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演变_国际经济论文

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演变_国际经济论文

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强化,国际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回顾一下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演变,对我们理解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效应,把握经济一体化趋势,有很大裨益。

一、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

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集团形式之一的关税同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据考证,只是到1942年,“国际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才开始出现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1950年,它才由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学家给出特定定义,用以表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立的国民经济结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经济集团的状态和过程。一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J·维纳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奠定了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为着解决国际经济一体化实践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是受战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中的其它分支的迅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获得很大发展。其中巴萨、利普西、米德、丁伯根以及英国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等人都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他们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分析一般都以“关税同盟”作为例证,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也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其它类型的国际经济一体化集团。

在维纳《关税同盟问题》一书出版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应受到提倡的。其理论根据是,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使世界福利最大化。由于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实现了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因而是朝向自由贸易的,它们的成立便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即使未使其最大化。

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对这种主张提出了挑战。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既有在成员国间实现自由贸易,又有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双重性质,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总是意味着朝向自由贸易运动。瓦伊纳的研究表明,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成员国国内市场上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会由于来自成员国进口关税的消除而发生变化,并因此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维纳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这两个重要概念。贸易创造是指因关税同盟的建立而引起的由高成本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成员国的生产;贸易转向则是因关税同盟的组建而引起的由同盟外最低成本的生产者转向同盟内较高成本的商品供应来源。前者意味着由原来以较高的成本在国内生产,转向购买同盟内其它成员国的以较低成本生产的产品,由此创造了一部分新的贸易,它改善了资源配置,增加了世界福利,相反,后者则仅仅是将原来已经存在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转变为对成员国的贸易而已,它并未创造出新的贸易,而只是一种贸易转向,是由原来从最低成本的商品生产者那里进口改为从较高成本的、集团内商品生产者进口,它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了世界福利。

维纳主张根据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的对比来判断关税同盟的组建是好是坏。在他看来,如果二者相比贸易创造占主导地位,那就意味着用一定量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带来效率提高的净利益。相反,如果贸易转向大于贸易创造,则意味着由于关税同盟的组建造成了资源配置上的净损失。这二者对比的相对强度决定关税同盟的组建是否该受到提倡。当然,这也是评判自由贸易区建立是否有利的标准。在维纳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他分四个层次分别考察了关税同盟组建所带来的影响,分别是:(1)同盟内的各个成员国;(2)同盟作为一个整体;(3)同盟之外的非成员国;(4)世界作为一个整体。

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是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至今西方经济学者仍把贸易创造、贸易转向的相对强度当作判断国际经济一体化集团是否合理的标准。但其理论也有两点明显不足:第一,他只指出了关税同盟对于生产成本方面的影响,而忽视了其对消费的影响,因为关税同盟的组建而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也会从消费的影响上体现出来。第二,他只研究了关税同盟组建所产生的静态效应,而没有研究动态效应。

二、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米德、利普西和兰凯斯特等人,则把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作为所谓“次最佳理论”的一种特例。“次最佳理论”认为,如果为实现福利最大化或达到最佳选择的所有条件得不到满足,尽管努力使其中尽可能多的条件得到满足,那也不一定就能达到次最佳境地。根据这一理论,随着关税同盟的成立,尽管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壁垒,但由于对非成员国的贸易障碍依然存在,因此它并不一定就能使世界福利达到次最佳水平。总之,西方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只有贸易创造超过贸易转向时,它们才能改善整个世界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增进世界的潜在福利。而潜在福利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福利。实际的福利不仅依赖于经济效率的高低,而且取决于收入如何分配。

在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日臻完善过程中,一些一体化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创新,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丁伯根和美国经济学家伊西尔。丁伯根1965年提出“消极的一体化”和“积极的一体化”概念,消极的一体化就是单纯地取消一体形成中的各种歧视和障碍,实现贸易自由化,积极的一体化就是修正现有的规章和产生新的规章,旨在促进市场更好地发挥功能,以及促进一体化组织更广泛的政策目标的实现。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伊西尔于1985年提出“偏向性一体化”和“非对称性一体化”的概念。“偏向性一体化”是指一组国家降低经济壁垒,但仍保持这组国家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壁垒。偏向性一体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偏向性的关税减让。仅对成员国间大量交易的商品进行非歧视性地降低关税,但对其他商品课征的关税仍然不变。(2)歧视性的关税优惠。对成员国相互间的产品降低关税,但对非成员国的产品仍维持原来的关税不变。(3)自由贸易区。取消成员国间的关税实施,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各自对外部世界的关税实施。(4)关税同盟。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并对外部世界建立共同的关税。(5)共同市场。这是成员国间对所有生产要素移动消除障碍的关税同盟。(6)经济同盟。成员国之间所有经济政策方面实行一体化。非对称性的一体化是指不同经济体制国家间的一体化。偏向性一体化和非对称性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扩展了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面,突破了经济一体化必与一定的组织形式相连的看法,并首次将不同经济体制国家间的一体化纳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范围。

标签:;  ;  ;  ;  ;  

西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演变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