治疗困难,而外科手术危险性大、病情危重或处于休克状态不宜手术而行血管造影后行栓塞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将导管插入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行造影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再将超选择性导管插至靶动脉,根据情况选用明胶海绵或弹簧圈进行栓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观察及护理

2.1 介入治疗前观察及护理

2.1.1 严密观察出血征象 急性大出血期行急诊血管造影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阳性率高,故行介入治疗的时机应选择患者处于活动性出血时[1]。除了持续性出血行紧急介入治疗外,对反复间歇出血的患者,密切观察其出血征象,如呕血、黑便等,当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可能,应及时注意补血补液做好介入治疗术前准备。

2.1.2 心理护理 呕血、便血的不良刺激以及介入治疗知识的缺乏,使患者出现恐惧心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讲解实施介入方法治疗疾病的目的、手术操作的基本流程、方法、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使患者对该治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以减轻其恐惧心理。

2.1.3 术前准备 两侧腹股沟区皮肤准备,以防一侧穿刺失败而选择另一侧,触摸两侧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度,以便术后对双侧进行比较观察;做好碘过敏试验,并备好抢救器材和药品。

2.2 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及护理

2.2.1 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腹痛、腹胀、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及腹部体征,防再次出血,及时发现,尽快处理;另外还要对大便的形状及颜色等进行观察,栓塞术后1~2d如呕血、黑便停止,出血现象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须观察有无再次出血征象,因栓塞后7~12d明胶海绵会被组织逐渐吸收,血管再通,有再出血的可能。本组病例2周内未发生再次出血。

2.2.2 局部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h,穿刺部位纱布加压弹力绷带包扎,用1kg沙袋压迫6h,穿刺侧肢体制动12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穿刺侧肢体足背动脉的搏动、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加压包扎的部位是否过松、过紧,听取患者的主诉,酌情调整肢体位置、包扎松紧度,防止过紧起肢体缺血、过松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2.2.3 饮食的护理 介入治疗术后常规禁食2d,若无腹痛,呕血等胃肠道反应后按医嘱尽早进食,进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质,逐渐过渡到软食,由少量多餐过渡到正常三餐,忌食生、冷、坚硬粗糙食物及强刺激性调味品。

2.3 并发症观察

2.3.1 腹痛 介入治疗由于造影剂及导管的刺激,术后可能会引起一时性腹痛,一般于术后6h可自行缓解。护士应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如腹痛不能缓解,或越来越重,要密切跟踪观察,及时报告医生,以防肠坏死发生。按医嘱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本组5例出现腹痛经镇痛处理后缓解。

2.3.2 尿潴留 可能与沙袋压迫,造影剂刺激及患者不习惯床上小便有关,尿潴留患者可按摩腹部,局部热敷,或听流水声,上述方法无效时给予留置导尿以减少活动,防止出血。24h后如无出血可拔除导尿管让患者自解。因此,患者介入术后回病房时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注意事项。3例患者出现尿潴留,其中1例需导尿处理。

2.3.3 下肢动脉栓塞 是多次穿刺不成功和插管时间过长所致。术后应定时观察对照患者双侧下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侧肢体是否出现麻木、胀痛等不适感。如出现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下降、颜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警惕有动脉栓塞的可能,本组无股动脉栓塞发生。

2.3.4 术后腰背酸痛、周身不适 多因肢体制动及卧床休息引起,可帮助其局部活动或局部按摩。18例患者都不同程度出现腰背酸痛。

2.3.5 感染 保持穿刺局部敷料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防止感染发生。本组无感染病例发生。

3 小结

介入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创伤小,效果迅速可靠,对此类患者可以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2]。另外由于创伤较小,对病人内环境平衡的干扰作用相对较小,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特别是对内镜下止血无效及病情危重者或处于休克状态不宜手术的患者而言,该方法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3]。护理重点为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为栓塞术赢得时间。治疗后严密观察病情,同时做好局部护理及饮食的护理,减少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从而保证介入栓塞治疗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朱晓玲,董齐.消化疾病血管介入诊断治疗学[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8~169

[2] 董钰明,徐伟.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1,10(5) : 496

[3] 秦宝山,韩文豪. 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应用探讨[J]. 医药论坛杂志. 2011,9(17) :150

论文作者:刘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  ;  ;  ;  ;  ;  ;  ;  

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论文_刘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