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蒋当要

湖南省邵阳市宝庆精神病医院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分别采用CT体积MRI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院接受的8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实验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了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并分别采用CT以及MRI检查诊断,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起源部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比较分析,MRI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70%),高于CT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8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RI起源部位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采用MRI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会因为其局部息肉样改变,而出现误诊为鼻息肉的情况,不利于患者治疗,因此,采用科学的诊断技术,提升患者诊断水平,是我院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1]。参考现阶段临床中针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提出的相关研究课题发现,采用CT以及MRI均能够对患者起源部位以及组织范围进行确认,但是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有着一定的差异性[2]。基于此,为进一步获得更加科学、准确的检查结果,我院于2016年03月~2018年03月,对8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积极对CT以及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现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3月我院接受的8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了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31~72周岁,平均年龄(50.03±1.47),病程1个月~11年,平均病程(4.39±1.16),原发病例为52例,复发病例为35例。此次实验研究经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

1.2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我院采用西门子SOMATOM Scope 智能新境界 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调整扫描仪参数为120KV·300mA,并设置距宽为64mm×0.625mm,调整螺距为0.981mm。同时对CT扫描仪矩阵进行设置,为512×512,设置视野为20cm×20cm。对图像重建层厚进行调整为2mm,图像重建层间距调整为4mm。

1.2.2 MRI检查

我院采用西门子Siemens Healthineers MAGNETOM Spectr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调整扫描参数,设置水平位参数为T1WI(600ms/10~15ms/2),设置冠状位参数为T2WI(3500ms/120~130ms/100)。对患者肘部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0.1mmol/L。调整层厚为5mm,调整层间距为0.5mm,矩阵控制为320×250,视野控制为20×20cm。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起源部位进行分析比较。

1.4数据分析

统计学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中检查方法对不同起源部位检出率比较

MRI起源部位在上颌窦(35.63%)、前组筛窦(8.04%)、后组筛窦(6.89%)以及蝶窦(3.44%)、额窦(17.24%)、鼻甲(13.79%)、窦口鼻道复合体(12.64%)、不能确认起源(2.29%),与CT起源部位在上颌窦(34.48%)、前组筛窦(10.34%)、后组筛窦(9.19%)以及蝶窦(4.59%)、额窦(14.94%)、鼻甲(12.64%)、窦口鼻道复合体(11.94%)、不能确认起源(2.29%)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中检查方法对不同起源部位检出率比较[n(%)]

2.2 两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

通过统计数据,MRI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70%),高于CT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8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n(%)]

3讨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鼻腔鼻窦疾病,有着多发性特点,中老年男性群体是其主要发病群体。虽然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是也有着一定的恶性病变风险,且该病的复发性较高,对患者鼻腔鼻窦有着不同程度的侵袭破坏性,给患者机体带来极大的损伤,因此,采用科学、有效且准确的检查手段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此次研究结果明示,MRI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97.70%),要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89.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的说明了,MRI检查技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更高。同时采用CT检查以及MRI检查技术发现,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起源部位主要集中在上颌窦以及额窦、鼻甲中,这表明在临床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检查诊断环节中,要注意对患者鼻甲、额窦以及上颌窦进行集中检查,避免出现漏诊情况。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容易因为局部息肉样组织,而出现漏诊,CT检查以及MRI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患者误诊发生情况。但是CT检查技术的密度分离率不高,容易受到炎症反应影响,且对患者肿瘤类型的辨别力度不高,无法区分坏死肿瘤组织[2]。加之部分复发患者,其病灶处有明显的瘢痕组织,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也容易因瘢痕与肿瘤的相似情况,造成误诊、漏诊。而MRI检查技术的分辨力更高,其对患者肿瘤变化情况(形态以及侵蚀范围)显示更加清晰,不受炎症反应影响,对肿瘤类型鉴别更加准确,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检查诊断价值[3-4]。

综上所述,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MRI以及CT检查技术对患者起源部位的诊断均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MRI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更高,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科学制定的参考意义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雷杜晶,林倩.CT与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中的比较[J].医疗装备,2018,31(06):34-35.

[2]张兴强,李胜,侯明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24(02):299-305.

[3]江雪,冯丽春,代保强等.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8):2747-2750.

[4]任雪涛.CT和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3):769-770.

论文作者:蒋当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CT及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蒋当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